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室內增壓增氧系統。
背景技術:
高壓氧艙,是一種缺氧癥的治療設備,艙體是一個密閉圓筒,通過管道及控制系統把純氧或凈化壓縮空氣輸入。艙外醫生通過觀察窗和對講器可與病人聯系,大型氧艙有10~20個座位。高壓氧倉吸氧需遵守國標《醫用空氣加壓氧艙》(GB/T12130-2005)。
以加壓介質分,醫用高壓氧艙有兩種:
1、純氧艙:用純氧加壓,穩壓后病人直接呼吸艙內的氧。優點:體積小,價格低,易于運輸,很受中小醫院的歡迎。缺點:加壓介質為氧氣,極易引起火災,化纖織物絕對不能進艙,進艙人員必須著全棉衣物進艙,國內外氧艙燃燒事故多發生在該種艙型;一次治療多只允許一個病人進艙治療,部分病人可出現幽閉恐懼癥;一旦艙內有情況,難以及時處理,容易發生危險。
2、空氣加壓艙:用空氣加壓,穩壓后根據病情,病人通過面罩、氧帳,直至人工呼吸吸氧。缺點:體積較大,運輸不便,價格昂貴。
鼻塞或面罩式吸氧未見規范或標準。鼻導管或鼻塞給氧、開式口罩、頭罩給氧都是通過在吸氧者頭部加上裝置,以提高吸入氧濃度的方法。必然會由于這些裝置給吸氧者帶來不適和不便。
增壓氧艙成本高昂,管理須專業人員管理和操作,無法在家居日常使用,設計一種室內的增壓增壓系統,成為本行業設計人員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具有室內增壓增壓的室內增壓增氧系統。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室內增壓增氧系統,包括殼體、新風增壓機以及制氧機,所述的新風增壓機以及制氧機設置在殼體上,所述的新風增壓機包括設置在設置在新風進風管、新風出風管、回風管、排風管、新風過濾器、排污風機、導風風機以及板式熱交換器組,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組設置有連通新風進風管和新風出風管的第一通孔以及連通回風管以及排風管的第二通孔,所述的新風進風管以及新風出風管的一端分別固定在第一通孔的兩端,所述的回風管以及排風管的一端分別固定在第二通孔的兩端,所述的新風出風管上設置有用于導入新鮮空氣的導風風機,所述的排風管上設置有用于排出污染空氣的排污風機,所述的新風過濾器設置在新風出風管上,所述的制氧機設置有儲氧瓶,所述的儲氧瓶的一端與制氧機連接,所述的儲氧瓶的另一端與新風出風管連接,所述的新風過濾器包括盒體以及若干個過濾網片,所述的盒體設置有用于插設過濾網片的插槽,若干個過濾網依次插設在過插槽上,所述的盒體的一側設置有檢修門。
進一步的:還包括室內氣體檢測模塊,所述的室內氣體檢測模塊包括氣壓傳感器、氧氣濃度傳感器以及控制芯片,所述的氣壓傳感器、氧氣濃度傳感器、新風增壓機以及制氧機與控制芯片連接,所述的儲氧瓶設置有高壓氣體電磁閥,所述的高壓氣體電磁閥與控制芯片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室內增壓增氧系統還包括空氣質量傳感器,所述的空氣質量傳感器、排污風機以及導風風機與控制芯片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殼體設置有用于固定在室內墻頂的吊桿,所述的吊桿包括桿體以及固定盤,所述的固定盤包括盤體、橡膠塊以及剛性塊,所述的盤體設置有用于放置橡膠塊以及剛性塊的凹槽,四個橡膠塊以及剛性塊設置在凹槽內,所述的凹槽以及剛性塊的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的剛性塊的任一壁面與凹槽的內壁面呈45°,所述的四個橡膠塊的壁面與凹槽的內壁面以及剛性塊的壁面分別貼合,所述的吊桿的一端與剛性塊固定,所述的盤體通過螺栓固定在殼體的上端面,所述的吊桿的另一端固定在室內墻頂上,所述的吊桿通過剛性塊與彈性塊在凹槽內的相互作用,使得本實用新型在運轉過程中緩解產生的震動,提供本實用新型的穩定性以及壽命。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相比傳統的增壓氧艙,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運用在家居室內的增壓增氧設備,具有室內空氣的監測以及增壓增氧的功能,相比傳統增壓氧艙,本實用新型更加便捷、舒適,同時成本低,使得在家中具有與高壓氧艙類似的環境。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新風增壓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室內增壓增氧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控制芯片的模塊連接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新風過濾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盤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而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參見圖1-圖5,本實施例一種室內增壓增氧系統,包括殼體1、新風增壓機2以及制氧機3,所述的新風增壓機2以及制氧機3設置在殼體1上,所述的新風增壓機2包括設置在設置在新風進風管21、新風出風管22、回風管23、排風管24、新風過濾器25、排污風機26、導風風機27以及板式熱交換器組28,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組28設置有連通新風進風管21和新風出風管22的第一通孔281以及連通回風管23以及排風管24的第二通孔,所述的新風進風管21以及新風出風管22的一端分別固定在第一通孔281的兩端,所述的回風管23以及排風管24的一端分別固定在第二通孔的兩端,所述的新風出風管22上設置有用于導入新鮮空氣的導風風機27,所述的排風管24上設置有用于排出污染空氣的排污風機26,所述的新風過濾器25設置在新風出風管22上,所述的制氧機3設置有儲氧瓶31,所述的儲氧瓶31的一端與制氧機3連接,所述的儲氧瓶31的另一端與新風出風管22連接,所述的新風過濾器25包括盒體251以及若干個過濾網片252,所述的盒體251設置有用于插設過濾網片252的插槽253,若干個過濾網依次插設在過插槽253上,所述的盒體251的一側設置有檢修門254,還包括室內氣體檢測模塊,所述的室內氣體檢測模塊包括氣壓傳感器、氧氣濃度傳感器以及控制芯片,所述的氣壓傳感器、氧氣濃度傳感器、新風增壓機2以及制氧機3與控制芯片連接,所述的儲氧瓶31設置有高壓氣體電磁閥32,所述的高壓氣體電磁閥32與控制芯片連接,所述的室內增壓增氧系統還包括空氣質量傳感器,所述的空氣質量傳感器、排污風機26以及導風風機27與控制芯片連接,所述的殼體1設置有用于固定在室內墻頂的吊桿,所述的吊桿包括桿體11以及固定盤,所述的固定盤包括盤體121、橡膠塊122以及剛性塊123,所述的盤體121設置有用于放置橡膠塊122以及剛性塊123的凹槽124,四個橡膠塊122以及剛性塊123設置在凹槽124內,所述的凹槽124以及剛性塊123的截面呈正方形,所述的剛性塊123的任一壁面與凹槽124的內壁面呈45°,所述的四個橡膠塊122的壁面與凹槽124的內壁面以及剛性塊123的壁面分別貼合,所述的吊桿的一端與剛性塊123固定,所述的盤體121通過螺栓125固定在殼體1的上端面,所述的吊桿的另一端固定在室內墻頂上。
本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本實用新型說明書的內容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