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含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的殺菌組合物。
背景技術:
柑橘潰瘍病是由細菌侵染所致的病害,主要為害嫩梢、嫩葉和幼果。輕微時影響光合作用和果實外觀品質,嚴重時引起大量落葉和落果,造成較大經濟損失。近年來,隨著柑橘品種增多及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加上柑橘連作時間長,導致柑橘潰瘍病的發生越來越嚴重。
噻菌銅,英文名稱為:thiodiazolecopper,是浙江龍灣化工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的一種噻二唑類殺菌劑,對細菌性病害有較好的防效。噻菌銅的結構由兩個基團組成:一是噻唑基團,在植物體內是高效的治療劑。藥劑在植株的孔紋導管中,細菌受到嚴重損害,其細胞壁變薄,繼而瓦解,導致細菌的死亡;二是銅離子,具有既殺細菌又殺真菌的作用。藥劑中的銅離子與病原菌細胞膜表面上的陽離子(h+,k+等)交換,導致病菌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凝固殺死病菌;部分銅離子滲透進入病原菌細胞內,與某些酶結合,影響其活性,導致機能失調,病菌因而衰竭死亡。
茉莉酸甲酯(methyljasmonate,ja_me),是一類脂肪酸的衍生物,存在于高等植物體內的內源生長調節物質,是一種植物誘導抗病研究領域應用較廣的高活性激發子,在誘導植物抗病性方面的作用已備受人們關注。大量試驗證實,茉莉酸類(jasmonates,jas)作為植物抗病反應的重要信號分子,能激活與植物抗病反應相關的防御保護機制,誘導植物產生對多種病害的系統獲得抗性。
在農業生產中,防治病害最容易產生的問題是病菌抗性的產生,噻菌銅的單一頻繁用藥同樣也面臨病菌的抗性問題,而通過不同作用機制的成分進行復配,是延緩病害產生抗性常用的方法。
噻菌銅對細菌性病害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茉莉酸甲酯能激活與植物抗病反應相關的防御保護機制,誘導植物產生對多種病害的系統獲得抗性,兩者作用機制不同,發明人通過研究發現兩者在一定比例范圍內混配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目前關于噻菌銅與茉莉酸甲酯的混配用于柑橘潰瘍病在國內外尚未見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含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的殺菌組合物,能有效控制柑橘潰瘍病的危害,能夠降低農藥使用量,延緩病菌抗性發展。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含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的殺菌組合物,有效成分由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組成,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為5-40:1,優選的,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為8-20:1。
進一步的,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為8:1或15:1。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噻菌銅占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為4.5-25%,茉莉酸甲酯占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為0.2-5%。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按照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方法,加入相應的輔助劑可制成農業上可接受的任意劑型,優選為懸浮劑。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制備成懸浮劑需要的輔助劑包括溶劑、分散劑、潤濕劑、增稠劑、抗凍劑、消泡劑或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劑中穩定和藥效發揮的物質,都是農藥制劑領域中常用或允許使用的各種成份。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和顯著的技術效果:
(1)本發明的兩個有效成分的作用機制不同,相互混配病菌不易產生抗性;室內生測結果表明,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合理混配對柑橘潰瘍病增效明顯,能夠減少農藥施用量和降低農藥成本,延長噻菌銅的生命周期。
(2)茉莉酸甲酯作為植物體內的內源生長調節物質能提高植物體對病蟲害、干旱、高溫、低溫等條件下的抗逆反應,有助于提高植物免疫力,有利于減輕病害的發展。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所述的百分比均為重量百分比。
一、制備實施例
實施例1:9.0%噻菌銅·茉莉酸甲酯懸浮劑
配方:按量稱取噻菌銅8.0%,茉莉酸甲酯1.0%,烷基酚甲醛樹脂聚氧乙烯醚4.5%(分散劑),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2.5%(潤濕劑),聚乙烯醇1.5%(增稠劑),苯甲酸0.5%,有機硅0.2%(消泡劑),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實施例2:4.7%噻菌銅·茉莉酸甲酯懸浮劑
配方:按量稱取噻菌銅4.5%,茉莉酸甲酯0.2%,烷基酚甲醛樹脂聚氧乙烯醚3.5%(分散劑),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2.5%(潤濕劑),聚乙烯醇1.5%(增稠劑),苯甲酸0.5%,有機硅0.2%(消泡劑),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實施例3:10.5%噻菌銅·茉莉酸甲酯懸浮劑
配方:按量稱取噻菌銅10%、茉莉酸甲酯0.5%、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5%(分散劑)、木質素磺酸鹽3.5%(潤濕劑)、乙二醇2.5%(抗凍劑)、黃原膠0.8%(增稠劑)、硅油0.1%(消泡劑),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實施例4:16%噻菌銅·茉莉酸甲酯懸浮劑
配方:按量稱取噻菌銅15%、茉莉酸甲酯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5%(分散劑)、十二烷基苯磺酸鈉4.0%(潤濕劑)、乙二醇2.5%(抗凍劑)、黃原膠0.8%(增稠劑)、0.3%硅油(消泡劑),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實施例5:20.5%噻菌銅·茉莉酸甲酯懸浮劑
配方:按量稱取噻菌銅20.0%、茉莉酸甲酯0.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0%(分散劑)、烷基萘磺酸鹽3.0%(潤濕劑)、乙二醇2.5%(抗凍劑)、黃原膠0.8%(增稠劑)、0.5%有機硅(消泡劑)、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實施例6:30%噻菌銅·茉莉酸甲酯懸浮劑
配方:按量稱取噻菌銅25.0%、茉莉酸甲酯5.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5%(分散劑)、聚萘甲醛磺酸鈉4.5%(潤濕劑)、乙二醇3.5%(抗凍劑)、黃原膠0.8%(增稠劑)、0.3%有機硅(消泡劑),去離子水補足至100%。
上述實施例1-6的制備方法:按配方將各組分混合均勻,經過高速剪切再混合均勻,在球磨機中球磨2-3小時,使微粒粒徑全部在5μm以下,即可制得噻菌銅·茉莉酸甲酯懸浮劑產品。
二、生物活性實施例
本發明的生物活性試驗采用室內生測毒力測定和大田藥效試驗相結合的方法。
實施例1:噻菌銅、茉莉酸甲酯及復配劑對柑橘潰瘍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
試驗對象:柑橘潰瘍病菌(xanthomonascitri(hahse))(采自田間,并經分離純化)
試驗方法:試驗參考《農藥生物測定技術》(陳年春主編,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t1156.16-2008《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16部分:抑制細菌生長量試驗渾濁度法》,采用渾濁度法測定噻菌銅、茉莉酸甲酯及混配對柑橘潰瘍病菌的室內毒力。
a、靶標細菌的培養:選用na培養基(nutrientagar)培養基(1lna培養基含聚蛋白胨5g,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蔗糖15g,瓊脂17g,用10mol/l的naoh調至ph7.0)于30℃細菌培養箱中鈍化培養柑橘潰瘍病菌48h,挑取單菌落于30mlna液體培養基中,置于28℃-30℃條件下震蕩培養(120r/min)18-30h至靶標菌生長到對數生長期。
b、藥劑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處理與培養:噻菌銅原藥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配制成1.0%噻菌銅母液,再用0.1%的吐溫-80水溶液稀釋;茉莉酸甲酯直接用0.1%的吐溫-80水溶液稀釋為90μg/ml母液,分別設置5個系列質量濃度梯度,按設計的濃度定量加入藥劑于30mlna液體培養基中,每處理設置4個重復,并設不含有效成分的處理作空白對照(ck)。向各處理培養基中分別接種對數生長期的靶標細菌100ul菌液,置于28℃-30℃條件下震蕩培養(120r/min)16-20h至未加藥劑的對照菌生長達到對數生長期時,測定并記載各處理的渾濁度。
渾濁度的測定:測定藥劑處理前和處理后的菌在600nm的光吸收值。
計算方法:
用d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藥劑的ec50,將防治效果換算成幾率值(y),藥液濃度(ug/ml)轉換成對數值(x),以最小二乘法計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濃度ec50,然后按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及共毒系數(ctc)。
實測毒力指數(ati)=(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
理論毒力指數(tti)=a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a的百分含量+b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數(ctc)=[混劑實測毒力指數(ati)/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100
當ctc≤80,組合物表現為拮抗作用,當80<ctc<120,組合物表現為相加作用,當ctc≥120,組合物表現為增效作用。
測定結果見表1。
表1噻菌銅、茉莉酸甲酯及復配劑對柑橘潰瘍病的室內毒力測定表
測定結果表明,混配劑中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為5-40:1時,共毒系數(ctc)大于120,當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的重量比為8:1、15:1時,共毒系數比較大,混配劑對柑橘潰瘍病的增效明顯,兩者混配有利于提高藥效,減少各單劑的用藥量,節約用藥成本,在田間試驗中有很好的指導價值。
實施例2:制備實施例1所得的制劑(9.0%噻菌銅·茉莉酸甲酯懸浮劑)進行柑橘潰瘍病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設計:試驗地點為南寧市郊潰瘍病發的橘園,品種為茂谷柑。試驗設置4個處理,每處理3個重復,包括一個空白對照(ck),在潰瘍病發病初期,對植株進行均勻噴霧,以葉片充分濕潤為標準,第一次藥后7d再施藥一次,總共施藥兩次。
調查方法:末次藥后15d調查各處理的潰瘍病的發病情況,采用5點隨機取樣,每點調查2株,每株按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調查3枝夏稍上的所有葉片。根據病害指數,計算防治效果。
病級按照如下分級標準:0級:葉片無病斑;1級:葉片病斑1-5個;3級:葉片病斑6-10個;5級:葉片病斑11-15個;7級:葉片病斑16-20個;9級:葉片病斑20個以上。
計算方法為:
試驗結果見表2。
表2制備實施例1所得的制劑用于防治茂谷柑潰瘍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統計表
由表2可以看出,在處理1#有效成分用藥量小于處理2#、處理3#的有效成分用藥量情況下,處理1#的藥效明顯優于處理2#和處理3#,這說明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復配的組合物對潰瘍病的增效顯著,兩者合理混配有利于提高藥效,降低農藥成本。
實施例3:制備實施例3所得的制劑(10.5%噻菌銅·茉莉酸甲酯懸浮劑)進行柑橘潰瘍病田間藥效試驗
試驗設計:試驗地點為廣西桂林荔浦的柑橘園,品種為馬水桔。試驗時間為2015年10月潰瘍病盛發期,試驗設置4個處理,每處理3個重復,包括一個空白對照(ck),在潰瘍病發病初期,對植株進行均勻噴霧,以葉片充分濕潤為標準,第一次藥后7d再施藥一次,總共施藥兩次。
調查方法、病級分級、病害指數計算、防治效果計算的方法與生物活性實施例2相同。
試驗結果見表3。
表310.5%噻菌銅·茉莉酸甲酯懸浮劑用于防治馬水桔潰瘍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統計表
由表3可以看出,處理1#有效成分用藥量小于處理2#、處理3#的有效成分用藥量,處理1#的藥效明顯優于處理2#和處理3#,這說明以噻菌銅和茉莉酸甲酯合理混配的組合物協同增效明顯,能夠顯著提高對馬水桔橘潰瘍病的防效。
試驗中,試驗藥劑對柑橘類果樹安全,生長無不良影響,因此值得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