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放流魚苗的作業技術,涉及一種體外掛牌標志放流魚苗的作業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在漁業資源養護的增殖放流實施過程中或有關科學研究中,通常會選取部分放流魚類苗種進行標志或標記,用以跟蹤監測評價增殖放流實施效果。掛牌標記技術是利用穿刺的方式將帶有放流與跟蹤監測信息的標志牌刺掛在待標志對象身體上的一種體外標記手段。其在漁業增殖放流領域的應用具有成本低廉、可群體甚至個體識別、標志醒目易于被發現等優點,是一種在該領域經常被使用的標志技術。同時由于該標志技術存在損傷標志對象、費時費工的缺點,存在一定的死亡率(根據標志種類的不同死亡率通常在5%-10%之間)。但體外掛牌標記仍是目前被大量使用的增殖放流跟蹤監測評價技術手段而被廣泛使用。
在傳統的體外掛牌標記操作中,目前尚無專門提供便于體外掛牌操作的裝置,通常的掛牌標志操作并無專門的操作平臺,多以裝水后的盆、桶盛裝待標志魚苗,標槍、標簽等工具就地散放取用;為提高標志效率,傳統的方法是將標志魚苗在操作水槽中先進行藥物麻醉,再逐尾對標志對象進行掛牌標記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體外掛牌標志放流魚苗的作業裝置及方法。
其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體外掛牌標志放流魚苗的作業裝置,包括至少設置一組串聯的第一操作機構和第二操作機構,所述第一操作機構和第二操作機構的結構相同,均包括支撐座,設置在支撐座上的操作平臺,該操作平臺的中間設置有向下凹的水槽,該水槽與所述操作平臺的連接段間設置有凸臺,所述凸臺接連操作平臺的切線方向與操作平臺之間的夾角為90~160°,所述凸臺與水槽的連接段間為光滑的圓弧型,所述水槽的上部設置有攔魚網,該攔魚網的底端中心為水槽深度的1/3~1/2,所述攔魚網的上端沿凸臺設置且將凸臺包裹,所述攔魚網的網目為0.4~0.6cm,所述水槽的下側分別設置有進水口和出水口。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操作機構處的進水口連接進水管,其第一操作機構處的出水口連接出水管,該出水管與第二操作機構處的進水口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攔魚網為棉質材料、柔性材料、彈性材料中的一種或其等同。
進一步地,所述進水口處設置有水量控制閥。
進一步地,所述水槽的規格為:直徑×深度=60~150cm×25~60cm的扁圓柱形,操作平臺的規格為:邊長×邊長=60~100cm×60~100cm的正方形不銹鋼平臺,所述水槽嵌入操作平臺中央位置;操作平臺的四邊耳狀延伸,其規格為:長×寬=10~40cm×5~20cm的長方形。
進一步地,所述水槽為聚乙烯材料制成。
本發明還一種體外掛牌標志放流魚苗的作業方法,利用上述所述的體外掛牌標志放流魚苗的作業裝置,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制備一個棉質材料或柔性材料或彈性材料的攔魚網,將攔魚網固定在水槽上,所述水槽的規格為:直徑×深度=60~150cm×25~60cm的扁圓柱形,所述攔魚網向內垂落深度約為水槽高度的1/3~1/2,攔魚網網目大小為以不阻礙水體交換且不通過或卡住待標志苗種為宜;
步驟2)接通進水管路,向水槽內注水,將水流控制在合適流速,使水槽水位為水槽深度的1/2~2/3,將待標志魚苗撈入水槽,置于攔魚網上方,使其活動范圍限制在攔魚網區域內,可快速取出進行體外掛牌標志操作,
步驟3)選取的魚苗種規格為體長55~65mm的幼魚,采用的標志牌為塑料橢圓標牌pots,規格是0.1mm×8mm×15mm,0.01g,標牌利用標記槍打到幼魚身上。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3)具體為:具體操作方法是將塑料橢圓標牌pots利用標記槍打出的“工”字形塑料針,規格為長10mm,重0.02g,穿過標牌上的圓孔,圓孔直徑為1.5mm,穿刺固定到魚體背鰭第3到第5鰭棘基之間下方3~5mm處的肌肉中。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1)中攔魚網由水槽上沿自然支撐,隨著標志操作人員不斷進行標志操作將魚苗撈出,攔魚網上的魚苗數量減少,在補充新的魚苗數量之前,可通過拉扯調整攔魚網的浸入深度,迅速收攏魚群。
本發明的優點是:本發明結構穩定,制作簡單,材料易得,成本低;攔魚網和流水設置,保證了被標志魚苗打標操作的成活率,同時能保證相對較高的標志速度;人性化的整體高度設置和操作平臺,可緩解減輕長時間的重復機械勞動帶來疲勞,同時方便拾取標志牌等標志工具操作,提高標志效率;可相互連通的進排水口接口可根據操作人員的多少自由組合,方便快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參照圖1至圖2,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體外掛牌標志放流魚苗的作業裝置及方法,該裝置在不使用麻醉劑的同時,保證標志效率、降低標志過程中被標志苗種的死亡率,滿足現有技術的上述需求。
其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體外掛牌標志放流魚苗的作業裝置,包括至少設置一組串聯的第一操作機構和第二操作機構,所述第一操作機構和第二操作機構的結構相同,均包括支撐座1,設置在支撐座1上的操作平臺2,該操作平臺2的中間設置有向下凹的水槽6,該水槽6與所述操作平臺2的連接段間設置有凸臺3,所述凸臺3接連操作平臺2的切線方向與操作平臺2之間的夾角為90~160°,所述凸臺3與水槽6的連接段間為光滑的圓弧型,所述水槽6的上部設置有攔魚網4,該攔魚網4的底端中心為水槽6深度的1/3~1/2,所述攔魚網6的上端沿凸臺3設置且將凸臺3包裹,所述攔魚網4的網目為0.4~0.6cm,所述水槽6的下側分別設置有進水口7和出水口8。在本發明中,示例性的描繪了第一操作機構和第二操作機構,當然還包括更多個操作機構的連接實施,所述第一操作機構處的進水口7連接進水管,其第一操作機構處的出水口8連接出水管,該出水管與第二操作機構處的進水口連接。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結果,所述攔魚網4為棉質材料、柔性材料、彈性材料中的一種或其等同。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結果,所述進水口8處設置有水量控制閥,保證水流平穩且水槽6內水質清新。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結果,所述水槽6的規格為:直徑×深度=60~150cm×25~60cm的扁圓柱形,操作平臺2的規格為:邊長×邊長=60~100cm×60~100cm的正方形不銹鋼平臺,所述水槽6嵌入操作平臺2中央位置;操作平臺2的四邊耳狀延伸,其規格為:長×寬=10~40cm×5~20cm的長方形。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結果,所述水槽6為聚乙烯材料制成。
本發明還一種體外掛牌標志放流魚苗的作業方法,利用上述所述的體外掛牌標志放流魚苗的作業裝置,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制備一個棉質材料或柔性材料或彈性材料的攔魚網4,將攔魚網4固定在水槽6上,所述水槽6的規格為:直徑×深度=60~150cm×25~60cm的扁圓柱形,所述攔魚網4向內垂落深度約為水槽高度的1/3~1/2,攔魚網網目大小為以不阻礙水體交換且不通過或卡住待標志苗種為宜;
步驟2)接通進水管路7,向水槽6內注水,將水流控制在合適流速,使水槽6水位為水槽6深度的1/2~2/3,將待標志魚苗撈入水槽6,置于攔魚網4上方,使其活動范圍限制在攔魚網4區域內,可快速取出進行體外掛牌標志操作,
步驟3)選取的魚苗種規格為體長55~65mm的幼魚,采用的標志牌為塑料橢圓標牌pots,規格是0.1mm×8mm×15mm,0.01g,標牌利用標記槍打到幼魚身上。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3)具體為:具體操作方法是將塑料橢圓標牌pots利用標記槍打出的“工”字形塑料針,規格為長10mm,重0.02g,穿過標牌上的圓孔,圓孔直徑為1.5mm,穿刺固定到魚體背鰭第3到第5鰭棘基之間下方3~5mm處的肌肉中。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1)中攔魚網4由水槽6上沿自然支撐,隨著標志操作人員不斷進行標志操作將魚苗撈出,攔魚網6上的魚苗數量減少,在補充新的魚苗數量之前,可通過拉扯調整攔魚網4的浸入深度,迅速收攏魚群。
以下是本發明提供的實施例。
實施例1
本發明如圖1、圖2所示,一種體外掛牌標志放流魚苗的操作裝置,該裝置包括水槽6、操作平臺2、支撐座1、耳狀操作平臺、裝有水閥的進水口7和裝有水閥的出水口8。水槽6鑲嵌入操作平臺2內,嵌入深度約為水槽深度的2/3,進水口7裝在水槽6側壁靠上位置,出水口8裝在與進水口7對面的水槽6側壁靠下位置,進水口7與進水端或上一操作裝置的出水口8連接;斜對角的進出水設置,可充分交換水槽6內水體,保持水體水質清新,可連接組合的操作裝置可根據標志規模和操作人員的數量快速靈活的組裝。
水槽6可設置90cm(直徑)×35cm(深度)的扁圓柱形,操作平臺2可設置100cm(邊長)×100cm(邊長)的正方形不銹鋼平臺,水槽6嵌入操作平臺2中央位置;操作平臺的四邊為耳狀延伸,可設置30cm(長)×10cm(寬)的長方形。
根據需要將兩個或多個操作裝置連成一排,水槽6上垂落一張棉質攔魚網4,攔魚網4浸入水中的深度約為水深的1/3~2/3,將待標志的魚苗置于攔魚網4的上方,可有效約束魚苗的活動范圍,同時保證魚苗活力,方便標志操作人員將魚苗快速撈出進行掛牌標志操作。
棉質攔魚網4由水槽6的上沿自然支撐,隨著標志操作人員不斷進行標志操作將魚苗撈出,棉質攔魚網4上的魚苗數量減少,在補充新的魚苗數量之前,可通過拉扯調整攔魚網4的浸入深度,迅速收攏魚群。
實施例2:
利用該發明進行黑鯛魚苗的體外掛牌標志操作。黑鯛為我國常見的增殖放流對象,為海水增殖重要經濟種類,同時也是常被用來進行體外掛牌標志的魚類。本實施例中選取的黑鯛苗種規格為體長55-65mm,采用的標志牌為塑料橢圓標牌(pots)(0.1mm×8mm×15mm,0.01g),標牌利用003型號的標記槍打到黑鯛幼魚身上。具體操作方法是將pots利用標記槍打出的“工”字形塑料針(長10mm,重0.02g)穿過標牌上的圓孔(直徑1.5mm)后,穿刺固定到魚體背鰭第3到第5鰭棘基之間下方約5mm處的肌肉中。
將本發明作業裝置按照圖2所示進行連接,調節進排水口閥門使操作水槽水位保持在較高位置,棉質攔魚網搭在槽沿,中間自然垂落,浸入水中的深度約為水深的1/3~2/3,撈入待標志黑鯛苗種至攔魚網上方水中,2-4人分坐與操作平臺前從操作水槽中逐尾撈出黑鯛苗種進行標志操作,每次撈出100-150尾、以5-10min打完為宜。棉質攔魚網由水槽6的上沿自然支撐,隨著標志操作人員不斷進行標志操作將魚苗撈出,棉質攔魚網上的黑鯛魚苗數量減少,在補充新的黑鯛魚苗數量之前,可通過拉扯調整攔魚網的浸入深度,迅速收攏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