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農田殘膜回收機具,具體涉及一種鏟耙式農田殘膜回收機。
背景技術:
隨著20世紀中期以來地膜覆蓋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農田殘膜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污染源之一,而且絕大部分地區使用的以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為原料的地膜即使埋于土壤中200年也不易降解。農田殘膜造成了阻礙土壤水氣流動、影響作物生長和微生物繁殖、降低土壤肥力以及造成人們視覺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采用機械回收方式是目前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殘膜污染治理途徑之一,研發經濟實用的殘膜回收機也是當前農業生產的重大需求。
目前現有的殘膜回收機對地膜的厚度要求相對較高,一般需≥0.01mm,尤其秋后殘膜回收多采用復式作業的方式,結構復雜,操作繁瑣,購置、使用和維護成本高,并且傳統的耙齒式殘膜回收機還有脫膜困難,土質適用性差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鏟耙式農田殘膜回收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鏟耙式農田殘膜回收機,包括機架、起膜裝置和兩個耙膜裝置;
所述機架包括滾動裝置、兩個固定梁及平行設置的前梁、中梁和后梁,所述前梁、中梁和后梁一端均與一個所述固定梁固定連接,所述前梁、中梁和后梁另一端均與另一個所述固定梁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梁、前梁、中梁和后梁構成了一個框架結構,所述滾動裝置包括兩個滾輪及轉軸,所述轉軸設置在所述框架結構下面并與所述框架結構固定連接,兩個所述滾輪分別設置在所述框架結構兩側,一個所述滾輪與所述轉軸一端轉動連接,另一個所述滾輪與所述轉軸另一端轉動連接,所述中梁和所述后梁均勻開設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前梁上設置有兩個連桿;
兩個所述起膜裝置結構相同且相對設置,所述起膜裝置包括起膜鏟和固定桿,所述起膜鏟與所述固定桿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桿與所述前梁可拆卸連接;
所述耙膜裝置包括液壓缸、牽引桿、兩個耙膜桿和均勻設置在所述耙膜桿上且與所述第一通孔配合的若干耙齒,所述液壓缸包括缸筒和與所述缸筒滑動連接的活塞桿,所述牽引桿一端與所述活塞桿固定連接,所述牽引桿另一端還通過兩個撐桿與一個所述耙膜桿固定連接,所述牽引桿另一端與另一個所述耙膜桿固定連接。
所述起膜裝置還包括定位塊、兩個定位栓和四個固定螺栓,所述定位塊中間沿垂直方向設有通槽,所述通槽的長度與所述固定桿的長度相同,所述通槽的寬度小于所述固定桿的寬度,所述通槽兩側沿垂直方向均開設有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固定梁的高度,所述定位栓為“U”型,所述定位栓兩端均設有與所述固定螺栓的內螺紋配合的外螺紋,所述固定桿穿過所述通槽,所述前梁與所述固定桿抵接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之間,,一個所述定位栓兩端分別穿過所述通槽一側的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并與所述固定螺栓螺接,另一個所述定位栓兩端分別穿過所述通槽另一側的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并與所述固定螺栓螺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鏟耙式農田殘膜回收機結構簡單,回收效率高、結構簡單,具有起膜、撿膜的功能,經濟實用,能夠適用于當前絕大部分厚度的地膜回收作業,包括厚度僅為0.004mm的超薄地膜,同時具有自動脫膜功能。該回收機具有成本低、結構簡單、操作容易、維護方便、適用范圍廣等優點,解決了現有殘膜回收機對地膜厚度要求高、結構復雜、脫膜困難等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鏟耙式農田殘膜回收機的結構示意圖(撿拾地膜工作狀態);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鏟耙式農田殘膜回收機的結構示意圖(脫膜工作狀態);
圖3為起膜裝置與機架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或限定,術語“相連”、“連接”應作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式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是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此不再詳述。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鏟耙式農田殘膜回收機,具體如圖1至圖3所示,包括機架、起膜裝置和兩個耙膜裝置,起膜裝置安裝在機架底部前端,一次高效完成松土起膜、切斷根茬、膜土分離等幾項作業。
機架包括滾動裝置、兩個固定梁1及平行設置的前梁2、中梁3和后梁4,前梁2、中梁3和后梁4一端均與一個固定梁1固定連接,前梁2、中梁3和后梁4另一端均與另一個固定梁1固定連接,固定梁1、前梁2、中梁3和后梁4構成了一個框架結構,滾動裝置包括兩個滾輪5及轉軸6,轉軸6設置在框架結構下面并與框架結構固定連接,兩個滾輪5分別設置在框架結構兩側,一個滾輪5與轉軸6一端轉動連接,另一個滾輪5與轉軸6另一端轉動連接,中梁3和后梁4均勻開設有若干第一通孔7,前梁2上設置有兩個連桿8;
兩個起膜裝置結構相同且相對設置,起膜裝置包括起膜鏟9和固定桿10,起膜鏟9與固定桿10一端固定連接,固定桿10與前梁2可拆卸連接。可根據不同種植模式調整起膜鏟10間距和深度,提高殘膜回收機的適應能力。在起膜過程中,起膜鏟10從膜外側切入,耕松膜兩側的壓膜土,同時切斷作物根茬,并有效地將地膜從土中分離,以方便耙膜裝置高效回收殘膜,提高殘膜回收率。
耙膜裝置包括液壓缸11、牽引桿12、兩個耙膜桿13和均勻設置在耙膜桿13上且與第一通孔7配合的若干耙齒14,液壓缸11包括缸筒和與缸筒滑動連接的活塞桿,牽引桿12一端與活塞桿固定連接,牽引桿12另一端還通過兩個撐桿15與一個耙膜桿13固定連接,牽引桿12另一端與另一個耙膜桿13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的,本實施例中起膜裝置還包括定位塊16、兩個定位栓17和四個固定螺栓18,定位塊16中間沿垂直方向設有通槽,通槽的長度與固定桿10的長度相同,通槽的寬度小于固定桿10的寬度,通槽兩側沿垂直方向均開設有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之間的距離大于固定梁1的高度,定位栓17為“U”型,定位栓17兩端均設有與固定螺栓18的內螺紋配合的外螺紋,固定桿10穿過通槽,前梁2與固定桿10抵接且位于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之間,一個定位栓17兩端分別穿過通槽一側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并與固定螺栓18螺接,另一個定位栓17兩端分別穿過通槽另一側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并與固定螺栓18螺接,定位栓17將固定梁1與固定桿10綁扎牢靠。在實際應用時,兩個固定桿10在固定梁1上的間距和位置可根據需要確定,確定好之后將固定桿10放入定位塊16的通槽內,可上下調節固定桿10時起膜鏟9到達合適的高度,最后通過定位塊16、定位栓17和固定螺栓18將固定桿10固定牢靠。通過上述結構,可達到起膜鏟9高度及兩個起膜鏟9之間的間距可調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液壓缸11和牽引桿12構成伸縮結構,液壓缸11的吸油回油作業帶動活塞桿在缸筒內來回伸縮,活塞桿再帶動牽引桿12做伸縮運動,牽引桿12進而帶動耙齒14運動。前梁2上的連桿8和缸筒前端的耳環均與動力機構連接,本實施例中動力機構可為拖拉機,同時缸筒上連接進油管和回油管,拖拉機內設有與進油管和回油管連接的操作手柄。
如圖1所示,回收機的拾膜作業過程為:液壓缸11缸筒上的進油管進油,活塞桿受液壓油壓力作用向外伸出,進而帶動牽引桿12向下運動,牽引桿12進而帶動耙齒14穿過第一通孔7伸入到土壤中,在拖拉機前進過程中,整個機架在滾動裝置的帶動下與拖拉機同步前進,耙齒14摟拾土壤表面和內部的農田殘膜,并使殘膜纏繞在耙齒上。
如圖2所示,回收機的拾膜作業過程為:當耙齒14殘膜纏繞過多或停止摟拾,停止回收作業,此時液壓缸11缸筒上的回油管回油,缸筒內液壓油減少,活塞桿受壓減小向缸筒內回收,進而帶動牽引桿12向上運動,牽引桿12進而帶動耙齒14穿過第一通孔7向上運動,耙齒14收縮通過中梁5和后梁6上的第一通孔7時,中梁5和后梁6阻擋耙齒14上纏繞的殘膜自動脫落,達到自動脫膜的效果。
通過耙膜裝置一般能夠高效摟拾農田中的殘膜,即使厚度僅為0.004mm的超薄地膜,總體能使農田0-8cm土壤地膜殘留量降低到10%以下。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顯而易見地得到的技術方案的簡單變化或等效替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