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升降式水稻育苗盤裝置。
背景技術(shù):
:
現(xiàn)有的水稻育苗盤的高度是固定不變的,在育苗的過程中和在插秧的過程中高度都是無法調(diào)節(jié),使用時不方便,使用效果不好。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度能夠根據(jù)需要進(jìn)行調(diào)節(jié),使用方便靈活的升降式水稻育苗盤裝置。
上述的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
一種升降式水稻育苗盤裝置,其組成包括:帶有苗穴的水稻育苗盤,所述的水稻育苗盤為長方形,所述的水稻育苗盤順次連接左立邊、后立邊、右立邊、前立邊,所述的左立邊連接左固定夾子,所述的后立邊連接后固定夾子,所述的右立邊連接右固定夾子,所述的前立邊連接前固定夾子,所述的左固定夾子與所述的右固定夾子之間通過橫托板連接,所述的后固定夾子與所述的前固定夾子之間通過豎托板連接,所述的橫托板與所述的豎托板十字交叉設(shè)置,所述的橫托板與所述的豎托板均開有相通的螺紋孔,所述的螺紋孔連接螺釘,所述的螺釘連接升降裝置。
所述的升降式水稻育苗盤裝置,所述的升降裝置包括螺紋套,所述的螺紋套的頂部連接所述的螺釘,所述的螺紋套連接升降調(diào)節(jié)螺桿,所述的升降調(diào)節(jié)螺桿連接支撐柱,所述的支撐柱連接圓底座。
所述的升降式水稻育苗盤裝置,所述的左固定夾子、所述的右固定夾子、所述的后固定夾子、所述的前固定夾子均包括上夾板,所述的上夾板壓在所述的水稻育苗盤的邊緣和所述的左立邊、所述的后立邊、右所述的立邊、所述的前立邊的頂部,所述的上夾板連接L形捏手上板,所述的L形捏手上板連接彈簧,所述的彈簧連接L形捏手下板,所述的L形捏手下板連接下夾板,所述的下夾板垂直連接下固定板,所述的下固定板貼合所述的左立邊、所述的后立邊、右所述的立邊、所述的前立邊的內(nèi)側(cè),所述的下夾板貼合所述的左立邊、所述的后立邊、右所述的立邊、所述的前立邊的底部。
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左固定夾子能夠緊緊的夾住左立邊、后固定夾子能夠緊緊的夾住后立邊、右固定夾子能夠緊緊的夾住右立邊,前固定夾子能夠緊緊的夾住前立邊,使升降裝置與水稻育苗盤之間的連接牢固、方便。
2.本實用新型的橫托板與豎托板十字交叉設(shè)置,能夠穩(wěn)定的托住水稻育苗盤,提高了水稻育苗盤的承重能力,使水稻育苗盤使用時更加安全。
3.本實用新型的螺紋套與升降調(diào)節(jié)螺桿能夠根據(jù)需要調(diào)節(jié)距離,支撐的整體結(jié)構(gòu)的高度是可調(diào)的,使用方便靈活、效果好。
4.本實用新型的螺紋套與橫托板、豎托板之間的連接非常的牢固和方便,組裝方便、快捷。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產(chǎn)品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附圖2是附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jié)合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shù)方案進(jìn)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實施例1:
一種升降式水稻育苗盤裝置,其組成包括:帶有苗穴的水稻育苗盤1,所述的水稻育苗盤為長方形,所述的水稻育苗盤順次連接左立邊2、后立邊3、右立邊4、前立邊5,所述的左立邊連接左固定夾子,所述的后立邊連接后固定夾子,所述的右立邊連接右固定夾子,所述的前立邊連接前固定夾子,所述的左固定夾子與所述的右固定夾子之間通過橫托板6連接,所述的后固定夾子與所述的前固定夾子之間通過豎托板7連接,所述的橫托板與所述的豎托板十字交叉設(shè)置,所述的橫托板與所述的豎托板均開有相通的螺紋孔8,所述的螺紋孔連接螺釘9,所述的螺釘連接升降裝置。
所述的升降裝置包括螺紋套10,所述的螺紋套的頂部連接所述的螺釘,所述的螺紋套連接升降調(diào)節(jié)螺桿11,所述的升降調(diào)節(jié)螺桿連接支撐柱12,所述的支撐柱連接圓底座13。
所述的左固定夾子、所述的右固定夾子、所述的后固定夾子、所述的前固定夾子均包括上夾板14,所述的上夾板壓在所述的水稻育苗盤的邊緣和所述的左立邊、所述的后立邊、右所述的立邊、所述的前立邊的頂部,所述的上夾板連接L形捏手上板15,所述的L形捏手上板連接彈簧16,所述的彈簧連接L形捏手下板17,所述的L形捏手下板連接下夾板18,所述的下夾板垂直連接下固定板19,所述的下固定板貼合所述的左立邊、所述的后立邊、右所述的立邊、所述的前立邊的內(nèi)側(cè),所述的下夾板貼合所述的左立邊、所述的后立邊、右所述的立邊、所述的前立邊的底部。
工作原理:
用左固定夾子夾住左立邊、后固定夾子夾住后立邊、右固定夾子夾住右立邊,前固定夾子夾住前立邊,根據(jù)高度的需要調(diào)整螺紋套與升降調(diào)節(jié)螺桿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