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山體植被修復,尤其涉及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
背景技術:
1、山體表面通常指在天然地形中,由巖石、土壤、植被等構成的自然山坡。由于環境破壞和各種人為因素,例如工業開采、修建道路等,許多山體表面遭受嚴重裸露,需要通過植被修復恢復其生態功能,山體表面植被修復可提高山體邊坡的地表生產力,植被的恢復和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自我維持能力很關鍵,增強山體邊坡的穩定性,減少滑坡、崩塌以及坍落等情況的發生,目前的山體表面修復是將土壤裝入生態袋,并通過有序的疊放,并通過錨釘和連接帶等對其進行固定,使之形成一個整體結構,并在向陽的位置植入種子,達到綠化的目的。
2、但是由于邊坡所處的位置多為山區,距離生活區較遠,且高度和坡度均較大,且修復初期,儲水能力較差,需要對種子較為頻繁的補水,如需對種子進行澆水,難度較大,且路程遙遠,因此針對以上不足,提出了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旨在改善現有技術中對種子的澆水作業較為困難的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包括多個牽引線,每兩個所述牽引線的相近一側固定連接有牽引環,兩個所述牽引環的內部固定連接有輸水管,所述輸水管的內部設置有容納孔,所述輸水管的前后兩側均固定連接有連接管,所述輸水管的外壁上開設有出水孔,所述輸水管的外部設置有鎖止板,所述鎖止板的底端固定連接有灌溉組件,所述鎖止板的外部開設有引水孔,所述鎖止板的環形外壁且與引水孔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環形凸起,所述環形凸起的外壁螺紋連接有鎖止環,所述鎖止環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多個壓板。
3、進一步地,所述灌溉組件包括引水繩,所述引水繩的頂端固定連接在所述鎖止板的底端,所述引水繩的底端固定連接有底板,所述引水繩的頂端插接于引水孔的內部。
4、進一步地,所述多個牽引線作為緯線,多個所述輸水管作為經線,所述牽引線和牽引環均為繩狀結構。
5、進一步地,所述牽引線和連接管為間距交替設置,所述牽引環的形狀為環形。
6、進一步地,所述壓板為彈性可形變的材質。
7、進一步地,所述鎖止板由兩個半環形組成,所述兩個半環形徑向安裝在輸水管的環形外壁。
8、進一步地,所述鎖止板的內壁于引水孔對應的位置設置有密封膠圈。
9、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0、本實用新型中,通過采用引水繩將輸水管內的水流引流至生態袋種子的附近,可使水分定向的輸送,同時減緩水分輸入的速度,延長定量儲水量的澆灌時間,減少對水量補給的頻率,節省勞動力,同時僅需提供固定的水源即可對種植區域均勻灌溉,提高澆灌的分散性和減少澆灌的難度。
1.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包括多個牽引線(1),其特征在于:每兩個所述牽引線(1)的相近一側固定連接有牽引環(2),兩個所述牽引環(2)的內部固定連接有輸水管(3),所述輸水管(3)的內部設置有容納孔(4),所述輸水管(3)的前后兩側均固定連接有連接管(5),所述輸水管(3)的外壁上開設有出水孔(6),所述輸水管(3)的外部設置有鎖止板(7),所述鎖止板(7)的底端固定連接有灌溉組件,所述鎖止板(7)的外部開設有引水孔(13),所述鎖止板(7)的環形外壁且與引水孔(13)對應的位置設置有環形凸起,所述環形凸起的外壁螺紋連接有鎖止環(10),所述鎖止環(10)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多個壓板(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組件包括引水繩(8),所述引水繩(8)的頂端固定連接在所述鎖止板(7)的底端,所述引水繩(8)的底端固定連接有底板(9),所述引水繩(8)的頂端插接于引水孔(13)的內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牽引線(1)作為緯線,多個所述輸水管(3)作為經線,所述牽引線(1)和牽引環(2)均為繩狀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牽引線(1)和連接管(5)為間距交替設置,所述牽引環(2)的形狀為環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壓板(11)為彈性可形變的材質。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鎖止板(7)由兩個半環形組成,所述兩個半環形徑向安裝在輸水管(3)的環形外壁。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體表面植被修復輔助網,其特征在于:所述鎖止板(7)的內壁與引水孔(13)對應的位置設置有密封膠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