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涉及蠶繭加工技術領域。該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包括削繭裝置、護手裝置、固定框、底座、第一調節橫桿和支撐桿,底座與垂直于底座上的支撐桿固定連接,第一調節橫桿的一端與支撐桿活動連接,另一端與固定框固定連接,固定框內固定有電機和轉速調節器,電機的輸出軸連接削繭裝置的豎桿;削繭裝置的下方設有護手裝置,電機、轉速調節器和電源依次電連接。本實用新型中的頂置式柞蠶削繭機保證在削繭的過程中不傷手,降低傷蛹率,極大的提高了削繭效率。
【專利說明】
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蠶繭加工技術領域,更具體的涉及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背景技術】
[0002]我國的柞蠶繭產量為大約7-8萬噸/年,柞蠶繭除少量用于制種之外,大部分以直接削繭,食用蠶蛹。柞蠶繭個頭小,數量居多,在柞蠶產地用手工削繭是費工費力的事情,并且用手工削件時需要兩手同時做扭手動作,長時間勞動可帶來重大勞動負荷。國內已開發少量的自動削繭機,其中大部分是主要為桑蠶削繭而發明的。也有及少量柞蠶削繭機,但沒有一臺是對蠶繭在豎立狀態下割繭的,因此傷蛹率比較高。因此有必要開發一種能減少削繭人的勞動負荷、提高削繭效率、減少傷蛹率的削繭機。【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削繭勞動負荷大, 削繭效率低,傷蛹率高等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包括:
[0005]削繭裝置、護手裝置、固定框、底座、第一調節橫桿和支撐桿,底座與垂直于底座上的支撐桿固定連接,第一調節橫桿的一端與支撐桿活動連接,另一端與固定框固定連接,固定框內固定有電機和轉速調節器;
[0006]削繭裝置包括豎桿、固定圓盤、立柱、削繭圓盤和刀片,豎桿的一端與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固定圓盤的中部固定連接,固定圓盤下方設有削繭圓盤,固定圓盤與削繭圓盤通過多個立柱固定連接,削繭圓盤上設有削繭通孔,削繭通孔內周面上設有刀片槽,刀片固定于刀片槽中;
[0007]削繭裝置的下方設有護手裝置,護手裝置包括護手圓盤和第二調節橫桿,削繭圓盤的下方設有護手圓盤,第二調節橫桿的一端與支撐桿活動連接,另一端與護手圓盤固定連接;護手圓盤上設有進繭通孔,進繭通孔與削繭通孔的圓心位于豎桿的軸線上;
[0008]電機、轉速調節器和電源通過導線依次電連接。
[0009]優選的,轉速調節器上設有開關和轉速調節旋鈕,開關控制電機和轉速調節器的啟閉,轉速調節旋鈕控制電機的轉速。
[0010]優選地,第一調節橫桿與支撐桿通過第一調節螺栓連接,第二調節橫桿與支撐桿也通過第二調節螺栓連接。[〇〇11]優選的,立柱為兩個。[〇〇12] 優選地,護手圓盤與削繭圓盤之間的間隙為1 _3mm。
[0013]優選地,護手圓盤上設有緊固螺釘,緊固螺釘將刀片固定在刀片槽中。
[0014]優選的,固定圓盤上設有豁口,豁口位于緊固螺釘的上方。
[0015]優選的,電機的轉速范圍為50-2200轉/分鐘。
[0016]優選的,進繭通孔與削繭通孔的直徑相同。
[0017]本實用新型中,電機轉速可調,大幅度的提高了削繭效率,使用本實用新型中裝置進行削繭工作,可單手操作,無需扭手動作,極大的降低了工作者的勞動符合,削繭裝置下方設置了護手裝置,避免了工作者的手直接接觸旋轉的削繭刀,保證了勞動安全,本實用新型中削繭裝置在削繭時,將蠶繭豎直放入削繭裝置,避免了蛹的上部與繭壁接觸現象,大幅減少了傷蛹率,調節橫桿的高度可調,能夠適應不同身高的工作者。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削繭裝置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護手裝置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說明:
[0022 ] 1-電機,2-豎桿,3-固定圓盤,4-立柱,5-削繭圓盤,51 -緊固螺釘,52-刀片,6-護手圓盤,7-底座,8-第二調節橫桿,9-支撐桿,I O-第一調節橫桿,11-固定框,12-轉速調節器,13-開關,14-轉速調節旋鈕。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0024]如圖1所示,示例性的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示意圖,該結構主要包括:削繭裝置、護手裝置、固定框11、底座7、第一調節橫桿10和支撐桿9,底座7與垂直于底座7上的支撐桿9焊接固定,第一調節橫桿10的一端與支撐桿9通過第一調節螺栓連接,另一端與固定框11焊接固定,固定框11內固定有電機I和轉速調節器12。
[0025]結合圖2和圖3所示,削繭裝置包括豎桿2、固定圓盤3、立柱4、削繭圓盤5和刀片52,豎桿2的一端與電機I的輸出軸焊接,另一端與固定圓盤3的中部焊接,固定圓盤3的下方設有削繭圓盤5,固定圓盤3與削繭圓盤5通過2個均勻分布的立柱4固定連接,削繭圓盤5上設有削繭通孔,削繭通孔內周面上設有刀片槽,刀片52通過緊固螺釘51固定于刀片槽中,刀片52的刀面與豎桿2垂直設置。
[0026]削繭裝置的下方設有護手裝置,護手裝置包括護手圓盤6和第二調節橫桿8,削繭圓盤5的下方設有護手圓盤6,護手圓盤6與削苗圓盤5之間的間隙為1-3mm,第二調節橫桿8的一端與支撐桿9通過調節螺栓連接,另一端與護手圓盤6焊接固定;護手圓盤6上設有進繭通孔,進繭通孔與削繭通孔的圓心位于豎桿2的軸線上;電機1、轉速調節器12和電源通過導線依次電連接。
[0027]其中,轉速調節器12上設有開關13和轉速調節旋鈕14,開關13控制電機I和轉速調節器12的啟閉,轉速調節旋鈕14控制所述電機I的轉速,電機I的轉速范圍為50-2200轉/分鐘,進繭通孔與削繭通孔的直徑相同,防止工作者在削繭時傷手,固定圓盤3上設有豁口,豁口位于緊固螺釘51的上方,保證方便使用螺絲刀固定緊固螺釘51。
[0028]使用本發明中柞蠶削繭機時,利用第一調整橫桿10和第二調整橫桿8調節削繭裝置和護手裝置到適合使用者身高的位置,接通電源,使用開關13開啟電機I和轉速調節器12,使用轉速調節旋鈕14調整電機I到合適轉速,電機I的輸出軸帶動削繭裝置的豎桿2進行旋轉,則豎桿2連接的固定圓盤3和削繭圓盤5也進行旋轉,使得削繭圓盤5中的刀片52進行旋轉,護手裝置固定不動,使用者將蠶繭通過進繭通孔豎直放入削繭通孔中,利用旋轉的刀片52切削蠶繭的上半部分即可完成削繭動作。
[0029]當刀片52需要更換時,關閉開關13,使裝置停止轉動,通過固定圓盤3的豁口使用螺絲刀卸下緊固螺釘51,然后進行刀片52的更換。
[0030]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削繭裝置、護手裝置、固定框(11)、底座(7)、第一調節橫桿(10)和支撐桿(9),所述底座(7)與垂直于底座(7)上的支撐桿(9)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調節橫桿(10)的一端與所述支撐 桿(9)活動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固定框(11)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框(11)內固定連接有電機 (1)和轉速調節器(12);所述削繭裝置包括豎桿(2)、固定圓盤(3)、立柱(4)、削繭圓盤(5)和刀片(52),所述豎 桿(2)的一端與所述電機(1)的輸出軸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固定圓盤(3)的中部固定連接,所 述固定圓盤(3)下方設有所述削繭圓盤(5),所述固定圓盤(3)與所述削繭圓盤(5)通過多個 均勻分布的所述立柱(4)固定連接,所述削繭圓盤(5)上設有削繭通孔,所述削繭通孔內周 面上設有刀片槽,所述刀片(52)固定于所述刀片槽中;所述削繭裝置的下方設有護手裝置,所述護手裝置包括護手圓盤(6)和第二調節橫桿(8),所述削繭圓盤(5)的下方設有所述護手圓盤(6),所述第二調節橫桿(8)的一端與所述 支撐桿(9)活動連接,另一端與所述護手圓盤(6)固定連接;所述護手圓盤(6)上設有進繭通 孔,所述進繭通孔與削繭通孔的圓心位于所述豎桿(2)的軸線上;所述電機(1)、轉速調節器(12)和電源通過導線依次電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速調節器(12)上 設有開關(13)和轉速調節旋鈕(14),所述開關(13)控制電機(1)和轉速調節器(12)的啟閉, 所述轉速調節旋鈕(14)控制所述電機(1)的轉速。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調節橫桿(10) 與所述支撐桿(9)通過第一調節螺栓連接,所述第二調節橫桿(8)與所述支撐桿(9)通過第 二調節螺栓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4)為兩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護手圓盤(6)與削 苗圓盤(5)之間的間隙為1-3_。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護手圓盤(6)上設 有緊固螺釘(51),所述緊固螺釘(51)將刀片(52)固定在刀片槽中。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圓盤(3)上設 有豁口,所述豁口位于所述緊固螺釘(51)的上方。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1)的轉速范 圍為50-2200轉/分鐘。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頂置式柞蠶削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繭通孔與所述削 繭通孔的直徑相同。
【文檔編號】A01K67/04GK205585127SQ201620402143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9日
【發明人】王勇, 李東華, 姜義仁, 楊瑞生, 石生林, 秦利
【申請人】沈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