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利用小孢子培養和ssr標記輔助選育低芥酸、低硫甙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方法

文檔序號:564098閱讀:42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利用小孢子培養和ssr標記輔助選育低芥酸、低硫甙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油菜育種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利用小孢子培養和SSR標記輔助選育低芥酸、低硫甙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方法。
背景技術
:雜種優勢利用是提高油菜產量的主要途徑,優勢雜交組合的選配是利用雜種優勢的前提之一。實踐證明雜交種的表現主要由雜交親本的性狀決定,雜交親本的選育是配制雜交組合的關鍵,選育優良自交不親和系對提高自交不親和系雜交種的產量和抗逆性具有重要意義。雖然自交不親和雜種具有選育周期短、制種產量高等優點,但改良自交不親和系(母本)很困難,一方面自交不親和性的遺傳機制復雜,因而選育自交不親和性穩定的母本所需周期長;另一方面,沒有直觀、快速鑒定親和性的方法限制了改良自交不親和系的效率和規模。在改良母本時首先要鑒定親和性,再依據親和性選擇不親和單株采用剝蕾自交進行繁殖。親和指數法(華中農學院農學系作物育種組油菜科研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簡報,中國油料,1975(4):77-85)是鑒定親和性的常用方法,具有簡單、方便、可大量操作等特點,但該方法周期長、繁瑣。首先要套袋自交,1015天以后才能根據角果的發育情況初步判斷是否具有親和性特征,其次要收獲成熟的角果、考察結籽情況、計算親和指數才能最終確定親和性。由于親和性的鑒定需要較長的時間(初步判斷也要10~15天),往往在不明確親和性的情況下就盲目地進行剝蕾自交,一方面做了很多無用功,另一方面,從自交不親和植株上卻不能得到足夠的剝蕾自交種子。
發明內容本發明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出一種利用小孢子培養和SSR標記輔助選育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方法。以解決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選育周期長、效率低等問題,為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提供一種簡單、快速、有效的選育方法。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方法,其步驟包括,利用小孢子培養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具體步驟如下1)用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S-1300為母本與保持系04P63夕卜52進行雜交,得到Fj種子,播種F,種子得到自交不親和的甘藍型油菜Fi植株;2)從步驟1)的自交不親和甘藍型油菜F!植株上取花蕾進行小孢子培養,獲得雙單倍體(DH)分離群體,調査自交不親和的表型,選擇得到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3)對步驟2)獲得的DH系種子的含油量、芥酸含量和硫甙含量進行品質鑒定,結合SSR標記輔助選擇,得到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4)種植步驟3)獲得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考察其后代與主選性狀密切相關的株高、一次分枝數、一次分枝角果數、主花序長度、主花序角果數和單株產量6個性狀,選擇得到單株產量高于S-1300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5)利用步驟4)篩選出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為母本分別與四個甘藍型油菜品種06-育9、華雙5號、恢6178和恢5200雜交配制F,組合,種植F,組合,考察Fi單株的全株角果數、每角果粒數、千粒重、單株產量4個性狀;篩選得到一般配合力高于S-1300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更詳細的步驟如《具體實施方式》所示。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發明獲得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所需年限短,從小孢子輔助培養到自交不親和DH系的繁殖、品質分析和農藝性狀考察等只需2年,比常規方法縮短了45年。2、本發明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基因型完全純合,不再出現親和性分離。只需一次鑒定親和性,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而且避免連續多代自交導致的自交衰退。圖l:本發明中小孢子培養得到的甘藍型油菜的胚狀體和再生苗,圖中a:小孢子培養得到的胚狀體;b:小孢子培養得到的再生苗。圖2:本發明中小孢子培養得到的單倍體植株、雙單倍體自交不親和DH植株和雙單倍體自交親和DH植株的花器或角果形態,圖中a,雙單倍體花序;b,單倍體花序;C,自交不親和DH單株;d,自交親和DH單株。圖3:本發明中SSR引物Nal4-Fll在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以及親本中的擴增結果,圖中箭頭所指為多態性條帶。圖4:本發明選育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與S-1300以及父本的聚類樹。具體實施方式1、甘藍型油菜雜交F,的獲得以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S-1300(馬朝芝等,甘藍型油菜雙低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8,17(3):211-213)為母本,與父本即甘藍型油菜品種04P63外-52(該品系于2007年9月20日保藏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內的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英文簡稱CCTCC),保藏編號為CCTCCNO:P200704,該品種的分類命名為Sra咖'ca"邵ws)雜交得到F,種子。2、甘藍型油菜雜交F,的小孢子培養將F,種子在自然條件下種植(田間株系編號為05-9-1515),得到F植株。小孢子培養方法參見余鳳群等(余鳳群等,提高甘藍型油菜小孢子胚狀體成苗率的某些培養因素研究,作物學報,1997,23(2):165-168)報道的方法。具體是當F,植株開第3朵花時,選取三個單株分別編號為05-9-1515-1,05-9-1515-2和05-9-1515-3。分別在三個單株的主莖上取長度為2.83.5mm左右的花蕾,放入己滅菌的小燒杯中(操作工具及消毒液按常規方法滅菌,即12rC蒸汽滅菌20分鐘,操作均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加入75%的酒精消毒1min,用0.1%HgCl2消毒10min,然后用無菌水沖洗3次,每次5min。取消毒好的甘藍型油菜花蕾放入試管中,該試管預先加有1ml滅過菌的B5-13提取液(配方見表8的Bs培養基,蔗糖濃度為13%,pH=5.8),用玻璃棒碾成勻漿,倒入裝有孔徑0.44pm雙層尼龍膜的漏斗中過濾,用10ml的離心管收集濾液。加Brl3提取液至所需刻度,室溫(20-25°C),轉速800rpm離心5min,棄上清液,取沉淀,即包含所需要的小孢子,加B5-13提取液重新懸浮小孢子,在轉速800rpm下再離心5min。棄上清液,加入NLN-16培養基(見表8,NLN培養基,含50mg/L秋水仙堿,蔗糖濃度為16%,pH=5.8)重新懸浮小孢子,懸浮液轉移至150ml的三角瓶中,在32'C恒溫培養箱中暗培養4872h。之后將三角瓶中的液體轉移至10ml的離心管中,在轉速600rpm下離心5min,棄上清液,加入NLN-13培養基(見表8,NLN培養基,不含秋水仙堿,蔗糖濃度為13%,抽濾除菌,pH=5.8)重新懸浮,分裝到直徑為7.5cm的培養皿中,培養密度為2蕾/皿,每皿2ml,以封口膜封口。培養皿放入25'C暗培養14-21d;待肉眼可看見胚時,置于25。C恒溫搖床上震蕩培養714d(轉速為55rpm/min)。當胚狀體達子葉期時,將胚轉入B5固體培養基(見表8,Bs培養基,蔗糖濃度2%,瓊脂7.5g,pH=5.8),置于16h光照/8h黑暗、25。C培養室培養。一部分胚分化愈傷組織,另一部分直接分化再生苗。本發明通過小孢子培養很容易獲得了胚狀體(見圖la)。取上述步驟中獲得的再生苗3株,均取上部組織(含生長點)接種在Bs固體培養基,每隔20d繼代培養一次,繼代兩次后用含多效唑(0.325mg/L)的B5固體培養基繼代,然后統計再生苗數,按以下公式計算胚狀體成苗率胚狀體成苗率(%)=成苗的胚狀體個數/接種的胚狀體個數x1000/。。本發明的成苗率為85.1%(見表l)。3、甘藍型油菜小孢子培養獲得DH系將上述步驟中得到的再生苗練苗(去掉三角瓶上的牛皮紙帽子)3天,然后移栽至大田(見圖lb),用遮陽網覆蓋,每天傍晚揭網澆水,次日上午蓋網。移栽苗成活(約l周)后,移去遮陽網。于盛花期(油菜植株75%開花時)觀察各個單株的長勢和花粉量,與正常品種相比。加倍成功的DH系(混雙二倍體,染色體組成為AACC)花粉正常(見圖2a),植株、葉子和花蕾等同正常品種。未加倍成功的植株表現無花粉或微量花粉(見圖2b),植株弱小,花蕾偏小。本發明共得到283個甘藍型油菜DH系,按照以下公式加倍率(n/。"加倍的DH植株數/總株數xlOOy。,計算加倍率為63.5°/。。表l甘藍型油菜株系05-9-1515小孢子培養結果試驗株系花蕾數(個)出胚數(個)成苗數(株)存活苗數(株)加倍株數成苗率(%)加倍成功率(%)05-9-151512055046844428385.1%63.5%4、甘藍型油菜DH系的親和性鑒定調査上述步驟中得到的283個甘藍性型油菜DH系的自交不親和性,具體方法如下當主枝上有35朵花開放時,摘除主枝已開的花朵和花序中心的小蕾以限制主枝無限生長,然后用硫酸鈉紙袋套住主枝和23個側枝,每隔一天把紙袋向上抽提,在抽提的過程中用手輕拍紙袋使花粉散落有利于自交授粉,起到輔助授粉的作用。大約10天后,依結籽情況對甘藍型油菜DH系的親和性做出初步判斷。對初步判浙為自交不親和的單株要對盡可能多的側枝剝蕾自交繁殖種子。在終花期,再次判斷甘藍型油菜DH系的親和性。油菜成熟收獲后,脫粒、考察套袋自交結實情況,按照公式計算親和指數親和指數=籽粒數/花朵數,參見文獻(馬朝芝等,甘藍型油菜低芥酸、低硫甙的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8,17(3):211-213)以1為標準,即親和指數<1的單株為自交不親和,親和指數》1為自交親和。本發明調査的283個甘藍型油菜DH系中,包括94個自交不親和DH系(見圖2c)和189個自交親和DH系(見圖2d)。選取親和指數<1的94個自交不親和DH系為進一步的育種材料。5、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的品質分析用近紅外分析儀(Vector22/N,Bruker,Germany,OPUS/QUANT4.0software)分析上述步驟中獲得的94個自交不親和DH系的種子的含油量、芥酸含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品種華雙3號和高芥酸、高硫甙的甘藍型油菜品種中油821為對照,以硫甙含量<30nmol/g、芥酸含量<5%作為低芥酸、低硫甙的材料的標準(見表2)。分析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的含油量均比甘藍型油菜品種華雙3號低,含油量最高的單株是05-9-1515-3-2,為35.96%,其次是05-9-1515-2-12,為35.80%。而株號為05-9-1515-1-100和株號為05-9-1515-1-226的含油量最低,分別為24.49%和24.59%。株號為05-9-1515-1-226的芥酸含量最高達到10.53%,屬于低芥酸標準的甘藍型油菜DH系的單株有64個,其中36個單株的芥酸含量為0。在硫甙含量方面,株號為05-9-1515-1-146的總硫武含量為最高達到104(imol/g。檢測到低硫甙指標的甘藍型油菜DH系有56個,其中17個單株硫甙含量為0。共有56個單株為低芥酸、低硫甙的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其中15個甘藍型油菜DH系單株的總硫甙和芥酸含量均為0。這些數據說明本發明的育種方法很容易改良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的芥酸含量和硫甙含量等品質性狀。選取72個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進行SSR標記分析。表2本發明的甘藍型油菜DH系的品質分析結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注N表示由于種子數量不足,尚未進行品質分析。6、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的SSR標記分析將上述步驟獲得的72個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的種子,以及親本S-1300和04P63夕卜52和4個甘藍型油菜品種06-育9(該品系于2007年9月20日保藏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內的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保藏編號為CCTCCNO:P200703,該品種的分類命名為5raw/owaptw)、華雙5號(審定編號國審油2004006,一個中國大面積推廣的品.種)、恢6178(馬朝芝等,RAPDs和RFLPs分析甘藍型雜交油菜親本的遺傳多樣性,作物學報,2003,29(5):701-707)和恢5200(馬朝芝等,RAPDs和RFLPs分析甘藍型雜交油菜親本的遺傳多樣性,作物學報,2003,29(5):701-707)的種子在自然條件下播種。在幼苗期,取植株的鮮嫩葉片,參照李佳等(李佳等,一種有效提取油菜葉片總DNA的方法,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94,13(5):521-523)報道的方法提取葉片總DNA,用0.8%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質量,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計(PharmaciaBiotech,GeneQuantII)檢測DNA濃度。選取24對SSR引物(SSR引物來源見表3)分析獲得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的遺傳多樣性。PCR反應程序和銀染程序均參照陸光遠等(陸光遠等,一個簡便的適合于分析油菜中SSR位點的檢測體系,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3,25:79-81)的方法進行。SSR產物電泳銀染后有帶記為l,無帶記為0。24對引物共產生95條多態性帶(參見圖3)。利用報道的POPGene軟件對SSR標記結果進行聚類分析(見圖4)。聚類樹可分為兩大簇,3個甘藍型油菜品種華雙5號、恢6178和恢5200單獨形成一簇,與甘藍型油菜06-育9、S-1300、04P63外-52和72個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形成的簇(稱為I簇)親緣關系較遠。I簇內又可分為兩個亞簇,其中S-1300和4個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單獨形成一簇,說明這5個甘藍型油菜材料親緣關系較近,而04P63外-52和06-育9與其余68個DH系聚成一簇(稱為I-I簇)。I-I簇內又可分為兩個亞簇,36個自交不親和DH系與04P63夕卜52和06-育9形成一簇,其中31個DH系與04P63外-52親緣關系較近,另外5個DH系與06-育9親緣關系較近。其余的32個DH系聚成一簇。SSR標記分析結果說明本發明得到了與S-1300具有遺傳差異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表3本發明使用的SSR引物名稱及序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7、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的農藝性狀調查選取上述步驟中獲得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36個,在自然條件下單行區播種,2次重復,行距為0.27m,株距為0.15m(每行10株),以油菜品種S-1300為對照。花期自由授粉,成熟期考察株高、一次分枝數、一次分枝角果數、主花序長度、主花序角果數和單株產量等6個性狀,用間比法(南京農業大學主編,田間試驗和統計分析方法,中國農業出版社,1985,第二版,P134)分析考種結果。在考察的6個性狀中,都有表現優于對照S-1300的DH系(表4,表5)。共有22個DH系的株高超過S-1300,其中8個DH單株的株高超過10%以上,最高的DH系05-9-1515-3-2達到17.35%。共26個DH系的一次分枝數超過S-1300,其中6個DH系的一次分枝數比S-1300多10%以上,最多的DH系05-9-1515-1-146達到64.40%。一次分枝角果數優勢最強,共23個DH系超過對照,其中比S-1300增加幅度最高超過200%的有1個DH系05-9-1515-1-146,超過100。/。的有2個DH系,05-9-1515-1-141和05-9-1515-1-142。共28個DH系的主花序長度大于S-1300,其中10個DH系超對照20%以上,5個增幅超過30%,超過S-1300最高的DH系是05-9-1515-2-19,變幅為47.14%。共12個DH系的主花序角果數多于S-1300,4個DH系的優勢大于10%,最多的DH系05-9-1515-3-34比S-1300多19.93%。共21個DH系的單株產量比對照增加,其中16個DH系比S-1300高10%以上,2個系05-9-1515-1-97和05-9-1515-1-146超過S-1300分別達到154.32%和138.26%。綜合6個性狀的表現,2個DH系,05-9-1515-1-97和05-9-1515-3-34,在6個農藝性狀上均優于S-1300。這些數據說明與現有方法相比,本發明的育種方法可以同時改良自交不親和系的多個農藝性狀。表436個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的6個農藝性狀表現<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表5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在各農藝性狀上超對照的個數<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說明表5的對照品種為S-1300。8、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的一般配合力測定綜合上述步驟中的品質分析結果和農藝性狀考察結果,選取5個低芥酸、低硫武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05-9-1515-1-72(編號為P2)、05-9-1515-1-102(編號為P3)、05-9-1515-1-270(編號為P4)、05-9-1515-1-281(編號為Ps)和05-9-1515-3-126(編號為P6),與甘藍型油菜品種S-1300(編號為P,)—起作為母本,分別與4個甘藍型油菜品種06-育9(編號為P)、華雙5號(編號為Ps)、恢6178(編號為P9)和恢5200(編號為Pl())進行雜交,獲得24個雜交組合的F!種子。播種24個雜交組合的F!種子和上述的10個雜交親本,按照隨機區組排列,重復2次,每小區種植3行,行距為0.27m,株距為0.15m(每行10株),田間管理同常規大田生產。油菜成熟后,收獲株型一致的10個單株,考察全株角果數、角果粒數、千粒重和單株產量4個產量相關性狀,計算平均值(表6),以甘藍型油菜品種中油雜2號為對照。結果表明全株角果數、每角果粒數、千粒重、單株產量4個產量相關性狀上均出現了超對照的組合,有20個組合的千粒重、15個組合的全株角果數、12個組合的角果粒數、15個組合的單株產量高于對照中油雜2號,其中14個組合的千粒重、IO個組合的全株角果數、7個組合的角果粒數、7個組合的單株產量比對照顯著增加。選育的自交不親和DH系與S-1300比較,P2、P5和P6在千粒重上優于S-1300,P6在單株產量上優于S-1300,而5個DH系的全株角果數、角果粒數均未表現出優勢。這些數據說明利用本發明的育種方法選育得到了產量相關性狀表現優勢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雜交親本和F,的全株角果數、每角果粒數、千粒重、單賴^產量的相關分析<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注*表示比對照顯著增加)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各性狀的一般配合力見表7。每角果粒數的一般配合力效應表現為正值的是P,和P5,其余四個(P2,P3,P4和P6)的一般配合力表現為負效應。全株角果數的一般配合力效應表現正值的是P2、P3、P4和P5,P1和P6的全株角果數的一般配合力效應表現為負值。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應表現正值的是P卜P2和P6,其余三個母本P3、P4和P5的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應表現為負值。單株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效應表現正值的為P,、P2、P4和P5,其余兩個母本P3和P6表現負效應。在分析的4個性狀中,P,的每角果粒數、千粒重和單株產量3個性狀的一般配合力效應表現正值,全株角果數的一般配合力表現負效應。P2在全株角果數、千粒重和單株產量3個性狀的一般配合力效應表現為正值,每角果粒數的一般配合力表現為負效應。Ps在每角果粒數、全株角果數和單株產量的一般配合力表現為正效應,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表現負效應。綜合看來,母本中一般配合力效應值高的是PJ、P2和P5,對育種目標有利。這些數據說明利用本發明選育得到產量相關性狀的一般配合力高于S-1300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表7母本的全株角果數、每角果粒數、千粒重、單株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性狀Pj(S-1300)P2P3P4P5P6每角果粒數3.25-2.13-1.06-0.202.10-2.06全株角果數-40.942.117315.07.9-18.8千粒重0.210,07-0.10-0,11-0.160.28單株產量1.330.79-0.140.533.49-2.80表8本發明使用的培養基成分培養基的基3M且分(mg/L)B5NLNB5NLN大量元素微量元素KN03502.5KI0.150.166NH4N03--H3B030.61.24CaCL2.2H203-MnS04.H2023.474MgS04.7H2052.5ZnS04.7H200.42.118KH2P04-2.5Na2Mo04.2H200.050.05(NH4)2S042.68-CaS04.5H200.0050.005(NH4)2P04.2H203-CoCL2.6H200.0050.005Ca(N03)2.4H20-10有機成分稱外肌醇2020FeS04.7H205.565.56煙酸0.20.1Na2.EDTA7.467.46甘氨酸-0.4鹽酸硫氨素(Bl)20.1鹽酸吡哆素(B6)0.20.1絲氨酸-20谷胱甘肽(GSH)-6葉酸-0.1生物素-0.01谷氨酰胺-160說明表8的培養基,滅菌前應調pH至6.6-7.0,應用時補充蒸餾水至l升。15名詞解釋低芥酸專業術語,以芥酸含量<5%作為低芥酸材料的標準。低硫甙專業術語,以硫甙含量〈30nmol/g作為低硫甙材料的標準。一般配合力專業術語,是指一個自交系或品種(純合體)在一系列的雜交組合中的平均產量(或其它經濟性狀)的表現。雙低專業術語,即本發明所述的專業術語即低芥酸,低硫甙的簡稱。權利要求1、一種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方法,其步驟包括,利用小孢子培養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步驟1)用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S-1300為母本與保持系04P63外-52進行雜交,得到F1種子,播種F1種子得到自交不親和的甘藍型油菜F1植株;2)從步驟1)的自交不親和甘藍型油菜F1植株上取花蕾進行小孢子培養,獲得雙單倍體(DH)分離群體,調查自交不親和的表型,選擇得到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3)對步驟2)獲得的DH系種子的含油量、芥酸含量和硫甙含量進行品質鑒定,結合SSR標記輔助選擇,得到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4)種植步驟3)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考察其后代與主選性狀密切相關的株高、一次分枝數、一次分枝角果數、主花序長度、主花序角果數和單株產量6個性狀,選擇得到單株產量高于S-1300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5)利用步驟4)篩選出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為母本,分別與四個甘藍型油菜品種06-育9、華雙5號、恢6178和恢5200雜交配制F1組合,考察F1單株的全株角果數、每角果粒數、千粒重、單株產量4個性狀;篩選得到一般配合力高于S-1300的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全文摘要本發明屬于油菜育種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利用小孢子培養和SSR標記輔助選育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的方法。其特征是,以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S-1300為母本,保持系04P63外-52為父本雜交得到F<sub>1</sub>,對F<sub>1</sub>作小孢子培養得到雙單倍體(DH)自交不親和系;進一步篩選得到低芥酸、低硫甙的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材料;利用SSR標記分析自交不親和DH系的變異,考察自交不親和DH系的株高、一次分枝數、一次分枝角果數、主花序長度、主花序角果數和單株產量等6個主選性狀,篩選出產量、相關性狀和一般配合力優于S-1300的雙低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DH系。本發明為選育雙低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提供了一種簡單、快速、有效的方法。文檔編號C12N15/65GK101248753SQ200810047150公開日2008年8月27日申請日期2008年3月27日優先權日2008年3月27日發明者婁延脂,張幸果,王傳富,王同華,馬朝芝申請人:華中農業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沛县| 万宁市| 页游| 青岛市| 烟台市| 普陀区| 贡山| 佛坪县| 清远市| 双桥区| 九寨沟县| 灵璧县| 锦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石家庄市| 西贡区| 大渡口区| 长春市| 周宁县| 吉木乃县| 瓦房店市| 武汉市| 原平市| 香格里拉县| 法库县| 罗江县| 新竹县| 华坪县| 宜川县| 万山特区| 宁德市| 大埔县| 大荔县| 贡嘎县| 东平县| 寻乌县| 社旗县| 于都县| 云霄县| 香港 |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