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生姜加工副產物生產超微姜粉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具體涉及一種生姜加工副產物生產超微姜粉的方法,屬于農產品加工領域。
背景技術:
姜,系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根莖,是世界范圍內一種重要的香辛調味料,也是傳統的藥食同源經濟作物。由于其獨特的藥食同源功效,姜產品已成為備受關注的健康食品,即食姜、糖姜、姜罐頭等系列姜產品日益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需求鮮姜I. 5萬噸、鹽潰姜原料10. 8萬噸、糖姜產品O. 9萬噸,而且年貿易量以5 10%的速度遞增,姜制品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較快的食品之一。姜含有豐富的姜酚、姜黃素、揮發油等多種藥效成分,能刺激人的神經增加食欲、幫助消化,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藥毒、防治感冒、散寒鎮咳等食療功效。目前較為流行的生姜加工產品一姜粉,可用于制備膳食調味料、生姜飲料、營養補充劑、中成藥藥劑等產品。姜粉制備方法可以采用煎煮等熱提取,再經過噴霧干燥造粒等方法制備,但加熱處理會破壞生姜細胞,造成營養及保健成分大量流失,生姜原有典型風味保留率低,對生姜的有效成分利用率不高,并產生姜渣等新的加工副產物,造成資源浪費及環保壓力;另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是將原料姜洗滌后切片烘干,再進行機械粉碎至100目左右的細度,該方法大大提聞了生姜原料的利用率,每IOkg左右的鮮姜可制備Ikg左右的姜粉,即相同重量的姜粉含有10倍于鮮姜的營養、保健、典型風味成分,如淀粉、纖維素、揮發油、胡蘿卜素、硫胺素、姜辣素等,風味及營養成分保持程度較高,但普通的機械粉碎因為無法在低溫下進行,極易破壞生姜的熱敏感性營養及保健成分,加工的姜粉細度偏大,影響食用口感及胃腸道對生姜有效成分的消化吸收。姜產品加工需要對鮮姜添加10-22% (w/w)的食鹽及O. 2% (w/w)左右的檸檬酸進行腌潰前處理,進而制備成原料姜,為了獲得具有商品價值的姜產品形狀,還需要對原料姜進行修邊、整形、去皮等修整處理,所產生的加工副產物即姜皮、姜須根、姜碎塊等下腳料, 約占原料姜的10%(w/w)左右,一般被視為沒有商業價值的廢棄物,多被拋棄或掩埋處理,造成環保壓力,且由于所含的高鹽成分,還增加了土壤及水系統的環境污染處理成本。這部分的加工副產物(姜皮、姜須根、姜碎塊等下腳料)仍保留部分鮮姜的營養、保健及典型風味成分(見表I ),如能經過浸泡等脫鹽脫酸處理,再應用控溫超微粉碎的物理加工方法,制備成超微姜粉,就可取代部分鮮姜姜粉,直接用于制備姜粉調味料、生姜飲料、營養補充劑、 中成藥藥劑等產品,在保證有效成分不減少的同時,大大降低了鮮姜姜粉的原料成本,并完全解決了生姜加工下腳料排放的環保處理問題。以鮮姜批發均價5000元/噸、每10噸鮮姜制備I噸姜粉、生姜加工副產物制備的姜粉替代50%鮮姜姜粉來計算,每噸姜粉可節約鮮姜5噸,節約原料成本2. 5萬元。表I生姜加工副產物的主要保健成分
權利要求
1.一種生姜加工副產物生產超微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將生姜加工副產物洗凈,用清水脫鹽去酸,曬干或在40-60°C下烘干,至含水量小于8%的姜渣干塊,再粉碎成100±20目的姜渣粗粉,然后在0-5°C下進行超微粉碎至500-800目的細粉,得到超微姜粉。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姜加工副產物生產超微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脫鹽去酸具體為鹽度< 1%、ρΗ=6. 0-7. O。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姜加工副產物生產超微姜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姜加工副產物選自姜皮、姜須根、姜碎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具體涉及一種生姜加工副產物生產超微姜粉的方法,屬于農產品加工領域。該方法包括將生姜加工副產物洗凈,用清水脫鹽去酸,曬干或在40-60℃下烘干,至含水量小于8%的姜渣干塊,再粉碎成100±20目的姜渣粗粉,然后在0-5℃下進行超微粉碎至500-800目的細粉,得到超微姜粉。本發明制備的超微姜粉,可取代部分鮮姜姜粉,直接用于制備姜粉調味料、生姜飲料、營養補充劑、中成藥藥劑等產品,在保證有效成分不減少的同時,大大降低了鮮姜姜粉的原料成本,并完全解決了生姜加工下腳料排放的環保處理問題。
文檔編號A23L1/29GK102599517SQ20121008772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9日
發明者任香蕓, 何志剛, 李維新, 林曉姿, 梁璋成, 陸東和, 魏巍 申請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