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屬于生物化工合成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的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是以甘油為原料、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使用的菌種有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克雷伯氏產酸桿菌或丁酸梭狀芽孢桿菌等中的任一種,這些細菌都具有在厭氧或微耗氧條件下把甘油轉化為1,3-丙二醇的能力。不論是哪種菌種,一般發酵的培養基主要是甘油和水,并配以磷酸氫二鉀、磷酸二氫鉀、硫酸銨等等的無機鹽。現有的利用克雷伯氏桿菌等菌種發酵生產1,3-丙二醇時,還會得到2,3- 丁二醇和一些有機酸,如丁二酸、乳酸、醋酸等。發酵前3飛小時,生物量增加但并無發酵產物生成。隨著發酵過程的繼續,甘油不斷地被消耗,產物不斷積累。隨著發酵產物的不斷積累,副產物丁二酸、乳酸、醋酸等有機酸也會不斷積累,因此,發酵液的PH值會發生變化,對發酵過程產生阻礙作用。為了使發酵過程順利進行,需要控制發酵液的PH值在一定范圍,因此,當發酵液的PH值降低時,需不斷地加堿中和。通常使用的堿是氫氧化鈉。氫氧化鈉是液體,與發酵液的混合為液液混合,混合時間長且不均勻,短時間內存在局部偏酸或偏堿的可能。另外,在發酵反應結束后,發酵液中副產的有機酸實際是以丁二酸鈉、乳酸鈉、醋酸鈉的形式存在。發酵液中的1,3-丙二醇可以通過提取得到純凈的產品,在提取過程中可得到2,3-丁二醇和混合有機鹽。2,3-丁二醇直接可以利用,可作為商品出售,或用來制備甲乙酮。而有機酸的鈉鹽的用途少,作為1,3-丙二醇發酵生產的副產品,這些混合有機鹽的去向是產業化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要求使用該方法的發酵過程中,能夠很好地控制發酵過程中因為產酸導致的PH值的降低,且反應得到的副產品的用途廣。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是以甘油為原料、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在發酵過程中使用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為簡要說明問題起見,以下對本發明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均簡稱為本方法。 本方法是在發酵過程中使用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液氨進入發酵罐中時己氣化變成氨氣,氨氣混合在壓縮空氣中,在攪拌的作用下,會迅速地被分布到發酵罐的每個角落,與發酵液充分混合,因此對發酵液的pH值的調節會更快更準,使得發酵反應的pH值的控制好。
使用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使得發酵的終產物中的副產品均以銨鹽形式存在,如丁二酸銨、乳酸銨、醋酸銨等。混合有機酸的銨鹽與鈉鹽相比,有著更廣泛的用途。混合有機酸的銨鹽可以作為牛羊等反芻動物的飼料添加劑。混合有機鹽也可以繼續提純得到有機酸。所述有機酸分別是丁二酸、乳酸、醋酸,其中丁二酸是三羧酸循環的中間產物,它可以直接被生物體利用獲得能量。乳酸是生物體在缺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酸,它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認定為是絕對安全的食品添加劑,所以作為飼料是安全的。醋酸也是安全的可被吸收的一種有機酸。銨可以作為非蛋白氮源。所以混合有機酸的銨鹽做為反芻動物的飼料添加劑,與硫酸銨相比,有更好的效用。綜上所述,使用本方法,發酵過程中的pH值的控制好,得到的副產品的用途廣泛,能夠很好地解決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得到的混合有機鹽的去向問題。本方法中使用的微生物菌種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克雷伯氏產酸桿菌或丁酸梭狀芽孢桿菌中的任一種。本方法包括以下具體步驟
(1)發酵培養基經過消毒后接入菌種在發酵罐內進行發酵,培養基PH值為6.5^8. 5,發酵溫度為32 38°C ;
(2)發酵過程中通入O.Γ0. 8VVM的壓縮空氣,攪拌轉速8(T250rpm,并保持發酵罐壓力O. ΟΓΟ. 07MPa,發酵3飛小時后流加甘油,流加的速率為5 50g/L*h ;
(3)發酵過程中,當發酵液pH值降至6.5時,通過加入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使發酵液的pH值維持在6. 5 7. O。作為本方法的優化,所述液氨通過位于發酵罐底部的壓縮空氣的進氣管加入,在輸送液氨的管路上設有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液氨從設在發酵罐底部的壓縮空氣進氣管加入,使液氨和壓縮空氣混合后均勻地加入,液氨變成氣態后隨著壓縮空氣能夠與發酵液迅速混合,從而更快更準確地調節發酵液的PH值。液氨加入的量不是一個恒定值。在發酵初期3飛小時,細菌大量繁殖并不產酸,發酵液的PH值無明顯變化。此時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不開啟。約:Γ5小時后開始產酸,發酵液的PH值下降,當pH降至6. 5時,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開始啟閉,啟閉頻率根據pH值變化而變化。作為本方法的進一步優化,所述發酵罐壁上設有pH變送器,所述pH變送器與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連鎖,通過自動控制系統調節發酵液的pH值。pH變送器與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連鎖,通過自動控制系統(如DCS或PLC控制系統),可以更準確及時地調節發酵液的PH值當發酵液的pH值變小時,電磁閥啟閉頻繁,力口大液氨的進料量;當發酵液的PH值接近于中性時,電磁閥啟閉頻率變小,甚至不開啟,從而 達到維持pH值恒定的目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實施例I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是以甘油為原料、利用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發酵生產1,3-丙二醇,在發酵過程中使用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發酵培養基經過消毒后接入菌種在發酵罐內進行發酵,培養基PH值為6.5,發酵溫度為32°C ;
(2)發酵過程中通入O.IVVM的壓縮空氣,發酵罐攪拌轉速80rpm,并保持發酵罐壓力O. OlMPa,發酵3小時后流加甘油,流加甘油的速率為5g/L*h ;
(3)發酵過程中,當發酵液pH值降至6.5時,通過加入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使發酵液的pH值維持在6. 5 7. O之間。液氨通過位于發酵罐底部的壓縮空氣的進氣管加入,在輸送液氨的管路上設有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在發酵罐壁上設有pH變送器,所述pH變送器與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連鎖,通過DCS自動控制系統調節發酵液的pH值。實施例2
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是以甘油為原料、利用克雷伯氏產酸桿菌發酵生產1,3-丙二醇,在發酵過程中使用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發酵培養基經過消毒后接入菌種在發酵罐內進行發酵,培養基PH值為8.5,發酵溫度為38°C ;
(2)發酵過程中通入O.8VVM的壓縮空氣,發酵罐攪拌轉速250rpm,并保持發酵罐壓力O. 07MPa,發酵5小時后流加甘油,流加甘油的速率為50g/L*h ;
(3)發酵過程中,當發酵液pH值降至6.5時,通過加入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使發酵液的pH值維持在6. 5 7. O之間。液氨通過位于發酵罐底部的壓縮空氣的進氣管加入,在輸送液氨的管路上設有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在發酵罐壁上設有pH變送器,所述pH變送器與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連鎖,通過PLC自動控制系統調節發酵液的pH值。實施例3
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是以甘油為原料、利用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發酵生產1,3-丙二醇,在發酵過程中使用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發酵培養基經過消毒后接入菌種在發酵罐內進行發酵,培養基PH值為7.0,發酵溫度為35°C ;
(2)發酵過程中通入O.5VVM的壓縮空氣,發酵罐攪拌轉速160rpm,并保持發酵罐壓力 O. 04MPa,發酵4小時后流加甘油,流加甘油的速率為30g/L*h ;
(3)發酵過程中,當發酵液pH值降至6.5時,通過加入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使發酵液的pH值維持在6. 5 7. O之間。液氨通過位于發酵罐底部的壓縮空氣的進氣管加入,在輸送液氨的管路上設有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在發酵罐壁上設有pH變送器,所述pH變送器與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連鎖,通過PLC自動控制系統調節發酵液的pH值。本實施例中,也可以用丁酸梭狀芽孢桿菌代替克雷伯氏肺炎桿菌來發酵生產1,3-丙二醇。
權利要求
1.一種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是以甘油為原料、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其特征在于在發酵過程中使用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的微生物菌種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克雷伯氏產酸桿菌或丁酸梭狀芽孢桿菌中的任一種。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包括以下具體步驟 (1)發酵培養基經過消毒后接入菌種在發酵罐內進行發酵,培養基pH值為6.5^8. 5,發酵溫度為32 38°C ; (2)發酵過程中通入0.ro. 8VVM的壓縮空氣,攪拌轉速8(T250rpm,并保持發酵罐壓力0.oro. 07MPa,發酵3飛小時后流加甘油,流加的速率為5 50g/L*h ; (3)發酵過程中,當發酵液pH值降至6.5時,通過加入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使發酵液的pH值維持在6. 5 7. O。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氨通過位于發酵罐底部的壓縮空氣的進氣管加入,在輸送液氨的管路上設有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酵罐壁上設有PH變送器,所述pH變送器與控制液氨流量的電磁閥連鎖,通過自動控制系統調節發酵液的PH值。
全文摘要
一種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的方法,是以甘油為原料、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1,3-丙二醇,使用的微生物菌種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克雷伯氏產酸桿菌或丁酸梭狀芽孢桿菌中的任一種,在發酵過程中使用液氨調節發酵液的pH值。使用該方法的發酵過程中,pH值的控制好,且反應得到的副產品的用途廣。
文檔編號C12P7/18GK102634543SQ20121013531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4日
發明者杭玉玲 申請人:杭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