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白毛茶的制作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白毛茶的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傳統的白茶加工技術根據鮮葉失水的物理原理,采用的是萎凋、烘干的加工方法,然而通過這種方法加工出來的白茶味道清淡,香氣不足,茶水顏色清白且茶葉內含物水溶性差,不能達到很好的飲用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能使白茶湯色橙亮,花果香味濃郁新鮮且可溶性強的白毛茶的制作工藝。本發明的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它的制作流程包括下列步驟:A萎凋失水、B堆積回潮、C揉青激酶、D微促氧化、E高溫阻氧、F攤涼復火、G攤涼包裝;所述步驟D微促氧化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C揉青激酶處理后的茶葉抖散后,裝入鋪有布料的容器內,壓實并通過布料包緊茶葉后,放置于室溫為22°C -28°C的室內進行收堆升溫,茶葉溫度達到22°C _28°C后保持該茶葉溫度20分鐘-40分鐘。較之現有技術而言,本發明的優點在于通過本加工方法,合理的控制了茶葉酶促氧化,使茶葉蛋白質、茶氨酸等內含物有效分解,可溶性強,讓多酚類物質分解,使得制作出的白茶散發出濃郁的花果香味,甘甜爽口,湯色橙亮。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內容進行詳細說明一種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它的制作流程包括下列步驟A萎凋失水、B堆積回潮、C揉青激酶、D微促氧化、E高溫阻氧、F攤涼復火、G攤涼包裝;所述步驟D微促氧化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C揉青激酶處理后的茶葉抖散后,裝入鋪有布料的容器內,壓實并通過布料包緊茶葉后,放置于室溫為22°C _28°C的室內進行收堆升溫,茶葉溫度達到220C _28°C后保持該茶葉溫度20分鐘-40分鐘。通過微促氧化,在酶的促進氧化下,多酚類物質和多糖相互作用,氧化分解,形成薔薇花香,茶葉呈稻黃色,且鮮靈度高,茶葉的色香味效果最佳。所述步驟E高溫阻氧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D微促氧化處理后的茶葉立即放入烘焙裝置中高溫快速烘焙,茶葉干度高于85%且低于94%后停止烘焙。通過高溫阻氧,利用高溫速焙,使茶葉迅速干燥,抑制或破壞酶,阻止氧化作用繼續進行,保證茶葉的最佳效果。所述茶葉干度為(I-茶葉含水率)。所述茶葉含水率為當前干度下茶葉中水的重量與當前干度下茶葉總重量的百分數比。所述步驟A萎凋失水為采摘的鮮葉不落地及時攤涼;在室外自然風下陰涼5小時-7小時;其后移到室內,室內溫度控制在18°C _20°C,室內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萎凋10小時-16小時;再次移 到室外,自然風陰涼2小時-4小時,茶葉失水30%-35%或茶葉含水率為60%-65%。所述茶葉失水為鮮葉經萎凋失水后減輕的重量與鮮葉未經萎凋失水時的總重量的百分數比。步驟B堆積回潮將經步驟A萎凋失水處理的茶葉進行收堆,自然松度,厚度15cm-20cm,堆積時間為2小時-4小時。通過堆積回潮,均衡茶葉水分,莖和葉脈水分勻向葉張,茶葉柔軟,葉色由鮮綠轉為墨綠,草青味消失,茶香漸出。所述步驟C揉青激酶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B堆積回潮處理后的茶葉壓緊成球狀茶團,將茶團沿同一方向作推摁旋挪,使茶葉細胞輕度擠破,至液汁滲出,手感微粘。通過揉青激酶,使茶酶激活。所述步驟F攤涼復火將經步驟E高溫阻氧處理后的茶葉薄攤開,攤涼30分鐘-45分鐘;其后放入焙籠內烘焙,籠面火溫70°C -90°C,茶葉干度達94%以上后,停止烘焙。通過攤涼復火,使茶葉達到成品干度,茶葉內含物穩定性好,便于保質保存。所述步驟G攤涼包裝將經步驟F攤涼復火處理后的茶葉攤涼,攤涼厚度不大于15cm,茶葉冷卻后包裝密封。在進行步驟A萎凋失水前還進行了原料精選步驟茶園要求為海拔600m-800m,通風向陽,日照充足;采摘時機為清明前15天至清明后5天,每個晴天的13時至17時;采摘規格依等級分為單芽、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各等級分別制作加工。實施例I :所述白毛茶的制作工藝的具體步驟為a萎凋失水采摘的鮮葉不落地,及時以I. 25kg/m2-l. 5kg/m2薄攤在80cmX 220cm的竹簾上;在室外的涼棚內自然風下陰涼5小時-7小時;其后移到控溫萎凋室內,通過空調、風機和除濕機對室內的溫度和相對濕度進行均衡調節和控制,室內溫度控制在180C _20°C,室內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萎凋10小時-16小時;再次移到室外的涼棚內,自然風陰涼2小時-4小時,茶葉失水30%-35%或茶葉含水率為60%-65% ;b堆積回潮將經步驟a萎凋失水處理的茶葉用圓形竹簍進行收堆,自然松度,厚度15cm-20cm,堆積時間為2小時-4小時;c揉青激酶將經步驟b堆積回潮處理后的茶葉壓緊成球狀茶團(優選采用純棉白布袋包裹,揉捻時保證茶葉條索勻整),茶團直徑為12cm-15cm,茶團密度為I kg/dm3-1. 2kg/dm3,手摁茶團在竹篩中沿同一方向作推摁旋挪4分鐘-6分鐘,使茶葉細胞輕度擠破,至液汁滲出,手感微粘;d微促氧化將經步驟c揉青激酶處理后的茶葉抖散后,以O. 6kg/dm3-0. 72kg/dm3的密度裝入規格為30cmX 20cmX 15cm且鋪有純棉白布的方形竹簍內,壓實包緊茶葉后,放置于室溫為22°C _28°C的室內進行收堆升溫,茶葉溫度達到22°C _28°C后保持該茶葉溫度20分鐘-40分鐘,可通過室溫的調節控制茶葉溫度;e高溫阻氧將經步驟d微促氧化處理后的茶葉立即放入圓形竹制焙籠內以原木炭火足火烘焙,焙籠茶厚2cm-3cm,籠面火溫110°C _120°C,烘焙過程中兩次離焙翻動,使得茶葉烘焙均勻,翻動時用竹制圓形無孔軟席過渡,茶葉在焙中,不能用手翻動,避免茶末掉入炭火中產生焦味,茶葉干度高于85%且低于94% (手捏能碎,但手指搓揉難成末狀)后停止烘焙;
f攤涼復火將經步驟e高溫阻氧處理后的茶葉用簸箕攤涼,攤涼30分鐘_45分鐘;其后再次放入竹制焙籠內用原木炭火文火烘焙,籠面火溫70°C _90°C,茶葉干度達94%以上(手指搓揉可成末狀)后停止烘焙;g攤涼包裝將經步驟f培籠復火處理后的茶葉用簸箕攤涼,攤涼厚度不大于15cm,茶葉逐漸冷卻,火味退去,茶葉花果清香中帶有淡淡的竹香和炭香,茶葉冷卻后裝箱或用錫箔內袋裝袋密封。本實施例適用于精加工高等級白茶,一般采摘單芽和/或一芽一葉的白毛茶鮮葉進行加工。實施例2 所述白毛茶的制作工藝的具體步驟為
a萎凋失水采摘的鮮葉不落地,涼青用篾寬3mm、方孔5mm、直徑IlOcm圓形竹篩,每篩薄攤鮮葉I. 2kg-l. 4kg,每20個篩裝進一涼架,涼架層高12cm,底部有滾動輪,方便移動;在室外自然風下陰涼5小時-7小時;其后移到室內,室內溫度控制在18°C -20°C,室內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萎凋10小時-16小時;再次移到室外的涼棚內,自然風陰涼2小時_4小時,茶葉失水30%-35%或茶葉含水率為60%-65% ;b堆積回潮將經步驟a萎凋失水處理的茶葉進行收堆,堆茶用420cmX240cm竹席曬墊,茶堆自然松度,茶堆高度15cm-20cm,堆積時間為2小時-4小時;c揉青激酶將經步驟b堆積回潮處理后的茶葉裝入布袋(優選純棉白布袋)中,壓緊成球狀茶團,茶團直徑為30cm,每個茶團為14kg-17kg,將茶團放在桶內徑為40cm的揉茶機里,輕壓輕揉3分鐘-5分鐘,使茶葉細胞輕度擠破,至液汁從布袋滲出,手感微粘;d微促氧化將經步驟c揉青激酶處理后的茶葉抖散后,將6kg茶葉裝入鋪有布料且容積為8. 5dm3-10dm3的容器內,壓實并通過布料包緊茶葉后,放置于室溫為22°C_28°C的室內進行收堆升溫,茶葉溫度達到22°C _28°C后保持該茶葉溫度20分鐘-40分鐘;e高溫阻氧將經步驟d微促氧化處理后的茶葉立即用溫度預熱至110°C -130°C潔能(太陽能、電能)智能烘干機烘焙,調整好烘箱內的風速和傳送裝置的速度,控制茶葉在焙周期小于5分鐘,茶葉干度高于85%且低于94%后停止烘焙;f攤涼復火將經步驟e高溫阻氧處理后的茶葉薄攤在竹席曬墊上,厚度小于15cm,陰涼30分鐘-45分鐘;其后放入焙籠內烘焙,籠面火溫70°C -90°C,茶葉干度達94%以上后停止烘焙。g攤涼包裝將經步驟f培籠復火處理后的茶葉用420cmX 240cm竹席曬墊攤涼,攤涼厚度不大于15cm,茶葉冷卻后裝袋或裝箱密封。本實施例適用于批量加工較高等級白茶,一般選用一芽二葉的白毛茶鮮葉進行加工。在進行步驟a萎凋失水前還進行了原料精選步驟茶葉品種選擇小葉高香的白毛茶,茶園要求為海拔600m-800m,通風向陽,日照充足,周邊植被茂密,遠離工業、生活污染;采摘時機為清明前15天至清明后5天,每個晴天的13時至17時;采摘規格依等級分為單芽、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各等級分別制作加工。
權利要求
1.一種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它的制作流程包括下列步驟:A萎凋失水、B堆積回潮、C揉青激酶、D微促氧化、E高溫阻氧、F攤涼復火、G攤涼包裝;所述步驟D微促氧化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C揉青激酶處理后的茶葉抖散后,裝入鋪有布料的容器內,壓實并通過布料包緊茶葉后,放置于室溫為22°C _28°C的室內進行收堆升溫,茶葉溫度達到22 0C -28 °C后保持該茶葉溫度20分鐘-40分鐘。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E高溫阻氧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D微促氧化處理后的茶葉立即放入烘焙裝置中高溫快速烘焙,茶葉干度高于85%且低于94%后停止烘焙。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萎凋失水為采摘的鮮葉不落地及時攤涼;在室外自然風下陰涼5小時-7小時;其后移到室內,室內溫度控制在18°C _20°C,室內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萎凋10小時-16小時;再次移到室外,自然風陰涼2小時-4小時,茶葉失水30%-35%或茶葉含水率為60%-65%。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堆積回潮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A萎凋失水處理的茶葉進行收堆,自然松度,厚度15cm-20cm,堆積時間為2小時-4小時。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揉青激酶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B堆積回潮處理后的茶葉壓緊成球狀茶團,將茶團沿同一方向作推摁旋挪,使茶葉細胞輕度擠破,至液汁滲出,手感微粘。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F攤涼復火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E高溫阻氧處理后的茶葉薄攤開,攤涼30分鐘-45分鐘;其后放入焙籠內烘焙,籠面火溫70°C _90°C,茶葉干度達94%以上后停止烘焙。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G攤涼包裝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F攤涼復火處理后的茶葉攤涼,攤涼厚度不大于15cm,茶葉冷卻后包裝密封。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在進行步驟A萎凋失水前還進行了原料精選步驟茶園要求為海拔600m-800m,通風向陽,日照充足;采摘時機為清明前15天至清明后5天,每個晴天的13時至17時;采摘規格依等級分為單芽、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
9.根據權利要求1-8任意一項所述的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它的具體工藝步驟為 a萎凋失水采摘的鮮葉不落地,及時以I. 25kg/m2-l. 5kg/m2薄攤開;在室外自然風下陰涼5小時-7小時;其后移到室內,室內溫度控制在18°C -20°C,室內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萎凋10小時-16小時;再次移到室外,自然風陰涼2小時-4小時,茶葉失水30%-35%或茶葉含水率為60%-65% ; b堆積回潮將經步驟a萎凋失水處理的茶葉進行收堆,自然松度,厚度15cm-20cm,堆積時間為2小時-4小時; c揉青激酶將經步驟b堆積回潮處理后的茶葉裝入布袋中,壓緊成球狀茶團,茶團直徑為12cm-30cm,茶團密度為lkg/dm3_l. 2kg/dm3,將茶團沿同一方向作推摁旋挪3分鐘-6分鐘,使茶葉細胞輕度擠破,至液汁滲出,手感微粘;d微促氧化將經步驟c揉青激酶處理后的茶葉抖散后,以O. 6kg/dm3-0. 72kg/dm3的密度裝入鋪有布料的容器內,壓實包緊茶葉后,放置于室溫為22°C _28°C的室內進行收堆升溫,茶葉溫度達到22°C _28°C后保持該茶葉溫度20分鐘-40分鐘; e高溫阻氧將經步驟d微促氧化處理后的茶葉立即放入焙籠內烘焙,焙籠茶厚2cm-3cm,籠面火溫110°C _120°C,烘焙過程中兩次離焙翻動,茶葉干度高于85%且低于94% 后停止烘焙;或者,將經步驟d微促氧化處理后的茶葉立即用溫度預熱至110°C _130°C的烘干機烘焙,茶葉干度高于85%且低于94%后停止烘焙; f攤涼復火將經步驟E高溫阻氧處理后的茶葉薄攤開,攤涼30分鐘-45分鐘;其后放入竹制焙籠內炭火烘焙,籠面火溫70°C _90°C,茶葉干度達94%以上后停止烘焙;g攤涼包裝。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白毛茶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它的制作流程包括下列步驟A萎凋失水、B堆積回潮、C揉青激酶、D微促氧化、E高溫阻氧、F攤涼復火、G攤涼包裝;所述步驟D微促氧化的具體操作為將經步驟C揉青激酶處理后的茶葉抖散后,裝入鋪有布料的容器內,壓實并通過布料包緊茶葉后,放置于室溫為22℃-28℃的室內進行收堆升溫,茶葉溫度達到22℃-28℃后保持該茶葉溫度20分鐘-40分鐘。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使白毛茶湯色橙亮,花果香味濃郁新鮮且可溶性強的白毛茶的制作工藝。
文檔編號A23F3/06GK102630771SQ201210144529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0日
發明者周慶團 申請人:周慶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