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豆漿機,尤其是電磁加熱的豆漿機。
背景技術:
電磁加熱的豆漿機利用電磁感應產生電磁渦流,交變磁場使豆漿機的金屬杯體產生渦流,渦流使金屬內原子高速運動,相互碰撞、擠壓從而發熱。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工作時,內部的電路以及電子元件會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需及時排除,否則會造成電子元件燒毀進而影響豆漿機正常的工作。目前多數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利用軸流風機進行散熱,但由于軸流風機軸向進風、軸向出風的特點,散熱風向散亂,沒有集中吹向電磁感應的線圈和高發熱的電子元件,線圈和高發熱的電子元件的降溫效果較差,降低了電磁加熱豆漿機的使 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供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提高散熱效果,使豆漿機內部的發熱部件得到有效降溫,從而保證豆漿機正常工作。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包括杯體、機頭和機座,杯體放置在機座上,機頭扣置在杯體上,所述機頭內設有電機,所述機座內設有電控裝置以及用于杯體加熱的電磁線圈,其中,所述機座內設有散熱風扇和將散熱風扇的冷卻風導向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的導風罩,所述機座上設有進風口和排風口,所述進風口、導風罩和排風口形成冷卻風的風道。進一步的,所述導風罩包括設在散熱風扇上方的頂壁和自頂壁邊緣向下延伸的并且位于散熱風扇外側的側壁,所述導風罩上設有朝向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的導風口。進一步的,所述進風口設在機座底壁的正對散熱風扇的位置,所述排風口設在機座側壁的正對導風口的位置。進一步的,所述豆漿機還包括將散熱風扇的冷卻風引向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的引風板。進一步的,所述引風板的一端連接于導風罩的導風口處,另一端懸空。進一步的,所述弓I風板與所述導風罩一體成型。進一步的,所述引風板朝所述機座的側壁彎曲。進一步的,所述機座內還設有線圈盤,所述電磁線圈繞裝在所述線圈盤內。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在散熱風扇上增設導風罩,利用導風罩對散熱風扇吹出的冷卻風進行導向,使得冷卻風能集中的吹向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提高了冷卻風的利用率,避免了風漏、風向混亂的現象,使得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等高發熱部件得到有效的散熱降溫,從而保證豆漿機正常工作;另外,電控裝置與導風罩之間所設的引風板,能根據電控裝置上電子元件的布局有選擇性的引導冷卻風對多個電子元件進行散熱降溫,進一步提高冷卻風的利用率及散熱效果。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解釋和說明圖I為本實用新型電磁加熱式豆漿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磁加熱式豆漿機機座內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電磁加熱式豆漿機機座內安裝線圈盤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磁加熱式豆漿機機座的軸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包括杯體、機頭和機座,杯體放置在機座上,機頭扣置在杯體上,所述機頭內設有電機,所述機座內設有電控裝置以及用于杯體加熱的電磁線圈,其中,所述機座內設有散熱風扇和將散熱風扇的冷卻風導向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的導風罩,所述機座上設有進風口和排風口,所述進風口、導風罩和排風口形成冷卻風的風道。下面結合本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參照
圖1、2,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包括杯體2、機頭I和機座3,杯體2放置在機座3上,機頭I扣置在杯體2上,機頭I內設有電機,電機軸延伸至杯體2內并連接有粉碎刀具,機座3內設有電控裝置。所述機座3內設有散熱風扇5和將散熱風扇5的冷卻風導向電磁線圈81和電控裝置的導風罩5,所述機座上設有進風口 31和排風口 32,所述進風口 31、導風罩6和排風口 32形成冷卻風的風道。在豆漿機工作時,散熱風扇5從進風口 31吸入外接冷風,經散熱風扇5吹出的冷卻風在導風罩6的引導下,絕大部分可吹向電磁線圈81與電控裝置,電磁線圈81和電控裝置等高發熱部件能得到有效的散熱降溫。參照圖3,本實施例中,電磁線圈81繞裝在線圈盤8內,線圈盤8位于杯體2的下方,并且通過螺釘固定在機座3內,線圈盤8的結構屬于現有技術,不再詳述。本實施例以裝有線圈盤8的豆漿機為例進行解釋和說明,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知曉利用線圈盤8來定位電磁線圈81只是一種優選方式,電磁線圈81可以利用線圈骨架環繞在杯體2的側壁;或者電磁線圈81布置在環流器上,其他方式不再一一詳述。參照圖2、4,在導風罩6上設有朝向電磁線圈81和電控裝置的導風口,一般來說,在設計導風口的開口角度與縱向寬度時只要保證吹出的冷卻風能達到電磁線圈81和電控裝置即可,但實際上,考慮到電磁線圈81和電控裝置在機座3內的布局,導風口應具備多個送風方向,如本實施例導風口分為上導風口 602和下導風口 601,上導風口 602朝向線圈盤8上的電磁線圈81,而下導風口 601朝向電控裝置,且由于線圈盤8的體積較大,上導風口 602的開口角度要大于下導風口 601,盡可能的使整個線圈盤8上的電磁線圈81都能吹到冷卻風;另外,上導風口 602與下導風口 601在周向方向錯開一定角度,這樣下導風口601吹出的冷卻風能集中吹向電控裝置。[0024]參照圖4,為達到較好的效果進風口 31設在機座3的殼體底壁正對散熱風扇5的位置,排風口 32設在機座3的殼體側壁正對導風口的位置。這樣,從進風口 31、散熱風扇5、導風罩6、排風口 32形成的散熱循環路徑較短,熱量能及時排出,提高散熱效果。參照圖2,所述豆漿機還包括將散熱風扇5的冷卻風引向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的引風板7。所述引風板7的一端連接于導風罩6的導風口處,另一端懸空。具體的通過引風板7與導風罩6 —體成型,并且從導風口的下導風口 601 —側引出,向電控裝置方向延伸,所述引風板7朝所述機座的側壁彎曲,這樣具有更大的送風角度,使得電控裝置上更多的電子元件能吹到冷卻風。另外,引風板7的數量可以是一片,也可以是多片;設置多片引風板時,相鄰的引風板之間形成風道,能根據電控裝置上電子元件的布局以及不同電子元件的發熱量有選擇性的引導冷卻風對其進行散熱降溫,進一步提高散熱風扇冷卻風的利用率及散熱效果。導風罩6通常為塑膠材質,包括有頂壁61和側壁62,所述側壁62位于散熱風扇5外側,頂壁61設在散熱風扇5上方,防止散熱風扇5的冷卻風軸向流動,側壁62自頂壁61邊緣向下延伸,防止散熱風扇5的冷卻風四處擴散,導風罩6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護散 熱風扇5的作用。本實施例中,導風罩6與機座3的殼體一體成型,這樣導風罩6更加穩固,不會晃動,且節省組裝工藝;當然導風罩6也可以通過螺釘等緊固件固定在機座3的殼體上。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電控裝置可以控制電磁線圈81、散熱風扇5等部件,還可以控制機頭I內的電機,電控裝置主要包括控制線路板4,在控制線路板4上安裝有低發熱電子元件和高發熱電子元件,低發熱元件一般是弱電元件或開關類元件等,而高發熱電子元件主要是IGBT元件42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和IGBT散熱片41,另外還有濾波電容、整流橋等。從圖4中可以看出,IGBT元件42和IGBT散熱片41設在靠近排風口 32的位置,這樣可以保證IGBT元件42和IGBT散熱片41這兩個主要發熱部件的熱量能及時排出,避免發熱部件自身燒壞以及散熱的熱量影響其他電子元件的正常工作。通過上述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已經被完全有效的達到了。熟悉該項技藝的人士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
中描述的內容。任何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
權利要求1.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包括杯體、機頭和機座,杯體放置在機座上,機頭扣置在杯體上,所述機頭內設有電機,所述機座內設有電控裝置以及用于杯體加熱的電磁線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座內設有散熱風扇和將散熱風扇的冷卻風導向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的導風罩,所述機座上設有進風口和排風口,所述進風口、導風罩和排風口形成冷卻風的風道。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電磁加熱式豆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罩包括設在散熱風扇上方的頂壁和自頂壁邊緣向下延伸的并且位于散熱風扇外側的側壁,所述導風罩上設有朝向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的導風口。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口設在機座底壁的正對散熱風扇的位置,所述排風口設在機座側壁的正對導風口的位置。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豆漿機還包括將散熱風扇的冷卻風引向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的引風板。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風板的一端連接于導風罩的導風口處,另一端懸空。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風板與所述導風罩一體成型。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風板朝所述機座的側壁彎曲。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座內還設有線圈盤,所述電磁線圈繞裝在所述線圈盤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磁加熱式豆漿機,解決了現有電磁加熱式豆漿機散熱效果較差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方案包括杯體、機頭和機座,杯體放置在機座上,機頭扣置在杯體上,所述機頭內設有電機,所述機座內設有電控裝置以及用于杯體加熱的電磁線圈,其中,所述機座內設有散熱風扇和將散熱風扇的冷卻風導向電磁線圈和電控裝置的導風罩,所述機座上設有進風口和排風口,所述進風口、導風罩和排風口形成冷卻風的風道。這種豆漿機的機座散熱效果較好。
文檔編號A23C11/10GK202761036SQ2012203082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8日
發明者王旭寧, 謝榮華, 章若飛 申請人:九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