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和遷移方法

文檔序號:478708閱讀:342來源:國知局
一種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和遷移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和遷移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制備用于捕獲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捕獲光纖,捕獲光纖的中間部分為線徑800nm~1.5μm,長度為200~400μm的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將制備好的捕獲光纖置于含有待捕獲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懸浮液中;從捕獲光纖的任意一端輸入激光,實現微納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上述激光的波段對水有吸收,而且對所要捕獲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透明。通過平行移動捕獲光纖還可以實現對捕獲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遷移。本發明借助逆向光泳原理,在低功率下就可以實現對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和遷移功能,具有結構緊湊、靈活快捷、成本低廉、無損傷的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和遷移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微納光子學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和遷移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大量微顆粒或者生物細胞群體的同時捕獲和遷移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術,在組裝微納米尺度有序結構、微流體控制、微小藥物膠囊制備、病毒探測以及DNA復制等方面是最為關鍵的工序之一。目前為止,懸浮于液體中的微小物體通常是借助電場或溫度梯度引起的泳動來進行有效的群體捕獲的,即電泳捕獲和熱泳捕獲。這兩種顆粒捕獲技術分別需要使用呈一定圖形排列的電極或帶有激光聚焦系統(作為熱源)的加熱腔,因此實驗裝置通常都需要占用較大體積,很難在狹小的空間內(例如血管和生物毛細管內)進行微小物體的群體捕獲和操控。雖然通過借助光纖或者平板波導表面的倏逝場,微納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捕獲完全可以在微納米尺度的狹小空間內實現。不過,由于同樣是利用光場梯度力進行捕獲,光纖或者平板波導表 面倏逝場所提供的捕獲力幅度也很有限,僅能對少數微小物體進行捕獲而無法同時操控大量的微顆粒及生物細胞。因此,要實現在微納尺度的狹小空間內對大量微顆粒及生物細胞進行群體的捕獲和遷移,必須采用一些新的方法或技術。

【發明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結合微納米光纖(波導)尺寸上的優勢和液體中微顆粒的泳動效應引起的較大捕獲力,首先提供一種結構緊湊、靈活快捷、成本低廉、無損傷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方法。
[0004]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遷移方法,保證在狹小的空間內即可實現微小物體群體的操控。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7]S1:制備用于捕獲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捕獲光纖,捕獲光纖包括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及位于微納光纖兩端的無涂覆層的光纖錐,所述光纖錐尖端線徑與維納光纖的線徑相同,其中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的線徑為800nm~L 5 μ m,長度為200~400 μ m ;
[0008]S2:將制備好的捕獲光纖懸置于載物臺上,吸取含有待捕獲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懸浮液滴到載物臺上,懸浮液完全浸沒微納光纖及兩端的光纖錐;
[0009]S3:從捕獲光纖的任意一端輸入激光,實現微納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
[0010]上述激光的波段對水有吸收,而且對所要捕獲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透明。
[0011]從光纖一端輸入激光,借助于微納光纖泄露光場對水中微小物體產生的逆向光泳力,即可實現微納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為了將液體中的逆向光泳原理引入到大量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非接觸、低損傷捕獲和操控,因此激光波段要求對水有一定的吸收,而且對所要分離的微顆粒透明。[0012]其中光泳現象是指:當懸浮于液體環境中的微小物體受到一束光照射時,物體表面和內部不均勻分布的電磁能量通過物體本身及周圍液體的吸收轉化成物體表面的不均勻熱分布,從而引起顆粒向著遠離光源(正向光泳)或者接近光源(逆向光泳)的方向運動。在相同的入射光強度下,光泳力的大小通常要比光場梯度力大3至4個數量級,因此可以用來捕獲和操控大量微顆粒或生物體群體。
[0013]在一種優選方案中,在步驟SI中,所述捕獲光纖的制備過程為:剝去標準單模光纖一段的涂覆層,對剝去涂覆層后的光纖加熱至熔融,將熔融部分以3-5mm/s的速度拉制成線徑為800nm~1.5 μ m,長度為200~400 μ m的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及位于微納光纖兩端的無涂覆層的光纖錐在一種優選方案中,拉制微納光纖的裝置為光纖調節架。在此處,剝去涂覆層的光纖是標準單模光纖中除兩端的任一段。
[0014]在一種優選方案中,在步驟S2中,微顆粒懸浮液的制備是按照1:1000的體積比將顆粒粉末用去離子水稀釋后,再利用超聲機超聲的方法進行超聲處理;生物細胞懸浮液是用移液管從培養液中提取少量液體滴入去離子水中靜置得到。
[0015]在一種優選方案中,在步驟S2中,捕獲光纖通過五維光纖調節架懸置于載物臺上,捕獲光纖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五維光纖調節架上。
[0016]在一種優選方案中,所述步驟S2中載物臺為載玻片或毛細管。
[0017]在一種優選方案中,將捕獲光纖置于毛細管內的方法是:先將標準單模光纖伸入毛細管內,然后用熱熔拉法將毛細管外的一段單模光纖拉制成微納光纖,最后再將毛細管水平移動至拉制好的微納光纖處將其包裹。
[0018]在一種優選方案中,在步驟S3中,所述激光的波段為1.55 μ m,通光功率為80~200mW。
[0019]一種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遷移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20]I)制備用于捕獲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捕獲光纖,捕獲光纖包括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及位于微納光纖兩端的無涂覆層的光纖錐,所述光纖錐尖端線徑與維納光纖的線徑相同,其中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的線徑為800nm~L 5 μ m,長度為200~400 μ m ;
[0021]2)將制備好的捕獲光纖懸置于載物臺上,吸取含有待捕獲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懸浮液滴到載物臺上,懸浮液完全浸沒微納光纖及兩端的光纖錐;
[0022]3)從捕獲光纖的任意一端輸入激光,實現微納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移動微納光纖,實現微顆粒或生物細胞隨微納光纖遷移;
[0023]上述激光的波段對水有吸收,而且對所要捕獲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透明。
[002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首先,本發明采用的微納光纖具有明顯尺度上的優勢,且制作簡單、快速,自由靈活、成本低廉,可避免現有技術設備復雜、龐大等問題;其次,本發明采用的微納光纖可以集成到微納器件上對微納顆粒或生物細胞進行群體捕獲和遷移,具有結構緊湊、成本低廉等優點;最后,本發明借助逆向光泳原理,在低功率下就可以實現對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和遷移功能,具有無接觸、無損傷、快捷高效等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 圖1是本發明制作微納光纖和試驗裝置示意圖。[0026]圖2是微顆粒或生物細胞逆向光泳運動示意圖。
[0027]圖3是采用CCD拍攝的利用微納光纖對SiO2顆粒進行群體捕獲和停止捕獲后的擴散情況。
[0028]圖4是采用CCD拍攝的利用微納光纖對大腸桿菌進行群體捕獲和停止捕獲后的擴散情況。
[0029]圖5是采用CCD拍攝的利用微納光纖對培養液中鴿子血紅細胞或雞血紅細胞進行群體捕獲的情況。
[0030]圖6是采用CXD拍攝的利用微納光纖對已捕獲的SiO2顆粒(直徑2.08 μ m)群體進行遷移的情況。
[0031]圖7的直徑2.08 μ m的SiO2顆粒在毛細管內的群體捕獲和遷移。
【具體實施方式】
[0032]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
[0033]為了更好說明本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代表實際產品的尺寸; [0034]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構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3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
[0036]一種對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和遷移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如圖1:
[0037]1、將一根標準單模光纖(CorningSMF-28,芯徑8.2μπι,包層直徑125μπι,連接頭類型FC/PC)剝去中間一小段(約20mm)涂覆層后平行放置于酒精燈上方外焰處,靜置30s左右待光纖熔融后借助于兩邊的光纖調節架以3-5mm/s的速度拉制成微納光纖。通過這種熔拉法拉制獲得的微納光纖及位于微納光纖兩端的光纖錐,其中微納光纖的線徑為800nm~1.5 μ m,長度約為200~400 μ m,光纖錐尖端的線徑與微納光纖的線徑相等。
[0038]2、將制備好的微納光纖水平懸置于載玻片上(或者毛細管、槽中),并整體置于顯微鏡載物臺上,光纖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五維光纖調節架上。其中,將微納光纖置于毛細管內的方法是:先將普通單模光纖伸入毛細管內,然后用步驟I的熱熔拉法將毛細管外的一段單模光纖拉制成微納光纖,最后再將毛細管水平移動至拉制好的微納光纖處將其包裹。
[0039]3、使用吸管吸取少量微顆粒或生物細胞懸浮液體滴到載玻片上,使液滴完全浸沒微納光纖及其兩端的光纖錐部分。其中,微顆粒懸浮液是按照1:1000的體積比將顆粒粉末用去離子水稀釋后,再利用超聲機超聲的方法制備獲得的;生物細胞懸浮液是用移液管從培養液中提取少量液體滴入去離子水中靜置約10分鐘得到。
[0040]4、從光纖一端輸入1.55 μ m的激光,借助于微納光纖泄露光場對水中微小物體產生的逆向光泳力,即可實現微納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這里,首次將液體中的逆向光泳原理引入到大量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非接觸、低損傷捕獲和操控,因此通光波段要求對水有一定的吸收,而且對所要分離的微顆粒透明,可采用1.55 μ m波段激光光源,通光功率約 80 ~200mW。
[0041]5、通過兩邊光纖調節架平行移動微納光纖還可以實現對捕獲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遷移。[0042]實施例1
[0043]本實施例以2.08/3.14 μ HiSiO2介質顆粒、大腸桿菌、鴿子血紅細胞、雞血紅細胞的群體捕獲,以及2.08 μ HISiO2介質顆粒的群體遷移為例來說明。
[0044]如圖1所示,首先完成微納光纖的制備和實驗裝置的搭建工作。接有CCD的光學顯微鏡將圖像傳送至與之連接的計算機顯示器上,用以樣品的觀察和精確定位。為了能夠達到樣品的穩定、精確控制,盛放樣品的載玻片被固定在一個步進精度為50nm的手動載物臺上。微納光纖按照步驟I制備完成,其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五維光纖調節架上并懸置于載玻片上。SiO2顆粒懸浮液的制備是采取先將顆粒粉末采用去離子水稀釋后用超聲機超聲的方法得到的,大腸桿菌懸浮液則是用移液管從培養液中提取少量菌液滴入去離子水中靜置約10分鐘后得到的。懸浮液制備完成后,用吸管吸取少量液體滴到載玻片上,使液滴完全浸沒微納光纖及其兩端的光纖錐部分。光纖的一個尾端連接在輸出波長為1.55 μ m的激光器上,激光器輸出功率可在80mW至200mW之間調節;光纖另一尾端接入光功率計。圖中,1-激光、2-載玻片、3-懸浮液、4-微顆粒、5-PC、6-CCD。
[0045]上述CXD顯微鏡物鏡參數分別為:放大倍數(MT)、數值孔徑(NA)及工作距離為(TO): X 5 (NA = 0.10,WD = 19.0mm),X 20 (NA = 0.40, WD = 11.2mm), X 40 (NA = 0.50, WD=10.0mm),X 50 (NA = 0.75, WD = 1.5mm),andX 100 (NA = 0.73, WD = 1.0mm)。
[0046]首先用直徑為910nm、長度為205 μ m的光纖來對懸浮于水中、直徑為3.14μπι的SiO2顆粒進行捕獲,實驗結果如圖3所示。在關閉1.55 μ m激光器、無功率輸入該光纖的情況下,即通光時間tm = Os,SiO2顆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如圖3(a)所示;開啟1.55 μ m激光器后將輸入功率調至200mW,SiO2顆粒立刻被光纖的泄露光照射,向著光纖方向運動,如圖3 (b)所示,通光時間tm = 25s時的情況;當通光時間達到tm = 360s,約4300個SiO2顆粒被捕獲在光纖周圍,這時光纖的捕獲已達到飽和狀態,如圖3 (c)所示;關閉1.55 μ m激光器后,SiO2顆粒立即停止泳動,被捕獲的顆粒開始通過布朗運動擴散,又回到分散懸浮狀態,如圖3(d)所示,關閉激光器時間Iff = 220s時的情況。
[0047]大腸桿菌的捕獲情況與SiO2顆粒類似。需要說明的是,大腸桿菌的形狀近似為圓柱形,直徑在800nm至900nm之間,長度在I μ m至10 μ m之間,由于大腸桿菌的橫截面接近圓形且對1.55μπι波長的吸收較低,所以大腸桿菌也滿足逆向光泳力的產生條件。大腸桿菌的捕獲實驗結果如圖4所示。使用的光纖直徑為1.2 μ m,長度為200 μ m。在關閉1.55 μ m激光器、無功率輸入此光纖的情況下,即通光時間tm = Os,大腸桿菌均勻地分散在水中,如圖4(a)所不;開啟1.55 μ m激光器后將輸入功率調至125mW,大腸桿菌立刻被光纖的泄露光照射,向著光纖方向運動,如圖4(b)所示,通光時間tm = 15s時的情況;當通光時間達到tm = 47s,約900個大腸桿菌被捕獲在光纖周圍,如圖4(c)所不;關閉1.55μηι激光器后,大腸桿菌立即停止泳動,被捕獲的大腸桿菌開始通過布朗運動擴散,又回到分散懸浮狀態,如圖4(d)所示,關閉激光器時間Iff = QOs時的情況。實驗測得的SiO2顆粒(直徑3.14 μ m)和大腸桿菌的平均捕獲速度(單位:個/秒)分別是:12個/秒和15個/秒。由于所配制的這兩種懸浮液樣品濃度相同(顆粒或菌與去離子水的體積比均為1:1000),兩者的平均捕獲速度取決于顆粒或菌的光泳速度大小。光泳速度的大小受通光功率、通光時間以及顆粒大小影響,并且會隨著顆粒到光纖間的距離而變化。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耦合入光纖中的光功率相對較低(低于200mW),并且懸浮液液滴的體積(約為400mm3)遠遠大于此光纖體積,實驗中光纖的泄露光并沒有引起光纖周圍明顯的熱對流現象。這一點在實驗過程中也得到了驗證:關閉激光器停止光功率輸入后,顆粒或大腸桿菌群體的捕獲立即停止了。
[0048]這里還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微顆粒或大腸桿菌群體的捕獲是在去離子水的環境中進行的,但相似的捕獲效果也可以在血液或者細胞培養液等生物媒介環境中得到。在本實施例中用這種方法對細胞培養液中的鴿子血紅細胞和雞血紅細胞分別進行了捕獲實驗,如圖5所示。兩種血紅細胞捕獲實驗使用的光纖直徑分別為900nm(圖5(a)、圖5(b))和950nm(圖5 (c)、圖5 (d))。在關閉1.55 μ m激光器、無功率輸入此光纖的情況下(即通光時間tm = Os),兩種血紅細胞均隨機地分散在培養液中,如圖5(a)、圖5(c)所示;開啟
1.55 μ m激光器后將輸入功率分別調至200mW和IOOmW,兩種血紅細胞立刻被光纖的泄露光照射,向著光纖方向運動,經過大約660s后,兩者的捕獲情況如圖5 (b)、圖5 (d)所示。結果表明在細胞培養液環境中,微納光纖對生物細胞仍可以捕獲,但是其捕獲能力要弱于在去離子水中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細胞培養液的平均折射率要高于水,從而減弱了施加在微小物體上的光泳力。
[0049]在完成對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捕獲后,通過平行地移動微納光纖即可實現對捕獲物群體的遷移。微納光纖的移動則是通過調節固定光纖尾端的微調節架來實現的。圖6是在輸入光功率Pin= IOOmW下,利用光纖(直徑1.3 μ m,長度220 μ m)對已捕獲的SiO2顆粒(直徑2.08 μ m)群體進行遷移的情況。在保持1.55 μ m激光器輸入光功率Pin = IOOmff的情況下,光纖剛剛要開始平行移動時(即遷移時間tm = Os),捕獲的SiO2顆粒群體仍聚集在光纖周圍,如圖6(a)所示;接著,通過控制微調節架,光纖在2s內(即tm = 2s)平行移動到距初始位置2 0 μ m的位置,捕獲的SiO2顆粒群體也開始跟隨遷移,如圖6 (b)所示;經過遷移時間tm = 24s后,SiO2顆粒群體從初始位置向著光纖方向平均遷移的距離達到了
7.5 μ m,如圖6(c)所示;經過遷移時間tm = 119s后,大約85%的SiO2顆粒已經遷移到了新的位置,即回到光纖周圍,如圖6(d)所示。經過遷移時間tm= 130s后SiO2顆粒群體基本全部遷移到新的位置。在這個遷移過程中,顆粒的平均光泳速度為Vph = 0.32ym/s。其他不同尺寸的顆粒及大腸桿菌在不同輸入光功率和微納光纖直徑情況下也有相似的遷移過程。這一實驗結果說明,利用微納光纖泄露光產生的逆向光泳力不僅可以對顆粒進行群體捕獲,還可以將捕獲的顆粒群體進行遷移。
[0050]以上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捕獲和遷移都是在一滴開放的、靜止的懸浮液液滴中進行的。實際上,由于微納光纖進行光泳捕獲和操控這一技術實際的應用場合往往為密閉或流動的微流通道內(例如血管或生物毛細管內),因此也研究了微納光纖在毛細管內的光捕獲和操控能力。首先將微納光纖置于玻璃毛細管內,再向毛細管內注入微顆粒懸浮液,考察微納光纖捕獲和遷移顆粒的能力。所使用的玻璃毛細管內直徑為400μπκ外直徑為650 μ m,所使用的光纖直徑為1.35 μ m、長度為110 μ m,捕獲的顆粒為直徑3.Hyn^ASiO2顆粒。毛細管內的捕獲和遷移實驗結果如圖7所示。其中,圖7(a)為置于玻璃毛細管內的光纖(直徑1.35 μ m)和毛細管橫截面的光學顯微照片,SiO2顆粒懸浮液已經注入毛細管內。將功率為200mW的1.55 μ m波長激光輸入光纖后,SiO2顆粒開始向光纖移動,經過55s后約50個SiO2顆粒被捕獲在光纖周圍,如圖7(b)所示;接著,通過微調節架將光纖平行移動至距初始位置46 μ m的新位置,被捕獲的顆粒群體也隨著開始向光纖的新位置方向遷移,如圖7(c - e)所示;經過遷移時間tm = 49s后,90%以上的顆粒都遷移到了光纖的新位置周圍,如圖7(f)所示。在這個遷移過程中,顆粒的平均光泳速度為Vph = 0.94ym/s。
[0051]本發明能夠實現在微納尺度狹小空間內對大量微顆粒或生物細胞進行群體捕獲和遷移,這對微納光子學的進一步發展十分有利。
[0052]相同或相似的標號對應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0053]附圖中描述位置關系的用于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
[0054] 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制備用于捕獲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捕獲光纖,捕獲光纖包括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及位于微納光纖兩端的無涂覆層的光纖錐,所述光纖錐尖端線徑與維納光纖的線徑相同,其中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的線徑為800nm~1.5 μ m,長度為200~400 μ m ; S2:將制備好的捕獲光纖懸置于載物臺上,吸取含有待捕獲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懸浮液滴到載物臺上,懸浮液完全浸沒微納光纖及兩端的光纖錐; S3:從捕獲光纖的任意一端輸入激光,實現微納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 上述激光的波段對水有吸收,而且對所要捕獲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透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I中,所述捕獲光纖的制備過程為:剝去標準單模光纖一段的涂覆層,對剝去涂覆層后的光纖加熱至熔融,將熔融部分以3-5mm/s的速度拉制成線徑為800nm~1.5 μ m,長度為200~400 μ m的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及位于微納光纖兩端的無涂覆層的光纖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捕獲光纖的制備過程,其特征在于,拉制微納光纖的裝置為光纖調節架。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2中,微顆粒懸浮液的制備方式為:所述微顆粒懸浮液的制備是按照1:1000的體積比將顆粒粉末用去離子水稀釋后,再利用超聲機超聲的方法;所述生物細胞懸浮液是用移液管從培養液中提取少量液體滴入去離子水中靜置得到。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2中,捕獲光纖通過五維光纖調節架懸置于載物臺上,捕獲光纖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五維光纖調節架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中載物臺為載玻片或毛細管。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捕獲光纖置于毛細管內的方法是:先將標準單模光纖伸入毛細管內,然后用熱熔拉法將毛細管外的一段單模光纖拉制成微納光纖,最后再將毛細管水平移動至拉制好的微納光纖處將其包裹。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3中,所述激光的波段為1.55 μ m,通光功率為80~200mW。
9.一種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遷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制備用于捕獲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捕獲光纖,捕獲光纖包括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及位于微納光纖兩端的無涂覆層的光纖錐,所述光纖錐尖端線徑與維納光纖的線徑相同,其中無涂覆層的微納光纖的線徑為800nm~1.5 μ m,長度為200~400 μ m ; 2:將制備好的捕獲光纖懸置于載物臺上,吸取含有待捕獲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的懸浮液滴到載物臺上,懸浮液完全浸沒微納光纖及兩端的光纖錐; 3:從捕獲光纖的任意一端輸入激光,實現微納顆粒或生物細胞的群體捕獲;移動微納光纖,實現微顆粒或生物細胞隨微納光纖遷移; 上述激光的波段對水有吸收,而且對所要捕獲的微顆粒或生物細胞透明。
【文檔編號】C12N13/00GK103993001SQ201410256517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0日
【發明者】李寶軍, 雷宏香, 張垚 申請人:中山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溪县| 静安区| 新河县| 邹城市| 白银市| 天峻县| 临湘市| 扎兰屯市| 北京市| 驻马店市| 稻城县| 民和| 凤台县| 曲松县| 讷河市| 惠东县| 盈江县| 循化| 高唐县| 平果县| 康马县| 麻江县| 永胜县| 萨嘎县| 荣昌县| 平昌县| 忻城县| 德兴市| 宣恩县| 平江县| 丰县| 东丰县| 乡宁县| 三江| 隆德县| 措美县| 新泰市| 无极县| 米脂县| 神农架林区| 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