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面條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面條機,屬于小家電領域,解決了面團不易進面而殘留在攪拌杯中的問題,解決該問題的技術方案主要是在攪拌杯的底面或攪拌杯蓋的內壁設有切面桿,切面桿在和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粉和水混合攪拌成面團,切面桿在擠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團剪切成比進面口小的面團。本實用新型主要用于家庭制作面食。
【專利說明】_種面條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小家電,特別是一種面條機。
【背景技術】
[0002]現有面條機的工作方式通常包括和面階段和擠面階段,擠面筒和攪拌杯同軸裝配,在攪拌杯中設置有一個攪拌桿,在擠面筒中設置有一個擠面螺桿,機器工作時,攪拌桿與擠面螺桿同軸轉動,且攪拌桿的運動半徑比擠面螺桿的運動半徑大,其工作原理為:和面階段時,攪拌桿正向旋轉并將面粉和水混合好;擠面筒后端設置一個進面口,擠面階段時,攪拌桿反向旋轉,同時攪拌齒將混合好的面絮/團推到擠面筒中,并經過擠面螺桿揉和、擠壓成型,攪拌桿的運動軌跡與擠面筒之間有縫隙,而面團的體積較大,不容易通過進面口,因此攪拌杯中的面絮/團不可能全部進入到擠面筒中,即會導致部分面團殘留在攪拌杯中,造成原料浪費以及攪拌杯清洗不方便。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易進面且無殘留的面條機。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面條機,包括機座和設于機座的攪拌容器、擠面筒,攪拌容器包括攪拌杯和攪拌杯蓋,攪拌杯位于擠面筒的上方,攪拌杯的底部設有與擠面筒的內腔連通的進面口,攪拌杯內設有攪拌桿,攪拌桿包括桿體和設于桿體的攪拌齒,所述攪拌杯的底面設有向上延伸的切面桿,切面桿位于進面口上游側,切面桿在和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粉和水混合攪拌成面團,切面桿在擠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團剪切成比進面口小的面團。
[0005]進一步的,所述桿體垂直于攪拌杯的底面,攪拌齒包括第一攪拌齒和第二攪拌齒,兩個攪拌齒的旋轉軌跡均與切面桿相互錯開。
[0006]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攪拌齒由橫齒和縱齒連接形成,第二攪拌齒由橫齒和縱齒連接形成,第一攪拌齒的橫齒的內端連接于桿體,第一攪拌齒的橫齒的外端連接于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第二攪拌齒的橫齒的內端連接于桿體,第二攪拌齒的橫齒的外端連接于第二攪拌齒的縱齒,切面桿與第一攪拌齒的縱齒和/或第二攪拌齒的縱齒在垂直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5mm彡L4彡20mm。在這里,“和/或”的表述方式是包含了三種方案,一是僅由切面桿與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二是僅由切面桿與第二攪拌齒的縱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三是切面桿與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同時切面桿與第二攪拌齒的縱齒也是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由于第一攪拌齒的縱齒尺寸可能與第二攪拌齒的縱齒尺寸不同,也就意味著切面桿與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相互交疊的交疊長度L4可能不等于切面桿與第二攪拌齒的縱齒相互交疊的交疊長度L4,盡管兩者采用相同的標記符號“L4”。
[0007]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的旋轉半徑為R1,第二攪拌齒的縱齒的旋轉半徑為R2,切面桿的中心到桿體中心的距離為D,Rl > D > R2。
[0008]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攪拌齒為橫齒,第二攪拌齒為橫齒,所述切面桿的端部設有橫切桿,橫切桿位于第一攪拌齒和第二攪拌齒之間,橫切桿與第一攪拌齒和/或第二攪拌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5mm ^ L4 ^ 20mm。在這里,“和/或”的表述方式是包含了三種方案,一是僅由橫切桿與第一攪拌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 ;二是僅由橫切桿與第二攪拌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 ;三是橫切桿與第一攪拌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同時橫切桿與第二攪拌齒也是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由于第一攪拌齒的尺寸可能與第二攪拌齒的尺寸不同,也就意味著橫切桿與第一攪拌齒相互交疊的交疊長度L4可能不等于橫切桿與第二攪拌齒相互交疊的交疊長度L4,盡管兩者采用相同的標記符號“L4”。
[0009]一種面條機,包括機座和設于機座的攪拌容器、擠面筒,攪拌容器包括攪拌杯和攪拌杯蓋,攪拌杯位于擠面筒的上方,攪拌杯的底部設有與擠面筒的內腔連通的進面口,攪拌杯內設有攪拌桿,攪拌桿包括桿體和設于桿體的攪拌齒,所述攪拌杯蓋的內壁設有向下延伸的切面桿,切面桿位于進面口的上游側,切面桿在和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粉和水混合攪拌成面團,切面桿在擠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團剪切成比進面口小的面團。
[0010]進一步的,所述桿體垂直于攪拌杯的底面,攪拌齒包括第一攪拌齒和第二攪拌齒,兩個攪拌齒的旋轉軌跡均與切面桿相互錯開。
[0011]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攪拌齒由橫齒和縱齒連接形成,第二攪拌齒由橫齒和縱齒連接形成,第一攪拌齒的橫齒的內端連接于桿體,第一攪拌齒的橫齒的外端連接于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第二攪拌齒的橫齒的內端連接于桿體,第二攪拌齒的橫齒的外端連接于第二攪拌齒的縱齒,切面桿與第一攪拌齒的縱齒和/或第二攪拌齒的縱齒在垂直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5mm彡L4彡20mm。在這里,“和/或”的表述方式是包含了三種方案,一是僅由切面桿與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二是僅由切面桿與第二攪拌齒的縱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 ;三是切面桿與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同時切面桿與第二攪拌齒的縱齒也是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由于第一攪拌齒的縱齒尺寸可能與第二攪拌齒的縱齒尺寸不同,也就意味著切面桿與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相互交疊的交疊長度L4可能不等于切面桿與第二攪拌齒的縱齒相互交疊的交疊長度L4,盡管兩者采用相同的標記符號“L4”。
[0012]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的旋轉半徑為R1,第二攪拌齒的縱齒的旋轉半徑為R2,切面桿的中心到桿體中心的距離為D,Rl > D > R2。
[0013]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攪拌齒為橫齒,第二攪拌齒為橫齒,所述切面桿的端部設有橫切桿,橫切桿位于第一攪拌齒和第二攪拌齒之間,橫切桿與第一攪拌齒和/或第二攪拌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5mm ^ L4 ^ 20mm。在這里,“和/或”的表述方式是包含了三種方案,一是僅由橫切桿與第一攪拌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 ;二是僅由橫切桿與第二攪拌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 ;三是橫切桿與第一攪拌齒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同時橫切桿與第二攪拌齒也是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由于第一攪拌齒的尺寸可能與第二攪拌齒的尺寸不同,也就意味著橫切桿與第一攪拌齒相互交疊的交疊長度L4可能不等于橫切桿與第二攪拌齒相互交疊的交疊長度L4,盡管兩者采用相同的標記符號“L4”。
[001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設置切面桿后,在和面階段,切面桿與攪拌桿配合將面粉和水混合攪拌成面團,從而提高和團效率,揉面充分,面條勁道,而且可以實現寬幅面水比(32% — 45%),適合更多人的口味,在擠面階段,切面桿與攪拌桿配合將面團剪切成比進面口小的面團,因此使得和好的面團能夠很容易地通過進面口落入擠面筒的內腔中,使得攪拌杯內無面團殘留,易清洗;另外,整個攪拌杯內壁除了切面桿外,表面光滑,同樣易清洗。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剖視圖。
[0019]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示意圖。
[0020]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示意圖。
[0021]圖6為圖5中第一攪拌齒從外端向內端看的示意圖。
[0022]圖7為圖5中第二攪拌齒從外端向內端看的示意圖。
[0023]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示意圖。
[0024]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的示意圖。
[0025]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六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面條機,包括機座1和設于機座1的攪拌容器、擠面筒3,攪拌容器包括攪拌杯21和攪拌杯蓋22,攪拌杯21位于擠面筒3的上方,攪拌杯21的底部設有與擠面筒3的內腔連通的進面口 20,攪拌杯21內設有攪拌桿,攪拌桿包括桿體41和設于桿體41的攪拌齒42,機座1中設置有帶動攪拌桿旋轉的攪拌電機,由于進面口 20位于攪拌杯21的底部,因此可以利用面團的重力讓其自動落入擠面筒3的內腔中,當然要求面團的大小要比進面口 20小,因此在攪拌容器內設置切面桿5,切面桿5位于進面口 20上游側,切面桿5在和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粉和水混合攪拌成面團,從而提高和團效率,揉面充分,面條勁道,而且可以實現寬幅面水比(32% — 45%),適合更多人的口味,切面桿5在擠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團剪切成比進面口 20小的面團,因此使得和好的面團能夠很容易地通過進面口 20落入擠面筒3的內腔中,使得攪拌杯21內無面團殘留,易清洗。整個攪拌杯內壁除了切面桿外,表面光滑,同樣易清洗。
[0027]在本實用新型中,攪拌杯21的底面是一個平面,攪拌桿的旋轉軸線選擇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攪拌杯21的底面。接近垂直的含義是指攪拌桿的旋轉軸線相對攪拌杯21的底面具有一定角度的傾斜(接近于90度),可能是零部件制造安裝過程的誤差造成,也可能是設計要求如此,只要不影響攪拌桿的安裝及旋轉,不影響攪拌工作即可。
[0028]說明一下,本實用新型中提到的內端、外端均是以桿體的徑向為參照的,靠近桿體的中心則為內,遠離桿體的中心則為外。橫齒的延伸方向水平或接近水平,縱齒的延伸方向豎直或接近豎直,因此橫齒不一定是水平的,縱齒不一定是垂直的,而且橫齒和縱齒之間不一定是相互垂直的。所述“上游側”指在擠面階段時,攪拌桿先經過的一側,例如切面桿位于進面口的上游側,是指攪拌桿經過切面桿后馬上到達進面口。
[0029]具體結構參考下述實施例。
[0030]實施例一:
[0031]結合圖2和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切面桿5設于攪拌杯21的底面且向上延伸。桿體41垂直于攪拌杯21的底面,攪拌齒設有兩個,分別是第一攪拌齒42a和第二攪拌齒42b,第一攪拌齒42a和第二攪拌齒42b分別位于桿體41徑向的兩端,兩個攪拌齒都由橫齒和縱齒連接形成,第一攪拌齒的橫齒的內端連接于桿體,第一攪拌齒的橫齒的外端連接于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第二攪拌齒的橫齒的內端連接于桿體,第二攪拌齒的橫齒的外端連接于第二攪拌齒的縱齒,兩個縱齒均向下延伸,在本實施例中,橫齒沿桿體41的徑向延伸設置,縱齒沿桿體41的軸向延伸設置。
[0032]從圖2中看,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的旋轉半徑(即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的中心到桿體41的中心的距離)為R1,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的旋轉半徑(即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的中心到桿體41的中心的距離)為R2,切面桿5的中心到桿體41的中心的距離為D,則有Rl > D > R2,再看圖3,兩個攪拌齒的橫齒的高度(即橫齒的下檐到攪拌杯21底面的垂直距離)相等,均為H1,切面桿5的高度(即切面桿5頂端到攪拌杯21底面的垂直距離)為H3,HI > H3,如此便使得所有攪拌齒的旋轉軌跡與切面桿5相互錯開,不會發生干涉,并且兩個攪拌齒分別在切面桿5的內外兩側在不同時間點與切面桿5交會并形成剪切效應,在和面階段時能夠提高和面效果,使得面團更加筋道,在擠面階段時更容易進面,最終做出的面條口感好,有韌性。
[0033]在本實施例中,在垂直方向上,兩個攪拌齒的縱齒與切面桿5之間分別在垂直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形成交疊長度L4,縱齒與切面桿5之間相互交疊能夠形成剪切效應,將較大面團剪切成比進面口 20小的面團。所謂“交疊長度”是在指定方向上,兩者都從同一起點面延伸到同一終點面,起點面與終點面平行,另外兩者的間距應當小于進面口的寬度。例如本實施例中,指定的方向是垂直方向,如圖3所示,切面桿5的頂端所在的水平面為起點面M1,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的下端所在的水平面為終點面M2,從而確定交疊長度即是Ml與M2之間的垂直距離,即圖3中的L4。在本實施例中,兩個攪拌齒的縱齒的下端到攪拌杯21底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與切面桿5之間的交疊長度等于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與切面桿5之間的交疊長度。5mm < L4 < 20mm,例如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 或 20mm,若L4的數值太小,則剪切效果不明顯,若L4的數值太大,則攪拌齒和切面桿受到的剪切力非常大,不僅對攪拌齒和切面桿的強度要求非常高,而且對電機的輸出扭矩要求也很高。兩個攪拌齒的縱齒的下端到攪拌杯21底面的距離可以不等,即兩個攪拌齒的縱齒與切面桿5之間的交疊長度L4可以不相等,或者,也可以僅由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與切面桿5相互交疊,或者僅由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與切面桿5相互交疊。
[0034]一般的,攪拌桿正轉時是進行和面,反轉時是進行擠面,以圖2為參照,攪拌桿逆時針旋轉,即正轉,此時進行和面,攪拌桿順時針旋轉,即反轉,此時進行擠面。為了便于切割面團,切面桿5的橫截面為橢圓形或梭形,切面桿5的側壁由橢圓形的長軸端或梭形的尖端形成切割面團的刃口,同時切面桿5位于進面口 20的上游側,即在擠面階段,順著攪拌桿的旋轉方向,面團依次經過切面桿5和進面口 20。所以和面階段時,由于面、水沒有均勻混合,切面桿5配合攪拌齒快速將水、面混合成面團,且不斷旋切,避免形成太大的面團;擠面階段時,面水混合均勻,攪拌容器內不再有流體,大面團被切割成小面團后,順勢落入進面口 20 中。
[0035]此外,橫齒和縱齒除了沿直線延伸外,也可以沿曲線延伸,而且橫齒可以相對桿體41的徑向傾斜,包括在水平面上傾斜或者在豎直面上傾斜或者在水平面和豎直面上均傾斜,縱齒也可以相對桿體41的軸向傾斜,同樣包括在水平面上傾斜或者在豎直面上傾斜或者在水平面和豎直面上均傾斜,相應的調整切面桿5保持與攪拌齒的縱齒的旋轉軌跡平行即可。
[0036]實施例二:
[0037]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類似,切面桿5設于攪拌杯21的底面且向上延伸,第一攪拌齒42a的橫齒421a的內端連接于桿體41的上端,第一攪拌齒42a的橫齒421a的外端連接于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的上端,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向下延伸,區別在于,第二攪拌齒42b的橫齒421b的內端連接于桿體41的下端,第二攪拌齒42b的橫齒421b的外端連接于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的下端,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向上延伸。
[0038]在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一相同,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的旋轉半徑為R1,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的旋轉半徑為R2,切面桿5的中心到桿體41的中心的距離為D,則有Rl > D > R2,另外,第一攪拌齒42a的橫齒421a的高度H1要大于切面桿5的高度H3。兩個攪拌齒分別在切面桿5的內外兩側在不同時間點與切面桿5交會并形成剪切效應,在和面階段時能夠提高和面效果,使得面團更加筋道,在擠面階段時更容易進面,最終做出的面條口感好,有韌性。
[0039]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與切面桿5形成第一個交疊長度L4,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與切面桿5形成第二個交疊長度L4,兩個交疊長度L4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只要滿足5mm ^ L4 ^ 20mm即可。
[0040]其它內容參考實施例一,不再贅述。
[0041]實施例三:
[0042]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切面桿5設于攪拌杯21的底面且向上延伸,兩個攪拌齒均由橫齒構成,切面桿5的端部設有橫切桿51,橫切桿51的延伸方向與橫齒平行,在垂直方向上,第一攪拌齒42a高于橫切桿51,橫切桿51高于第二攪拌齒42b,即橫切桿51位于第一攪拌齒42a與第二攪拌齒42b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切面桿5的側壁到桿體41的側壁的距離為L3,第二攪拌齒42b的長度(即第二攪拌齒42b的外端到桿體41側壁的距離)為L2,L3 > L2,防止切面桿5與攪拌齒干涉。兩個攪拌齒分別在切面桿5的上下兩側在不同時間點與切面桿5交會并形成剪切效應,在和面階段時能夠提高和面效果,使得面團更加筋道,在擠面階段時更容易進面,最終做出的面條口感好,有韌性。
[0043]在本實施例中,由橫切桿51與橫齒形成剪切效應,橫切桿51與第一攪拌齒42a之間在水平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橫切桿51與第二攪拌齒42b之間在水平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L4,兩個交疊長度L4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只要滿足5mm ^ L4 ^ 20mm即可。在本實施例中,為確定交疊長度而指定的方向是桿體41的水平方向,由橫切桿51的內端所在的豎直圓柱面為起點面Ml,第二攪拌齒42b的外端所在的豎直圓柱面為終點面M2,Ml到M2的徑向距離即本實施例中的交疊長度L4。
[0044]在本實施例中,從第一攪拌齒的外端向內端看去,第一攪拌齒的上、下表面為中間高兩側低的曲面,如圖6所示;從第二攪拌齒的外端向內端看去,第二攪拌齒的上、下表面為一側高另一側低的傾斜面,并且傾斜方向相同,具體是第二攪拌齒的上、下表面上較高的一側在攪拌桿正轉時迎著攪拌桿的旋轉方向,而第二攪拌齒的上、下表面上較低的一側在攪拌桿正轉時背著攪拌桿的旋轉方向,如圖7所示。在和面階段時,攪拌桿逆時針旋轉(即正轉),第二攪拌齒將面粉向上揚起,而面粉本身具有重力,因此面粉受到這兩個力的作用不斷地上下運動,可以達到快速和面的效果;在擠面階段時,攪拌桿順時針旋轉(即反轉),第二攪拌齒將和好的面團向下擠壓,可以快速將混合好的面團、面絮向下推進到擠面筒內,提高進面效率。而無論在攪拌桿正轉或反轉的時候,第一攪拌齒都是將面粉或面團向下壓的,使面粉/面團向上運動的最高高度不超過第一攪拌齒,避免了面團在攪拌杯內打轉而不進入到擠面筒內。
[0045]實施例四:
[0046]如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切面桿5設于攪拌杯蓋22的下表面且向下延伸,切面桿5位于進面口 20上游側,攪拌齒由橫齒和縱齒連接形成,橫齒的內端固定在桿體41的下端,橫齒的外端固定在縱齒的下端,縱齒向上延伸。本實施例中防止攪拌齒與切面桿5發生干涉,可以借鑒實施例一,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的旋轉半徑為R1,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的旋轉半徑為R2,切面桿5的中心到桿體41的中心的距離為D,則有Rl > D >R2。兩個攪拌齒分別在切面桿5的內外兩側在不同時間點與切面桿5交會并形成剪切效應,在和面階段時能夠提高和面效果,使得面團更加筋道,在擠面階段時更容易進面,最終做出的面條口感好,有韌性。
[0047]在本實施例中,交疊長度L4的確定參考實施例一,指定的方向是垂直方向,切面桿5下端所在的水平面為起點面Ml,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上端所在的水平面為終點面M2,由此確定交疊長度L4,兩個攪拌齒的縱齒的高度可以相等或不等,因此兩個交疊長度L4相等或不等,控制交疊長度L4滿足5mm彡L4彡20mm即可。
[0048]實施例五:
[0049]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四類似,將切面桿5設于攪拌杯蓋22的下表面且向下延伸,第一攪拌齒42a的橫齒421a的內端連接于桿體41的下端,第一攪拌齒42a的橫齒421a的外端連接于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的下端,第一攪拌齒42a的縱齒422a向上延伸,區別在于,第二攪拌齒42b的橫齒421b的內端連接于桿體41的上端,第二攪拌齒42b的橫齒421b的外端連接于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的上端,第二攪拌齒42b的縱齒422b向下延伸。其它內容參考實施例四。
[0050]實施例六:
[0051]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三類似,攪拌齒由橫齒構成,切面桿5的端部設有橫切桿51,在垂直方向上,第一攪拌齒42a高于第二攪拌齒42b,橫切桿51位于第一攪拌齒42a和第二攪拌齒42b之間,區別就在于,切面桿5設于攪拌杯蓋22的下表面且向下延伸。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攪拌齒42a的長度(即第一攪拌齒42a的外端到桿體41側壁的距離)為L1,切面桿5的側壁到桿體41的側壁的距離為L3,L3 >L1,防止切面桿5與攪拌齒干涉。其它內容參考實施例三。
[0052]上述所有實施例中,切面桿5僅設置一根,在有需要的情況下也可以增加切面桿5的數量,攪拌齒設置兩個,同樣可以根據需要來變化攪拌齒的數量。
[0053]除上述優選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改變和變形,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所定義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面條機,包括機座和設于機座的攪拌容器、擠面筒,攪拌容器包括攪拌杯和攪拌杯蓋,攪拌杯位于擠面筒的上方,攪拌杯的底部設有與擠面筒的內腔連通的進面口,攪拌杯內設有攪拌桿,攪拌桿包括桿體和設于桿體的攪拌齒,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杯的底面設有向上延伸的切面桿,切面桿位于進面口上游側,切面桿在和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粉和水混合攪拌成面團,切面桿在擠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團剪切成比進面口小的面團。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面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桿體垂直于攪拌杯的底面,攪拌齒包括第一攪拌齒和第二攪拌齒,兩個攪拌齒的旋轉軌跡均與切面桿相互錯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面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攪拌齒由橫齒和縱齒連接形成,第二攪拌齒由橫齒和縱齒連接形成,第一攪拌齒的橫齒的內端連接于桿體,第一攪拌齒的橫齒的外端連接于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第二攪拌齒的橫齒的內端連接于桿體,第二攪拌齒的橫齒的外端連接于第二攪拌齒的縱齒,切面桿與第一攪拌齒的縱齒和/或第二攪拌齒的縱齒在垂直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4,5111111 ^ 14 ^ 20111111。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面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的旋轉半徑為尺1,第二攪拌齒的縱齒的旋轉半徑為以,切面桿的中心到桿體中心的距離為0,町?0 ?尺2。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面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攪拌齒為橫齒,第二攪拌齒為橫齒,所述切面桿的端部設有橫切桿,橫切桿位于第一攪拌齒和第二攪拌齒之間,橫切桿與第一攪拌齒和/或第二攪拌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14,5臟 ? 14 ? 20臟。
6.一種面條機,包括機座和設于機座的攪拌容器、擠面筒,攪拌容器包括攪拌杯和攪拌杯蓋,攪拌杯位于擠面筒的上方,攪拌杯的底部設有與擠面筒的內腔連通的進面口,攪拌杯內設有攪拌桿,攪拌桿包括桿體和設于桿體的攪拌齒,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杯蓋的內壁設有向下延伸的切面桿,切面桿位于進面口上游側,切面桿在和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粉和水混合攪拌成面團,切面桿在擠面階段與攪拌桿配合將面團剪切成比進面口小的面團。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面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桿體垂直于攪拌杯的底面,攪拌齒包括第一攪拌齒和第二攪拌齒,兩個攪拌齒的旋轉軌跡均與切面桿相互錯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面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攪拌齒由橫齒和縱齒連接形成,第二攪拌齒由橫齒和縱齒連接形成,切面桿與第一攪拌齒的縱齒和/或第二攪拌齒的縱齒在垂直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4,5111111 ^ 14 ^ 20111111。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面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攪拌齒的縱齒的旋轉半徑為尺1,第二攪拌齒的縱齒的旋轉半徑為以,切面桿的中心到桿體中心的距離為0,町?0 ?尺2。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面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攪拌齒為橫齒,第二攪拌齒為橫齒,所述切面桿的端部設有橫切桿,橫切桿位于第一攪拌齒和第二攪拌齒之間,橫切桿與第一攪拌齒和/或第二攪拌齒在水平方向的投影相互交疊且交疊長度為14,5臟 ? 14 ? 20臟。
【文檔編號】A21C1/06GK204217751SQ201420666940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7日
【發明者】王旭寧, 蘇榮清, 劉健 申請人:九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