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特別是一種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綠茶,(GreenTea),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采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干等工藝而制作的飲品。其制成品的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脂和減肥,對吸煙者也可減輕其受到的尼古丁傷害。綠茶年產量約114萬噸,占我國茶葉總產量140.6萬噸的81%。產量位居六大茶類之首。中國生產綠茶的范圍極為廣泛,貴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四川、湖南、湖北、廣西、福建為我國的綠茶主產省份。綠茶具有優異的營養保健價值,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銷售也日益火爆。受市場需求的驅使,茶樹種植的積極性日益高漲,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然而,因受數千年傳統的影響,目前國內外茶樹以采摘茶葉為核心的叢生密植栽培方式,再加上加工過程控制還不夠合理,使制成的茶葉品質不夠好,茶葉咖啡堿和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使得成品茶滋味苦澀,鮮味不足,品質低下。無法滿足當前對茶葉籽的需求。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本發明加工所得的茶葉品質好,氨基酸含量提高,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降低,滋味好,經濟效益好。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前處理、采青、攤青、殺青、攤涼、揉捻、初炒、復炒、烘干、提香機提香和篩分,趁熱包裝。前述的綠茶的加工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前處理;(2)采青:采摘時間為種植后第二年的3月中旬至4月中旬,采摘茶芽尖,不采一芽一葉初展;(3)攤青:取上述鮮葉,攤放,攤葉厚度5-10cm,室內自然攤涼5-8h,每隔1h翻一次;再搬至室外,在陽光下進行日光萎凋,時間選在上午8:30—10:30或下午17:30—18:30,萎凋時間為1-2h,期間翻葉2-3次;再移到室內,溫度18-25℃,空氣濕度75—85%,自然萎凋30-40min,期間翻葉2-3次;(4)殺青:將攤青葉進行殺青,葉溫80-100℃,殺青時間120-150s,殺青后再送入微波殺青機進行補殺,殺青機溫度110-120℃,葉溫46℃-49℃,轉速1100r/min,殺青時間40s-50s;(5)攤涼:殺青葉冷至18℃-20℃后,裝進竹制或木制貯茶器,蓋上塑料袋進行攤晾回潮,攤晾過程中不翻動,時間3-5h;(6)揉捻:將上述攤涼后的茶葉投入揉捻機中,將壓蓋下沉至投葉量的4/5處,保持在該壓力下揉捻7-10min;然后壓蓋回位,繼續揉捻40-50min后,解塊;(7)初炒:用雙鍋曲毫機,鍋溫100-110℃,每鍋投入10公斤揉捻后的茶葉,快速抖炒,20-30分鐘;(8)復炒:按每鍋10公斤投入初炒后的茶葉,鍋溫60-70℃,時間20-30分鐘,慢慢炒青做形,多炒少抖,至茶葉彎卷,形成半圓形時出鍋;然后攤晾5-10小時;(9)烘干:烘干溫度:60-70℃,時間1-2h;(10)提香機提香:溫度100-110℃,時間5-10分鐘后得成茶;(11)篩分,趁熱包裝。前述的綠茶的加工方法,步驟前處理為:A.選地:選擇山坡地或丘陵緩坡地,土壤pH值為4.5-6.5;B.整地:深翻80-100cm后,按每畝800-900kg施基肥和100-200kg根瘤菌肥料后,淺翻20-30cm;種植溝內按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1500kg-2500kg施入農家肥,肥與土混勻后,再蓋土至高出平臺面5cm-10cm;C.種植:采用雙行單株條栽,株距20-25cm,小行距20-30cm,大行距140-150cm,每畝茶園需茶苗3000株-4000株;種植時,先用黃泥漿蘸茶苗根部,然后分級把茶苗分放在穴中,用左手扶茶苗,右手填土并填實,當填土至不露須根時,用手輕提茶苗,再用細土蓋根須5-8cm,壓實;D.澆水:種植后每隔7-8天澆水;E.茶樹修剪:在苗高30-40cm時,在離地15cm-20cm處剪去頂端新梢,修剪時只剪主枝,不剪側枝;第二次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cm-20cm,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樹高度為30cm-40cm;第三次用籬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cm,即離地面40cm-50cm處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將根頸和樹蓬內的下垂枝、弱枝剪去;F.成年修剪:在秋茶停采后至春茶萌動前進行,用籬剪或修剪機剪去樹冠面上部3cm-5cm的枝葉。前述的綠茶的加工方法,所述步驟B中,所述基肥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尿素20-30份、磷酸二氫鉀5-15份、四硼酸鈉0.8-1.6份、硫酸銅0.1-0.8份、氯化鎂0.3-0.6份、稻殼8-18份、生石灰10-15份、木屑20-30份和中藥渣20-30份按下述方法制成:尿素、磷酸二氫鉀、四硼酸鈉、硫酸銅、氯化鎂、稻殼、生石灰和木屑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中藥渣混勻,造粒,篩分,烘干,冷卻,包膜,即得。前述的綠茶的加工方法,所述基肥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尿素25份、磷酸二氫鉀10份、四硼酸鈉1.2份、硫酸銅0.4份、氯化鎂0.45份、稻殼13份、生石灰12份、木屑25份和中藥渣25份按下述方法制成:尿素、磷酸二氫鉀、四硼酸鈉、硫酸銅、氯化鎂、稻殼、生石灰和木屑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中藥渣混勻,造粒,篩分,烘干,冷卻,包膜,即得。前述的綠茶的加工方法,所述中藥渣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茯苓5-15份、黨參5-15份、黃芪1-10份、女貞子5-15份、山茱萸5-15份、續斷1-12份、杜仲5-15份和肉蓯蓉1-6份按下述方法制成:取茯苓、黨參、黃芪、女貞子、山茱萸、續斷、杜仲和肉蓯蓉,浸泡2-3h后,加6-8倍量水煎煮3-5h,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即得。前述的綠茶的加工方法,所述中藥渣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茯苓10份、黨參10份、黃芪5份、女貞子10份、山茱萸10份、續斷6份、杜仲10份和肉蓯蓉3份按下述方法制成:取茯苓、黨參、黃芪、女貞子、山茱萸、續斷、杜仲和肉蓯蓉,浸泡2.5h后,加7倍量水煎煮4h,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即得。前述的綠茶的加工方法,所述步驟B中,所述腐熟的農家肥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牛糞10-30份、馬糞25-45份、雞糞15-35份、羊糞35-55份和秸稈粉100-150份混合而成。前述的綠茶的加工方法,所述腐熟的農家肥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牛糞20份、馬糞35份、雞糞25份、羊糞45份和秸稈粉125份混合而成。申請人對茶葉的種植進行長期的大量的研究,部分實驗如下:實驗例1.感官評價1、實驗項目:1.1.1本發明綠茶,按實施例1進行制作;1.1.2對比綠茶:整地中所用的基肥不含中藥渣,其余種植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2試驗方法根據茶葉感官審評方法(GB/T23776-2009),由50名具有評茶資格的審評人員進行審評,給出茶樣特征描述和得分,滿分100份。結果取平均值。審評項目包括外形和內質的香氣、湯色、滋味、葉底等五項因子,審評術語參照茶葉感官審評術語GB/T14487-2008。3結果結果見表1和表2。表1外形、湯色考察結果表2滋味、葉底考察結果結論:本發明方法制成的綠茶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均優于另外兩種茶葉,最受消費者喜愛。實驗例2.理化成分檢測1檢測項目:1.1.1本發明綠茶:同實驗例1;1.1.2對比綠茶:同實驗例1。3試驗方法3.1茶湯制備:按照感官評審方法,稱取3.0g茶樣于評審杯中,加150ml廢水沖泡4min,將茶湯趁熱過濾,備用。3.2理化成分檢測:茶多酚測定參照GB/T8313—2008,咖啡堿測定參照GB/T8312-2002(高效液相色譜法),氨基酸總量測定參照GB/T8314-2002。3.3數據處理數據結果采用SAS9.1版分析。4結果結果見表3.表3理化成分檢測結果(%)檢測項目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堿對比綠茶14.2622.454.14本發明綠茶5.7818.103.16結論,本發明方法制成的茶葉品質好,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減少,茶葉品質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加工所得的茶葉品質好,氨基酸含量提高,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降低,滋味好,經濟效益好。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前處理:A.選地:選擇山坡地或丘陵緩坡地,850kg施基肥和150kg根瘤菌肥料后,淺翻25cm;種植溝內按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2000kg施入農家肥,肥與土混勻后,再蓋土至高出平臺面8cm;所述基肥主要由尿素25kg、磷酸二氫鉀10kg、四硼酸鈉1.2kg、硫酸銅0.4kg、氯化鎂0.45kg、稻殼13kg、生石灰12kg、木屑25kg和中藥渣25kg按下述方法制成:尿素、磷酸二氫鉀、四硼酸鈉、硫酸銅、氯化鎂、稻殼、生石灰和木屑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中藥渣混勻,造粒,篩分,烘干,冷卻,包膜,即得;所述中藥渣主要由茯苓10kg、黨參10kg、黃芪5kg、女貞子10kg、山茱萸10kg、續斷6kg、杜仲10kg和肉蓯蓉3kg按下述方法制成:取茯苓、黨參、黃芪、女貞子、山茱萸、續斷、杜仲和肉蓯蓉,浸泡2.5h后,加7倍量水煎煮4h,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即得;所述腐熟的農家肥由牛糞200kg、馬糞350kg、雞糞250kg、羊糞450kg和秸稈粉1250kg混合而成;C.種植:選擇苗高≥20cm,莖粗≥2mm;側根數I>2根,無病蟲害的茶苗;采用雙行單株條栽,株距23cm,小行距25cm,大行距145cm,每畝茶園需苗3500株;D.澆水:種植后每隔7天澆水;E.茶樹修剪:在苗高35cm時,在離地18cm處剪去頂端新梢,修剪時只剪主枝,不剪側枝;第二次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8cm,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樹高度為35cm;第三次用籬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cm,即離地面45cm處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將根頸和樹蓬內的下垂枝、弱枝剪去;F.成年修剪:在秋茶停采后至春茶萌動前進行,用籬剪或修剪機剪去樹冠面上部3cm-5cm的枝葉;(2)采青:采摘時間三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采摘茶芽尖,不采一芽一葉初展;(3)攤青:取上述鮮葉,攤放,攤葉厚度8cm,室內自然攤涼6.5h,每隔1h翻一次;再搬至室外,在陽光下進行日光萎凋,時間選在上午8:30—10:30萎凋時間為1.5h,期間翻葉3次;再移到室內,溫度18-25℃,空氣濕度75—85%,自然萎凋35min,期間翻葉3次;(4)殺青:將攤青葉進行殺青,葉溫85-95℃,殺青時間135s,殺青后再送入微波殺青機進行補殺,殺青機溫度110-120℃,葉溫46℃-49℃,轉速1100r/min,殺青時間45s;(5)攤涼:殺青葉冷至18℃-20℃后,裝進竹制或木制貯茶器,蓋上塑料袋進行攤晾回潮,攤晾過程中不翻動,時間4h;(6)揉捻:將上述攤涼后的茶葉投入揉捻機中,將壓蓋下沉至投葉量的4/5處,保持在該壓力下揉捻8.5min;然后壓蓋回位,繼續揉捻45min后,解塊;(7)初炒:用雙鍋曲毫機,鍋溫100-110℃,每鍋投入10公斤揉捻后的茶葉,快速抖炒,25分鐘;(8)復炒:按每鍋10公斤投入初炒后的茶葉,鍋溫60-70℃,時間25分鐘,慢慢炒青做形,多炒少抖,至茶葉彎卷,形成半圓形時出鍋;然后攤晾8小時;(9)烘干:60-70℃下烘干1-2h;(10)提香機提香:溫度100-110℃,時間8分鐘后得成茶;(11)篩分,趁熱包裝。實施例2.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前處理:A.選地:選擇丘陵緩坡地,坡度為25度,土壤pH值為4.5-6.5;B.整地:深翻100cm后,按每畝900kg施基肥和200kg根瘤菌肥料后,淺翻30cm;種植溝內按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2500kg施入農家肥,肥與土混勻后,再蓋土至高出平臺面10cm;所述基肥主要由按重量kg計算的尿素20kg、磷酸二氫鉀5kg、四硼酸鈉8kg、硫酸銅1kg、氯化鎂3kg、稻殼8kg、生石灰10kg、木屑20kg和中藥渣20kg按下述方法制成:尿素、磷酸二氫鉀、四硼酸鈉、硫酸銅、氯化鎂、稻殼、生石灰和木屑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中藥渣混勻,造粒,篩分,烘干,冷卻,包膜,即得;所述中藥渣主要由茯苓5kg、黨參5kg、黃芪1kg、女貞子5kg、山茱萸5kg、續斷1kg、杜仲5kg和肉蓯蓉1kg按下述方法制成:取茯苓、黨參、黃芪、女貞子、山茱萸、續斷、杜仲和肉蓯蓉,浸泡2h后,加6倍量水煎煮3h,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即得;所述腐熟的農家肥由牛糞10kg、馬糞25kg、雞糞15kg、羊糞35kg和秸稈粉100kg混合而成;C.種植:采用雙行單株條栽,株距25cm,小行距30cm,大行距150cm,每畝茶園需茶苗4000株;D.澆水:種植后每隔7天澆水;E.茶樹修剪:在苗高30-40cm時,在離地15cm~20cm處剪去頂端新梢,修剪時只剪主枝,不剪側枝;第二次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cm~20cm,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樹高度為30cm-40cm;第三次用籬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cm,即離地面40cm-50cm處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將根頸和樹蓬內的下垂枝、弱枝剪去;F.成年修剪:在秋茶停采后至春茶萌動前進行,用籬剪或修剪機剪去樹冠面上部3cm-5cm的枝葉;(2)采青:采摘時間為第二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采摘茶芽尖,不采一芽一葉初展;(3)攤青:取上述鮮葉,攤放,攤葉厚度10cm,室內自然攤涼8h,每隔1h翻一次;再搬至室外,在陽光下進行日光萎凋,時間選在下午17:30—18:30,萎凋時間為2h,期間翻葉3次;再移到室內,溫度18-25℃,空氣濕度75—85%,自然萎凋40min,期間翻葉3次;(4)殺青:將攤青葉進行殺青,葉溫90-100℃,殺青時間150s,殺青后再送入微波殺青機進行補殺,殺青機溫度110-120℃,葉溫46℃-49℃,轉速1100r/min,殺青時間50s;(5)攤涼:殺青葉冷至18℃-20℃后,裝進竹制或木制貯茶器,蓋上塑料袋進行攤晾回潮,攤晾過程中不翻動,時間5h;(6)揉捻:將上述攤涼后的茶葉投入揉捻機中,將壓蓋下沉至投葉量的4/5處,保持在該壓力下揉捻10min;然后壓蓋回位,繼續揉捻50min后,解塊;(7)初炒:用雙鍋曲毫機,鍋溫100-110℃,每鍋投入10公斤揉捻后的茶葉,快速抖炒,30分鐘;(8)復炒:按每鍋10公斤投入初炒后的茶葉,鍋溫60-70℃,時間30分鐘,慢慢炒青做形,多炒少抖,至茶葉彎卷,形成半圓形時出鍋;然后攤晾10小時;(9)烘干:在60-70℃條件下烘干2h;(10)提香機提香:溫度100-110℃,時間10分鐘后得成茶;(11)篩分,趁熱包裝。實施例3.一種綠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前處理:A.選地:選擇山坡地,坡度為29度,土壤pH值為4.5-6.5;B.整地:深翻80cm后,按每畝800kg施基肥和100kg根瘤菌肥料后,淺翻20cm;種植溝內按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1500kg施入農家肥,肥與土混勻后,再蓋土至高出平臺面5cm-10cm;所述基肥主要由尿素30kg、磷酸二氫鉀15kg、四硼酸鈉1.6kg、硫酸銅0.8kg、氯化鎂0.6kg、稻殼18kg、生石灰15kg、木屑30kg和中藥渣30kg按下述方法制成:尿素、磷酸二氫鉀、四硼酸鈉、硫酸銅、氯化鎂、稻殼、生石灰和木屑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中藥渣混勻,造粒,篩分,烘干,冷卻,包膜,即得;所述中藥渣主要由茯苓15kg、黨參15kg、黃芪10kg、女貞子15kg、山茱萸15kg、續斷12kg、杜仲15kg和肉蓯蓉6kg按下述方法制成:取茯苓、黨參、黃芪、女貞子、山茱萸、續斷、杜仲和肉蓯蓉,浸泡3h后,加8倍量水煎煮3-5h,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即得;所述腐熟的農家肥主要由牛糞100kg、馬糞250kg、雞糞150kg、羊糞350kg和秸稈粉1000kg混合而成;C.種植:選擇苗高≥20cm,莖粗≥2mm;側根數I>2根,無病蟲害的茶苗;采用雙行單株條栽,株距20cm,小行距20cm,大行距140cm,每畝茶園需茶苗3000株;D.澆水:種植后每隔8天澆水;E.茶樹修剪:在苗高30-40cm時,在離地15cm~20cm處剪去頂端新梢,修剪時只剪主枝,不剪側枝;第二次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cm~20cm,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樹高度為30cm~40cm;第三次用籬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cm,即離地面40cm-50cm處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將根頸和樹蓬內的下垂枝、弱枝剪去;F.成年修剪:在秋茶停采后至春茶萌動前進行,用籬剪或修剪機剪去樹冠面上部3cm-5cm的枝葉;(2)采青:采摘時間為種植后第二年的3月中旬至4月中旬,采摘茶芽尖,不采一芽一葉初展;(3)攤青:取上述鮮葉,攤放,攤葉厚度5cm,室內自然攤涼5h,每隔1h翻一次;再搬至室外,在陽光下進行日光萎凋,時間選在上午8:30—10:30,萎凋時間為1h,期間翻葉2次;再移到室內,溫度18-25℃,空氣濕度75—85%,自然萎凋30min,期間翻葉2次;(4)殺青:將攤青葉進行殺青,葉溫80-100℃,殺青時間120s,殺青后再送入微波殺青機進行補殺,殺青機溫度110-120℃,葉溫46℃-49℃,轉速1100r/min,殺青時間40ss;(5)攤涼:殺青葉冷至18℃-20℃后,裝進竹制或木制貯茶器,蓋上塑料袋進行攤晾回潮,攤晾過程中不翻動,時間3h;(6)揉捻:將上述攤涼后的茶葉投入揉捻機中,將壓蓋下沉至投葉量的4/5處,保持在該壓力下揉捻7min;然后壓蓋回位,繼續揉捻40min后,解塊;(7)初炒:用雙鍋曲毫機,鍋溫100-110℃,每鍋投入10公斤揉捻后的茶葉,快速抖炒,20分鐘;(8)復炒:按每鍋10公斤投入初炒后的茶葉,鍋溫60-70℃,時間20分鐘,慢慢炒青做形,多炒少抖,至茶葉彎卷,形成半圓形時出鍋;然后攤晾5小時;(9)烘干:60-70℃條件下烘干1-2h;(10)提香機提香:溫度100-110℃,提香5分鐘后得成茶;(11)篩分,趁熱包裝。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