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紅茶加工制作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紅茶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紅茶屬于全發酵茶類,因其干茶沖泡后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得名。紅茶是以茶樹的芽葉為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烘干和復烘等加工工藝精制而成。紅茶因茶色黑,被稱為“烏茶”或“黑茶”。紅茶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A、鈣、磷、鎂、鉀、咖啡堿、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門冬氨酸等多種營養元素,具能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腫,并強壯心臟功能,特別是紅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的功效。紅茶因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而對這些特征影響最大的非發酵工藝莫屬。紅茶發酵過程中多酚類物質的化學反應使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會產生茶黃素、茶紅素等成分,其香氣比鮮葉明顯增加,是形成紅茶特有的色、香、味的關鍵步驟。
然而正是因為發酵工藝對紅茶的色香味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使得目前的紅茶加工企業在制作紅茶的過程中由于過分強調發酵工藝而忽視紅茶的萎凋、揉捻、發酵、烘干和復烘間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從而導致加工出的紅茶色澤昏黃、缺乏鮮味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紅茶加工工藝,以解決目前的紅茶加工企業因對萎凋、揉捻、烘干和復烘工藝不重視而導致加工出的紅茶色澤昏黃、缺乏鮮味的問題。
本方案中的一種紅茶加工工藝,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 萎凋:將一芽一葉初展的茶葉鮮葉裝入動態萎凋機,在20~25℃的溫度下萎凋至茶葉失水40~42%;
2) 揉捻:將萎凋后的茶葉揉捻2小時,在茶葉下機前4~6分鐘采用噴霧施水的方式對茶葉補入1~2%的水分;
3) 發酵:將揉捻好的茶葉均勻裝入發酵盤,厚度不超過10cm,然后裝進發酵室發酵,發酵溫度為23~26℃,濕度為83~86%,發酵4~5小時;
4) 烘干:將發酵好的茶葉裝入滾筒內進行烘干,烘干溫度為195~205℃,茶葉含水量降為20%后攤涼至常溫;
5) 復烘:將攤涼好的茶葉裝入提香機進行復烘,復烘溫度為90℃,復烘至茶葉含水量為4~6%,即制得紅茶成品。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采用一芽一葉初展的茶葉鮮葉,由于此時的茶葉經過漫長的冬季,茶樹體內的養分得到充分積累,加上初春氣溫低,茶樹生長速度緩慢,此時的芽質比較好;同時其內部的氨基酸含量相對后期的茶更高,而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相對較低,這時的茶葉口感香而味醇。由于采摘后的茶葉根部受到損傷,過高的溫度容易致使鮮葉茶葉提前進行發酵,影響茶葉的品質。
2、將茶葉鮮葉的萎凋溫度設置在20~25℃,能實現對茶葉鮮葉的萎凋,同時避免了茶葉提前發酵的情況,從而為后期的發酵提供了保障。
3、將茶葉萎凋至失水40~42%,有利于茶葉的揉捻,當茶葉含水量過低,進行揉捻時容易將茶葉揉捻成粉狀,茶葉含水量過高容易導致茶葉揉捻時斷裂,茶葉的含水量控制在58~60%,能使揉捻后的茶葉保持完整,具有良好的品相。
4、在茶葉下機前4~6分鐘對茶葉補入1~2%的水分,在茶葉下機前4~6分鐘對茶葉進行噴霧施水,在揉捻機的作用下,部分水分進入到茶葉內部,由于水分的進入,在進行發酵時,茶葉內部具有適合微生物生長的水分及濕度,有利于發酵的進行,對于提高茶葉的品質具有重要作用。而4~6分鐘的時間限定避免了過短的時間造成茶葉補水不足和時間過長造成茶葉補水過多的情況。
5、將茶葉的發酵厚度控制在10cm,避免茶葉悶黃,同時較薄的發酵厚度有利于外部的氧氣進入到茶葉中,使茶葉具有充足的氧氣,有利于茶葉的發酵。
6、發酵溫度為23~26℃,濕度為83~86%,發酵4~5小時的目的在于:23~26℃的發酵溫度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同時是多酚氧化酶進行催化反應的適宜溫度,同時避免了過高溫度致使發酵過快影響茶葉品質的問題;濕度為83~86%同樣保證了微生物的生長環境;發酵時間為4~5小時使茶葉的發酵處于最佳狀態,放置發酵時間過短導致發酵不充分和發酵時間過長導致過分發酵致使茶葉變酸的問題。
7、烘干是對茶葉進行提香的過程,使用195~205℃的較高溫度使茶葉快速失水80%,使茶葉的茶香得到快速提升。
8、將茶葉進行復烘,進一步使茶葉脫水,使微生物難以生存避免茶葉變質,同時水分的適量流失進一步提升了茶葉的風味。
9、通過在萎凋階段的快速脫水,揉捻階段的快速揉捻及水分補充,然后對發酵、烘干、復烘采取適宜的時間、溫度和濕度控制,顯著提升了茶葉的鮮度及口感,同時使泡出的紅茶產生真正的紅湯,解決了目前生產的紅茶普遍色澤昏黃、缺乏鮮味的問題。
進一步,步驟1)中萎凋的茶葉鮮葉為采摘后3小時內的茶葉。將采摘后的茶葉快速進行萎凋,避免茶葉出現悶黃;同時,由于萎凋的作用,減緩了茶葉的微生物的生長及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避免茶葉變質,有利于提高茶葉的鮮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紅茶加工工藝,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萎凋:將采摘后3小時以內的一芽一葉初展的茶葉鮮葉裝入動態萎凋機,在25℃的溫度下萎凋至茶葉失水42%;
2)揉捻:將萎凋后的茶葉進行揉捻,采用輕揉—重揉-輕揉的方式揉捻2小時,在茶葉下機前6分鐘對茶葉補入2%的水分;揉捻時采用輕揉—重揉-輕揉的方式揉捻2小時,最開始的輕揉去除茶葉內部的部分水分,增加茶葉的韌性,為重揉創造條件;重揉使茶葉能得到有效定性,同時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重揉后再次輕揉,進一步對茶葉進行定型,使茶葉品相更好;將揉捻時間控制在2小時,避免了揉捻時間過短造成茶葉定型不到位和揉捻時間過長造成茶葉被揉捻斷裂的情況。同時在揉捻過程中,茶葉的細胞破裂,茶葉內的化學成分流出附著在茶葉的表面,有利于發酵時的酶促反應。
3)發酵:將揉捻好的茶葉均勻裝入發酵盤,厚度為10cm,裝進發酵室發酵,發酵溫度為26℃,濕度為86%,發酵4小時;
4)烘干:將發酵好的茶葉裝入滾筒內進行烘干,烘干溫度為205℃,茶葉含水量降為20%后攤涼至常溫;
5)復烘:將攤涼好的茶葉裝入提香機進行復烘,復烘溫度為90℃,復烘至茶葉含水量為4%,即制得紅茶成品。
實施例2:
一種紅茶加工工藝,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萎凋:將采摘后3小時以內的一芽一葉初展的茶葉鮮葉裝入動態萎凋機,在20℃的溫度下萎凋至茶葉失水40%;
2)揉捻:將萎凋后的茶葉進行揉捻,采用輕揉—重揉-輕揉的方式揉捻2小時,具體為輕揉30分鐘,重揉1小時,再輕揉30分鐘,在茶葉下機前4分鐘對茶葉補入1%的水分;由于茶葉揉捻時茶葉的定型階段最為重要,重揉1小時能保證茶葉的定型,同時在重揉的前進行30分鐘的輕揉,使茶葉的韌性得到提升,避免重揉時斷裂;而在重揉后輕揉30分鐘有利于茶葉的進一步定型,穩固,提升茶葉的觀感。
3)發酵:將揉捻好的茶葉均勻裝入發酵盤,厚度為8cm,裝進發酵室發酵,發酵溫度為23℃,濕度為83%,發酵5小時;由于發酵溫度及濕度均降低,適當的延長發酵時間有利于使茶葉發酵充分。
4)烘干:將發酵好的茶葉裝入滾筒內進行烘干,烘干溫度為195℃,茶葉含水量降為20%后攤涼至常溫;
5)復烘:將攤涼好的茶葉裝入提香機進行復烘,復烘溫度為90℃,復烘至茶葉含水量為6%,即制得紅茶成品。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