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水產飼料,尤其涉及一種鯽魚專用飼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鯽魚主要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集而行,擇食而居。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同時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性平味甘,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羸、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鯽魚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人工養殖鯽魚在農村也越來越普遍。目前,人工喂養鯽魚都是以通用型人工飼料為主,而且大多數飼料配料都由普通魚類養殖飼料演變而來,其中針對鯽魚的營養成份不是很合理,各種蛋白和維生素的含量比較低,易造成鯽魚各種營養的不足,特別是在鯽魚進入快速生長期后,因為不能及時有效的攝入充足的營養而導致增重緩慢,使鯽魚的養殖產量降低,達不到預期效果。技術實現要素: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采用天然原料制成的鯽魚專用飼料及其制備方法。一種鯽魚專用飼料,包括主料、輔料和粘合劑;所述主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組份制成:大麥粉38-52份、豆餅粉7-9份、米糠15-19份、麥麩7-15份、大豆粉10-16份、綠豆粉5-12份、啤酒糟5-9份、牛肝粉6-15份、骨粉8-11份、蝦粉5-11份、蚯蚓粉10-16份、蠅蛆粉6-10份、蠶蛹粉4-6份、蠶沙1-4份、海藻粉6-8份;所述輔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組份制成:西瓜子仁1-2份、八仙草1-2份、山杏葉3-5份、地綿草1-3份、松針葉1-4份、艾葉2-5份、柑橘葉2-5份、煙葉3-5份、沙棘葉1-3份、草莓干0.2-0.5份、地榆0.2-0.4份、苦地丁0.1-0.3份、射干0.3-0.6份、苦楝皮0.8-1.2份、絲瓜藤0.8-1.2份、絞股藍1-1.4份、柚子皮0.3-0.6份、橙皮0.9-1份、穿心蓮0.2-0.5份、茯苓0.3-0.6份、草果0.1-0.2份、露水草0.2-0.3份;所述主料、輔料和粘合劑按重量比進行混合的比例如下:主料85%,輔料12%,粘合劑3%。優選的,所述粘合劑為預糊化淀粉。一種鯽魚專用飼料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1:對大麥粉、豆餅粉、米糠、麥麩、大豆粉、綠豆粉、啤酒糟、牛肝粉、骨粉、蝦粉、蚯蚓粉、蠅蛆粉、蠶蛹粉、蠶沙和海藻粉等物料進行清理篩選,并去除其中的雜質;步驟2:將清理后的大麥粉、豆餅粉、米糠、麥麩、大豆粉、綠豆粉、啤酒糟、牛肝粉、骨粉、蝦粉、蚯蚓粉、蠅蛆粉、蠶蛹粉、蠶沙和海藻粉等物料按重量份進行稱量配料,并充分的攪拌混合,形成主料混合粉;通過粉碎機對主料混合粉進行粉碎加工,將混合粉中各物料粗粉制成細粉,并控制制成的主料混合粉的粒度為120目;步驟3:將西瓜子仁、八仙草、山杏葉、地綿草、松針葉、艾葉、柑橘葉、煙葉、沙棘葉、草莓干、地榆、苦地丁、射干、苦楝皮、絲瓜藤、絞股藍、柚子皮、橙皮、穿心蓮、茯苓、草果和露水草等物料去除雜質并按重量份進行稱量配料,然后進行烘干處理;步驟4:將烘干后的西瓜子仁、八仙草、山杏葉、地綿草、松針葉、艾葉、柑橘葉、煙葉、沙棘葉、草莓干、地榆、苦地丁、射干、苦楝皮、絲瓜藤、絞股藍、柚子皮、橙皮、穿心蓮、茯苓、草果和露水草等物料通過粉碎機進行粉碎,并控制粉碎后各物料的粗制顆粒粒度為60目;充分的攪拌混合輔料各物料的粗制顆粒,形成輔料混合粉;通過粉碎機對輔料混合粉進行第二次粉碎加工,將混合粉中各物料粗粉制成細粉,并控制制成的輔料混合粉的粒度為120目;步驟5:將主料混合粉、輔料混合粉和粘合劑進行充分混合攪拌,形成飼料混合粉;將飼料混合粉與水按比例混合攪拌制成面團狀的飼料混合物,并使用模孔絞肉機將面團狀飼料混合物壓制成軟條形飼料條,風干后完成制備。優選的,步驟2中粉碎加工使用的粉碎機為立軸式微粉碎機;在步驟4中第二次粉碎加工所使用的粉碎機為立軸式微粉碎機。優選的,步驟5中主料混合粉、輔料混合粉和粘合劑進行混合攪拌的時間為5分鐘,飼料混合粉與水的混合比例為1:1.5。優選的,所述軟條形飼料條的直徑為3.5毫米、長度為3厘米。使用本發明所述的鯽魚專用飼料進行鯽魚養殖,能充分滿足鯽魚各階段的營養需求,不僅能促進鯽魚快速生長,還能提高鯽魚的抗病毒能力。同時飼料都采用天然物料,安全性高、并且原料容易取得,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有任何毒副作用,不會殘留有害物質,是值得推廣的綠色環保飼料。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鯽魚專用飼料,包括主料、輔料和粘合劑;所述主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組份制成:大麥粉52份、豆餅粉8份、米糠15份、麥麩15份、大豆粉13份、綠豆粉5份、啤酒糟9份、牛肝粉11份、骨粉8份、蝦粉11份、蚯蚓粉13份、蠅蛆粉6份、蠶蛹粉6份、蠶沙3份、海藻粉6份;輔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組份制成:西瓜子仁2份、八仙草1.5份、山杏葉3份、地綿草3份、松針葉3份、艾葉2份、柑橘葉5份、煙葉4份、沙棘葉1份、草莓干0.5份、地榆0.3份、苦地丁0.1份、射干0.6份、苦楝皮1份、絲瓜藤0.8份、絞股藍1.4份、柚子皮0.5份、橙皮0.9份、穿心蓮0.5份、茯苓0.5份、草果0.1份、露水草0.3份;將主料、輔料和粘合劑按重量比進行混合,混合物料的比例如下:主料85%,輔料12%,粘合劑3%。一種鯽魚專用飼料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1:對大麥粉、豆餅粉、米糠、麥麩、大豆粉、綠豆粉、啤酒糟、牛肝粉、骨粉、蝦粉、蚯蚓粉、蠅蛆粉、蠶蛹粉、蠶沙和海藻粉等物料進行清理篩選,并去除其中的雜質;步驟2:將清理后的大麥粉、豆餅粉、米糠、麥麩、大豆粉、綠豆粉、啤酒糟、牛肝粉、骨粉、蝦粉、蚯蚓粉、蠅蛆粉、蠶蛹粉、蠶沙和海藻粉等物料按重量份進行稱量配料,并充分的攪拌混合,形成主料混合粉;使用立軸式微粉碎機對主料混合粉進行粉碎加工,將混合粉中各物料粗粉制成細粉,并控制制成的主料混合粉的粒度為120目;步驟3:將西瓜子仁、八仙草、山杏葉、地綿草、松針葉、艾葉、柑橘葉、煙葉、沙棘葉、草莓干、地榆、苦地丁、射干、苦楝皮、絲瓜藤、絞股藍、柚子皮、橙皮、穿心蓮、茯苓、草果和露水草等物料去除雜質并按重量份進行稱量配料,然后進行烘干處理;步驟4:將西瓜子仁、八仙草、山杏葉、地綿草、松針葉、艾葉、柑橘葉、煙葉、沙棘葉、草莓干、地榆、苦地丁、射干、苦楝皮、絲瓜藤、絞股藍、柚子皮、橙皮、穿心蓮、茯苓、草果和露水草等物料通過粉碎機進行粉碎,并控制粉碎后各物料的粗制顆粒粒度為60目;充分的攪拌混合輔料各物料的粗制顆粒,形成輔料混合粉;使用立軸式微粉碎機對輔料混合粉進行第二次粉碎加工,將混合粉中各物料粗粉制成細粉,并控制制成的輔料混合粉的粒度為120目;步驟5:將主料混合粉、輔料混合粉和粘合劑進行充分混合攪拌,形成飼料混合粉,為了達到良好的均勻的混合效果,對主料混合粉、輔料混合粉和粘合劑進行混合攪拌的時間為5分鐘;將飼料混合粉與水按1:1.5比例混合攪拌制成面團狀的飼料混合物,并使用模孔絞肉機壓將面團狀飼料混合物壓制成直徑為3.5毫米、長度為3厘米軟條形飼料條,風干后完成制備。實施例2一種鯽魚專用飼料,包括主料、輔料和粘合劑;所述主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組份制成:大麥粉45份、豆餅粉7份、米糠19份、麥麩11份、大豆粉10份、綠豆粉12份、啤酒糟7份、牛肝粉6份、骨粉11份、蝦粉8份、蚯蚓粉10份、蠅蛆粉10份、蠶蛹粉5份、蠶沙1份、海藻粉8份;輔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組份制成:西瓜子仁1.5份、八仙草1份、山杏葉5份、地綿草2份、松針葉1份、艾葉5份、柑橘葉3份、煙葉3份、沙棘葉3份、草莓干0.3份、地榆0.2份、苦地丁0.3份、射干0.4份、苦楝皮0.8份、絲瓜藤1.2份、絞股藍1.2份、柚子皮0.3份、橙皮1份、穿心蓮0.3份、茯苓0.3份、草果0.2份、露水草0.2份;將主料、輔料和粘合劑按重量比進行混合,混合物料的比例如下:主料85%,輔料12%,粘合劑3%。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3一種鯽魚專用飼料,包括主料、輔料和粘合劑;所述主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組份制成:大麥粉38份、豆餅粉9份、米糠17份、麥麩7份、大豆粉16份、綠豆粉9份、啤酒糟5份、牛肝粉15份、骨粉10份、蝦粉5份、蚯蚓粉16份、蠅蛆粉8份、蠶蛹粉4份、蠶沙4份、海藻粉7份;輔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組份制成:西瓜子仁1份、八仙草2份、山杏葉4份、地綿草1份、松針葉4份、艾葉4份、柑橘葉2份、煙葉5份、沙棘葉2份、草莓干0.2份、地榆0.4份、苦地丁0.2份、射干0.3份、苦楝皮1.2份、絲瓜藤1份、絞股藍1份、柚子皮0.6份、橙皮1份、穿心蓮0.2份、茯苓0.6份、草果0.2份、露水草0.2份;將主料、輔料和粘合劑按重量比進行混合,混合物料的比例如下:主料85%,輔料12%,粘合劑3%。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4取400條健康的半年齡鯽魚,每100條一組,隨機分成4組,實驗組1、實驗組2、實驗組3分別采用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記載的鯽魚專用飼料進行定量喂養,對照組采用普通飼料定量喂養,喂養周期為90天。在實驗開始和實驗結束分別測量鯽魚體重平均值,使用本發明鯽魚專用飼料的喂養效果從表1可見。指標實現組1實驗組2實驗組3對照組起始體重(平均值)93909694結束體重(平均值)236237246205平均每條增重143147150111平均日增重1.591.631.671.23單條投放飼料總量200220210210餌料系數1.41.51.41.9表1實施例4鯽魚喂養效果列表(單位:克)從表1可見,使用本發明的鯽魚專用飼料進行喂養后,鯽魚在生長期的增重效率明顯優于采用普通飼料喂養的效果,同時本發明所述的鯽魚專用飼料采用天然物料制備而成,安全性高、原料取得容易、并且餌料系數低,特別適合現代農村的綠色鯽魚養殖生產。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變化和變動。這里無法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是屬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列。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