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食品的加工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糖漬桔梗營養脯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桔梗,別名包袱花、鈴鐺花、僧帽花,為桔梗科桔梗屬植物,生長在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和西伯利亞東部。根可入藥,亦可腌制成咸菜,在中國東北地區稱為“狗寶”咸菜。在朝鮮半島,中國延邊地區,桔梗是很有名的泡菜食材。桔梗根部味苦、辛,性微溫。入肺經。能祛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膿作用。其嫩莖葉和根均可供蔬食。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癥狀。目前,桔梗的食用一般分兩種途徑,一是中藥處方,二是煲湯,通過熬制將桔梗的藥物效果溶于水中,人們再攝入藥汁或湯汁達到進步或治療的目的。此兩種食用方式操作繁瑣,對于體虛倦怠或希望進補的人群而言,多數人要么對藥水或湯汁喝一半倒一半,要么就是只熬燉一次,常常半途而廢,導致桔梗藥效發揮有限,進補效果欠佳,同時,將桔梗進行熬制,桔梗所富含的營養無法全部進入藥汁或湯汁,造成了營養成分的浪費。
桔梗的生長周期短,且不耐儲藏,用于加工成糖漬桔梗營養脯可實現對桔梗原料的綜合利用,便于儲存,提高其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桔梗不耐儲藏的問題,提供一種糖漬桔梗營養脯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糖漬桔梗營養脯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原料處理→漂浸→第一次糖煮→第二次糖煮→第三次糖煮→烘干的加工工藝流程,具體操作步驟為:
(1)原料處理:先將桔梗放入容器內,倒入沸水直至沒過桔梗,蓋上蓋,浸燜8小時后煮沸,再改用文火煮45分鐘,然后取出放入水中浸泡12小時,檢查是否發透,如有白茬,則要繼續浸泡,將泡發的桔梗切成4.5㎝長、0.8㎝寬的桔梗條;
(2)漂浸:將桔梗條倒入濃度為0.15-0.18%的亞硫酸氫鈉溶液中浸泡5-7小時,使桔梗肉轉為潔白色,用清水洗凈;
(3)糖煮:將濃度為50%的糖液加入0.5%檸檬酸和2%甘草,將桔梗條倒入鍋中煮25-30分鐘,然后分兩次加入麥芽糖,每次間隔35分鐘,直至用手持糖量計測糖液濃度為65%時起鍋,浸漬36小時;然后將桔梗條和糖液一同倒入鍋中煮沸,加果糖煮至糖液濃度為72%,浸漬24小時;第三次糖煮方法同第二次糖煮,三次糖煮時間分別為65分鐘、45分鐘、30分鐘;
(4)烘干:撈出桔梗條,瀝盡糖液,攤放在烤盤上,在80℃下烘烤3-5小時,至表面不粘手、有彈性即可,撒上一層綿白糖即為成品。
有益效果:本發明產品甜而不膩、香脆多汁、肉質細膩脆嫩,營養豐富,具有桔梗清香甘甜的風味;本品富含蛋白質等多種營養物質,具有祛痰止咳、宣肺排膿的功效,是一種經濟實惠、老少皆宜的養生保健食品。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糖漬桔梗營養脯的制作方法,具體操作步驟為:
(1)原料處理:先將桔梗放入容器內,倒入沸水直至沒過桔梗,蓋上蓋,浸燜12小時后煮沸,再改用文火煮25-30分鐘,然后取出放入水中浸泡5-7小時,檢查是否發透,如有白茬,則要繼續浸泡,將泡發的桔梗切成8㎝長、1.5㎝寬的桔梗條;
(2)漂浸:將桔梗條倒入濃度為0.08-0.15%的亞硫酸氫鈉溶液中浸泡10-12小時,使桔梗肉轉為潔白色,用清水洗凈;
(3)糖煮:將濃度為45%的糖液加入0.2%檸檬酸和3%甜菊糖漿,將桔梗條倒入鍋中煮38-42分鐘,然后分三次加入麥芽糖,每次間隔25分鐘,直至用手持糖量計測糖液濃度為60%時起鍋,浸漬40小時;然后將桔梗條和糖液一同倒入鍋中煮沸,加葡萄糖煮至糖液濃度為68%,浸漬18小時;第三次糖煮方法同第二次糖煮,三次糖煮時間分別為80分鐘、50分鐘、25分鐘;
(4)烘干:撈出桔梗條,瀝盡糖液,攤放在烤盤上,在75℃下烘烤8-10小時,至表面不粘手、有彈性即可,撒上一層黑芝麻即為成品。
實施例2:
一種糖漬桔梗營養脯的制作方法,具體操作步驟為:
(1)原料處理:先將桔梗放入容器內,倒入沸水直至沒過桔梗,蓋上蓋,浸燜7-9小時后煮沸,再改用文火煮45分鐘,然后取出放入水中浸泡15-18小時,檢查是否發透,如有白茬,則要繼續浸泡,將泡發的桔梗切成6.5㎝長、2.8㎝寬的桔梗條;
(2)漂浸:將桔梗條倒入濃度為0.32%的亞硫酸氫鈉溶液中浸泡4-6小時,使桔梗肉轉為潔白色,用清水洗凈;
(3)糖煮:將濃度為58%的糖液加入5%檸檬香精和7%葡萄糖漿,將桔梗條倒入鍋中煮18分鐘,然后分三次加入蔗糖,每次間隔45分鐘,直至用手持糖量計測糖液濃度為68%時起鍋,浸漬25小時;然后將桔梗條和糖液一同倒入鍋中煮沸,加麥芽糖煮至糖液濃度為75%,浸漬20小時;第三次糖煮方法同第二次糖煮,三次糖煮時間分別為65分鐘、45分鐘、40分鐘;
(4)烘干:撈出桔梗條,瀝盡糖液,攤放在烤盤上,在60℃下烘烤12-15小時,至表面不粘手、有彈性即可,撒上一層芝麻糖粉即為成品。
本發明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