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茶葉回潮裝置。
背景技術:
茶葉加工中半成品的回潮,有利于水分的重新分布,內含成分的轉化,進而提高茶葉成品的品質。現有的茶葉回潮機,有的采用網帶式結構,至注重了茶葉的散熱、去濕,茶葉過于分散,達不到濕度堆悶作用,有的采用帶有突出于設備內壁的導葉式的方式,不但對含水量已經較少的茶葉半成品造成磨損,同樣達不到堆悶作用,有的采用滾筒式,雖然能夠達到堆悶作用,但處理量有限,一旦擴大處理量,就會導致堆悶過度,散熱不良,都不適合茶葉烘干中間階段的回潮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技術問題,從而提供一種保證堆悶效果的前提下控制茶葉的散熱、去濕,提高品質和回潮效率的茶葉回潮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茶葉回潮裝置,包括回潮機,所述回潮機上設有進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回潮機的內部自上而下依次設有多層輸送帶,上一層所述輸送帶的終端與下一層所述輸送帶的始端相對應,且相鄰兩層所述輸送帶的輸送方向相反,最上層的所述輸送帶的始端與所述進料口相對應,最下層的所述輸送帶的終端與所述出料口相對應,以及還包括多個濕度傳感器和濕度調節(jié)機構,多個所述濕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回潮機的內部側壁上,并用于檢測所述回潮機內的濕度,所述濕度調節(jié)機構與多個所述濕度傳感器相連接,并用于調節(jié)所述回潮機內的濕度。
進一步地,所述濕度調節(jié)機構包括主氣管、控制閥、分氣管和控制器,所述主氣管通過所述控制閥與所述分氣管相連接,所述分氣管伸入到所述回潮機的內部,其中,所述分氣管上間隔的設有多個出氣口,所述控制器還分別與所述控制閥和濕度傳感器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分氣管的長度與所述回潮機的長度相適配。
進一步地,所述輸送帶的上部設有擋板,其下表面還設有振動器。
進一步地,所述進料口采用透明材質制作而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設置多層輸送帶增加了茶葉在回潮機內的停留時間,在空間上達到最大化的利用,保證茶葉堆悶作用的同時,增大回潮機一次性處理量,而通過濕度傳感器和濕度調節(jié)機構,能對回潮機內的濕度實時檢測后進行合理調節(jié),確保茶葉在回潮過程中的散熱和去濕,從而有效提高了茶葉的品質。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茶葉回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茶葉回潮裝置,包括回潮機1,回潮機1上設有進料口2和出料口3,回潮機1的內部自上而下依次設有多層輸送帶4,上一層輸送帶4的終端與下一層輸送帶4的始端相對應,且相鄰兩層輸送帶4的輸送方向相反,最上層的輸送帶4的始端與進料口2相對應,最下層的輸送帶4的終端與出料口3相對應,以及還包括多個濕度傳感器5和濕度調節(jié)機構6,多個濕度傳感器5設置在回潮機1的內部側壁上,并用于檢測回潮機1內的濕度,濕度調節(jié)機構6與多個濕度傳感器5相連接,并用于調節(jié)回潮機1內的濕度。
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多層輸送帶1增加了茶葉在回潮機1內的停留時間,在空間上達到最大化的利用,保證茶葉堆悶作用的同時,增大回潮機1一次性處理量,而通過濕度傳感器5和濕度調節(jié)機構6,能對回潮機1內的濕度實時檢測后進行合理調節(jié),確保茶葉在回潮過程中的散熱和去濕,從而有效提高了茶葉的品質。
具體地,濕度調節(jié)機構6包括主氣管61、控制閥62、分氣管63和控制器64,主氣管61通過控制閥62與分氣管63相連接,分氣管63伸入到回潮機1的內部,其中,分氣管63上間隔的設有多個出氣口65,控制器64還分別與控制閥62和濕度傳感器5相連接。通過濕度傳感器5實時檢測回潮機1內的濕度,并反饋至控制器64,控制器64判斷濕度是否過大,在濕度過大時,控制器64控制控制閥62打開,主氣管61中的氣流經分氣管63從多個出氣口65噴出進行除濕,從而保證茶葉在回潮過程中的散熱和去濕。
較佳的,本實施例中,為了提高散熱和去濕的效率,分氣管63的長度與回潮機1的長度相適配。
優(yōu)選的,輸送帶4的上部設有擋板7,其下表面還設有振動器8。通過設置擋板7可以避免輸送帶4上茶葉在輸送過程中的滑落,而振動器8可以在輸送過程中,使輸送帶4上的茶葉進行同步振動,從而減少茶葉局部堆積現象的發(fā)生,提高茶葉的回潮效果和效率。
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實時觀察進料狀態(tài),防止卡料現象的發(fā)生,進料口2采用透明材質制作而成。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