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使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窩窩頭成型機及其窩窩頭成型工藝。
背景技術:目前,公開號為CN105557843A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多功能包餡成型機,它由進面輸送帶、預壓面輥、下輸送帶、打薄輪組件、整形輥組件、花式面包刀組件、控制箱、卷面輥、切刀箱組件、后輸送帶及加餡機組成,進面輸送帶與預壓面輥連接,預壓面輥下方設置有下輸送帶,下輸送帶與打薄輪組件連接,打薄輪組件后面設置有整形輥組件,整形輥組件后面設置有花式面包刀組件,整形輥組件和花式面包刀組件均與后輸送帶連接,后輸送帶上設置有控制箱、卷面輥、切刀箱組件和加餡機。通過把壓面機壓好的面料放至進面輸送架輸送到預壓輥上,進行第一次整形后落在下輸送架上輸送到打薄輪,經打薄輪上輥的一組小輥高速敲打后進入整形輥,經過整形輥把面片壓制成所需的厚度的長條狀,然后長條狀落在后過渡輸送帶上進行剪切;但是在生產呈凹凸形狀的面類食品如窩窩頭等,還是需要采用手工成型,或者通過挖勺等工具將面團中部的多余面料去除,達到凹凸狀,該方案其生產效率低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而增加其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使用新型的目的其一在于提供一種提高生產效率,節省人力物力,實現自動化生產的窩窩頭成型機。為實現上述目的,本使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窩窩頭成型機,包括用于將面料加工成條狀的進面輸送裝置,所述進面輸送裝置依次連接有將面料切斷預壓成帽狀且底部呈半球形凹陷狀的預壓成型裝置、將成型后的窩窩頭進行整形加工的整形裝置以及將整形后的窩窩頭進行收集的排盤裝置,所述預壓成型裝置包括機架以及設置于機架上的上模組件、下模組件、用于驅動上模組件控制其張合將條狀面料切斷的驅動組件以及用于驅動下模組件將下模組件朝上模組件往復運動的凸輪組件,所述上模組件與下模組件之間形成將面料壓制成型的空腔,所述機架上設置有用于將面料通入上模組件與下模組件之間的進料口。如此設置,將面團揉壓制成平面狀帶的面料放置于進面輸送裝置,經進面輸送裝置加工制成條狀的面條后輸送至預壓成型裝置,條狀的面料由機架上的進料口進行開始進行初步的加工成型;通過預壓成型裝置中的驅動組件控制其上模組件的張合,對條狀面料進行裁斷,當上模組件逐漸閉合時,條形面料也逐漸被上模組件擠壓,此時凸輪組件驅動下模組件將下模組件朝上模組件運動,當上模組件完全閉合時,條狀的面料被裁斷一小節正好為制作一個窩窩頭的量,此時下模組件繼續上升與被裁斷的面料擠壓且位于最高點時,下模組件與上模組件之間形成類型于傘形的環形腔室,此時面料正好被擠壓充滿整個腔室形成一個帽狀且底部呈半球形凹陷狀的初步窩窩頭模型;再由凸輪組件控制下模組件自動回位,完成一次窩窩頭自動加工初步成型的工序;再通過預壓成型裝置輸送至整形裝置,將成型后的窩窩頭進行整形加工,使其表面更加圓滑且均勻分布,提高窩窩頭的美觀度,最后輸送至排盤裝置進行收集當窩窩頭通過排盤裝置的輸送帶上時,將窩窩頭的排布于收集盤內;實現從初步的平面狀的面料經進面輸送裝置、預壓成型裝置、整形裝置以及排盤裝置,將面料柔和放置于進面輸送裝置上之后在排盤裝置處進行端盤就行,極大的節省了人力物力,實現批量生產加工,大大的提高其生產效率,實現窩窩頭自動成型工序且收集工序。進一步設置:所述上模組件包括用于裁斷及壓合面料成型的模塊、用于放置模塊且中部中通的底座以及與模塊滑動連接的驅動環,所述模塊為三角塊狀設置,且與驅動環接觸的三角面上設置有條形凹槽,若干所述模塊拼接形成正多邊體,且該正多邊體朝下模組件的端面中心處呈凹陷設置,所述凹陷與下模組件形成所述空腔,所述驅動環上設置有用于驅動模塊在底座內滑動的滑竿,所述滑竿設置于條形凹槽內且與條形凹槽滑動連接,所述底座上設置有用于驅動環驅動模塊在底座內轉動時限位的限位槽,模塊與限位槽相抵觸時所述正多邊體中心處形成有與底座中部相連通的開口,所述驅動環通過驅動組件處于模塊上來回轉動且與模塊滑動連接。如此設置,當模塊處于限位槽內且與限位槽卡接時,滑竿處于條形凹槽的末端,此時多個模塊呈螺旋狀布置于限位槽內,且中部形成開口,該開口于驅動環以及底座中部的中通孔之間形成同軸用于條狀面料輸送的通道;當驅動組件控制驅動環在模塊上轉動時,使設置于驅動環上的滑竿處于模塊上的條形凹槽內滑動,通過滑竿促使各個模塊同步處于底座內滑動,此時滑竿逐漸相條形凹槽的另一端滑動,多個模塊形成的開口逐漸縮小,模塊逐漸脫離限位槽,同時下模組件朝模塊方向逐漸靠近,開口處的條狀面料此時與呈三角塊狀模塊的頂角接觸且隨開口的減小而與被模塊擠壓,當滑竿處于條形凹槽另一端的末端時,此時各個模塊拼接形成一個正多變體,其中心軸為各個模塊頂角的聚集處,朝進料口方向的端面完全封閉,且將條形面料裁斷,同時正多變體的另一端面的中心處形成一個半球形的凹陷,自下模組件與凹陷之間形成類似于傘狀的環形腔室,裁斷后的面料充滿該腔室,使面料粘覆于下模組件上,即形成窩窩頭的基本模型,完成初步成型工序;隨之驅動該裝置控制驅動環反轉,使模塊通過驅動環相限位槽內滑動,此時各個模塊朝限位槽方向呈展開狀滑移,形成螺旋狀與限位槽卡接,中部形成開口,繼續下一次加工工序。進一步設置:所述驅動組件包括驅動氣缸、聯動軸以及設置于驅動環上的軸銷,所述聯動軸上設置有驅動環轉動時用于供軸銷活動的通槽,所述氣缸與底座固定連接,所述聯動軸一端與氣缸的活塞固定連接,另一端與軸銷轉動連接。如此設置,當驅動氣缸驅動聯動軸一起往復運動時,驅動環上的軸線在聯動軸的通槽內滑動,聯動軸促使驅動環在模具上發生轉動,此時驅動環上的滑竿在模塊上的條形凹槽內滑動,實現控制多個模塊拼接成的正多邊體在底座內呈螺旋狀展開和閉合,完成裁斷條狀面料的工序。進一步設置:所述模塊與底座接觸的端面上設置有用于導向及限位的模塊在底座內滑動的條形限位塊,所述底座上設置有與條形限位塊相卡接的條形卡槽,所述模塊通過條形限位塊在條形卡槽內滑動與底座滑動連接,且促使相鄰模塊之間滑動連接。如此設置,通過若干個模具拼接成正多邊體在驅動組件驅動其展開時,模具通過其條形限位塊在底座的條形凹槽內滑動,使模塊在呈螺旋狀展開時通過條形限位塊起到一定的導向滑動及限位的作用,提高驅動組件促使拼接而成的整體轉動效果。進一步設置:所述下模組件包括呈帽狀且底部掏空設置的模具、用于輸送模具的第一輸送帶以及與凸輪組件相連接的推桿,所述推桿上設置有與模具底部掏空出相配合的凸臺,所述第一輸送帶分為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所述模具放置于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之間形成的通道上,所述凸輪組件通過驅動布置于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之間推桿將模具套接于推桿的凸臺上且朝上模組件方向運動,所述模具處于最高點時與上模組件之間形成所述空腔。如此設置,當凸輪組件驅動推桿朝上模組件方向運動時,推桿從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之間的通道往上運動,同時將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之間的模具套接于推桿的凸臺上,使模具與推桿一起朝上模組件方向運動,當上模組件的開口閉合且將條狀的面料裁斷時,模具與裁斷后的面料相抵觸,保證斷后的面料掉落,且隨之模具的繼續靠近而擠壓,當凸輪組件驅動推桿處于最高點時,此時模具與上模組件之間形成類似于傘狀的環形腔室,裁斷后的面料充滿該腔室,即形成窩窩頭的基本模型,使面料均勻的粘覆于模具的外表面上,完成初步成型工序;隨之凸輪組件帶動推桿往回運動,當推桿回位至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下方時,模具被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擋住助于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之間形成的通道上,隨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輸送至下一道工序,此時上模組件形成開口,且開口的中心與推桿處于同一直線上;隨之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輸送下一個模具,推桿繼續朝賬目組件方向運動將模具套接于凸臺上,重復上述工序完成成型工序。進一步設置:所述凸輪組件包括連接桿、與機架轉動連接的凸輪以及設置于機架上用于驅動凸輪轉動的驅動電機,所述凸輪通過連接桿驅動推桿朝上模組件往復運動。如此設置,當驅動電機帶動凸輪轉動時,使轉動連接于凸輪上的連接桿在隨凸輪轉動時促使推桿朝上模組件往復運動;當凸輪將連接桿轉動至最低點時,此時推桿處于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之間的正下方,當凸輪帶動推桿轉動時,推桿逐漸朝上模組件方向運動,同時在穿過左輸送帶和右輸送帶之間的通道時,推桿上的凸臺正好與模具底部掏空部相套接,使模具套接于凸臺上隨推桿的往復運動而運動,實現將模具的套接于推桿上完成初步成型加工的輸送。進一步設置:所述第一輸送帶上依次設置有用于控制第一輸送帶上兩相鄰模具之間距離的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包括用于阻擋第一輸送帶上模具的第一閘門和第二閘門以及分別驅動第一閘門和第二閘門交替朝第一輸送帶方向運動的第一驅動氣缸和第二驅動氣缸,所述第一驅動氣缸和第二驅動氣缸均通過設置于機架上的閘門支架與機架連接。如此設置,當模具從第一輸送帶進料端將模具朝上模組件和下模組件端輸送時,先通過控制裝置中的第一閘門,使第一驅動氣缸驅動第一閘門朝第一輸送帶方向運動,通過第一閘門先將模具攔截使模具與第一輸送帶滑動連接,再通過第一驅動氣缸驅動第一閘門背離第一輸送帶方向運動,使模具隨輸送裝置輸送至第二閘門處,此時第二閘門通過第二驅動氣缸朝第一輸送裝置運動,對模具進行再次的攔截,然后在放行,使模具隨第一輸送帶輸送至下模組件方向;通過第一閘門和第二閘門的阻擋作用,使原本放置于第一輸送帶上不等距的模具,通過兩次阻擋后可以等距的排布于第一輸送帶上,使下模組件的推桿每往復運動一次后在向上模組件運動時正好套接于下一個模具,完成自動套接模具再進行預壓成型的工序。進一步設置:所述整形裝置包括支撐架以及設置于支撐架上的整形板、整形輸送帶、用于輸送成型后窩窩頭的第二輸送帶以及用于驅動整形輸送帶和第二輸送帶傳動的傳動電機,所述整形板、整形輸送帶與第二輸送帶之間形成供成型后窩窩頭整形的整形通道,所述整形輸送帶通過傳動電機使成形后的窩窩頭處于整形通道內轉動且與整形板和整形輸送帶轉動接觸。如此設置,初具形狀的窩窩頭經預壓成型裝置輸送至第二輸送帶上并隨著第二輸送帶運動,進入整形通道的窩窩頭在整形輸送帶的作用下發生轉動,轉動過程中窩窩頭的圓錐側面在整形輸送帶和整形板的共同作用下發生轉動同時進行揉搓;由于整形通道的橫截面是固定且為標準大小,經過該整形通道整形的窩窩頭的形貌統一、尺寸差異性低,且面料分布均勻,適用于大生產化,同時也有效的節省人力物力。進一步設置:所述排盤裝置包括本體以及設置于本體上用于輸送整形后窩窩頭的第三輸送帶、用于推動第三輸送帶上窩窩頭的推板、用于驅動推板運動的推板驅動氣缸、用于收集窩窩頭的收集盤、用于將推板推送窩窩頭時滑動至收集盤內的滑板以及設置于第三輸送帶上用于控制整形裝置輸送至第三輸送帶上兩相鄰窩窩頭之間距離的傳感器,所述滑板傾斜設置于第三輸送帶的一側,所述第三輸送帶另一側與推板連接,且滑板與推板對其布置于第三輸送帶兩側。如此設置,經整形裝置整形后的窩窩頭相鄰之間的距離不等,通過設置于第三輸送帶上用于控制整形裝置輸送至第三輸送帶上兩相鄰窩窩頭之間距離的傳感器,使輸送至第三輸送帶上相鄰窩窩頭之間的距離相等,當若干個窩窩頭整齊的布置于第三輸送帶且推板的前方時,推板驅動氣缸驅動推板朝窩窩頭排布的方向推動,將若干個排布好的窩窩頭同時推動,再通過滑板使窩窩頭滑至整齊的收集盤內,此時再通過設置于收集盤下方的輸送輥驅動收集盤背離滑板的方向輸送一端距離,便于下一次窩窩頭在收集盤內的排板,實現自動收集且排板的功能。進一步設置:所述進面輸送裝置包括進面輸送帶、預壓面輥、下輸送帶、打薄輪組件、卷面輥組件以及導向組件,所述進面輸送帶與壓合面料的預壓面輥連接,所述預壓面輥下方設置有用于輸送壓合后面料的下輸送帶,所述下輸送帶上與用于將壓合面料進行打薄的打薄輪組件連接,所述打薄輪組件與用于將面料卷成條狀的卷面輥組件連接,所述下輸送帶與用于將條狀面料導向輸送至機架上的進料口的導向組件連接。如此設置,將面團揉壓或加工制成平面狀帶后,通過放置于進面輸送帶上傳送至預壓面輥進行初次的加工及粘合,加工后的平面狀帶面料傳送至下輸送帶,在由下輸送帶輸送至打薄輪組件處經打薄輪組件將面料再進打薄粘合,同時也使得平面狀帶面料分布均勻,經打薄均勻的平面狀帶面料通過設置于下輸送帶上的卷面輥組件將平面狀帶面料卷成適合加工窩窩頭成型的條狀面料,再由導線組件輸送至預壓成型裝置中機架的進料口出進行預壓初步成型工序,實現自動生產工序,極大的提高其工作效率與產品的產量。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使用新型相對現有技術相比:通過將面團揉壓制成平面狀帶,通過進面輸送裝置進行壓平且形成方便剪切的條狀面料,再通過預壓成型裝置使面料套接于模具上得到初步成帽狀的窩窩頭模型,再由整形裝置對其進行成型圓潤處理得到最終的窩窩頭外形,在通過排盤裝置進行收集,達到自動將面料支撐成型的窩窩頭;具有提高其生產效率,有效節省人力物力,窩窩頭的形貌統一、尺寸差異性小,避免人工操作,綠色無污染,進一步確保食品的安全衛生生產,同時實現自動化批量生產的效果。附圖說明圖1為窩窩頭成型機結構示意圖;圖2為進面輸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及局部剖視圖;圖3為圖2中A處的放大圖;圖4為預壓成型裝置結構示意圖及局部剖視圖;圖5為上模組件處的局部爆炸圖;圖6為驅動組件驅動模具展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驅動組件驅動模具閉合時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預壓成型裝置中推桿處于最底端時的局部剖視圖;圖9為預壓成型裝置中推桿處于最高點時的局部剖視圖;圖10為圖9中B處的放大圖;圖11為整形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排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進面輸送裝置;2、預壓成型裝置;3、整形裝置;4、排盤裝置;11、進面輸送帶;12、預壓面輥;13、下輸送帶;14、打薄輪組件;141、打薄輥;142、打薄輪支架;15、卷面輥組件;151、卷面輥;152、卷面電機;16、導向組件;161、導向輥;162、導向輥支架;21、機架;22、上模組件;220、保護罩;221、模塊;222、底座;223、驅動環;224、條形凹槽;225、滑竿;226、限位槽;227、條形限位塊;228、透氣凹槽;23、模具;24、下模組件;241、第一輸送帶;2411、左輸送帶;2412、右輸送帶;2413、通道;242、輸送電機;243、推桿;244、限位板;245、導向板;246、控制裝置;2461、第一閘門;2462、第二閘門;2463、第一驅動氣缸;2464、第二驅動氣缸;2465、閘門支架;25、驅動組件;251、驅動氣缸;252、聯動軸;253、軸銷;254、通槽;26、凸輪組件;261、連接桿;262、凸輪;263、凸臺;27、空腔;28、凹陷;29、進料口;31、支撐架;32、整形板;33、整形輸送帶;34、第二輸送帶;35、傳動電機;36、整形通道;37、整形支架;38、調節螺桿;39、支腳;41、本體;42、第三輸送帶;43、推板;44、推板驅動氣缸;45、收集盤;46、滑板;47、傳感器;48、輸送輥。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1至圖12對窩窩頭成型機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如圖1所示,一種窩窩頭成型機,包括依次連接的用于將面料加工成條狀的進面輸送裝置1,將面料切斷預壓成帽狀且底部呈半球形凹陷狀的預壓成型裝置2、將成型后的窩窩頭進行整形加工的整形裝置3以及將整形后的窩窩頭進行收集的排盤裝置4。如圖2和圖3所示,其中,進面輸送裝置1包括進面輸送帶11、預壓面輥12、下輸送帶13、打薄輪組件14、卷面輥組件15以及導向組件16;進面輸送帶11與壓合面料的預壓面輥12連接,預壓面輥12由兩個傳動輥組成,且兩個轉動滾的轉動方向相反;預壓面輥12下方設置有用于輸送壓合后面料的下輸送帶13,下輸送帶13上與用于將壓合面料進行打薄的打薄輪組件14連接;打薄輪組件14由若干個打薄輥141以及打薄輪支架142組成,若干打薄輥141呈圓周狀布置于打薄輪支架142上且與打薄輪支架142轉動連接,打薄輪組件14與下輸送帶13之間留有供平面狀面料輸送的間隙,通過驅動打薄輪支架142使打薄輥141在平板狀面料上滾動進行打薄工序;打薄輪組件14與用于將面料卷成條狀的卷面輥組件15連接,卷面輥組件15由卷面輥151和驅動卷面輥151的卷面電機152組成,卷面輥151與下輸送帶13間隔布置,且與下輸送帶13的輸送方向形成一定的夾角,電機通過驅動卷面輥151轉動,使平面狀帶的面料卷成條狀,以配合窩窩頭成型的基本外形;如圖1所示,在下輸送帶13上與用于將條狀面料導向輸送至機架21上的進料口29的導向組件16連接,導向組件16由導向輥161和導向輥161支架組成,若干導向輥161呈直線排布且與導向輥支架162轉動連接,導向輥161支架與下輸送帶13連接,將條狀面料輸送至預壓成型裝置2。如圖4所示,預壓成型裝置2包括機架21以及設置于機架21上且上下依次布置用于裁斷條狀面料的上模組件22、呈帽狀且底部掏空設置的模具23以及與上模組件22配合的下模組件24、同時還有用于驅動上模組件22的驅動組件25以及用于驅動下模組件24的凸輪組件26;上模組件22朝下模組件24的中心處設置有與模具23相配合且呈半球形設置的凹陷28,模具23設置于上模組件22與下模組件24之間且與凹陷28之間形成窩窩頭模型的空腔27,上模組件22與用于驅動上模組件22控制其張合將條狀面料切斷的驅動組件25連接,下模組件24通過與驅動下模組件24將模具23套接于下模組件24上且朝上模組件22方向運動的凸輪組件26連接,機架21上設置有用于將面料通入上模組件22與下模組件24之間的進料口29。如圖4和圖5所示,上模組件22包括用于裁斷及壓合面料成型的模塊221、用于放置模塊221且中部中通的底座222以及與模塊221滑動連接的驅動環223,模塊221呈三角塊狀設置,且與驅動環223接觸的三角面上設置有條形凹槽224,如圖6和圖7所示,若干所述模塊221拼接形成正多邊體,該方案中優選九個拼接成正九邊形,且該正九邊體朝下模組件24的端面中心處呈所述半球形凹陷狀,凹陷28與模具23之間形成所述空腔27,驅動環223上設置有用于驅動模塊221在底座222內滑動的滑竿225,滑竿225設置于條形凹槽224內且與條形凹槽224滑動連接,底座222上設置有用于驅動環223驅動模塊221在底座222內轉動時限位的限位槽226,模塊221與限位槽226相抵觸時所述正多邊體中心處形成有與底座222中部相連通的開口;同時在模塊221與底座222接觸的端面上設置有用于導向及限位的模塊221在底座222內滑動的條形限位塊227,設置有條形限位塊227的為每間隔兩個布置一具有條形限位塊227的模塊221,及九個模塊221中有三個具有條形限位塊227,同時底座222上設置有用于導向條形限位塊227滑動且與條形限位塊227相卡接的條形卡槽,條形卡槽長度長于條形限位塊227長度,模塊221通過條形限位塊227在條形卡槽內滑動與底座222滑動連接,且促使相鄰模塊221之間滑動連接;在相鄰所述模塊221之間的接觸面上設置有透氣凹槽228,所述透氣凹槽228與模塊221的兩三角端面連通;在底座222上設置有用于保護模塊221的保護罩220,保護罩220與底座222通過螺栓可拆卸連接。如圖4和圖6所示,驅動組件25包括驅動氣缸251、聯動軸252以及設置于驅動環223上的軸銷253,聯動軸252上設置有驅動環223轉動時用于供軸銷253活動的通槽254,氣缸與底座222固定連接,聯動軸252一端與氣缸連接,另一端與軸銷253轉動連接,驅動環223通過驅動組件25中的聯動軸252處于模塊221上來回轉動且與模塊221滑動連接。如圖4和圖5所示,下模組件24包括設置于機架21上用于輸送模具23的第一輸送帶241、驅動第一輸送帶241的輸送電機242以及與凸輪組件26相連接的推桿243;第一輸送帶241分為左輸送帶2411和右輸送帶2412,左輸送帶2411和右輸送帶2412之間形成放置模具23的通道2413,模具23兩端分別與左輸送帶2411和有輸送帶接觸;在機架21上設置有用于限制第一輸送帶241上模具23位置的限位板244,限位板244布置于第一輸送帶241兩側且平行設置于第一輸送帶241上方,同時限位板244朝模具23進料端設置有用于將模具23導向至第一輸送帶241中部的導向板245,導向板245朝第一輸送帶241兩端呈圓弧狀設置;在第一輸送帶241上依次設置有用于控制第一輸送帶241上兩相鄰模具23之間距離的控制裝置246,控制裝置246包括設置于第一輸送帶241上依次設置有用于控制第一輸送帶241上兩相鄰模具23之間距離的第一閘門2461和第二閘門2462,第一閘門2461和第二閘門2462分別連接有用于驅動第一閘門2461和第二閘門2462交替朝第一輸送帶241方向運動的第一驅動氣缸2463和第二驅動氣缸2464,第一驅動氣缸2463和第二驅動氣缸2464均通過設置于機架21上的閘門支架2465與機架21連接。如圖5所示,凸輪組件26包括連接桿261、與機架21轉動連接的凸輪262以及設置于機架21上用于驅動凸輪262轉動的驅動電機,凸輪262通過連接桿261驅動推桿243朝上模組件22往復運動;推桿243上設置有與模具23底部掏空部相套合的凸臺263,凸輪組件26通過驅動推桿243將模具23套接于推桿243的凸臺263上且朝上模組件22方向運;如圖10所示,模具23處于最高點時與拼接成正多邊體模塊221下端的凹陷28之間形成所述空腔27。如圖1和11所示,整形裝置3包括支撐架31以及設置于支撐架31上的整形板32、整形輸送帶33、用于輸送成型后窩窩頭的第二輸送帶34以及用于驅動整形輸送帶33和第二輸送帶34傳動的傳動電機35;整形板32、整形輸送帶33與第二輸送帶34之間形成供成型后窩窩頭整形的整形通道36,整形輸送帶33通過傳動電機35朝第二輸送帶34方向傳送,及與第二輸送帶34輸送方向一致,使成形后的窩窩頭處于整形通道36內轉動且與整形板32和整形輸送帶33轉動接觸;整形板32通過整形支架37與支撐架31連接,整形支架37上設置有調節整形板32與第二輸送帶34之間夾角的調節螺桿38,支撐架31的底部設有用于起支撐作用的支腳39,每個支腳39設有用于便于調節支撐架31高度的調節螺桿38連接,以更好的與第一輸送帶241和排盤裝置4相配合。如圖1和如圖12所示,排盤裝置4包括本體41以及設置于本體41上用于輸送整形后窩窩頭的第三輸送帶42、用于推動第三輸送帶42上窩窩頭的推板43、用于驅動推板43運動的推板驅動氣缸44、用于收集窩窩頭的收集盤45、用于將推板43推送窩窩頭時滑動至收集盤45內的滑板46以及設置于第三輸送帶42上用于控制整形裝置3輸送至第三輸送帶42上兩相鄰窩窩頭之間距離的傳感器47,使輸送至第三輸送帶42上相鄰窩窩頭之間的距離相等;滑板46傾斜設置于第三輸送帶42的一側,第三輸送帶42另一側與推板43連接,且滑板46與推板43對其布置于第三輸送帶42兩側;當若干個窩窩頭整齊的布置于第三輸送帶42且推板43的前方時,推板驅動氣缸44驅動推板43朝窩窩頭排布的方向推動,將若干個排布好的窩窩頭同時推動,再通過滑板46使窩窩頭滑至整齊的收集盤45內,此時再通過設置于收集盤45下方的輸送輥48驅動收集盤45背離滑板46的方向輸送一端距離,便于下一次窩窩頭在收集盤45內的排板。工作原理:通過將面團揉壓制成平面狀帶,通過進面輸送裝置1進行壓平且形成方便剪切的條狀面料,再通過預壓成型裝置2中的驅動組件25控制其上模組件22中模具23的張合,對條狀面料進行裁斷;如圖8至圖9所示,當拼接模具23逐漸閉合時,條形面料也逐漸被模塊221擠壓,此時凸輪組件26驅動推桿243將下模組件24朝上模組件22運動,當上模組件22完全閉合時,條狀的面料被裁斷,如圖10所示,此時推桿243以及套接于推桿243上的模具23繼續上升與被裁斷的面料擠壓且位于最高點時,模具23與拼接形成的正九邊體的下端底部的半球狀凹陷28之間形成類型于傘形的環形腔室,此時面料正好被擠壓充滿整個腔室形成一個帽狀且底部呈半球形凹陷狀的初步窩窩頭模型;再由凸輪組件26控制推桿243自動回位,使面料粘合于模具23上且落于左輸送帶2411與右輸送帶2412之間,完成一次窩窩頭自動加工初步成型的工序;如圖11所示,再通過第一輸送帶241輸送至整形裝置3,將成型后的窩窩頭進行整形加工,通過整形通道36使其模具23上的窩窩頭表面圓滑且均勻分布處理,最后由第二輸送帶34輸送至排盤裝置4進行收集,如圖12所示,當窩窩頭通過排盤裝置4的輸送帶上時,通過其傳感器47使輸送至第三輸送帶42上相鄰窩窩頭之間的距離相等,當若干個窩窩頭整齊的布置于第三輸送帶42且推板43的前方時,推板驅動氣缸44驅動推板43朝窩窩頭排布的方向推動,將若干個排布好的窩窩頭同時推動,再通過滑板46使窩窩頭滑至整齊的收集盤45內,此時再通過設置于收集盤45下方的輸送輥48驅動收集盤45背離滑板46的方向輸送一端距離,便于下一次窩窩頭在收集盤45內的排板,實現自動收集且排板的功能;如圖1所示,通過從初步的平面狀的面料經進面輸送裝置1、預壓成型裝置2、整形裝置3以及排盤裝置4,將面料柔和放置于進面輸送裝置1上之后在排盤裝置4處進行端盤通過預壓成型裝置2使面料套接于模具23上得到初步成帽狀的窩窩頭模型,再由整形裝置3對其進行成型圓潤處理得到最終的窩窩頭外形,在通過排盤裝置4進行收集,達到自動將面料制成成型的窩窩頭。實施例2:一種窩窩頭成型工藝,包括上述窩窩頭成型機,步驟如下:1)和面:將面粉、水以及調料經攪拌制成面團,再將面團揉壓制成平面狀帶。2)預壓:將平面狀帶的面料放入至進面輸送裝置1上,由進面輸送帶11輸送至預壓面輥12進行初步的預壓壓平,在輸送至下輸送帶13由下輸送帶13上的打薄輪組件14進行進一步的打薄壓平,最后由卷面輥組件15將平面狀帶的面料卷制成條狀面料,通過其下輸送帶13上的導向組件16將條狀面料輸送至預壓成型裝置2。3)初步成型:條狀面料經預壓成型裝置2中的上模組件22以及下模組件24相配合,將條狀面料切成小段且通過下壓組件和下壓組件形成的空腔27使面料套于模具23的表面形成圓錐形狀的初步窩窩頭基本外形,再由第一輸送帶241輸送至整形裝置3。4)整形:將初步成型的窩窩頭經通過第二輸送帶34、整形輸送帶33和整形板32之間形成的整形通道36對窩窩頭外表面進行壓合、圓潤,使窩窩頭外表面面料平整且均勻,再由第二輸送帶34輸送至排盤裝置4。5)收集排盤:經整形裝置3成型后的窩窩頭通過其傳感器47將窩窩頭等距的排布于第三輸送帶42上,在由推板43將窩窩頭經滑板46整齊的排布于收集盤45內,實現窩窩頭自動成型工藝。以上所述僅是本使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使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使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使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使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使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