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產品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藜麥的去除其外層皂苷的加工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藜麥植物分類屬藜科,雙子葉植物。植株呈掃帚狀,株高從幾十公分到三米不等,根系屬淺根系,序狀花序,主梢和側枝都結籽,自花授粉。種子為圓形藥片狀,直徑約1.5-2mm左右,大小與小米差不多,比小米輕,千粒重1.4g-3g,表皮有一層水溶性的皂苷,皂苷味苦。藜麥本身易熟口感好,可以和任何食材搭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過多加工會損失藜麥珍貴的營養,為了保全更多營養,成品藜麥往往會盡量減少加工工序。問題是,不加工去除皂苷的藜麥,其表層的皂苷口感上不佳,大大降低食用者食欲。為此,如何在保全藜高麥營養的基礎之上去除其外層的皂苷,非常值得去研究深入。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藜麥除皂苷機,結構簡單,成本低,可以盡可能保全更多藜麥珍貴營養的基礎之上,去除其外層的皂苷。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藜麥除皂苷機,包括驅動裝置、主軸、攪拌軸、攪拌倉和攪拌存料倉,若干所述攪拌軸均勻分布在主軸的圓周上,所述主軸安裝在攪拌倉內,且所述主軸與攪拌倉的軸線方向一致,所述攪拌倉下部連通設置有攪拌存料倉,所述驅動裝置驅動主軸作圓周轉動。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變頻器、主動輪和從動輪,所述電機與變頻器連接,所述電機的輸出軸與主動輪驅動連接,所述主動輪與從動輪驅動連接,所述從動輪與主軸驅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攪拌倉的左側開設有進料口,所述攪拌倉的右側開設有出料口,所述進料口的所處位置高于出料口的所處位置,且所述出料口的底部邊緣高出攪拌倉的下底面。
進一步的,所述進料口位于攪拌倉右側的上壁面上,所述出料口位于攪拌倉右端面。
進一步的,所述出料口位置設置有出料活門、配重錘和配重錘臂,所述出料活門與出料口同平面開合設置,所述出料活門的外表面與配重錘臂連接,所述配重錘臂上設置有可移動的配重錘;所述出料口下方設置有出料通道,所述出料通道的末端設置有成品出料口;所述配重錘沿配重錘臂遠近移動,調節所述出料活門的開合壓力,控制從所述出料口溢出落入至出料通道單位時間藜麥的量,藜麥沿出料通道從成品出料口出料。
所述配重錘臂為絲桿結構,所述配重錘沿配重錘臂旋轉滑動遠近調節。
進一步的,所述攪拌存料倉為倒三角體空腔結構,所述攪拌存料倉的底部設置有清料出口。
進一步的,所述攪拌軸包括主攪拌桿和副攪拌桿,所述主攪拌桿相對主軸兩等分設置,所述副攪拌桿設置在主攪拌桿的兩端,且所述副攪拌桿相對主攪拌桿的軸線偏向設置。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如下:
1)可以通過調節變頻器和配重錘位于配重錘臂的相對位置,調節藜麥的去皂苷率,有效平衡藜麥的營養保留度和皂苷去除率之間的關系。
2)攪拌軸中的主攪拌桿和副攪拌桿相對偏向設置,可以實現藜麥在攪拌倉內有效的去皂苷的同時,將完成去皂苷的藜麥由進料口位置推向出料位置。
3)攪拌存料倉為倒三角體空腔結構,當需要清理攪拌存料倉時,可以實現藜麥和皂苷順著其導向無滯留清空,有效避免其他形狀的存料倉清理不徹底的弊端。
附圖說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縱向截面示意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橫向截面示意圖;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軸和攪拌軸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附圖1、2、3和4,藜麥除皂苷機,包括驅動裝置、主軸1、攪拌軸2、攪拌倉3和攪拌存料倉4,若干所述攪拌軸2均勻分布在主軸1的圓周上,所述主軸安裝在攪拌倉內,且所述主軸與攪拌倉的軸線方向一致,所述攪拌倉3下部連通設置有攪拌存料倉4,所述驅動裝置驅動主軸1作圓周轉動。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5、變頻器、主動輪6和從動輪7,所述電機5與變頻器連接,所述電機5的輸出軸與主動輪6驅動連接,所述主動輪6與從動輪7驅動連接,所述從動輪7與主軸1驅動連接。所述攪拌倉3在本實用新型中采取的形狀為截面是多邊形的柱狀結構或者圓形柱狀結構;所述攪拌倉3的左側開設有進料口31,所述攪拌倉3的右側開設有出料口32。所述進料口31的所處位置高于出料口32的所處位置,且所述出料口32的底部邊緣高出攪拌倉3的下底面,本實用新型具體設計所述進料口31位于攪拌倉3右側的上壁面上,所述出料口32位于攪拌倉3右端面。料口32的底部邊緣高出攪拌倉3的下底面設計可以充分利用攪拌軸2在攪拌倉內攪動空間,當出料口32附近堆積的藜麥達到出料口32的底部邊緣時,從出料口32溢出。
可以通過調節變頻器和配重錘位于配重錘臂的相對位置,調節藜麥的去皂苷率,有效平衡藜麥的營養保留度和皂苷去除率之間的關系。所述出料口32位置設置有出料活門、配重錘9和配重錘臂12,所述出料活門與出料口32同平面旋轉開合設置,所述出料活門的外表面與配重錘臂12連接,所述配重錘臂12為絲桿結構,所述配重錘9沿配重錘臂12旋轉滑動遠近調節。所述出料口32下方設置有出料通道11,所述出料通道11的末端設置有成品出料口10;所述配重錘9沿配重錘臂12遠近滑動,減小或增大所述出料活門的開合壓力,控制從所述出料口32溢出落入至出料通道11單位時間藜麥的重量,藜麥沿出料通道11從成品出料口10出料。
所述攪拌存料倉4為倒三角體空腔結構,所述攪拌存料倉4的底部設置有清料出口41。當需要清理攪拌存料倉時,可以實現藜麥和皂苷順著其導向無滯留清空,有效避免其他形狀的存料倉清理不徹底的弊端。
所述攪拌軸2包括主攪拌桿21和副攪拌桿22,所述主攪拌桿21和副攪拌桿22均為圓柱體表面帶紋路結構。所述主攪拌桿21相對主軸1兩等分設置,所述副攪拌桿22設置在主攪拌桿21的兩端,且所述副攪拌桿22相對主攪拌桿21的軸線偏向設置。可以實現藜麥在攪拌倉3內有效的去皂苷的同時,將完成去皂苷的藜麥由進料口位置推向出料位置。主攪拌桿21和副攪拌桿22的圓柱體表面設有增加攪拌摩擦的紋路,可以去除藜麥表層的皂苷,最大程度保全藜麥的營養成分。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