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葉加工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大型茶葉竹制搖青機。
背景技術:
茶,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于上古,有的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于神農、起源于秦漢等說法。所謂茶葉的搖青是指茶葉制作工序中的一道工序,即搖青工序;通過對搖青的機械運動力和機械摩擦力進行不同組合試驗,以探明搖青不同機械力對青葉理化變化及茶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機械運動力增強葉梢組織的輸導機能,協調茶湯呈味物質,具有內在效應;機械摩擦力造成葉細胞損傷,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誘發香氣,具有外在效應;運動力與摩擦力二者應協調配合,才能形成茶所特有的香高味醇品質;現存的茶葉搖青設備也是采用滾筒的形式來對茶葉進行搖青加工,但是絕大多數的滾筒都是采用金屬材料制成的滾筒,這樣不僅影響了茶葉的品質,而且使得茶葉的口感變得很差,沒有竹制籮筐搖青出來的茶葉口感好。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大型茶葉竹制搖青機,將茶葉搖青的滾筒采用竹子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大型茶葉竹制搖青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中間安裝有一電機;所述底座表面安裝有一控制器;所述底座上方安裝有一進茶口;所述進茶口下方安裝有一滾筒;所述滾筒一端安裝有一轉軸;所述滾筒下方放置有一儲雜筐;所述滾筒另一端設置有一出茶口;所述出茶口下方安裝有一尾架;所述電機與控制器電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電機通過皮帶與轉軸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滾筒由竹子編制而成。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器上設置有與電機電連接的啟動按鈕、停止按鈕和轉速調節旋鈕。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大型茶葉竹制搖青機,設計合理,使用簡單,工作高效;使用時,將倒入進茶口后按下控制器上啟動按鈕,利用竹制滾筒的滾動實現茶葉的搖青,本設備使用方便、加工量大,適合大型茶葉加工企業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大型茶葉竹制搖青機,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中間安裝有一電機3;所述底座1表面安裝有一控制器4;所述底座1上方安裝有一進茶口6;所述進茶口6下方安裝有一滾筒7;所述滾筒7一端安裝有一轉軸5;所述滾筒7下方放置有一儲雜筐10;所述滾筒7另一端設置有一出茶口8;所述出茶口8下方安裝有一尾架9;所述電機3與控制器4電連接。
所述電機3通過皮帶2與轉軸5相連。
所述滾筒7由竹子編制而成。
所述控制器4上設置有與電機電連接的啟動按鈕、停止按鈕和轉速調節旋鈕。
本實用新型的大型茶葉竹制搖青機,工作時先將茶葉倒入進茶口,然后按下控制器上的啟動按鈕,按下后電機開始轉動,電機的轉動通過皮帶帶動轉軸轉動,轉軸轉動帶動滾筒的滾筒,滾筒的慢慢開始滾動使得進茶口的茶葉被慢慢帶入滾筒內,滾筒的滾動實現對茶葉的搖青,并且會有茶葉的渣透過滾筒的間隙掉入到滾筒下方的儲雜筐內,漸漸的茶葉從滾筒的前端運動到滾筒的末端,并順著出茶口出來,只需在出茶口設置一個籮筐即可接住搖青完成的茶葉,待全部的茶葉都加工完成后按下控制器上的停止按鈕即可停止設備的工作,假如電機的轉動速度不夠也可及時調節控制器上的調速旋鈕來調整滾動的速度。本實用新型大型茶葉竹制搖青機,通過電機的轉動來帶動滾筒的滾動,并且竹子制成的滾筒使得茶葉口感和品質不受到影響,本設備具有使用簡單,加工高效,加工量大等優點,適合大型茶葉加工企業使用,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上述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