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綠茶葉的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傳統茶葉的制作工藝有所不同,使得不同的茶葉有各自獨特的味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綠茶、烏龍茶、黃茶,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其中,綠茶是指采取茶樹新葉,未經發酵,經殺青、揉擰、干燥等典型工藝,其制成品的色澤,沖泡后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主調;烏龍茶是經過萎凋、搖青、發酵、殺青、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品嘗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黃茶由于殺青、揉捻后悶黃干燥,葉色即變黃,于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茶經過一道悶黃的過程。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然而,目前的制茶工藝卻未能制出兼具上述各種茶葉風味的茶葉。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綠茶葉的加工工藝,具體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綠茶葉的加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采摘:采摘時需保持鮮葉完整、新鮮、勻凈,采摘時用徒手采摘,采摘的鮮葉按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初展三個級別分別放置;
(2)鮮葉處理:在貯青間內將鮮葉薄攤散熱脫水;
(3)萎凋:把經散熱或脫水后的鮮葉薄攤在竹篩上,每1-2小時翻動一次;萎凋程度掌握;青葉轉黃綠葉,均勻適度透出青香后即可;
(4)堆青:將薄攤萎凋在竹篩上的鮮葉原料并篩,攤葉厚度5-10厘米,在環境溫度為20-25℃下發酵至茶青原料透出花香味即可,其中發酵的堆溫要保證不超過30℃;
(5)殺青:采用殺青機進行殺青,當殺青機筒壁溫度達150-200℃投入搖青葉,進行滾炒,歷時4-8分鐘,炒熟即可出鍋;
(6)揉捻:殺青后趁熱揉捻,使殺青葉卷曲成條;
(7)堆坯:將揉捻后的茶坯裝進茶簍,在環境溫度為20-25℃下發酵至茶坯透出熟悶香味后即可,其中發酵的堆溫要保證不超過30℃;
(8)烘干:在80-90℃的條件下烘干至茶葉含水量在5%以下,即可下機攤涼制成毛茶成品。進一步的,所述殺青、揉捻、烘干步驟為在柴火鍋中通過手工炒制完成。
進一步的,所述殺青步驟中要點為雙手翻炒,先拋后悶,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3)中的萎凋分為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兩種做法;所述日光萎凋應在晴天傍晚日光斜照或網罩遮陽頂棚弱光下進行;所述室內萎凋應保持室內清潔衛生,空氣流通。
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綠茶葉的加工工藝,采用本發明的加工工藝制成的茶,具有綠茶風格、烏龍茶香味、黃茶竹韻的滋味,制出的茶葉中茶多酚會適當減少,成茶后更為鮮爽。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成品茶葉型呈彎鉤狀,沖泡時直接沉入水底,易于飲用;(2)、適合的工藝條件,成品茶口味較重,沖泡多次后,香味尤存;(3)、炒制后成品茶內香突出;(4)、外觀條索纖細。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描述本發明,以下實施例僅是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并不對本發明的范圍構成任何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下可以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細節和形式進行修改或替換,但這些修改和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實施例1
一種綠茶葉的加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采摘:采摘時需保持鮮葉完整、新鮮、勻凈,采摘時用徒手采摘,采摘的鮮葉按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初展三個級別分別放置;
(2)鮮葉處理:在貯青間內將鮮葉薄攤散熱脫水;
(3)萎凋:把經散熱或脫水后的鮮葉薄攤在竹篩上,每1.5小時翻動一次;萎凋程度掌握;青葉轉黃綠葉,均勻適度透出青香后即可;
(4)堆青:將薄攤萎凋在竹篩上的鮮葉原料并篩,攤葉厚度8厘米,在環境溫度為22℃下發酵至茶青原料透出花香味即可,其中發酵的堆溫要保證不超過30℃;
(5)殺青:采用殺青機進行殺青,當殺青機筒壁溫度達180℃投入搖青葉,進行滾炒,歷時6分鐘,炒熟即可出鍋;
(6)揉捻:殺青后趁熱揉捻,使殺青葉卷曲成條;
(7)堆坯:將揉捻后的茶坯裝進茶簍,在環境溫度為22℃下發酵至茶坯透出熟悶香味后即可,其中發酵的堆溫要保證不超過30℃;
(8)烘干:在85℃的條件下烘干至茶葉含水量在5%以下,即可下機攤涼制成毛茶成品。
進一步的,所述殺青、揉捻、烘干步驟為在柴火鍋中通過手工炒制完成。
進一步的,所述殺青步驟中要點為雙手翻炒,先拋后悶,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3)中的萎凋分為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兩種做法;所述日光萎凋應在晴天傍晚日光斜照或網罩遮陽頂棚弱光下進行;所述室內萎凋應保持室內清潔衛生,空氣流通。
實施例2
一種綠茶葉的加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采摘:采摘時需保持鮮葉完整、新鮮、勻凈,采摘時用徒手采摘,采摘的鮮葉按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初展三個級別分別放置;
(2)鮮葉處理:在貯青間內將鮮葉薄攤散熱脫水;
(3)萎凋:把經散熱或脫水后的鮮葉薄攤在竹篩上,每1小時翻動一次;萎凋程度掌握;青葉轉黃綠葉,均勻適度透出青香后即可;
(4)堆青:將薄攤萎凋在竹篩上的鮮葉原料并篩,攤葉厚度5厘米,在環境溫度為20℃下發酵至茶青原料透出花香味即可,其中發酵的堆溫要保證不超過30℃;
(5)殺青:采用殺青機進行殺青,當殺青機筒壁溫度達150℃投入搖青葉,進行滾炒,歷時4分鐘,炒熟即可出鍋;
(6)揉捻:殺青后趁熱揉捻,使殺青葉卷曲成條;
(7)堆坯:將揉捻后的茶坯裝進茶簍,在環境溫度為20℃下發酵至茶坯透出熟悶香味后即可,其中發酵的堆溫要保證不超過30℃;
(8)烘干:在80℃的條件下烘干至茶葉含水量在5%以下,即可下機攤涼制成毛茶成品。
進一步的,所述殺青、揉捻、烘干步驟為在柴火鍋中通過手工炒制完成。
進一步的,所述殺青步驟中要點為雙手翻炒,先拋后悶,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3)中的萎凋分為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兩種做法;所述日光萎凋應在晴天傍晚日光斜照或網罩遮陽頂棚弱光下進行;所述室內萎凋應保持室內清潔衛生,空氣流通。
實施例3
一種綠茶葉的加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采摘:采摘時需保持鮮葉完整、新鮮、勻凈,采摘時用徒手采摘,采摘的鮮葉按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初展三個級別分別放置;
(2)鮮葉處理:在貯青間內將鮮葉薄攤散熱脫水;
(3)萎凋:把經散熱或脫水后的鮮葉薄攤在竹篩上,每2小時翻動一次;萎凋程度掌握;青葉轉黃綠葉,均勻適度透出青香后即可;
(4)堆青:將薄攤萎凋在竹篩上的鮮葉原料并篩,攤葉厚度10厘米,在環境溫度為25℃下發酵至茶青原料透出花香味即可,其中發酵的堆溫要保證不超過30℃;
(5)殺青:采用殺青機進行殺青,當殺青機筒壁溫度達200℃投入搖青葉,進行滾炒,歷時8分鐘,炒熟即可出鍋;
(6)揉捻:殺青后趁熱揉捻,使殺青葉卷曲成條;
(7)堆坯:將揉捻后的茶坯裝進茶簍,在環境溫度為25℃下發酵至茶坯透出熟悶香味后即可,其中發酵的堆溫要保證不超過30℃;
(8)烘干:在90℃的條件下烘干至茶葉含水量在5%以下,即可下機攤涼制成毛茶成品。
進一步的,所述殺青、揉捻、烘干步驟為在柴火鍋中通過手工炒制完成。
進一步的,所述殺青步驟中要點為雙手翻炒,先拋后悶,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3)中的萎凋分為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兩種做法;所述日光萎凋應在晴天傍晚日光斜照或網罩遮陽頂棚弱光下進行;所述室內萎凋應保持室內清潔衛生,空氣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