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烤煙種植及裝煙烘烤方法,屬于烤煙種植及烘烤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對我國部分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來說,烤煙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但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烤煙種植較為分散,即每個農戶在其分散的土地上可能會種植不同基因型的烤煙品種。不同烤煙品種烘烤特性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一部分烤煙品種易烤性較好,一部分烤煙品種耐烤性較好,某些烤煙品種易烤性和耐烤性均一般等等。但是,從全國烤煙生產來看,各烤煙生產區主要是以常規三段式烘烤和經驗烘烤為主,缺少靈活性和系統性。這樣烤煙烘烤時,如果同一品種裝煙量不夠時,則單獨裝煙烘烤存在成本較高的問題,長途拉運又會降低煙葉品質和增加運輸成本,不同烘烤特性的烤煙品種集中裝煙烘烤又會對烤煙品質造成不利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烤煙種植及裝煙烘烤方法,按照烘烤特性將烤煙品種分為幾類,在同一區域種植烘烤特性相近的烤煙,并針對不同烘烤特性的烤煙品種采用統一、規范化烘烤方法,可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種烤煙種植及裝煙烘烤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對烤煙品種烘烤特性進行分類,大致分為易烤品種、耐烤品種和烘烤特性一般的烤煙品種;
步驟(2),將烘烤特性相近的烤煙品種穿插種植在同一區域;
步驟(3),采用相同的裝煙烘烤方式對烘烤特性相近的烤煙品種分類烘烤。
易烤性判斷(參考YC/T 311-2009):烘烤48h烤煙品種煙葉SPAD值小于5時,烘烤72h葉綠素降解速率1.25%/h以上,降解量90%以上,烤煙品種易烤性好;下部煙葉失水均衡性1.0~1.25,中部煙葉1.0~1.3,上部煙葉0.4~0.5,烤煙品種易烤性好。暗箱煙葉變黃時間下部煙葉48h~60h,中、上部煙葉72h~84h,烤煙品種易烤性好。
耐烤性判斷(參考YC/T 311-2009):暗箱試驗煙葉變褐時間(全黃至葉片褐化3成):下部煙葉84h以上,中部煙葉120h以上,上部煙葉60h以上,烤煙品種耐烤性較好。
對于易烤品種來說,烘烤操作為,在煙葉上炕點火后,首先控制主變黃干濕球溫度為36-37℃/35-36℃,穩溫15~25h,煙葉達到6~7成黃,葉片發軟;其次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1-42℃/34.5-35.5℃,穩溫15~20h,煙葉達9~10成黃,主脈發軟;然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6-48℃/35.5~36.5℃,穩溫20~25h,煙葉達黃片黃筋;再次將干濕球溫度升至53-54℃/36~37℃,穩溫至煙葉干片;最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65-68℃/38~39℃,穩溫至筋干。不同烘烤時期升溫速度等按照常規烘烤操作。
對于易烤品種,采用低溫中濕促變黃、穩溫低濕促定色的烘烤策略,該烘烤技術能明顯提高易烤品種烤后煙葉質量,減少薄片煙、掛灰煙的現象發生,定色期能有效促進煙葉顏色的固定,適當增加單葉重。
對于耐烤品種來說,烘烤操作為,在煙葉上炕點火后,首先控制干濕球溫度為33-35℃/33-34℃,穩溫8~12h,煙葉達到3~5成黃;其次控制主變黃干濕球溫度為38-40℃/37-38℃,穩溫20~30h,煙葉達到8~9成黃,葉片發軟;然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2-43℃/36~37℃,穩溫15~20h,煙葉達9~10成黃,主脈發軟;之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4-45℃/36~37℃,穩溫10~15h,進一步促進煙葉變黃;然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8-50℃/37~38℃,穩溫20~25h,煙葉達黃片黃筋;再次將干濕球溫度升至54-55℃/37~38℃,穩溫至煙葉干片;最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65-68℃/38~39℃,穩溫至筋干。不同烘烤時期升溫速度等按照常規烘烤操作。采用變黃前期低溫保濕促進煙葉內在物質充分后熟轉化,變黃中后期中高溫濕促變黃,定色期中高溫促變筋,階段穩溫排濕慢定色的烘烤策略。相比現有技術,該烘烤技術策略能降低耐烤品種烤后煙葉的青煙率,改善葉片組織結構,提高煙葉可用性。
對于烘烤特性一般的烤煙品種來說,烘烤操作為,在煙葉上炕點火后,首先控制主變黃干濕球溫度為37-38℃/36-37℃,穩溫20~30h,煙葉達到7~8成黃,葉片發軟;其次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1-42℃/35.5~36.5℃,穩溫10~15h,煙葉達9~10成黃,主脈發軟;然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7-48℃/36~37℃,穩溫20~25h,煙葉達黃片黃筋;再次將干濕球溫度升至53-54℃/36.5~37.5℃,穩溫至煙葉干片;最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65-68℃/38~39℃,穩溫至筋干。不同烘烤時期升溫速度等按照常規烘烤操作。采用中溫中濕慢變黃,穩溫排濕促定色的烘烤策略。該烘烤技術參數基本介于易烤品種和耐烤品種烘烤技術參數之間。該技術一方面保證煙葉正常的變黃和物質充分轉化,另一方面促進煙葉及時定色,防止煙葉發生酶促褐變,提高烤后煙葉等級結構。
與缺少靈活性和針對性的現有烘烤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發明通過對不同烘烤特性的烤煙品種進行分類,并對不同烘烤特性的烤煙采用統一、規范化烘烤方法,能夠有效解決種植面積較小的煙葉產區因戶均產量不足整座烤房,以及煙葉品種雜亂導致的烘烤成本高,烤煙品質差的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實施例1:一種烤煙種植及裝煙烘烤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對烤煙品種烘烤特性進行分類,分為易烤品種、耐烤品種和烘烤特性一般的品種。
其中易烤性判斷(參考YC/T 311-2009)標準:烘烤48h烤煙品種煙葉SPAD值小于5時,烘烤72h葉綠素降解速率1.25%/h以上,降解量90%以上,烤煙品種易烤性好;下部煙葉失水均衡性1.0~1.25,中部煙葉1.0~1.3,上部煙葉0.4~0.5,烤煙品種易烤性好。暗箱煙葉變黃時間下部煙葉48h~60h,中、上部煙葉72h~84h,烤煙品種易烤性好。
耐烤性判斷(參考YC/T 311-2009)標準:暗箱試驗煙葉變褐時間(全黃至葉片褐化3成):下部煙葉84h以上,中部煙葉120h以上,上部煙葉60h以上,烤煙品種耐烤性較好。
烘烤特性一般的品種介于易烤性好的品種和耐烤性好的品種之間或者說易烤性好的和耐烤性好的之外的品種。
根據煙草品種烘烤特性行業標準,以及SPAD值等指標綜合判斷烤煙品種烘烤特性,明確不同品種不同部位烤煙易烤性和耐烤性。
裝煙要求:分部位和成熟度進行采收,裝煙要求同一烤房采收同一部位和同一成熟度煙葉,采用同一裝煙方式,主要有密集掛竿裝煙、煙夾裝煙、大箱裝煙等。根據不同品種烘烤特性對烤房類型的響應及烤后煙葉質量差異選擇最佳裝煙方式。
步驟(2),將烘烤特性相近的烤煙品種穿插種植在同一區域,其中,該種植區域主要針對的是山區、分散農戶;
步驟(3),采用相同的裝煙烘烤方式對烘烤特性相近的烤煙品種烘烤。
對于易烤品種來說,烘烤操作為,在煙葉上炕點火后,首先控制主變黃干濕球溫度為36-37℃/35-36℃,穩溫15~25h,煙葉達到6~7成黃,葉片發軟;其次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1-42℃/34.5-35.5℃,穩溫15~20h,煙葉達9~10成黃,主脈發軟;然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6-48℃/35.5~36.5℃,穩溫20~25h,煙葉達黃片黃筋;再次將干濕球溫度升至53-54℃/36~37℃,穩溫至煙葉干片;最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65-68℃/38~39℃,穩溫至筋干。不同烘烤時期升溫速度等按照常規烘烤操作。
如表1所示,采用低溫中濕促變黃、穩溫低濕促定色的烘烤策略,該烘烤技術能明顯提高易烤品種烤后煙葉質量,減少薄片煙、掛灰煙的現象發生,定色期能有效促進煙葉顏色的固定,適當增加單葉重。
表1易烤品種常規烘烤和新技術烘烤烤后煙葉質量對比
對于耐烤品種來說,烘烤操作為,在煙葉上炕點火后,首先控制干濕球溫度為33-35℃/33-34℃,穩溫8~12h,煙葉達到3~5成黃;其次控制主變黃干濕球溫度為38-40℃/37-38℃,穩溫20~30h,煙葉達到8~9成黃,葉片發軟;然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2-43℃/36~37℃,穩溫15~20h,煙葉達9~10成黃,主脈發軟;之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4-45℃/36~37℃,穩溫10~15h,進一步促進煙葉變黃;然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8-50℃/37~38℃,穩溫20~25h,煙葉達黃片黃筋;再次將干濕球溫度升至54-55℃/37~38℃,穩溫至煙葉干片;最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65-68℃/38~39℃,穩溫至筋干。不同烘烤時期升溫速度等按照常規烘烤操作。
參考表2,采用變黃前期低溫保濕促進煙葉內在物質充分后熟轉化,變黃中后期中高溫濕促變黃,定色期中高溫促變筋,階段穩溫排濕慢定色的烘烤策略。相比現有技術,該烘烤技術策略能降低耐烤品種烤后煙葉的青煙率,改善葉片組織結構,提高煙葉可用性。
表2耐烤品種常規烘烤和新技術烘烤烤后煙葉質量對比
對于烘烤特性一般的烤煙品種來說,烘烤操作為,在煙葉上炕點火后,首先控制主變黃干濕球溫度為37-38℃/36-37℃,穩溫20~30h,煙葉達到7~8成黃,葉片發軟;其次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1-42℃/35.5~36.5℃,穩溫至煙葉9~10成黃,主脈發軟;然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47-48℃/36~37℃,穩溫20~25h,煙葉達黃片黃筋;再次將干濕球溫度升至53-54℃/36.5~37.5℃,穩溫至煙葉干片;最后將干濕球溫度升至65-68℃/38~39℃,穩溫至筋干。不同烘烤時期升溫速度等按照常規烘烤操作。
參考表3,采用中溫中濕慢變黃,穩溫排濕促定色的烘烤策略。該烘烤技術參數基本介于易烤品種和耐烤品種烘烤技術參數之間。該技術一方面保證煙葉正常的變黃和物質充分轉化,另一方面促進煙葉及時定色,防止煙葉發生酶促褐變,提高烤后煙葉等級結構。現有烘烤技術就是一套常規技術,缺少靈活性,缺少針對性。
表3烘烤特性一般的品種常規烘烤和新技術烘烤烤后煙葉質量對比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