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舒適兩用跟型組合底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到鞋,大底中段可設置于鞋面內部當中底使用,設置于鞋面外部當大底使用,是一種舒適兩用跟型組合底鞋。
背景技術:
傳統的跟型組合底有中空跟型組合底、pu跟型組合底,本申請人于2011年2月25 日申請的已公布及進入實質審查階段的專利申請號201110047497. 9 一種舒適跟型大底鞋與申請號201110047475. 2 一種舒適中空大底鞋及申請號201110047498. 3 一種舒適pu大底鞋已經說明傳統跟型組合底的缺失,現于此基礎進一步改進。
針對一種舒適中空大底鞋改進之處在于不設置原有中空大底的穩固體,設計全部實心的一種舒適中空大底鞋并設置新型腰鐵。
針對一種舒適pu大底鞋改進之處在于不設置原有pu大底的發泡孔,設計全部實心的一種舒適PU大底鞋并設置新型腰鐵。
針對一種舒適跟型大底鞋改進之處在于設置新型腰鐵,新型腰鐵采用不包含金屬的PU、ABS、PVC、TPU、PC、CPU、藤、木材等非金屬材料。所述鞋釘可為金屬釘或竹、木、藤釘或塑料釘,當鞋釘使用竹、木、藤釘或塑料釘時,鞋底即無金屬物,可免去海關掃描金屬的響聲。
新型的跟型組合底的大底中段可以設置于鞋內部當中底使用,設置于鞋面外部作為大底使用,是一種舒適兩用跟型組合底鞋。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一種舒適中空大底鞋,改進之處在于不設置原有中空大底的穩固體, 設計全部實心的一種舒適中空大底鞋并設置新型腰鐵。為實現此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的技術方案設計厚度較薄的鞋底,中空大底因厚度較薄,重量輕顧可以不設置原有中空大底的穩固體,設計全部實心的一種舒適中空大底鞋并設置新型腰鐵,將鋼條改為塑料材質, 且加大加厚非鋼條型腰鐵,并增加硬度與韌性,使鞋底或中底更穩固。
本發明針對一種舒適pu大底鞋,改進之處在于不設置原有pu大底的發泡孔,設計全部實心的一種舒適pu大底鞋并設置新型腰鐵。為實現此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的技術方案設置厚度較薄的鞋底,Pu大底即可以不設發泡孔,設計全部實心的一種舒適pu大底鞋并設置新型腰鐵,將鋼條改為塑料材質,且加大加厚非鋼條型腰鐵,并增加硬度與韌性, 使鞋底或中底更穩固。
本發明針對一種舒適跟型大底鞋,改進之處在于設置新型腰鐵,新型腰鐵采用不包含金屬的?隊々85、?¥(、1 隊?(丄 隊藤、木材等非金屬材料,當固定鞋跟與新型腰鐵的牙釘使用非金屬材料,鞋底與中底均無金屬可以免除過海關掃描時的響聲。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舒適兩用跟型組合底鞋,其與傳統的跟型組合底鞋的區別在于,本發明的發明一種舒適兩用跟型組合底鞋,其中鞋底的三個部件鞋跟、鞋底中段、鞋底片,當更換其中任何一部件,即可以產生另一個新款式的跟型組合底,讓設計更容易,更進一步的通過設置新型腰鐵,此種結構可讓腳底不用接觸到中底硬質插中及中底腰鐵,因此生產的鞋(包括各種類型的鞋如、涼鞋、加州鞋、包子鞋、套楦鞋、傳統猛鞋、縫線鞋、拉幫注塑鞋、拉幫鞋、鞋底打釘鞋);達到更舒適及穩固的腳感。
本發明一種舒適兩用跟型組合底鞋,所述跟型組合底的大底中段,設至于鞋面內部作為中底使用,設置于鞋面外部作為大底使用。
圖1為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2圖1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變換鞋跟與大底片);
圖3圖1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變換鞋跟);
圖4為采用圖1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中底);
圖5為圖1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6為圖2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7為圖2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8為采用圖6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中底);
圖9為圖5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設置新型腰鐵);
圖10為圖6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設置新型腰鐵);
圖11為圖7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設置新型腰鐵);
圖12為采用圖11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中底);(設置新型腰鐵);
圖13為圖1為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外觀示意圖14為圖5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15為圖2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外觀示意圖16為圖6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17為圖3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18為圖7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19為圖4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20為圖8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21為圖12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22為采用圖4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中底); (設置新型腰鐵);
圖23為采用圖8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中底); (設置新型腰鐵);
圖M為本發明跟型組合底外觀示意圖25圖M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變換鞋跟與大底片);
圖沈圖M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變換鞋跟);
圖27采用圖M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觀采用圖M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四采用圖25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30采用圖沈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31采用圖四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32采用圖觀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33采用圖四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34采用圖30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35采用圖35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36采用圖M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37采用圖25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38采用圖沈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39采用圖36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40采用圖1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
圖41為圖40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鞋底中段為大底);
圖42采用圖2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
圖43為圖42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鞋底中段為大底);
圖44采用圖3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
圖45為圖44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鞋底中段為大底);
圖46采用圖5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47采用圖6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48采用圖7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49采用圖9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50采用圖10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51采用圖11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52采用圖M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
圖53采用圖25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
圖M采用圖沈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中段為大底);5
圖55采用圖觀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56采用圖四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57采用圖30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58采用圖32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位處設置防震槽);(設置新型腰鐵);
圖59采用圖33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位處設置防震槽);(設置新型腰鐵);
圖60采用圖34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位處設置防震槽);(設置新型腰鐵);
圖61采用圖36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型腰鐵);
圖62采用圖37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型腰鐵);
圖63采用圖37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型腰鐵);
圖64為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65為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66為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67為圖64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68為圖65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69為圖66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70為圖64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71為圖65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72為圖66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73為圖67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74為圖68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75為圖69改進的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結構剖視圖(設置新型腰鐵);
圖76為圖64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
圖77為圖67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78為圖66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
圖79為圖69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
圖80為圖24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
圖81為圖28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 ;(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 ;(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 ;(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 ;(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 ;(鞋底中段為大底);(鞋底跟 ;(鞋底中段為大底);(設置新 ;(鞋底中段為大底);(設置新 ;(鞋底中段為大底);(設置新
圖82為圖沈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83為圖30本發明跟型組合底鞋外觀示意圖;(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的內容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
請參閱圖1到圖83所示,一種舒適跟型組合底鞋,包括鞋主體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鞋主體100由鞋面20、鞋墊皮30、鞋墊發泡層31和跟型組合底1組成,跟型組合底1 包括大底片101、鞋底中段8或大底9、鞋跟4。
請參閱圖1到圖4、圖13、圖15、圖17、圖22、圖M到圖27、圖40到圖54、圖64至Ij 圖66、圖76、圖78、圖80、圖82所示,所述跟型組合底1,大底中段8或大底9可搭配不同的鞋跟4與大底片101。
請參閱圖5到圖8、圖9到圖12、圖14、圖16、圖18、圖23、圖28到圖31、圖32到圖35、圖46到圖51、圖55到圖60、圖61到圖63、圖67到圖75、圖77、圖、圖79、圖81、圖83所示,所述跟型組合底1,大底中段8或大底9的鞋底跟位處901設置防震槽2,在防震槽 2設置穩固體3。
請參閱圖9到圖12、圖32到圖35、圖36到圖39、圖49到圖51、圖70到圖75所示,所述跟型組合底1設置新型腰鐵21,新型腰鐵21采用不包含金屬的PU、ABS、PVC、TPU、 PC、CPU、藤、木材等非金屬材料。所述鞋釘5可為金屬釘或竹、木、藤釘或塑料釘,當鞋釘5 使用竹、木、藤釘或塑料釘時,鞋底即無金屬物,可免去海關掃描金屬的響聲。
請參閱圖1到圖39、圖40到圖63所示,所述跟型組合底1的大底中段8,作為中底使用設至于鞋面20內部,作為大底使用設置于鞋面20外部。(圖1到圖39大底中段8 作為中底使用);(圖40到圖63大底中段8作為大底使用)。
請參閱圖64到圖75所示,所述跟型組合底1的大底中段8與底片101組成鞋底 9,鞋底9與鞋跟4組成跟型組合底1。
上列詳細說明是針對本發明可行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案的專利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舒適跟型組合底鞋,包括鞋主體(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主體(100)由鞋面 (20)、鞋墊皮(30)、鞋墊發泡層(31)和跟型組合底(1)組成,跟型組合底(1)包括大底片 (101)、鞋底中段(8)或大底(9)、鞋跟(4)。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舒適跟型組合底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跟型組合底(1),大底中段(8)或大底(9)可搭配不同的鞋跟與大底片(101)。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舒適跟型組合底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跟型組合底(1),大底中段(8)或大底(9)的鞋底跟位處(901)設置防震槽O),在防震槽( 設置穩固體(3)。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舒適跟型組合底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跟型組合底(1)設置新型腰鐵(21),新型腰鐵采用不包含金屬的PU、ABS、PVC、TPU、PC、CPU、藤、木材等非金屬材料。所述鞋釘( 可為金屬釘或竹、木、藤釘或塑料釘,當鞋釘( 使用竹、木、藤釘或塑料釘時,鞋底即無金屬物,可免去海關掃描金屬的響聲。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舒適跟型組合底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跟型組合底(1)的大底中段(8),作為中底使用設至于鞋面00)內部,作為大底使用設置于鞋面00)外部。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舒適跟型組合底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跟型組合底(1)的大底中段(8)與底片(101)組成大底(9),大底(9)與鞋跟(4)組成跟型組合底(1)。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舒適跟型組合底鞋,包括鞋主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主體由鞋面、鞋墊皮、鞋墊發泡層和跟型組合底組成,跟型組合底包括大底片、鞋底中段或大底、鞋跟。大底中段或大底可搭配不同的鞋跟與大底片。在所述跟型組合底,大底中段或大底的鞋底跟位處設置防震槽,在防震槽設置穩固體。所述跟型組合底設置新型腰鐵,新型腰鐵采用不包含金屬的PU、ABS、PVC、TPU、PC、CPU、藤、木材等非金屬材料,所述鞋釘可為金屬釘或竹、木、藤釘或塑料釘,當鞋釘使用竹、木、藤釘或塑料釘時,鞋底即無金屬物,可免去海關掃描金屬的響聲。所述跟型組合底的大底中段,可作為中底使用設至于鞋面內部,或作為大底使用設置于鞋面外部。
文檔編號A43B7/32GK102511970SQ201210006370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9日
發明者蔡科鐘 申請人:黎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