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日常生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通風透氣防水鞋底及鞋。
背景技術:
鞋底和鞋作為生活中日常用品,其結構已為公知,為了改進其通風透氣效果,中國發明專利CN201110101077.4公開一種鞋底,包括:由透氣防水材料制成的上層;由透氣防水材料制成的底層;由橡膠材料制成的支持層,所述支持層位于所述上層和所述底層之間,并具有與所述上層的底面相連的多個直通孔,所述支持層還與所述底層的表面形成中空區域,所述直通孔與所述中空區域相連,所述支持層的底面具有多個支持突出部;由橡膠材料制成的外鞋底層,所述外鞋底層位于所述底層的下面,具有多個通孔,所述外鞋底層的頂部具有多個水平通道,所述水平通道與所述通孔相連。所述上層和/或所述底層由透氣性為1.500千帕*秒/每米到300.000千帕*秒/每米的透氣防水材料制成。所述多個直通孔與所述支持層的底面垂直。所述多個支持突出部與所述支持層的底面垂直。所述多個支持突出部是支持圓柱。所述多個水平通道通過所述通孔相互連接。所述通孔的底端在所述外鞋底層的底部。一種鞋子,包括主鞋體和所述的鞋底。該發明的彈性呼吸結構有待改進,通風透氣效果有待提高。鑒于此,本案發明人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其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良好通風透氣循環效果,彈性呼吸完全高效,確保鞋腔內干爽舒適,且工作性能穩定,結構新穎合理,實用性強的通風透氣防水鞋底。本發明的其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良好通風透氣循環效果,彈性呼吸完全高效,確保鞋腔內干爽舒適,且工作性能穩定,結構新穎合理,實用性強的鞋。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這樣的技術方案:一種通風透氣防水鞋底,包括處于上方的上透氣防水層,處于下方的下透氣防水層,以及設于上透氣防水層和下透氣防水層之間的中間層;所述上透氣防水層和下透氣防水層的邊緣連接在一起將所述中間層密封包裹在內;所述中間層包括由彈性材料制成的彈性呼吸層,以及處于彈性呼吸層上方對彈性呼吸層進行施壓的上施壓層和處于彈性呼吸層下方對彈性呼吸層進行施壓的下施壓層;所述彈性呼吸層的上表面形成有多個上凹坑,下表面形成有多個下凹坑;所述上凹坑底部中心形成有連通至所述彈性呼吸層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下凹坑底部中心形成有連通至所述彈性呼吸層上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上施壓層的下表面形成有多個第一凸起,各所述第一凸起與各所述下凹坑一一對應,所述第一凸起的端部中心形成有連通至所述上施壓層上表面的第三通孔,且各所述第三通孔與各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對應;所述下施壓層的上表面形成有多個第二凸起,各所述第二凸起與各所述上凹坑一一對應,所述第二凸起的端部中心形成有連通至所述下施壓層下表面的第四通孔,且各所述第四通孔與各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對應;所述上施壓層在相鄰的所述第一凸起之間形成有連通上下表面的第五通孔,所述下施壓層在相鄰的所述第二凸起之間形成有連通上下表面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端部為平滑弧面。所述上透氣防水層的下表面與所述上施壓層的上表面連接在一起,所述下透氣防水層的上表面與所述下施壓層的下表面連接在一起。所述上透氣防水層的下表面的邊緣與所述上施壓層的上表面的邊緣膠合連接在一起,所述下透氣防水層的上表面的邊緣與所述下施壓層的下表面的邊緣膠合連接在一起。所述上施壓層、下施壓層和彈性呼吸層均為橡膠材料層。還包括與所述下透氣防水層連接在一起的大底層,所述大底層形成有多個連通上下表面的第七通孔;所述大底層的上表面形成有連通各所述第七通孔的通道。一種鞋,還包括與所述上透氣防水層連接在一起的鞋面。所述鞋面的底部與所述上透氣防水層膠合連接在一起。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的通風透氣防水鞋底,突破傳統鞋底的構造形式,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上凹坑利用彈性呼吸層自身彈性與上施壓層構成上彈性氣囊,下凹坑利用彈性呼吸層自身彈性與下施壓層構成下彈性氣囊。當穿著者踩踏時,第一凸起對下凹坑的上方進行施壓抵頂,下彈性氣囊受壓變形,對內部氣體進行擠壓;第二凸起對上凹坑的下方進行施壓抵頂,上彈性氣囊受壓變形,對內部氣體進行擠壓;下彈性氣囊內的一部分氣體穿過第六通孔并透過下透氣防水層的微孔向下排出,另一部分氣體依次穿過相對應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并透過上透氣防水層的微孔向上排出;上彈性氣囊內的一部分氣體穿過第五通孔并透過上透氣防水層的微孔向上排出,另一部分氣體依次穿過相對應的第一通孔和第四通孔并透過下透氣防水層的微孔向下排出;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對下彈性氣囊和上彈性氣囊的施壓抵頂更直接有效,可使下彈性氣囊和上彈性氣囊變形更加完全和高效。當穿著者抬腳時,下彈性氣囊和上彈性氣囊鼓起,鞋腔內帶有濕氣等且較高溫度的污濁空氣透過上透氣防水層的微孔并依次穿過相對應的第三通孔和第二通孔被吸入下彈性氣囊內,同時透過上透氣防水層的微孔并穿過第五通孔被吸入上彈性氣囊內;外部新鮮空氣透過下透氣防水層的微孔并穿過第六通孔被吸入下彈性氣囊內,同時透過下透氣防水層的微孔并依次穿過第四通孔和第一通孔被吸入上彈性氣囊內,與鞋腔內的污濁空氣混合,這樣下彈性氣囊和上彈性氣囊作為氣體交換的動力源進行如此反復踩踏循環,實現鞋腔內的空氣循環呼吸更新,使鞋腔內保持干爽和適宜溫度的舒適環境。并且上透氣防水層在保證通風透氣的基礎上可避免汗液等水進入到中間層而對內部結構造成影響,下透氣防水層在保證通風透氣的基礎上可避免外界尤其是地面上的水進入到中間層或鞋腔內,而且上透氣防水層和下透氣防水層將整個中間層密封包裹,保證中間層透氣的同時進行全面的防水,整個結構更加完整牢固,工作性能穩定。而且下彈性氣囊和上彈性氣囊均勻排列部分重疊,在保證整個中間層厚度均勻和強度均勻的基礎上,可在同等厚度和材料用量情況下,形成更多的容氣空間,增強彈性彈性變形、呼吸性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通風透氣防水鞋底,其具有良好通風透氣循環效果,彈性呼吸完全高效,確保鞋腔內干爽舒適,且工作性能穩定,結構新穎合理,實用性強。本發明還提出一種鞋,同樣具有良好通風透氣循環效果,彈性呼吸完全高效,確保鞋腔內干爽舒適,且工作性能穩定,結構新穎合理,實用性強。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明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中:1-上透氣防水層2-下透氣防水層3-中間層31-彈性呼吸層311-上凹坑3111-第一通孔312-下凹坑3121-第二通孔32-上施壓層321-第一凸起3211-第三通孔322-第五通孔33-下施壓層331-第二凸起3311-第四通孔332-第六通孔34-上彈性氣囊35-下彈性氣囊4-大底層41-第七通孔42-通道。具體實施方式為了進一步解釋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本發明的一種通風透氣防水鞋底,如圖1所示,包括處于上方的上透氣防水層1,處于下方的下透氣防水層2,以及設于上透氣防水層1和下透氣防水層2之間的中間層3。上透氣防水層1和下透氣防水層2均為透氣防水材料制成的層結構,具有透氣且防水的功能。上透氣防水層1和下透氣防水層2的邊緣連接在一起將中間層3密封包裹在內;中間層3包括由彈性材料制成的彈性呼吸層31,以及處于彈性呼吸層31上方對彈性呼吸層31進行施壓的上施壓層32和處于彈性呼吸層31下方對彈性呼吸層31進行施壓的下施壓層33;彈性呼吸層31的上表面形成有多個上凹坑311,下表面形成有多個下凹坑312;上凹坑311底部中心形成有連通至彈性呼吸層31下表面的第一通孔3111,下凹坑312底部中心形成有連通至彈性呼吸層31上表面的第二通孔3121;上施壓層32的下表面形成有多個第一凸起321,各第一凸起321與各下凹坑312一一對應,第一凸起321的端部中心形成有連通至上施壓層32上表面的第三通孔3211,且各第三通孔3211與各第二通孔3121一一對應;下施壓層33的上表面形成有多個第二凸起331,各第二凸起331與各上凹坑311一一對應,第二凸起331的端部中心形成有連通至下施壓層33下表面的第四通孔3311,且各第四通孔3311與各第一通孔3111一一對應;上施壓層32在相鄰的第一凸起321之間形成有連通上下表面的第五通孔322,下施壓層33在相鄰的第二凸起331之間形成有連通上下表面的第六通孔332。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上凹坑311利用彈性呼吸層31自身彈性與上施壓層32構成上彈性氣囊34,下凹坑312利用彈性呼吸層31自身彈性與下施壓層33構成下彈性氣囊35。當穿著者踩踏時,第一凸起321對下凹坑312的上方進行施壓抵頂,下彈性氣囊35受壓變形,對內部氣體進行擠壓;第二凸起331對上凹坑311的下方進行施壓抵頂,上彈性氣囊34受壓變形,對內部氣體進行擠壓;下彈性氣囊35內的一部分氣體穿過第六通孔332并透過下透氣防水層2的微孔向下排出,另一部分氣體依次穿過相對應的第二通孔3121和第三通孔3211并透過上透氣防水層1的微孔向上排出;上彈性氣囊34內的一部分氣體穿過第五通孔322并透過上透氣防水層1的微孔向上排出,另一部分氣體依次穿過相對應的第一通孔3111和第四通孔3311并透過下透氣防水層2的微孔向下排出;第一凸起321和第二凸起331對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的施壓抵頂更直接有效,可使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變形更加完全和高效。當穿著者抬腳時,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鼓起,鞋腔內帶有濕氣等且較高溫度的污濁空氣透過上透氣防水層1的微孔并依次穿過相對應的第三通孔3211和第二通孔3121被吸入下彈性氣囊35內,同時透過上透氣防水層1的微孔并穿過第五通孔322被吸入上彈性氣囊34內;外部新鮮空氣透過下透氣防水層2的微孔并穿過第六通孔332被吸入下彈性氣囊35內,同時透過下透氣防水層2的微孔并依次穿過第四通孔3311和第一通孔3111被吸入上彈性氣囊34內,與鞋腔內的污濁空氣混合,這樣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作為氣體交換的動力源進行如此反復踩踏循環,實現鞋腔內的空氣循環呼吸更新,使鞋腔內保持干爽和適宜溫度的舒適環境。并且上透氣防水層1在保證通風透氣的基礎上可避免汗液等水進入到中間層3而對內部結構造成影響,下透氣防水層2在保證通風透氣的基礎上可避免外界尤其是地面上的水進入到中間層3或鞋腔內,而且上透氣防水層1和下透氣防水層2將整個中間層3密封包裹,保證中間層3透氣的同時進行全面的防水,整個結構更加完整牢固,工作性能穩定。而且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均勻排列部分重疊,在保證整個中間層3厚度均勻和強度均勻的基礎上,可在同等厚度和材料用量情況下,形成更多的容氣空間,增強彈性彈性變形、呼吸性能。優選地,第一凸起321和第二凸起331的端部為平滑弧面。此結構可使第一凸起321對下凹坑312的上方進行柔性施壓,第二凸起331對上凹坑311的下方進行柔性施壓,并且平滑弧面的第一凸起321和第二凸起331的端部可配合彈性呼吸層31的形變,接觸更加柔和,配合緊密,利于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的變形。為了實現對上施壓層32和下施壓層33的連接固定以及整個中間層3結構的完整,優選地,上透氣防水層1的下表面與上施壓層32的上表面連接在一起,下透氣防水層2的上表面與下施壓層33的下表面連接在一起。優選地,上透氣防水層1的下表面的邊緣與上施壓層32的上表面的邊緣膠合連接在一起,下透氣防水層2的上表面的邊緣與下施壓層33的下表面的邊緣膠合連接在一起。此結構可使本發明在制作過程中將膠水涂刷在各部件的邊緣處,不會將上透氣防水層1和下透氣防水層2處于中間的大部分微孔堵住,保持上透氣防水層1和下透氣防水層2空氣的通透性,而且可減少膠水用量和涂膠時間,提高生產效率。為了確保上施壓層32、下施壓層33和彈性呼吸層31的柔韌性和強度,優選地,上施壓層32、下施壓層33和彈性呼吸層31均為橡膠材料層。優選地,還包括與下透氣防水層2連接在一起的大底層4,大底層4形成有多個連通上下表面的第七通孔41;大底層4的上表面形成有連通各第七通孔41的通道42。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本發明通過第七通孔41與外界空氣連通,并且此結構能避免在第七通孔41中產生水壓,從而明顯提高了大底層4的水阻力。眾所周知,腳掌壓力的分布是不均勻的,當大底層4與水接觸時,由于壓力分布,大底層4的一些部分將產生較高的壓力,例如跖骨和腳跟下的部分,而其它部分,例如中腳掌下的部分將具有較小的壓力。當大底層4高壓部分的第七通孔41中的水壓上升時,水將被相連的通道42導向壓力較低的地方,在這些地方,水將通過第七通孔41流出大底層4。因此,將不會產生水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明顯提高大底層4的水阻力性能。本發明一種鞋,如圖1所示,包括前述各實施方式中的任何一個透氣防水鞋底,還包括與上透氣防水層1連接在一起的鞋面(圖中未示出)。本發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上凹坑311利用彈性呼吸層31自身彈性與上施壓層32構成上彈性氣囊34,下凹坑312利用彈性呼吸層31自身彈性與下施壓層33構成下彈性氣囊35。當穿著者踩踏時,第一凸起321對下凹坑312的上方進行施壓抵頂,下彈性氣囊35受壓變形,對內部氣體進行擠壓;第二凸起331對上凹坑311的下方進行施壓抵頂,上彈性氣囊34受壓變形,對內部氣體進行擠壓;下彈性氣囊35內的一部分氣體穿過第六通孔332并透過下透氣防水層2的微孔向下排出,另一部分氣體依次穿過相對應的第二通孔3121和第三通孔3211并透過上透氣防水層1的微孔向上排出;上彈性氣囊34內的一部分氣體穿過第五通孔322并透過上透氣防水層1的微孔向上排出,另一部分氣體依次穿過相對應的第一通孔3111和第四通孔3311并透過下透氣防水層2的微孔向下排出;第一凸起321和第二凸起331對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的施壓抵頂更直接有效,可使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變形更加完全和高效。當穿著者抬腳時,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鼓起,鞋腔內帶有濕氣等且較高溫度的污濁空氣透過上透氣防水層1的微孔并依次穿過相對應的第三通孔3211和第二通孔3121被吸入下彈性氣囊35內,同時透過上透氣防水層1的微孔并穿過第五通孔322被吸入上彈性氣囊34內;外部新鮮空氣透過下透氣防水層2的微孔并穿過第六通孔332被吸入下彈性氣囊35內,同時透過下透氣防水層2的微孔并依次穿過第四通孔3311和第一通孔3111被吸入上彈性氣囊34內,與鞋腔內的污濁空氣混合,這樣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作為氣體交換的動力源進行如此反復踩踏循環,實現鞋腔內的空氣循環呼吸更新,使鞋腔內保持干爽和適宜溫度的舒適環境。并且上透氣防水層1在保證通風透氣的基礎上可避免汗液等水進入到中間層3而對內部結構造成影響,下透氣防水層2在保證通風透氣的基礎上可避免外界尤其是地面上的水進入到中間層3或鞋腔內,而且上透氣防水層1和下透氣防水層2將整個中間層3密封包裹,保證中間層3透氣的同時進行全面的防水,整個結構更加完整牢固,工作性能穩定。而且下彈性氣囊35和上彈性氣囊34均勻排列部分重疊,在保證整個中間層厚度均勻和強度均勻的基礎上,可在同等厚度和材料用量情況下,形成更多的容氣空間,增強彈性彈性變形、呼吸性能。為了實現鞋面與上透氣防水層1的具體連接結構,優選地,鞋面的底部與上透氣防水層1膠合連接在一起,此結構簡單且穩固。本發明的通風透氣防水鞋底及鞋,上凹坑、下凹坑、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和第七通孔的具體形狀、尺寸、數量和分布形式等均可根據實際要求進行調整和設計;上透氣防水層、下透氣防水層、彈性呼吸層、上施壓層、下施壓層和大底層的具體厚度和材料等均可根據實際要求進行選取和調整,如大底層優選為橡膠大底,而且各層之間的連接方式也可根據實際要求進行調整和設計;鞋面的具體形式可根據實際要求進行調整和設計。本發明的產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圖示和實施例,任何人對其進行類似思路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明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