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運動鞋鞋底的組成構件,特別是指一種用于鞋底掌部的彈力配件。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鞋子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現有的鞋底通常采用EVA發泡材料制成,為提高鞋底的緩震、助力性能,通常還通過采用彈性材料、彈性結構等方式實現。目前,通過彈性材料提高緩震、助力性能的方式中,多數是直接在鞋底頂面或者鞋底中間層加設硅膠層。由于運動中足部觸地后離地的動態過程中,足部不同時間的觸地部位不同,不同部位受力大小也存在很大差異;為此,上述的鞋底雖具備較好的緩震、助力性能,但是對足部的運動助力沒有針對性;對于不需要回彈助力的部位而設置有硅膠層,既造成了材料浪費,也提高了鞋底的制作成本,增加鞋底的重量,影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鞋底掌部的彈力配件,以克服現有多數鞋底硅膠彈力部件回彈助力針對性差、成本高、鞋底重量大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用于鞋底掌部的彈力配件,包括具有彈性的配件主體,該配件主體設于鞋底掌部的外側沿,配件主體設有復數個呈線性分布的通孔,通孔沿豎直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上述鞋底由上底、中底和底片依次疊合構成,該上底和該中底的疊合面設有容置上述配件主體的容置空腔。
更進一步地,優選上述配件主體為透明硅膠材料制成,上述通孔內側壁涂覆具有顏色的涂層。當然,上述配件主體也可以由非透明硅膠材料制成。另外,上述通孔優選為下述三種結構形式:一是,通孔為直筒形;二是,通孔為兩端向中間過渡變小的細腰形;三是,通孔為兩端向中間過渡變大的粗腰形或者球面形通孔。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本實用新型的彈力配件的配置能夠有針對性地在足底離地時的需求部位起到有效的回彈助力作用,能夠有效提供運動效率,也能夠保證鞋底的輕質化,降低鞋底的生產成本;彈力配件上的通孔的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彈力配件受力壓縮時的形變量,保證緩震效果,同時在彈力配件回彈過程中具備更大的回彈力,降低彈力配件的硬度參數的設置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裝配有本實用新型的彈力配件的鞋底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彈力配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裝配有本實用新型的彈力配件的鞋底的合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直筒形通孔的彈力配件在圖2中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細腰形通孔的彈力配件在圖2中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球面形通孔的彈力配件在圖2中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用于鞋底掌部的彈力配件,包括具有彈性的配件主體1,該配件主體1由鞋底2跟部外側沿向鞋底2后端面延伸,配件主體1設有復數個呈線性分布的通孔10,通孔10沿豎直方向延伸。本實用新型的彈力配件的配置能夠有針對性地在足底離地時的需求部位起到有效的回彈助力作用,能夠有效提供運動效率,也能夠保證鞋底的輕質化,降低鞋底的生產成本;彈力配件上的通孔10的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彈力配件受力壓縮時的形變量,保證緩震效果,同時在彈力配件回彈過程中具備更大的回彈力,降低彈力配件的硬度參數的設置要求。
進一步地,上述鞋底2由上底21、中底22和底片23依次疊合構成,該上底21和該中底22的疊合面設有容置上述配件主體1的容置空腔20。
更進一步地,優選上述配件主體1為透明硅膠材料制成,上述通孔10內側壁涂覆具有顏色的涂層;該結構設置使得配件主體1既具備良好的功能性,也具備較好的裝飾性。當然,上述配件主體1也可以由非透明硅膠材料制成。另外,上述通孔10優選為下述三種結構形式:一是,參照圖4,該通孔10為直筒形;二是,參照圖5,該通孔10為兩端向中間過渡變小的細腰形;三是,參照圖6,該通孔10為兩端向中間過渡變大的粗腰形或者球面形通孔10。配置細腰形通孔10和粗腰形通孔10的配件主體1具備更為良好的形變緩震和回彈性能。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