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鞋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鞋子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然而現有的很多鞋子穿著不舒適,且容易磨損;而且現在依然有很多作坊采用手工進行鞋子的生產,效率偏低且工人的勞動強度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鞋子,該鞋子穿著舒適,結實耐用;本發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鞋子的制造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鞋子,包括鞋面和鞋底,鞋面包括第一編織層和第二編織層,第一編織層由第一紗線和彈性紗線編織而成;第二編織層由第二紗線嵌入第一編織層編織而成,第二編織層緊貼于第一編織層的外側,第二編織層包括U形開口和兩個凸緣,且各凸緣分別位于U形開口的兩側且分別開有若干通孔。
優選的,所述第一編織層采用在彈性紗線上用添紗的方法同步編織有第一紗線,第一紗線粘附于彈性紗線。
優選的,所述第一紗線為棉紗或絲絨,所述第二紗線為棉紗或絲絨。
優選的,所述第二編織層成網狀結構。
優選的,所述鞋底設有若干盲孔。
優選的,所述鞋面粘結于鞋底。
本發明的目的之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鞋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在電腦針織機上設置編織程序;
b、將彈性紗線插入第一紗嘴,將第一紗線插入第二紗嘴,采用添紗的方法使第二紗線粘附于第一紗線,編織成第一編織層;
c、將第二紗線插入第二紗嘴,使用第二紗嘴將第二紗線嵌入第一編織層,編織成第二編織層,且使第二編織層緊貼于第一編織層,且留有U形開口和兩個凸緣;
d、使用打孔機在兩個凸緣上分別沖出若干個鞋帶孔;
e、采用縫頭機將鞋面的腳跟部位以及鞋口部位分別縫合;
f、將鞋面從電腦針織機上取下,并且將鞋面粘結于鞋底。
優選的,所述第一紗線為棉紗或絲絨,所述第二紗線為棉紗或絲絨。
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過在鞋子的第一編織層采用彈性紗線,使用戶穿著舒適;通過使第二編織層緊貼于第一編織層,使鞋子結實耐用。
通過在電腦針織機上設置好程序,編織好第一編織層和第二編織層并形成完整的鞋面,并經由縫頭機將腳跟部位和鞋口部位縫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鞋子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鞋子的俯視圖;
圖中:1、鞋底;2、鞋面;3、鞋口;4、第一編織層;5、第二編織層;6、U形開口;7、凸緣;8、通孔;9、盲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鞋子,包括鞋面2和鞋底1,鞋面2包括第一編織層4和第二編織層5,第一編織層4由第一紗線和彈性紗線編織而成;第二編織層5由第二紗線嵌入第一編織層4編織而成,第二編織層5緊貼于第一編織層4的外側,第二編織層5包括U形開口6和兩個凸緣7,且各凸緣7分別位于U形開口6的兩側且分別開有若干通孔8。
其中,由于第一編織層4由彈性紗線和第一紗線編織而成,且與用戶的腳直接接觸,當用戶穿著鞋子時,由于彈性紗線的作用,會使用戶感到非常舒適,不會產生磨腳的不良體驗;同時,由于第一紗線與彈性紗線配合,會使得第一編織層4的強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采用第二紗線嵌入第一編織層4編織成第二編織層5,可以使第二編織層5具有足夠強度的同時,與第一編織層4緊貼,從而進一步加強了整個鞋面2的強度,使鞋子更加結實耐用;在第二編織層5上留有U形開口6,使鞋子在用戶的腳背部位具有一定的余量,方便用戶調整,使用戶更加舒適;在各凸緣7上的通孔8用于穿接鞋底1。
優選的,第一編織層4采用在彈性紗線上用添紗的方法同步編織有第一紗線,第一紗線粘附于彈性紗線,使第一編織層4柔軟且具有一定的強度。
優選的,第一紗線為棉紗或絲絨,第二紗線為棉紗或絲絨,來源廣泛且成本低。
優選的,第二編織層5成網狀結構,進一步增強的鞋面2的強度,使鞋子更加耐穿。
如圖2所示,鞋面2優選的粘結于鞋底1,且鞋底1設有若干盲孔9,當用戶穿著鞋子步行或跑步時,可以對用戶的腳部進行按摩。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鞋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在電腦針織機上設置編織程序;
b、將彈性紗線插入第一紗嘴,將第一紗線插入第二紗嘴,采用添紗的方法使第二紗線粘附于第一紗線,編織成第一編織層4;
c、將第二紗線插入第二紗嘴,使用第二紗嘴將第二紗線嵌入第一編織層4,編織成第二編織層5,且使第二編織層5緊貼于第一編織層4,且留有U形開口6和兩個凸緣7;
d、使用打孔機在兩個凸緣7上分別沖出若干個鞋帶孔;
e、采用縫頭機將鞋面2的腳跟部位以及鞋口3部位分別縫合;
f、將鞋面2從電腦針織機上取下,并且將鞋面2粘結于鞋底1。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