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鞋底內安裝智能組件的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智能鞋的生產過程中對于智能芯片、電池、電路板等不可受壓的部件封裝具有一定要求,然而,現有的封裝方式一般是先將這些部件放置在一硬質盒子內,然后將該盒子置入至鞋底預設的空腔內;或者直接將這些部件放置在鞋底預設的空腔內。而這些封裝方式存在如下不足:(1)生產過程中,常常出現空腔與盒子不匹配的現象,空腔過小時,需要修正空腔(即增大空腔的內孔)才能盒子置入空腔內,空腔過大時,需要在開縫上填充材料才能穩固盒子,嚴重影響生產效率;(2)鞋子使用一段時間后,鞋底的空腔容易發生硬化、變形,從而使盒子與空腔的接合面發生松脫,結構不可靠。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鞋底內實現智能組件快速安裝,且結構穩固可靠的固定結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鞋底內安裝智能組件的固定結構,包括用于放置智能組件的盒子,所述鞋底內開設有可容納所述盒子的空腔,其中,所述固定結構還包括一彈性套件;所述彈性套件設有套體以及設于所述套體一端的外緣邊;所述套體的內孔形狀與盒子的外周形狀配合,所述套體的外周形狀與鞋底空腔的內孔形狀配合;所述外緣邊與所述鞋底表面接觸。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優選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套體的內孔與盒子的外周之間為彈性過盈配合聯接,所述套體的外周與鞋底空腔的內孔之間為彈性過盈配合聯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優選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套體的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所述外緣邊設置于所述封閉端上。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優選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套體的兩端均為開口。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優選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套體的軸向長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鞋底空腔的深度。
實施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鞋底內安裝智能組件的固定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利用彈性套件套住安裝有智能組件的盒子,使盒子外部具有一定彈性,當置入鞋底空腔內時,彈性套件的彈性壓縮量能夠使套體的外周與空腔的內孔之間構成彈性過盈配合聯接,套體的內周與盒子的外周之間構成彈性過盈配合聯接,從而有效地防止盒子在鞋底空腔內發生晃動、松脫;此外,由于該彈性套件設置,鞋底制造時,其空腔體積的尺寸設計可允許較大誤差范圍,使得盒子裝配時無需對空腔進行修正或填料就能穩固地嵌入到空腔內,安裝方便快捷,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鞋底內安裝智能組件的固定結構的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鞋底內安裝智能組件的固定結構的第二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參見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一種鞋底內安裝智能組件的固定結構,包括用于放置智能組件的盒子1,所述鞋底內開設有可容納所述盒子1的空腔2,其中,所述固定結構還包括一彈性套件3;所述彈性套件3設有套體31以及設于所述套體31一端的外緣邊32;所述套體31的內孔形狀與 盒子1的外周形狀配合,所述套體31的外周形狀與鞋底空腔2的內孔形狀配合;所述外緣邊32與所述鞋底表面接觸。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盒子1優選采用硬質塑料制作,所述彈性套件3優選采用橡膠、硅膠等材料制作,其套體31的內孔與盒子1的外周之間構成彈性過盈配合聯接,套體31的外周與鞋底空腔2的內孔之間構成彈性過盈配合聯接;所述套體31的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所述外緣邊32設置于所述封閉端33上。安裝時,利用該彈性套件3將安裝有智能組件的盒子1套住,然后將套體31的開口端朝向鞋底空腔2壓入,直至套體31完全壓入空腔2內,外緣邊32與鞋底表面接觸,從而實現盒子1快速安裝及固定。為了確保套體31能完全壓入至空腔2內,所述套體31的軸向長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鞋底空腔2的深度。
實施例二
參見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具體實施方式,一種鞋底內安裝智能組件的固定結構,包括用于放置智能組件的盒子1,所述鞋底內開設有可容納所述盒子1的空腔2,其中,所述固定結構還包括一彈性套件3;所述彈性套件3設有套體31以及設于所述套體31一端的外緣邊32;所述套體31的內孔形狀與盒子1的外周形狀配合,所述套體31的外周形狀與鞋底空腔2的內孔形狀配合;所述外緣邊32與所述鞋底表面接觸。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盒子1優選采用硬質塑料制作,所述彈性套件3優選采用橡膠、硅膠等材料制作,其套體31的內孔與盒子1的外周之間構成彈性過盈配合聯接,套體31的外周與鞋底空腔2的內孔之間構成彈性過盈配合聯接;所述套體31的兩端均為開口。安裝時,先將該彈性套件3無外緣邊32的一端朝向鞋底空腔2壓入,直至套體31完全壓入空腔2內,外緣邊32與鞋底表面接觸,然后將安裝有智能組件的盒子1從外緣邊32一側的開口端34壓入,并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盒子1壓入的深度。由此可以看出,實施例二的固定結構,與實施例一相比較,能實現盒子1快速安裝的同時,還能夠方便盒子1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調整。為了確保套體31能完全壓入至空腔2內,所述套體31的軸向長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鞋底空腔2的深度。
綜上所述,無論是實施例一中的固定結構還是實施例二中的固定結構,它們都是利用彈性套件套住安裝有智能組件的盒子,使盒子外部具有一定彈性,當置入鞋底空腔內時,彈性套件的彈性壓縮量能夠使套體的外周與空腔的內孔之間構成彈性過盈配合聯接,套體的內周與盒子的外周之間構成彈性過盈配合 聯接,從而有效地防止盒子在鞋底空腔內發生晃動、松脫;此外,由于該彈性套件設置,鞋底制造時,其空腔體積的尺寸設計可允許較大誤差范圍,使得盒子裝配時無需對空腔進行修正或填料就能穩固地嵌入到空腔內,安裝方便快捷,提高生產效率。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