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傘,尤其是涉及一種自動開收傘。
背景技術:
自動開收傘是一種可自動開啟和收合傘面的傘,因其使用方便而廣受消費者的喜愛。為減小體積以便于攜帶,自動開收傘又包括折疊式自動開收傘,例如二折自動開收傘、三折自動開收傘等。
現有的自動開收傘,一般在傘的傘管內設置有彈簧。傘尚未開啟時,彈簧處于壓縮狀態。一旦按壓操控按鈕進行開傘操作,彈簧將提供彈性回復力來推動傘管,使之延伸,進而再進行傘面開啟動作;欲收合傘時,按壓操控按鈕,收合傘面,而后需手動或自動回拉傘管,壓縮彈簧,使傘回復開啟前的狀態。
然而,現有的自動開收傘中通常采用尺寸一致或結構一致的彈簧,若滿足開傘時所提供的彈性回復力需求,則在收傘時亦需使用者付出較大的力才能將傘收合;若希望使用者能輕松收合傘,則在開傘時又不能夠提供足夠的力來順利推動傘管延伸。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便于使用者輕松收合且可避免彈簧段之間打結或相互纏繞的自動開收傘。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不增加彈簧整體尺寸的同時增強開傘力度的自動開收傘。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自動開收傘,包括設有操控單元的傘頭、傘管、彈簧、由該操控單元限位或釋放的活動巢和子彈頭、上巢以及多組撐骨。其中,所述傘管一端固設于所述傘頭中,另一端則用以設置所述上巢;所述彈簧設于所述傘管內;所述活動巢可沿所述傘管滑動地套設于該傘管外側;所述子彈頭位于所述傘管內并連接至所述活動巢;所述多組撐骨接合于所述上巢與所述活動巢之間;所述彈簧包括第一彈簧段和第二彈簧段,該第一彈簧段與該第二彈簧段具有不同的旋向,且該第一彈簧段的外徑大于該第二彈簧段的外徑,以使該第一彈簧段套設于該第二彈簧段外,而該第二彈簧段的長度大于該第一彈簧段的長度。
較佳地,所述傘管至少包括內管以及外管,該內管的下端固設于所述傘頭中,所述上巢則設置于所述外管的頂端,所述第一彈簧段位于所述外管內,所述第二彈簧段則從所述內管延伸至所述外管,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內管的下端與所述上巢。
較佳地,所述傘管還包括至少一中管,所述內管、所述中管以及所述外管由內到外依次套設連接。
較佳地,所述第二彈簧段上設有突出部,該突出部的外徑較該第二彈簧段的其它部分的外徑大;該自動開收傘還包括抵接件,該抵接件設置于所述傘管中并從所述第二彈簧段的突出部上方抵接該突出部。
較佳地,所述傘管包括由內到外依次套設連接的內管、至少一中管以及外管,該內管的下端固設于所述傘頭中,所述上巢則設置于所述外管的頂端,所述第一彈簧段位于所述外管內,所述第二彈簧段則從所述內管延伸至所述外管,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內管的下端與所述上巢;所述抵接件設置于所述外管的下端,其一側抵接所述第一彈簧段的下端,另一側于該自動收合傘收合時抵接所述至少一中管的頂端。
較佳地,所述抵接件為一內塞,該內塞具有一通孔,所述第二彈簧段穿過該通孔且其突出部從下方抵接所述內塞。
較佳地,所述內塞為蓋體狀,其頂部設有所述通孔;或者,所述內塞為圓柱體。
較佳地,所述第二彈簧段的突出部抵接于所述內塞內壁上形成的一臺階。
較佳地,所述抵接件與所述傘管一體成型。
較佳地,所述第一彈簧段為右旋彈簧,所述第二彈簧段為左旋彈簧;或者,所述第一彈簧段為左旋彈簧,所述第二彈簧段為右旋彈簧。
本實用新型將其彈簧設為外徑、長度不同的第一彈簧段和第二彈簧段,該第一彈簧段和第二彈簧段相套置且具有不同的旋向,以確保第一彈簧段和第二彈簧段在任何工作狀態下均可保持相對獨立,不會打結及相互纏繞;而且該彈簧在開啟時可提供較大的彈性恢復力,以便順利開啟自動開合傘,而在收合自動開合傘時,只需要較小的力即可輕松收合自動開收傘,便于使用者使用。此外,本實用新型還于外徑較小的第二彈簧段上設有突出部,以與設于傘管內的抵接件配合,開啟自動收合傘時第二彈簧段的部分彈性恢復力作用于抵接件而促使傘頭與抵接件之間的部分傘管快速滑動打開,在不增加彈簧整體尺寸而便于收合自動開收傘的同時增強了彈簧開啟傘管的力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自動開收傘于開傘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自動開收傘的部分結構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自動開收傘可以為兩折、三折、四折或更多折自動開收傘,且可以為自動開啟和收合的全自動開收傘,亦可以為自動開啟、自動收合傘面而手動收合傘管的半自動開收傘,或者自動開啟、手動收合傘面和傘管的半自動開收傘。
請先參閱圖1和圖2,圖1為本實用新型自動開收傘于開傘時的剖面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自動開收傘的部分結構分解示意圖。該自動開收傘1包括傘頭10、傘管11、彈簧12、子彈頭13、活動巢14、多組撐骨15以及上巢16。
其中,傘頭10上設有操控單元100,用以與子彈頭13和活動巢14配合,以實現對自動開收傘1的開啟和收合的控制。具體而言,當操控單元100將子彈頭13和活動巢14限位于傘頭10中時,自動開收傘1處于收合狀態;當操控單元100釋放活動巢14時,自動開收傘1由收合狀態變為開啟狀態;欲將撐骨15收合時,則控制操控單元100而令其釋放子彈頭13。操控單元100部分突出于傘頭10外表面,以供使用者按壓而實現對自動開收傘1的上述操控。此部分具體結構應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易知,故在此不再贅述。
傘管11一端固定于傘頭10,另一端則連接上巢16。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自動開收傘1為三折自動開收傘,故其傘管11包括由內到外依次套設連接的內管111、中管112以及外管113。在自動開收傘1處于收合狀態時,內管111、中管112、外管113由內到外套置;而在開啟自動開收傘1時,內管111、中管112、外管113則可相對滑動,從而依次縱向相接。其中,內管111的下端固定設置于傘頭10中,上巢16則固定設置于外管113的頂端。
各組撐骨15一端連接于上巢16,另一端連接至活動巢14,其上設有傘面。活動巢14套設于傘管11外側,可沿該傘管11滑動,于自動開收傘1處于收合狀態時位于傘管11的下端,與操控單元100配合而限位于傘頭10中;于開啟自動開收傘1時則由操控單元100釋放,而可滑動至傘管11(依次縱向相接的內管111、中管112、外管113)的頂端,抵接至上巢16,由上巢16限位。撐骨15則隨著活動巢14的位置變化,收合于傘管11外圍或撐開于活動巢14與上巢16之間從而打開傘面。
彈簧12設置于傘管11內,下端限位于內管111下端,上端則固定于外管113的頂部位置,例如連接于上巢16。若外管113頂部設有內塞,彈簧12的上端亦可選擇連接于該內塞的底部。該彈簧12包括第一彈簧段121和第二彈簧段122,其中,該第一彈簧段121的外徑大于該第二彈簧段122的外徑,使得第一彈簧段121得以套設于第二彈簧段122的外部;且該第一彈簧段121的長度小于該第二彈簧段122的長度,故第一彈簧段121和第二彈簧段122在傘管11中的延伸范圍不同,具體而言,第一彈簧段121位于外管113內,限位于中管112頂部與上巢16之間,而第二彈簧段122則從內管111延伸至外管113,兩端分別連接內管111下端與上巢16。如此設計,使得開傘時第一彈簧段121因外徑較大而可提供較大的彈簧恢復力,收傘時因第二彈簧段122外徑較小而可減小所需的彈簧壓縮力。
本實用新型中,特別地,將第一彈簧段121和第二彈簧段122設置為旋向不同的彈簧,例如圖中所示,第一彈簧段121為右旋彈簧,而第二彈簧段122為左旋彈簧,如此使得第一彈簧段121與第二彈簧段122相套置時不會打結及相互纏繞。
再者,在本實用新型中,由內管111延伸至外管113設置的第二彈簧段122上設有一突出部123,即該突出部123的外徑較第二彈簧段122的其它部分的外徑大。而本實用新型自動開收傘1還包括一抵接件17,該抵接件17設置于傘管11中,從第二彈簧段122的突出部123的上方抵接該突出部123。如此設置的好處在于可通過開啟自動收合傘1時作用于抵接件17的彈性恢復力直接打開傘頭10與抵接件17之間的部分傘管11,增強打開傘管的力度和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該抵接件17為一內塞,該內塞17設置于外管113內,位于外管113的下端,其一側抵接第一彈簧段121的下端,另一側于該自動收合傘1收合時抵接中管112的頂端。該內塞17上設有一通孔170,令第二彈簧段122一端穿過該通孔170而第二彈簧段122的突出部123則從下方抵接內塞17。如此,當自動開收傘1被收合時第二彈簧段122處于壓縮狀態,一旦使用者按壓操控單元100來釋放活動巢14,第二彈簧段122所產生部分彈性恢復力將直接作用于內塞17而可快速開啟內管111和中管112。再結合圖2,在本實施例中,該內塞17大致為蓋體狀,其頂部171設有一通孔170,該第二彈簧段122一端穿過該通孔171而第二彈簧段122的突出部123則抵接內塞17內壁上形成的一臺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此,第二彈簧段122的突出部123亦可直接抵接于內塞17的環形底面,或者,該內塞亦可采用其它可實現同樣功能的結構,例如為具有一通孔的圓柱體,第二彈簧段122可穿過該圓柱體的通孔而突出部123則抵接該圓柱體的底面。此外,本實用新型的抵接件亦不限于如上所述的獨立元件,同樣可采用直接成型于傘管的結構,例如由外管113內壁徑向延伸出的可以抵接突出部123的結構等。而且,抵接件的設置位置并不限于外管113的下端,亦可根據設計需要,位于外管113其他位置,或中管112、內管111內。
子彈頭13位于傘管11內,其拉繩穿過彈簧12連接至活動巢14。子彈頭13在自動開收傘1處于收合狀體和開啟狀態時,均由操控單元100限位于傘頭10中,僅在欲將開啟的自動開收傘1的撐骨15收合時,由操控單元11控制釋放,而在拉繩的拉力作用下,由傘管11的下端進入第二彈簧段122,向上移動,同時活動巢14沿傘管11外壁下滑從而帶動撐骨15收合。
接下來對本實用新型自動開收傘1的開啟和收合進行說明。首先,自動開收傘1處于收合狀態時,操控單元100將子彈頭13和活動巢14限位于傘頭10中,傘管11的外管113、中管112以及內管111依次套置,彈簧12處于壓縮狀態,其中第一彈簧段111限位于上巢16與抵接件17之間,第二彈簧段112則限位于內管111下端與上巢16之間。
開啟自動開合傘1時,按壓操控單元100使得活動巢14被釋放而自傘頭10沿傘管11外壁向上滑動至抵接上巢16,從而打開撐骨15及其上的傘面;與此同時,彈簧12被釋放,中管112和外管113在彈簧12的彈性恢復力作用下縱向向上滑動,與內管111依次縱向相接,自動開合傘1呈現撐開狀態。在此過程中,因第二彈簧段122的突出部123抵接抵接件17,第二彈簧段122所產生的部分彈性恢復力直接作用于抵接件17上,促使內管111和中管112快速滑動打開;又由于第一彈簧段121具有較大的外徑,能夠提供較大的彈性恢復力,以便推動承載撐骨15及其上的傘面重量的上巢16帶動外管113滑動開啟,從而順利開啟自動開合傘1。
需收合自動開合傘1時,按壓操控單元100使得子彈頭13被釋放,撐骨15及其上的傘面收合,接著手動或自動將活動巢14下拉,隨之外管113、中管112依次被下拉,壓縮彈簧12。當活動巢14由操控單元100限位時,自動開合傘1呈現收合狀態,此時子彈頭13再次被操控單元100限位。在收合時,由于第二彈簧122具有較小的外徑,故需要較小的力,即可輕松收合自動開收傘1,便于使用者使用。
在上述操作過程中,由于相套置的第一彈簧段121和第二彈簧段122具有不同旋向,無論是被壓縮時、彈性恢復的過程中或者彈性恢復之后,第一彈簧段121與第二彈簧段122均可保持相對獨立,不會打結及相互纏繞。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將其彈簧設為外徑、長度不同的第一彈簧段和第二彈簧段,該第一彈簧段和第二彈簧段相套置且具有不同的旋向,以確保該第一彈簧段和第二彈簧段在任何工作狀態下均可保持相對獨立,不會打結及相互纏繞;而且該彈簧在開啟時可提供較大的彈性恢復力,以便順利開啟自動開合傘,而在收合自動開合傘時,只需要較小的力即可輕松收合自動開收傘,便于使用者使用。本實用新型還于其外徑較小的第二彈簧段上設有突出部,以與設于傘管內的抵接件配合,開啟自動收合傘時第二彈簧段的部分彈性恢復力作用于抵接件而促使傘頭與抵接件之間的部分傘管快速滑動打開,在不增加第二彈簧段整體尺寸而便于收合自動開收傘的同時增強了開啟傘管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