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高跟鞋,尤其是指一種鞋跟可拆卸高跟鞋。
背景技術:
高跟鞋是指鞋跟特別高的鞋,會使穿鞋者的腳跟明顯高于腳趾。女士穿高跟鞋除了增加高度,更重要的因素是能使穿鞋者的步幅減小,并因重心前置,使腿部相應挺直,從而使女士的站姿、走姿都富有風韻。因此,高跟鞋喜受女士青睞。
高跟鞋的鞋跟樣式非常多,如細跟、粗跟、楔型跟、釘型跟、槌型跟、刀型跟等,但無論怎樣的樣式,目前的高跟鞋鞋幫與鞋跟都是一體的,且鞋跟的高度都是無法改變的,穿著這樣的高跟鞋有如下弊端:
由于其鞋跟太高,女士穿著高跟鞋時身體重心發生改變前移,對腳部和腿部的壓力變大,長時間行走會引起腳部的疼痛;長時期穿著高跟鞋,更會引起腳部骨骼的變形;
現代女士由于生活節奏過快,一天需要在不同場合進行身份切換,其穿鞋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公司上班需要穿著高跟鞋,在上下班路上或者去商場、超市更愿意穿著便于行走的中低跟鞋,如果穿一雙鞋再帶一雙鞋會過于累贅。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鞋跟可拆卸高跟鞋,能在不同的場合將同一雙鞋變換為所需要的中低跟鞋或高跟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鞋跟可拆卸高跟鞋,其由鞋幫、中底、腰托和鞋跟組成;
所述腰托的底部后端設有梯形卡槽,梯形卡槽的卡槽口邊與所述腰托后跟部的一側邊緣對齊;
所述鞋跟的頂部設有一個梯形卡臺,其尺寸與所述梯形卡槽的尺寸匹配;所述梯形卡臺通過其卡臺進口邊從梯形卡槽的卡槽口邊進入梯形卡槽內,形成卡榫組合,使鞋跟與腰托形成可拆卸結構,所述梯形卡臺的卡臺進口邊處于可拆卸結構中與梯形卡槽的卡槽口邊相反的這一側;
所述梯形卡臺內置有一個凹槽,在凹槽內的前端固定一根鐵芯;
所述高跟鞋還包含中底,其形狀與腰托的后半部形狀匹配,并其下表面固定于腰托后半部上面,中底在鞋的長度方向設有一個縱向凹槽,縱向凹槽的后半部分與梯形卡槽的一部分重合連通,該重合連通部分為翹板活動槽;縱向凹槽內設有一個翹板卡扣,所述翹板卡扣后部設有一個向鞋頭方向彎曲的彎鉤,前部設有一個向腰托背向上翹的凸起的按鈕;所述翹板卡扣的后部及其彎鉤處于所述翹板活動槽內,并在鞋跟與腰托卡榫組合后所述彎鉤鉤住鐵芯。
所述梯形卡槽的卡槽口邊與所述腰托后跟部的后側邊緣對齊,并所述梯形卡臺的卡臺進口邊處于鞋跟近前側的位置。
所述梯形卡槽的卡槽口邊與所述腰托后跟部的內側邊緣對齊,并所述梯形卡臺的卡臺進口邊處于鞋跟近外側的位置。
所述梯形卡槽的卡槽口邊與所述腰托后跟部的外側邊緣對齊,并所述梯形卡臺的卡臺進口邊處于鞋跟近內側的位置。
所述翹板卡扣的結構如下:其后部是一個長方形平板部,長方形平板部的后端設有一個向鞋頭方向彎曲的彎鉤、前端連接一段向腰托背向上翹的上翹部,上翹部的端部固定一個凸起的按鈕,其下方固定有彈簧,所述平板部與上翹部的連接部位設有一個通孔,所述翹板固定軸穿設在該通孔內,所述翹板固定軸的兩端固定于中底,由固定軸將翹板卡扣固定在縱向凹槽內。
所述翹板卡扣采用金屬材質。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鞋跟可拆卸高跟鞋,通過操控,可以方便的實現多種跟高的鞋跟在同一雙鞋上轉換,即根據實際所需,通過操控,可以方便地將高跟鞋變為中跟或低跟鞋,或者將中跟或低跟鞋變為高跟鞋;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為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結構特點和效果,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鞋跟可拆卸的高跟鞋結構示意圖(只圖示后半只鞋);
圖2a為本實用新型高跟鞋實施例之一中的鞋跟正視示意圖;圖2b為圖2a的側視示意圖;圖2c為圖2a的俯視示意圖;
圖3為圖2a實施例之一中的腰托示意圖;
圖4為圖1高跟鞋的中底示意圖;
圖5為圖1高跟鞋的翹板卡扣示意圖。
圖6a為本實用新型高跟鞋實施例之二中的腰托示意圖;圖6b為圖6a實施例之二中的鞋跟正視示意圖;
圖7a為本實用新型高跟鞋實施例之三中的腰托示意圖;圖7b為圖7a實施例之三中的鞋跟正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鞋跟可拆卸的高跟鞋,其由鞋幫1、中底2、腰托(俗稱鞋底)3和鞋跟4組成。
參見圖3,所述腰托3的底部后端設有梯形卡槽8;本實用新型中的可拆卸鞋跟可以從腰托3后跟部的后側(實施例之一)、腰托3后跟部的內側(實施例之二)及腰托3后跟部的外側(實施例之三)進行拆卸,因此根據不同的實施例,梯形卡槽8的卡槽口邊所處的位置不同:圖3所示的是實施例之一,鞋跟從腰托3后跟部的后側進行拆卸,實施例之一的卡槽口邊81與腰托3后跟部的后側邊緣對齊;圖6a所示的是實施例之二,鞋跟從腰托3后跟部的內側進行拆卸,實施例之二的卡槽口邊82與腰托3后跟部的內側邊緣對齊;圖7a所示的是實施例之三,鞋跟從腰托3后跟部的外側進行拆卸,實施例之三的卡槽口邊83與腰托3后跟部的外側邊緣對齊。
參見圖2a-圖2c,所述鞋跟4的頂部設有一個梯形卡臺7,其尺寸與所述梯形卡槽8的尺寸匹配,梯形卡臺7通過其卡臺進口邊從梯形卡槽8的卡槽口邊進入梯形卡槽8內,形成卡榫組合,利用該卡榫組合使鞋跟4與腰托3形成可拆卸結構;根據不同的實施例,梯形卡臺7的卡臺進口邊所處的位置不同:圖2a所示的實施例之一的卡臺進口邊71處于鞋跟4近前側的位置;圖6b所示的是實施例之二,實施例之二的卡臺進口邊72處于鞋跟4近外側的位置;圖7b所示的是實施例之三,實施例之三的卡臺進口邊73處于鞋跟4近內側的位置,即,所述梯形卡臺7的卡臺進口邊處于可拆卸結構中與梯形卡槽8的卡槽口邊相反的這一側。
如圖2b所示,所述梯形卡臺7內置有一個凹槽6;凹槽6內的前端固定一根鐵芯5。
所述高跟鞋還包含中底2,如圖4所示,中底2的形狀與腰托3的后半部形狀匹配,并其下表面固定于腰托3后半部上面,參見圖4,中底2在鞋的長度方向設有一個縱向凹槽10,縱向凹槽10的后半部分與梯形卡槽8的一部分重合連通,該重合連通部分稱為翹板活動槽9;縱向凹槽10內設有一個翹板卡扣11,所述翹板卡扣11的結構參見圖5,其是一個后部設有一個向鞋頭方向彎曲的彎鉤,前部設有一個向腰托3背向上翹凸起的按鈕,翹板卡扣11的具體結構如下:其后部是一個長方形平板部113,長方形平板部113的后端設有一個向鞋頭方向彎曲的彎鉤114、前端連接一段向腰托3背向上翹的上翹部112,上翹部112的端部固定一個凸起的按鈕111,按鈕111下方固定有彈簧13,所述平板部113與上翹部112的連接部位設有一個通孔,通孔內設有一根翹板固定軸12,所述翹板固定軸12的兩端與中底2固定,翹板固定軸12把翹板卡扣11固定在中底2的縱向凹槽10內,翹板固定軸12還起到了杠桿中支點的作用;翹板卡扣11的后部(所述平板部113)及其彎鉤114處于所述翹板活動槽9內,并在鞋跟4與腰托3卡榫組合后所述彎鉤114鉤住鐵芯5,所述翹板卡扣11采用金屬材質或其它耐磨硬質材料。
安裝鞋跟4時,將鞋跟4的梯形卡臺7對準腰托3上的梯形卡槽8,將鞋跟卡入腰托3上。拆卸換跟時,需按下翹板卡扣11左側凸起的按鈕111,使彎鉤114,向上翹起,脫離鞋跟上的鐵芯5,將鞋跟4沿梯形卡槽8向外拔出。翹板卡扣11的按鈕111下面有彈簧13支撐,在翹板卡扣11受力時,彈簧13壓縮,翹板卡扣11的彎鉤114翹起,脫離鐵芯5;當翹板卡扣11不受力時,彈簧13彈起,使翹板卡扣11恢復原位,彎鉤114鉤住鐵芯5。可拆卸鞋跟是通過翹板卡扣11右側的倒鉤掛住鞋跟上的鐵芯5來穩定鞋跟的前后受力,通過腰托上的梯形卡槽8和鞋跟的梯形卡臺7相互作用來穩定鞋跟的上下受力。在行走時,人體腳部受力是向后的,通過這樣的結構銜接,保證了行走時鞋跟的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中的鞋跟4,可以是高跟,也可以是中低跟。
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而并非用作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對以上所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