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仿真樹,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仿真樹的樹枝樹干固定組件。
背景技術:
仿真樹是人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對自然界樹木的再加工和外觀形態的模仿,以在特定場合展現自然界樹木真實效果的裝飾品。通常仿真樹的生產過程是先用鋼材搭建仿真樹樹桿和仿真樹樹枝,在仿真樹樹干上設置有套筒,在仿真樹樹枝的端部設置有套柱,然后再將套柱插入套筒的內使仿真樹樹枝安裝到仿真樹樹干上,再通過螺栓將兩者緊固。由于兩者是通過螺栓緊固在一起的,因此通常會有一部分螺栓會突出套筒和套柱外,對仿真樹的美觀度有一定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仿真樹的樹干樹枝固定組件,具有固定組件內置于套筒內而不影響仿真樹美觀度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仿真樹的樹干樹枝固定組件,包括設置在樹干上的套筒和設置在樹枝上的套柱,所述套柱的插入所述套筒內的一端設有固定平臺,所述固定平臺及套筒的內壁上設有用于卡緊所述套柱的卡接組件;
所述卡接組件包括轉動連接在所述固定平臺上且轉動方向沿所述套柱的軸線方向的卡塊、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卡塊與所述套柱端部的彈性件、固定在所述固定平臺上且位于所述卡塊背離套柱一側的擋塊、固定在所述套筒內壁的卡接臺以及開設在所述卡接臺上且與所述卡塊相配合的卡槽;
所述套柱插入所述套筒時,所述卡塊嵌入所述卡槽中,且所述擋塊抵觸在所述卡塊上、所述固定平臺抵觸在所述套筒的底壁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套柱插入套筒至卡塊抵觸在卡接臺的一側時,繼續向前推動套柱,卡塊在卡接臺的抵觸下即朝向套柱的一側轉動,同時將彈性件壓縮,當卡塊移動至與卡槽相對齊的位置時,卡塊在彈性件的作用下,轉動至與固定平臺相垂直的位置,同時固定平臺抵觸在套筒的底壁上;此時向后拉動套柱,由于擋塊抵觸在卡塊上,卡塊無法朝向背離套柱的一側轉動,因此卡塊無法脫離卡槽,從而將套柱的軸向固定;同時卡塊受卡槽限制,對套筒的周向也進行了固定;通過設置卡接組件,使固定組件內置于套筒內而不影響仿真樹美觀度,同時使套柱的固定過程更加簡單便捷。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擋塊包括固定在所述固定平臺上的連接部和固定在所述連接部上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觸在所述卡塊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連接部與卡塊之間形成有一定的間隙,從而使卡塊在固定過程中轉動更加方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卡塊背離所述套柱的一側呈圓弧形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卡塊轉動更加方便,從而時套柱固定更加便捷。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平臺的端部設有彈性壓環,所述套柱插入所述套筒時,所述彈性壓環抵觸在所述套筒的底壁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彈性壓環抵觸在套筒的底壁上時,套柱還可以繼續向前推動一端距離,并使彈性壓環發生彈性形變,當卡塊嵌入卡槽內后,松開套柱,套柱會在彈性壓環彈性力的作用下向后移動一端距離,從而將卡塊壓緊在卡槽的內壁上,使套柱固定的更加牢靠。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套筒的內壁上設有定位槽,所述套柱的外壁上設有與所述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嵌入所述定位槽時,所述卡塊與所述卡槽相對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時將定位凸起與定位槽相對齊,即可使卡塊與卡槽相對齊,從而使卡塊嵌入卡槽更加方便;同時定位槽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使套柱的固定更加方便快捷。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定位槽自所述套筒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卡接臺面向所述套筒開口的一側,所述定位凸起設置在所述套柱插入所述套筒的一端。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套柱剛插入到套筒時即可使定位凸起與定位槽相配合,從而使定位凸起可定位槽的配合更加方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卡接組件繞所述套柱的軸線設置有多組。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多組卡接組件同時對套柱進行卡緊作用,從而使套柱固定的更加牢固。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套筒的端部設有封蓋,所述彈性壓環抵觸在所述套筒的底壁上時,所述封蓋抵觸在所述套筒的端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套柱完全插入套筒時,封蓋抵觸在套筒的端部從而將套筒封閉,使套柱和套筒具有較好的整體性,同時也更加美觀。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套筒的端部設有若干限位槽,所述封蓋的設有與所述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塊,所述套柱插入所述套筒時,所述限位塊嵌入所述限位槽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限位塊插入限位槽時,限位塊和限位槽相配合可以進一步限制套柱發生周向轉動,從而使套柱的周向固定的更加牢靠。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限位槽內開設有固定口,所述限位塊上設有與所述固定口相配合的固定凸起,所述限位塊插入所述限位槽時,所述固定凸起嵌入所述固定口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固定凸起嵌入固定口內時,固定凸起進一步限制了套柱的軸向位移,使套柱固定的更加牢固。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過設置卡接組件,使固定組件內置于套筒內而不影響仿真樹美觀度,同時使套柱的固定過程更加簡單便捷;
其二,設置彈性壓環,使套柱固定的更加牢靠;
其三,設置定位凸起和定位槽,使卡塊嵌入卡槽更加方便,從而使套柱固定更加方便快捷;
其四,設置限位槽和限位塊,對套柱形成周向固定,從而使套柱固定的更加牢固;同時設置固定口和固定凸起,進一步加強了套柱與套筒之間的固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部放大圖,用于顯示卡塊、彈性件、擋塊和固定平臺;
圖3為本實施例套柱插入套筒后沿套筒軸線的剖視圖,用于顯示彈性壓環;
圖4為圖3的B部放大圖,用于顯示卡接臺和卡槽;
圖5為圖3的C部放大圖。
圖中:1、套筒;11、定位槽;12、限位槽;13、固定口;2、套柱;21、固定平臺;211、彈性壓環;22、卡接組件;221、卡塊;222、彈性件;223、擋塊;2231、連接部;2232、抵接部;224、卡接臺;225、卡槽;23、定位凸起;24、封蓋;241、限位塊;242、固定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一種仿真樹的樹干樹枝固定組件,如圖1、圖2和圖4所示,套柱2插入套筒1的一端設有固定平臺21,固定平臺21與套筒1的內壁上設有用于卡緊套柱2的卡接組件22,且卡接組件22繞套柱2的軸線設置有多組,本實施例設置為四組,卡接組件22包括卡塊221、彈性件222、擋塊223、卡接臺224和卡槽225;
卡塊221轉動連接在固定平臺21上,且卡塊221背離套柱2的一側呈圓弧形設置;彈性件222的一端固定在卡塊221上,且另一端固定在套柱2的端部,彈性件222采用彈簧,通常將彈簧的安裝方向與卡塊221轉動方向的切線方向相平行,這樣在卡塊221轉動時彈性件222可以更加方便的發生彈性形變;
擋塊223包括垂直固定在固定平臺21的連接部2231和垂直于連接部2231的抵接部2232,連接部2231和抵接部2232一體成型,從而形成“L”形結構,并在連接部2231與卡塊221之間留有間隙,且自然狀態下抵接部2232與卡塊221相抵觸,自然狀態是指彈性件222未發生彈性形變時的狀態;
卡接臺224固定在套筒1的內壁且靠近套筒1的底壁,卡接臺224的高度大于卡塊221的端部與套筒1內壁之間的距離且小于抵接部2232與套筒1內壁之間的距離;
卡槽225開設在卡接臺224上,卡槽225的長度略大于卡塊221的寬度,從而給卡塊221留有足夠的轉動空間,且卡槽225的寬度略大于卡塊221的厚度,從而使卡塊221更容易插入卡槽225中。
如圖3所示,固定平臺21的端部設有彈性壓環211,彈性壓環211可以由橡膠等彈性材料制成,套柱2完全插入套筒1時,彈性壓環211抵觸在套筒1的底壁上,當彈性壓環211抵觸在套筒1的底壁上時,套柱2還可以繼續向前推動一端距離,并使彈性壓環211發生彈性形變,當卡塊221嵌入卡槽225內后,松開套柱2,套柱2會在彈性壓環211彈性力的作用下向后移動一端距離,從而將卡塊221壓緊在卡槽225的內壁上,使套柱2固定的更加牢靠。
如圖1和圖3所示,在套筒1的內壁上開設有定位槽11,定位槽11自套筒1的端部延伸至卡接臺224面向套筒1開口的一側;在套柱2上設有與定位槽11相配合的定位凸起23,定位凸起23固定在套柱2上插入套筒1的一端;定位凸起23與定位槽11相配合時,卡塊221與卡槽225相對相對齊;通常定位凸起23和定位槽11繞套柱2和套筒1的軸線設置有多組,本實施例設置為四組;
安裝時將定位凸起23與定位槽11相對齊,即可使卡塊221與卡槽225相對齊,從而使卡塊221嵌入卡槽225更加方便,同時定位槽11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使套柱2的固定更加方便快捷。
如圖1和圖5所示,套柱2的端部固定有封蓋24,當彈性壓環211抵觸在套筒1的底壁上時,封蓋24抵觸在套筒1的端部,從而將套筒1封閉,使套柱2和套筒1具有較好的整體性;
在套筒1的端部開設有若干限位槽12,封蓋24上設有與限位槽12相配合的限位塊241,套柱2完全插入套筒1中時,限位塊241嵌入限位槽12中,從而限制了套柱2發生周向轉動;
為了加強對套柱2的固定作用,在限位槽12內開設有固定口13,限位塊241的端部設有固定凸起242,限位塊241完全插入限位槽12時,固定凸起242嵌入固定口13內;
通常將限位槽12厚度設置為略大于限位塊241與固定凸起242的,這樣可以使限位塊241更加方便的插入到限位槽12內,限位塊241插入到限位槽12內時,限位塊241與限位槽12面向套筒1外表面一側的表面相貼合;同時固定凸起242設置為楔形,使限位塊241更容易插入到限位槽12內。
安裝時,先將定位凸起23嵌入定位槽11中,然后向前推動套柱2,當套柱2插入套筒1至卡塊221抵觸在卡接臺224的一側時,繼續向前推動套柱2,卡塊221在卡接臺224的抵觸下即朝向套柱2的一側轉動,同時將彈性件222壓縮,當卡塊221移動至與卡槽225相對齊的位置時,卡塊221在彈性件222的作用下,轉動至與固定平臺21相垂直的位置,同時固定平臺21抵觸在套筒1的底壁上;
此時向后拉動套柱2,由于抵接部2232抵觸在卡塊221上,卡塊221無法朝向背離套柱2的一側轉動,因此卡塊221無法脫離卡槽225,從而將套柱2的軸向固定;同時卡塊221受卡槽225限制,對套筒1的周向也進行了固定;
通過設置卡接組件22,使固定組件內置于套筒1內而不影響仿真樹美觀度,同時套柱2的固定過程更加簡單便捷。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