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日常用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功能行李箱。
背景技術:
旅行箱的主要功能為收納行李,而旅行箱收納又分為大容量、便攜類和組合型的分類。大容量的旅行箱能夠裝很多行李,適合長途旅行或者時間較長的旅行,它可以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但是這種旅行箱也有著非常大的弊端,因為容納量大所以它的造型普遍較笨重、體積大,重量沉,平常使用起來非常笨重和勞累。
便捷類的旅行箱外觀小巧時尚,輕便易于攜帶,適用于短途旅行和短期外出,比較適合長期出差的商務人士使用,隨身攜帶少量換洗衣物。但是這種旅行箱由于體積限制,裝不多東西,外出求學等人士不太適合使用。
組合型旅行箱又稱子母箱,這種旅行箱由一個大的拉桿箱和一個小的手提箱組成。它可以將行李進行更好的管理和分類,但是傳統的組合旅行箱普遍使用不便,由于兩個箱體之間并不能連接,所以當你出行時非常麻煩,既要拖拉大旅行還要提著小旅行箱。
同時,在人們需要上下樓梯或臺階時,現有旅行箱很不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行李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多功能行李箱,包括第一箱體、第二箱體、伸縮拉桿和箱輪;
所述第一箱體兩側均設置有第一搭扣,所述第二箱體兩側均設置有第二搭扣,所述第一箱體和所述第二箱體之間設置有搭接板,所述第一搭扣和所述第二搭扣均扣接在所述搭接板上,所述伸縮拉桿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箱體背部,所述箱輪設置在所述第一箱體兩側,所述第一箱體和所述第二箱體內均設有袋體;
所述箱輪包括第一圓盤、第二圓盤、連接軸、至少三個滾輪和至少三個連桿,所述第一圓盤中間設有第一軸套,所述第二圓盤中間設有第二軸套,所述連接軸一端與所述第一軸套套接,所述連接軸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軸套套接,所述連接軸可在所述第一軸套和所述第二軸套內轉動,三個所述連桿設置在所述第一圓盤和所述第二圓盤之間,三個所述連桿圍繞所述連接軸均勻設置,每個所述連桿一端與所述連接軸固定連接,每個所述連桿另一端與一個所述滾輪轉動連接,所述第一圓盤和第二圓盤的半徑相同,所述連接軸的半徑、一個所述連桿的長度和一個所述滾輪的半徑的總和大于所述第一圓盤的半徑。
優選地,所述搭接板的橫截面為“U”型,所述搭接板的縱截面為“T”型,所述第一箱體和所述第二箱體分別置于所述搭接板的上下兩側。
優選地,所述第一圓盤和所述第二圓盤邊緣均設置有橡膠圈。
優選地,所述滾輪和所述連桿的數量均為五個。
優選地,所述第一箱體包括第一箱體本體和第一箱蓋,所述第二箱體包括第二箱體本體和第二箱蓋。
優選地,所述第一箱體和所述第二箱體頂部均設置有把手。
優選地,所述第一箱蓋和所述第二箱蓋上均設置有密碼鎖。
優選地,所述袋體分為置物袋、文件夾和電腦包。
優選地,所述第一箱體、所述第二箱體和所述搭接板均為鋁合金材質,所述袋體為撓性材質,所述滾輪為橡膠材質。
優選地,所述把手為金屬與橡膠材質的結合,所述密碼鎖為塑料材質。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行李箱結構合理,通過設置可以拆卸的第一箱體和第二箱體的雙箱體結構,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即可適用于小長假或者短途旅行同時也適用于寒暑假或者長途旅行,第二箱體還可以當成單獨的手提箱使用。由五個滾輪所構成的可以隨意上下樓梯的箱輪,可保證在上下樓梯或臺階時由這五個輪子交替與階梯接觸,最終可實現上下臺階,節省體力,適合各種人群使用,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多功能行李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多功能行李箱去掉第二箱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去掉第一圓盤的箱輪結構示意圖;
圖4為搭接板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行李箱,具體如圖1至圖4所示,包括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伸縮拉桿3和箱輪。
第一箱體1兩側均設置有第一搭扣4,第二箱體2兩側均設置有第二搭扣5,第一搭扣4靠近第一箱體1頂部,第二箱體2兩側均設置有第二搭扣5,第二搭扣5靠近第二箱體2底部。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之間設置有搭接板11,本實施例中,搭接板11的橫截面為“U”型,搭接板11的縱截面為“T”型,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分別置于搭接板11的上下兩側。第一搭扣4和第二搭扣5均扣接在搭接板11上,可將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固定,伸縮拉桿3固定設置在第一箱體1背部,箱輪設置在第一箱體1兩側,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內均設有袋體。可拆卸的第一箱體和第二箱體的雙箱體結構,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東西多時用兩個箱體,東西少時去掉第二箱體2只用第一箱體1就行,即可適用于小長假或者短途旅行同時也適用于寒暑假或者長途旅行,第二箱體2還可以當成單獨的手提箱使用。
箱輪包括第一圓盤6、第二圓盤7、連接軸8、至少三個滾輪9和至少三個連桿10,第一圓盤6中間設有第一軸套17,第二圓盤7中間設有第二軸套,連接軸8一端與第一軸套17套接,連接軸8另一端與第二軸套套接,連接軸8可在第一軸套17和第二軸套內轉動,三個連桿10設置在第一圓盤6和第二圓盤7之間,三個連桿10圍繞連接軸8均勻設置,每個連桿10一端與連接軸8固定連接,每個連桿10另一端與一個滾輪9轉動連接,第一圓盤6和第二圓盤7的半徑相同,連接軸8的半徑、一個連桿10的長度和一個滾輪9的半徑的總和大于第一圓盤6的半徑。設計過程中考慮了樓梯的高度和箱輪的尺寸,使用人機工程學原理對樓梯高度和行李箱箱輪尺寸進行調研,將五個滾輪9組成的箱輪尺寸和一般樓梯的高度相統一,由這五個滾輪9交替與階梯接觸,最終可實現上下臺階。
搭接板11的橫截面為“U”型,搭接板11的縱截面為“T”型,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分別置于搭接板11的上下兩側。
本實施例中,第一圓盤6和第二圓盤7邊緣均設置有橡膠圈12,滾輪9和連桿10的數量均為五個。
進一步地,第一箱體1包括第一箱體本體和第一箱蓋13,第二箱體2包括第二箱體本體和第二箱蓋14,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頂部均設置有把手15,拿取方便。第一箱蓋13和第二箱蓋14上均設置有密碼鎖16,提高安全系數。袋體分為置物袋、文件夾和電腦包,可保證物品整齊有序的分類存放。
為了既要保證質量要求又要盡量減輕行李箱本身的重量,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和搭接板11均為鋁合金材質,袋體為撓性材質,滾輪9為橡膠材質。把手15為金屬與橡膠材質的結合,密碼鎖16為塑料材質。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顯而易見地得到的技術方案的簡單變化或等效替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