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行李箱,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用便攜式行李箱。
背景技術:
行李箱,亦稱旅行箱、拉桿箱,是出門時所攜帶用以放置物品的箱子,它是行李的其中一種類型。通常行李箱是用來放置旅途上所需要的衣物、個人護理用品及紀念品。市面上的行李箱大小,一般是根據航空公司(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隨身登機箱(手提行李)及托運箱(寄艙行李)尺寸規定為標準。
行李箱因其在輪子的帶動下拉動箱子可以更加省力,所以在日常外出時得到廣泛應用,而目前的行李箱存在由于出行者的具體條件以及行走路線,如需拉動箱子走較遠的距離時,中途特別勞累,想坐下來休息卻沒有合適的座位,直接坐在箱子上很容易造成箱子以及箱子內物品的損壞,坐在地上不衛生、由于潮濕等原因容易影響身體健康,若使旅行箱離開自己的視線,又無法保證財產安全,旅行箱在上、下樓梯時也會很不方便的缺點,因此亟需研發一種能方便人們出行的時候休息、保護行李箱內的物品、提高裝置安全性、實用性強的多功能用便攜式行李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克服現有的行李箱不方便使用、不方便人們出行的時候休息、安全性差的缺點,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方便人們出行的時候休息、保護行李箱內的物品、提高裝置安全性、實用性強的多功能用便攜式行李箱。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這樣一種多功能用便攜式行李箱,包括有行李箱、第一滑軌、滑槽、第一滑塊、第一T型螺桿、第一安裝座、座板、滑桿、第二安裝座、第二T型螺桿、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拉桿、軸承座、固定環、轉軸、擋板、彈性件、第二滑軌、第二滑塊、齒條、齒輪、導套、拉繩和拉環,行李箱的內側設置有腔體,行李箱的左側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滑軌,行李箱的右側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滑槽,滑槽內滑動式連接有拉桿,第一滑軌上滑動式連接有第一滑塊,第一滑塊左端下部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安裝有第一安裝座,第一滑塊左端上部設置有第一T型螺桿,第一安裝座上通過鉸接部件鉸接連接有座板,座板內滑動式連接有滑桿,座板底部左側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安裝座,第二安裝座上通過鉸接部件鉸接連接有第一支撐桿,第二安裝座右方設置有第二T型螺桿,第二T型螺桿設在座板底部右側,第一滑軌底部設置有軸承座,軸承座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在行李箱的左側下部,腔體內底部設置有轉軸,軸承座的軸承通過過盈連接的方式與轉軸連接,轉軸左端焊接有第二支撐桿,轉軸右端通過平鍵連接的方式連接有齒輪,齒輪位于腔體右側下部,腔體右側中部設置有擋板,擋板底部焊接有彈性件,彈性件底端焊接有齒條,齒條位于齒輪的后側,齒輪與齒條嚙合,擋板的下方設置有第二滑軌,第二滑軌位于腔體內,第二滑軌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與滑槽的左側壁連接,第二滑軌上滑動式連接有第二滑塊,第二滑塊左端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與齒條連接,行李箱外底部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導套,滑槽的右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固定環,齒條的下端通過掛鉤的方式連接有拉繩,拉繩穿過導套,拉繩的尾端通過掛鉤的方式連接有拉環,拉環與固定環配合。
優選地,還包括有摩擦塊,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底部均設置有摩擦塊,摩擦塊的形狀為圓形,摩擦塊與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均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
優選地,還包括有橡膠套,拉桿上設置有橡膠套,橡膠套與拉桿頂部之間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橡膠套的內側壁與拉桿頂部的外側壁接觸,橡膠套的內側壁與外側壁之間的距離為1cm。
優選地,還包括有海綿,行李箱內的左側面和右側面均設置有海綿,海綿通過粘接的方式與行李箱的內壁連接,海綿的頂部通過粘接的方式與行李箱內的頂部和底部連接。
優選地,滑桿的形狀為L型,滑桿左端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為3cm,滑桿中部和右側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為1cm,滑桿的前側面和后側面之間的距離為1cm。
優選地,第二支撐桿的形狀為長方體,第二支撐桿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為5cm,第二支撐桿的前側面與后側面之間的距離為1cm,第二支撐桿的左側面與右側面之間的距離為1cm。
優選地,拉環的形狀為圓環狀,拉環的中部空心,拉繩與拉環的外圈通過掛鉤的方式固定連接,拉環的材質為不銹鋼,拉環的左側面與右側面之間的距離為4cm。
優選地,座板的形狀為長方體,座板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為4cm,座板的左側面與右側面之間的距離為30cm,座板的前側面與后側面之間的距離為20cm,座板的材質為Q235鋼。
優選地,固定環的形狀為圓餅狀,固定環的左側面與右側面之間的距離為2cm,固定環的材質為不銹鋼,固定環與滑槽的右側面之間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連接。
工作原理:當需要將行李箱固定,防止行李箱滑動時,先將拉環從固定環上取下,此時彈性件反彈,齒條向上運動一定距離,第二滑塊在第二滑軌上向上滑動,齒輪順時針轉動180度,如此使轉軸和第二支撐桿順時針轉動180度,使第二支撐桿與地面接觸,第二支撐桿與地面接觸能防止行李箱滑動,同時當需要座板來休息時,先轉動座板,使座板處于水平狀態,然后轉動第一支撐桿,同時擰動第一T型螺桿,使第一T型螺桿不再將第一滑塊固定在第一滑軌上,然后將第一滑塊上下滑動至適當的位置,使第一支撐桿與地面接觸后,擰動第一T型螺桿,使第一T型螺桿將第一滑塊固定住。如此使座板水平,同時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起到支撐的作用,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與地面有一定的摩擦,能防止行李箱滑動和傾倒,人們即可坐在座板上休息,當不需要用座板時,先使第一支撐桿旋轉90度,使第一支撐桿與座板底部接觸,然后將座板順時針旋轉90度,使座板貼在行李箱左側上部,然后擰動第二T型螺桿,使滑桿在座板內上下滑動,當滑桿與行李箱頂部接觸時,擰動第二T型螺桿,使滑桿頂部固定在行李箱頂部。然后拉動拉環,使拉環固定在固定環上,彈性件拉伸,拉繩拉動齒條向下運動,齒輪逆時針轉動180度,轉軸和第二支撐桿逆時針轉動180度,第二支撐桿與地面不再接觸。
因為還包括有摩擦塊,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底部均設置有摩擦塊,摩擦塊的形狀為圓形,摩擦塊與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均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所以摩擦塊能使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更好的與地面接觸,從而增加地面與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的摩擦系數,提高裝置的穩定性。
因為還包括有橡膠套,拉桿上設置有橡膠套,橡膠套與拉桿頂部之間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橡膠套的內側壁與拉桿頂部的外側壁接觸,橡膠套的內側壁與外側壁之間的距離為1cm,拉桿長期與手接觸,所以橡膠套能夠保護拉桿,使裝置不易生銹,同時橡膠套能夠保護手。
因為還包括有海綿,行李箱內的左側面和右側面均設置有海綿,海綿通過粘接的方式與行李箱的內壁連接,海綿的頂部通過粘接的方式與行李箱內的頂部和底部連接,所以海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行李箱內部放置的東西,從而提高裝置的安全性。
本發明通過使座板水平從而為人們出行提供一個休息的地方,同時利用海綿保護行李箱內部的物品,提高行李箱的安全性,如此達到了能方便人們出行的時候休息、保護行李箱內的物品、提高裝置的實用性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第二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第三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第四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行李箱,2-腔體,3-第一滑軌,4-滑槽,5-第一滑塊,6-第一T型螺桿,7-第一安裝座,8-座板,9-滑桿,10-第二安裝座,11-第二T型螺桿,12-第一支撐桿,13-第二支撐桿,14-拉桿,15-軸承座,16-固定環,17-轉軸,18-擋板,19-彈性件,20-第二滑軌,21-第二滑塊,22-齒條,23-齒輪,24-導套,25-拉繩,26-拉環,27-摩擦塊,28-橡膠套,29-海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一種多功能用便攜式行李箱,如圖1-4所示,包括有行李箱1、第一滑軌3、滑槽4、第一滑塊5、第一T型螺桿6、第一安裝座7、座板8、滑桿9、第二安裝座10、第二T型螺桿11、第一支撐桿12、第二支撐桿13、拉桿14、軸承座15、固定環16、轉軸17、擋板18、彈性件19、第二滑軌20、第二滑塊21、齒條22、齒輪23、導套24、拉繩25和拉環26,行李箱1的內側設置有腔體2,行李箱1的左側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一滑軌3,行李箱1的右側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滑槽4,滑槽4內滑動式連接有拉桿14,第一滑軌3上滑動式連接有第一滑塊5,第一滑塊5左端下部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安裝有第一安裝座7,第一滑塊5左端上部設置有第一T型螺桿6,第一安裝座7上通過鉸接部件鉸接連接有座板8,座板8內滑動式連接有滑桿9,座板8底部左側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第二安裝座10,第二安裝座10上通過鉸接部件鉸接連接有第一支撐桿12,第二安裝座10右方設置有第二T型螺桿11,第二T型螺桿11設在座板8底部右側,第一滑軌3底部設置有軸承座15,軸承座15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在行李箱1的左側下部,腔體2內底部設置有轉軸17,軸承座15的軸承通過過盈連接的方式與轉軸17連接,轉軸17左端焊接有第二支撐桿13,轉軸17右端通過平鍵連接的方式連接有齒輪23,齒輪23位于腔體2右側下部,腔體2右側中部設置有擋板18,擋板18底部焊接有彈性件19,彈性件19底端焊接有齒條22,齒條22位于齒輪23的后側,齒輪23與齒條22嚙合,擋板18的下方設置有第二滑軌20,第二滑軌20位于腔體2內,第二滑軌20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與滑槽4的左側壁連接,第二滑軌20上滑動式連接有第二滑塊21,第二滑塊21左端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與齒條22連接,行李箱1外底部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連接有導套24,滑槽4的右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有固定環16,齒條22的下端通過掛鉤的方式連接有拉繩25,拉繩25穿過導套24,拉繩25的尾端通過掛鉤的方式連接有拉環26,拉環26與固定環16配合。
還包括有摩擦塊27,第一支撐桿12和第二支撐桿13底部均設置有摩擦塊27,摩擦塊27的形狀為圓形,摩擦塊27與第一支撐桿12和第二支撐桿13均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
還包括有橡膠套28,拉桿14上設置有橡膠套28,橡膠套28與拉桿14頂部之間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橡膠套28的內側壁與拉桿14頂部的外側壁接觸,橡膠套28的內側壁與外側壁之間的距離為1cm。
還包括有海綿29,行李箱1內的左側面和右側面均設置有海綿29,海綿29通過粘接的方式與行李箱1的內壁連接,海綿29的頂部通過粘接的方式與行李箱1內的頂部和底部連接。
滑桿9的形狀為L型,滑桿9左端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為3cm,滑桿9中部和右側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為1cm,滑桿9的前側面和后側面之間的距離為1cm。
第二支撐桿13的形狀為長方體,第二支撐桿13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為5cm,第二支撐桿13的前側面與后側面之間的距離為1cm,第二支撐桿13的左側面與右側面之間的距離為1cm。
拉環26的形狀為圓環狀,拉環26的中部空心,拉繩25與拉環26的外圈通過掛鉤的方式固定連接,拉環26的材質為不銹鋼,拉環26的左側面與右側面之間的距離為4cm。
座板8的形狀為長方體,座板8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為4cm,座板8的左側面與右側面之間的距離為30cm,座板8的前側面與后側面之間的距離為20cm,座板8的材質為Q235鋼。
固定環16的形狀為圓餅狀,固定環16的左側面與右側面之間的距離為2cm,固定環16的材質為不銹鋼,固定環16與滑槽4的右側面之間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連接。
工作原理:當需要將行李箱1固定,防止行李箱1滑動時,先將拉環26從固定環16上取下,此時彈性件19反彈,齒條22向上運動一定距離,第二滑塊21在第二滑軌20上向上滑動,齒輪23順時針轉動180度,如此使轉軸17和第二支撐桿13順時針轉動180度,使第二支撐桿13與地面接觸,第二支撐桿13與地面接觸能防止行李箱1滑動,同時當需要座板8來休息時,先轉動座板8,使座板8處于水平狀態,然后轉動第一支撐桿12,同時擰動第一T型螺桿6,使第一T型螺桿6不再將第一滑塊5固定在第一滑軌3上,然后將第一滑塊5上下滑動至適當的位置,使第一支撐桿12與地面接觸后,擰動第一T型螺桿6,使第一T型螺桿6將第一滑塊5固定住。如此使座板8水平,同時第一支撐桿12和第二支撐桿13起到支撐的作用,第一支撐桿12和第二支撐桿13與地面有一定的摩擦,能防止行李箱1滑動和傾倒,人們即可坐在座板8上休息,當不需要用座板8時,先使第一支撐桿12旋轉90度,使第一支撐桿12與座板8底部接觸,然后將座板8順時針旋轉90度,使座板8貼在行李箱1左側上部,然后擰動第二T型螺桿11,使滑桿9在座板8內上下滑動,當滑桿9與行李箱1頂部接觸時,擰動第二T型螺桿11,使滑桿9頂部固定在行李箱1頂部。然后拉動拉環26,使拉環26固定在固定環16上,彈性件19拉伸,拉繩25拉動齒條22向下運動,齒輪23逆時針轉動180度,轉軸17和第二支撐桿13逆時針轉動180度,第二支撐桿13與地面不再接觸。
因為還包括有摩擦塊27,第一支撐桿12和第二支撐桿13底部均設置有摩擦塊27,摩擦塊27的形狀為圓形,摩擦塊27與第一支撐桿12和第二支撐桿13均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所以摩擦塊27能使第一支撐桿12和第二支撐桿13更好的與地面接觸,從而增加地面與第一支撐桿12和第二支撐桿13的摩擦系數,提高裝置的穩定性。
因為還包括有橡膠套28,拉桿14上設置有橡膠套28,橡膠套28與拉桿14頂部之間通過粘接的方式連接,橡膠套28的內側壁與拉桿14頂部的外側壁接觸,橡膠套28的內側壁與外側壁之間的距離為1cm,拉桿14長期與手接觸,所以橡膠套28能夠保護拉桿14,使裝置不易生銹,同時橡膠套28能夠保護手。
因為還包括有海綿29,行李箱1內的左側面和右側面均設置有海綿29,海綿29通過粘接的方式與行李箱1的內壁連接,海綿29的頂部通過粘接的方式與行李箱1內的頂部和底部連接,所以海綿29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行李箱1內部放置的東西,從而提高裝置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