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型創作關于一種行李箱;更詳細而言,關于一種可供使用者收納賽車用的一人身部品裝備的行李箱。
背景技術:
比賽選手參與具有高風險的競速活動時,為了保障競賽期間的安全性,需穿著符合比賽規范的人身部品裝備,以降低受傷的風險。
其中,參與賽車比賽的選手,通常需攜帶的必備人身部品裝備為:安全帽、頭頸部支撐系統(Head and Neck Support;HANS)、賽車鞋、手套、賽車衣、防火衣等。雖然上述裝備大部分已具有基本的防摩擦、防潑水等功能,其于收納時仍需妥善保護,以避免攜帶時意外產生的碰撞、摩擦或浸水造成損壞,從而影響比賽過程及生命安全。除此之外,不具條理的收納也容易因為一時疏忽或匆忙而對應攜帶的裝備有所遺漏。
有鑒于此,如何提供一種行李箱,使其可供比賽選手便捷有效地收納賽車用的各類人身部品裝備,并同時保護該些裝備的完整性,乃為此一業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新型創作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行李箱,其可供選手便捷有效地收納賽車用的一人身部品裝備,同時降低行李箱遇水或碰撞對裝備所造成的影響,以充分保護裝備的完整性。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包含一外殼總成、一緩沖組件、一拉桿組件及復數輪組。外殼總成具有一第一殼體、一第二殼體及一容置空間,第二殼體相應于第一殼體設置,且容置空間由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所共同定義。緩沖組件裝設于容置空間中,拉桿組件可伸縮地裝設于第二殼體,復數輪組分別裝設于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下方的一凹陷部。其中,第一殼體藉由一樞轉結構與第二殼體結合,使第一殼體可沿外殼總成的一長邊方向樞轉,從而完成開啟與閉合的作業。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所具有的緩沖組件包含一第一緩沖件及一第二緩沖件,第一緩沖件與第二緩沖件緊密地設置于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內,第一緩沖件具有不同形狀的復數第一凹陷,第二緩沖件具有相對于第一凹陷設置的復數第二凹陷,以完整包覆人身部品裝備所具有的復數配件。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所具有的緩沖組件的復數第一凹陷與復數第二凹陷由大而小地自外殼總成的下方排列至外殼總成的上方。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所具有的拉桿組件包含一拉桿、一伸縮件及二承掛結構。伸縮件的二端部分別與拉桿及第二殼體固定,二承掛結構可隱藏地設置于拉桿的左/右端部。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所具有的拉桿組件的伸縮件處于一收納狀態時,拉桿適可被收納于第二殼體所具有的一內凹處。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所具有的外殼總成的第二殼體適可藉由一磁力吸附方式固定該拉桿。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更包含一鎖扣結構,設置于外殼總成的一底部,以鎖扣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更包含一防水拉鏈,設置于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的交界處。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更包含一傳感器,其可為一感測組件或一定位組件。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所具有的傳感器為一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組件。
為讓上述目的、技術特征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是以較佳的實施例配合所附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的立體圖;
圖2為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的爆炸圖;
圖3為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處于開啟狀態的示意圖;
圖4為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的承掛結構呈現拉開且承掛袋子的示意圖;
圖5為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的承掛結構分別處于收納及拉開的示意圖;以及
圖6為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附圖符號說明:
100 行李箱
110 外殼總成
112 第一殼體
114 第二殼體
114a 內凹處
116 容置空間
118 凹陷部
120 緩沖組件
122 第一緩沖件
122a 第一凹陷
124 第二緩沖件
124a 第二凹陷
130 拉桿組件
132 拉桿
134 伸縮件
136 承掛結構
136a 凹陷
140 復數輪組
150 樞轉結構
160 鎖扣結構
170 防水拉鏈
180 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本新型創作關于一種行李箱,其可供使用者(如參賽的選手)便捷有效地收納賽車用的一人身部品裝備(如:安全帽、頭頸部支撐系統、賽車鞋、手套、賽車衣、防火衣等),同時降低行李箱遇水或碰撞對裝備造成的影響,以達到充分保護裝備的目的。
如圖1及圖2所示,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100包含一外殼總成110、一緩沖組件120、一拉桿組件130及復數輪組140。于本實施例中,外殼總成110具有一第一殼體112、一第二殼體114及一容置空間116;第二殼體114相應于第一殼體112設置,且容置空間116由第一殼體112及第二殼體114所共同定義。緩沖組件120裝設于容置空間116。拉桿組件130可伸縮地裝設于第二殼體114。復數輪組140分別裝設于第一殼體112與第二殼體114下方的一凹陷部118,使復數輪組140呈現被隱藏的效果而不易因碰撞而損壞。
于一般使用狀態下,由于部分復數輪組140被凹陷部118所覆蓋而難以察覺,故于拖拉行李箱100行進時會產生行李箱100漂浮于地面的視覺效果。
此外,如圖2的實施例所示,第一殼體112藉由一樞轉結構150與第二殼體114結合,使第一殼體112可沿外殼總成110的一長邊方向樞轉,從而完成開啟與閉合行李箱100的作業,節省用戶操作行李箱所需使用的空間。
請一并參閱圖2及圖3,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100所具有的緩沖組件120包含一第一緩沖件122及一第二緩沖件124。于本實施例中,第一緩沖件122與第二緩沖件124緊密地設置于第一殼體112與第二殼體114內。第一緩沖件122具有不同形狀的復數第一凹陷122a,第二緩沖件124具有相對于復數第一凹陷122a設置的復數第二凹陷124a,以當行李箱100處于閉合狀態時可完整地包覆該人身部品裝備所具有的安全帽、頭頸部支撐系統、賽車鞋、手套、賽車衣、防火衣等配件。
于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復數第一凹陷122a與復數第二凹陷124a由大而小地自外殼總成110的下方排列至外殼總成110的上方,使復數第一凹陷122a可用以容納人身部品裝備的賽車衣、防火衣及手套,而復數第二凹陷124a可由下而上地分別對應且用以容納人身部品裝備的賽車鞋、安全帽及頭頸部支撐系統等。
如此一來,藉由預先歸劃的復數凹陷,讓使用者不須費太多精力即可整齊排列所欲攜帶的人身部品裝備,且可有效地平均分配行李重量,使行李箱100更易拖拉;不規則形狀的該等凹陷可對應于復數人身部品裝備的外輪廓,故于整備時可具有提示作用,讓使用者不易因一時疏忽或準備匆促而遺漏所需攜帶的人身部品裝備。
于本新型創作中,行李箱100所具有的拉桿組件130更包含一拉桿132、一伸縮件134及二承掛結構136。請一并參閱圖1及圖4所示的實施例,伸縮件134的二端部分別與拉桿132及第二殼體114固定,二承掛結構136可隱藏地設置于拉桿132的左/右端部。其中,當伸縮件134處于一收納狀態時,拉桿132適可被收納于第二殼體114所具有的一內凹處114a,從而使行李箱100具有簡潔的外觀;且于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二殼體114的內凹處114a適可藉由一磁力吸附方式固定拉桿132。
請繼續參閱圖4,于本實施例中,二承掛結構136分別為具有一凹陷136a的柱狀掛勾,可供使用者將提袋、背包等具有提把的物品承掛于凹陷136a處以避免其滑落。如圖5所示,二承掛結構136可藉由彈扣結構的設置,讓用戶輕易地將二承掛結構136收納或拉開于拉桿132的左/右端部,以保持行李箱100外觀于視覺上的簡潔感受,但并非以此作為限制。亦即,二承掛結構136也可視不同使用需求,設計成具有輔助凸件以供使用者手動拉開或隱藏的態樣。
請參考圖6,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100更包含一鎖扣結構160及防水拉鏈170。鎖扣結構160設置于外殼總成110的一底部,以鎖扣第一殼體112與第二殼體114,同時保持行李箱100外觀于視覺上的簡潔感受。防水拉鏈170設置于第一殼體112及第二殼體114的交界處,以防止雨水或其他液體流入容置空間116內,避免對內部緩沖組件120或所容置的人身部品裝備造成損壞。
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100亦可包含一傳感器180,其設置于第一殼體112的內部的前側(即:被夾置于第一殼體112與第一緩沖件122之間),且傳感器180為感測組件或定位組件。其中,傳感器180較佳地為一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組件,以提供防盜提醒或追蹤定位等功能,降低外出時行李箱100失竊的風險。然而,傳感器180亦可依據不同的使用需求,設置于第二殼體114內部的左/右側或頂面,故于此并不加以限制。
除此之外,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100亦可將緩沖組件120取出,而作為一般旅行用的行李箱,且其仍具有防水、防盜及可承掛多個提袋、包包等功能。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行李箱100除可供使用者便捷有效地收納賽車用的一人身部品裝備,同時降低行李箱遇水或碰撞對裝備造成的影響,以充分維護裝備的完整性外,亦可藉由承掛結構及傳感器的設置,于外出時提供掛置物品、防盜提醒或定位追蹤的功能,且在將緩沖組件120取出后,尚可作為一般旅行用的行李箱,從而滿足各種不同的使用需求。
上述的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新型創作的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新型創作的技術特征,并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的保護范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的改變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屬于本新型創作所主張的范圍,本新型創作的權利保護范圍應以申請專利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