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服裝尺寸調節機構及具備該調節機構的服裝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745682閱讀:235來源:國知局
服裝尺寸調節機構及具備該調節機構的服裝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可調節服裝尺寸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及具備該調節機構的服裝。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有時服裝會具備可調節其尺寸的調節機構。作為這樣的調節機構,存在有例如可調節褲子的腰圍尺寸的調節機構、可調節上衣寬度或身長尺寸的調節機構等各種各樣用途且各種各樣種類的調節機構。

例如在海洋或河流等水邊使用的救生背心中,也存在有具備可調節其尺寸的調節機構的救生背心。例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那樣,這樣的調節機構被配設在連結救生背心的前身和后身的連結部,以便調節前身和后身之間的間隔。具體而言,前述調節機構具有分別固定于前身側及后身側的鉤部件、在前身側的鉤部件和后身側的鉤部件上交叉穿設的調節繩、可調節穿設于鉤部件的調節繩的系緊狀態的拉緊部件,通過介由拉緊部件系緊或者放松調節繩來調節前身和后身之間的間隔。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9972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166193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可是,例如為了改進穿著時的舒適度或者改進外觀,這樣的調節機構需要在有限的服裝的空間內盡可能緊湊地配設,同時希望能夠以較少的調節操作有效地進行大范圍調節。

然而,如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那樣,當調節繩掛卷于多個鉤部件并呈交叉圈狀延伸時,理論上,由于在鉤部件各自的掛卷點上,根據移動滑輪原理,被拉緊部件拉近的調節繩的拉近(系緊)長度在鉤部件的兩側平分,因此固定有鉤部件的所對應的前身或后身的拉近量僅為拉緊部件所拉近的調節繩的拉近長度的一半。

此外,還已知有下述調節機構,即,將卷收器固定于前身和后身的連結部,將調節金屬線呈圈狀穿設在固定于前身側或后身側的多個導向部件和卷收器之間,同時將調節金屬線的兩端安裝固定于卷收器而成的調節機構,但此時也同樣,當通過卷收器的旋轉操作同時卷收調節金屬線的兩側以進行調節操作時,由于在導向部件各自的掛卷點上,根據移動滑輪原理,被卷收器卷收的調節金屬線的卷收長度在導向部件的兩側平分,因此固定有導向部件的所對應的前身或后身的拉近量僅為卷收器所卷收的調節金屬線的卷收長度的一半。

進一步,由于系緊繩只是呈圈狀配設在服裝面料上,因此在通過卷收體卷收系緊繩來進行系緊時,導致呈圈狀配設有系緊繩而成的服裝面料的部位不僅兩側部(左右方向)收緊,且在上下方向上也收緊(收縮成皺褶)。因此,存在導致穿著時的舒適度降低的情況。

本發明是著眼于上述的問題而進行的,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以較少的調節操作有效地大范圍調節服裝尺寸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及具備該調節機構的服裝,以及能夠將服裝尺寸限制在其應該調節的方向上來進行調節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及具備該調節機構的服裝。

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申請的第一個發明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具備:卷收器,固定于服裝面料;長部件,被所述卷收器卷收;第1保持部,在所述卷收器的一側從所述卷收器隔著規定的距離而被固定于所述服裝面料,同時通過以將所述長部件掛卷于所述第1保持部與所述卷收器之間的方式保持所述長部件,利用被所述卷收器卷收的所述長部件的牽引作用來規定從所述一側朝向所述卷收器拉近的所述服裝面料的第1伸縮區域;及第2保持部,在所述卷收器的另一側從所述卷收器隔著規定的距離而被固定于所述服裝面料,同時通過對掛卷于所述第1保持部且從所述第1伸縮區域向所述另一側延伸的長部件進行保持,利用被所述卷收器卷收的所述長部件的牽引作用來規定從所述另一側朝向所述卷收器拉近的所述服裝面料的第2伸縮區域,在所述第2伸縮區域中,在所述第2保持部和所述卷收器之間未掛卷有所述長部件。

根據上述構成,由于在第1保持部和卷收器之間掛卷有長部件的第1伸縮區域被規定在卷收器的一側的同時,保持有掛卷于第1保持部且從第1伸縮區域延伸的長部件的第2伸縮區域被規定在卷收器的另一側,因此能夠利用被卷收器卷收的長部件的牽引作用來切實地使服裝面料伸縮,同時能夠以卷收器的1次操作同時拉近卷收器兩側的第1及第2伸縮區域的服裝面料,從而能夠確保較大的尺寸調節寬度。

此外,由于在上述構成中,對在第2保持部和卷收器之間未掛卷長部件的第2伸縮區域進行規定,因此在該第2伸縮區域中,不會產生如前所述的移動滑輪原理所導致的在掛卷點兩側的牽引長度的平分,因而,在第2伸縮區域中,理論上能夠使服裝面料的拉近量為第1伸縮區域的雙倍,其結果,作為調節機構整體,能夠以較少的調節操作有效地大范圍調節服裝尺寸。此外,如果能夠如此以較少的調節操作有效地大范圍調節服裝尺寸,則能夠在有限的服裝的空間內盡可能緊湊地配設服裝尺寸調節機構。

此外,本申請的第2個發明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具備:卷收器,固定于服裝面料;卷收于所述卷收器的長部件;第1保持部,在所述卷收器的一側從所述卷收器隔著規定的距離而被固定于所述服裝面料,同時通過以將所述長部件掛卷于所述第1保持部與所述卷收器之間的方式保持所述長部件,利用被所述卷收器卷收的所述長部件的牽引作用來規定從所述一側朝向所述卷收器拉近的所述服裝面料的第1伸縮區域;及第2保持部,在所述卷收器的另一側從所述卷收器隔著規定的距離而被固定于所述服裝面料,同時通過對掛卷于所述第1保持部且從所述第1伸縮區域向所述另一側延伸的長部件進行保持,利用被所述卷收器卷收的所述長部件的牽引作用來規定從所述另一側朝向所述卷收器拉近的所述服裝面料的第2伸縮區域,在所述第2伸縮區域中,在所述第2保持部和所述卷收器之間未掛卷有所述長部件,在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卷收器之間掛卷有所述長部件的所述第1保持部與所述卷收器協動,在大致正交于相對于所述卷收器的所述第1及第2保持部的離開方向即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限制所述第1伸縮區域的伸縮,且在所述第2保持部和所述第1保持部之間掛卷有所述長部件的所述第2保持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限制所述第2伸縮區域的伸縮。

根據上述構成,由于在第1保持部和卷收器之間掛卷有長部件的第1保持部與卷收器協動,在與第1伸縮區域的伸縮方向(第1保持部相對于卷收器而離開的方向)即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第2方向上限制第1伸縮區域的伸縮,且在第2保持部和第1保持部之間掛卷有長部件的第2保持部在第2方向上限制第2伸縮區域的伸縮,因此在與調節機構相關的第1及第2伸縮區域的整體上,限制了服裝面料在第2方向上收緊而收縮(收縮成皺褶),因而,不會導致使穿著時的舒適度降低。即,根據上述構成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能夠將服裝尺寸限制在其應該調節的第1方向上來進行調節。

此外,根據上述構成,由于在第1保持部和卷收器之間掛卷有長部件的第1伸縮區域被規定在卷收器的一側的同時,保持有掛卷于第1保持部且從第1伸縮區域延伸的長部件的第2伸縮區域被規定在卷收器的另一側,因此能夠利用被卷收器卷收的長部件的牽引作用來切實地使服裝面料伸縮,同時能夠以卷收器的1次操作同時拉近卷收器兩側的第1及第2伸縮區域的服裝面料,從而能夠確保較大的尺寸調節寬度。

另外,本發明還提供具備前述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服裝。

根據本發明,可得到一種能夠以較少的調節操作有效地大范圍調節服裝尺寸、能夠將服裝尺寸限制在其應該調節的方向上來進行調節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及具備該調節機構的服裝。

附圖說明

圖1是作為設置有本發明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服裝的一個例子的救生背心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救生背心的連結部區域的放大圖。

圖3是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示意構成圖。

圖4是比較圖3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工作原理和現有的調節機構的工作原理而表示的模式圖。

圖5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示意構成圖。

圖6是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示意構成圖。

圖7是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示意構成圖。

圖8是本發明的第5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示意構成圖。

圖9是本發明的第6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示意構成圖。

符號說明

2a、2b、3-服裝面料;10、10a、10b、10c、10d-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2-卷收器;14-長部件;16-第1保持部;16a-第1保持部件;16b-第2保持部件;18-第2保持部;18d-第1固定部件;18e-第2固定部件;20-第1伸縮區域;22-第2伸縮區域;24-第1掛卷區域;26-第2掛卷區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實施方式具體地進行說明。

圖1表示作為設置有本發明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的服裝的一個例子的救生背心。如圖所示,構成救生背心1的主體1a例如是用尼龍、聚酯等面料縫制的,具備左右的前身2a、2b和后身3,它們介由左右的肩部5a、5b及左右的腰部(連結部)6a、6b而一體化。而且,左右的肩部5a、5b和左右的腰部6a、6b之間形成有使著裝者的胳膊穿過的開口7a、7b,同時在左右的前身2a、2b的前面側中央縫有連結兩前身的拉鏈8。此外,在各前身2a、2b的表面縫有多個由拉鏈等來進行開閉的衣兜9。而且,在如上構成的主體1a內,在適當位置上插入有浮力材料(未圖示)。

此外,如圖2的放大內容所示,在連結前身2a、2b和后身3的腰部(連結部)6a、6b或其周圍,配設有可調節前身2a、2b和后身3的間隔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另外,以下雖然對配設于左腰部6a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進行說明,所述左腰部6a在左腋下連結左前身2a和后身3,但配設于右腰部6b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也形成相同構成。通過對配設于該部分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進行操作,可進行前身2a和后身3的間隔調節。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左前身僅稱為前身2a,將左腰部僅稱為連結部6a。

下面,對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的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具備:卷收器12,固定(縫)于作為服裝面料的例如連結部6a;長部件14,由被卷收器12卷收的例如金屬線形成;第1保持部16,在卷收器12的一側(后身3側)從卷收器12隔著規定的距離而被固定(縫)于作為服裝面料的后身3(根據情況也可以是連結部6a);及第2保持部18,在卷收器12的另一側(前身2a側)從卷收器12隔著規定的距離而被固定(縫)于作為服裝面料的前身2a(根據情況也可以是連結部6a)。

此時,固定于后身3的第1保持部16通過以將長部件14掛卷于與卷收器12之間的方式保持長部件14,從而利用被卷收器12卷收的長部件14的牽引作用來規定從一側(后身3側)朝向卷收器12拉近的服裝面料3、6a的第1伸縮區域20。此外,固定于前身2a的第2保持部18通過對掛卷于第1保持部16且從第1伸縮區域20向另一側(前身2a側)延伸的長部件14進行保持,從而利用被卷收器12卷收的長部件14的牽引作用來規定從另一側(前身2a側)朝向卷收器12拉近的服裝面料2a、6a的第2伸縮區域22。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保持部16具有:第1保持部件16a,將第1掛卷區域24規定在第1伸縮區域20內,所述第1掛卷區域24是在沿著與所述第1保持部16相對于所述卷收器12而離開的方向(寬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高度方向)的所述卷收器12的一側(圖3的上側)將所述長部件14掛卷在所述第1保持部件16a和所述卷收器12之間的區域;及第2保持部件16b,將第2掛卷區域26規定在第1伸縮區域20內,所述第2掛卷區域26是在沿高度方向y的在卷收器12的另一側(圖3的下側)將長部件14掛卷于第2保持部件16b與卷收器12之間的區域。

另外,優選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被配設在分別從它們(從第1伸縮區域20)朝向第2伸縮區域22延伸的長部件14的部位能夠順利地相互大致平行延伸的位置上,并形成例如大致c形狀,且其兩端開口朝向第2伸縮區域22開口。

此外,第2保持部18由例如在調節機構10的高度尺寸l(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1保持部件16a的上端和第2保持部件16b的下端之間的高度尺寸大致相等)的大致全長上延伸的透明管18a、通過從外側覆蓋透明管18a并縫在前身2a上而將透明管18a固定于前身2a的布料18b構成,以便能夠按原樣大致平行地接收從第1保持部16的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從第1伸縮區域20)朝向第2伸縮區域2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長部件14的各自的部位,且第2保持部18通過使長部件14穿通于透明管18a來對其進行保持。即,在第2保持部18所處的該第2伸縮區域22中,在第2保持部18和卷收器12之間未掛卷有長部件14。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長部件14由1根金屬線形成,所述1根金屬線其兩端被安裝于卷收器12,通過如前所述被第1及第2保持部16、18保持,在第1及第2伸縮區域20、22上呈圈狀延伸。即,長部件14在從卷收器12的一側(圖3中為上側)延伸出且在第1伸縮區域20內的第1掛卷區域24中掛卷于第1保持部件16a后,通過固定于連結部6a的上側導向部件17,與寬度方向x大致平行地被導向第2伸縮區域22,并從位于第2伸縮區域22的第2保持部18的透明管18a其一端側穿通,其后從透明管18a的另一端側拔出,通過固定于連結部6a的下側導向部件19,與寬度方向x大致平行地被導向第1伸縮區域20,并且在第1伸縮區域20內的第2掛卷區域26中掛卷于第2保持部件16b后,到達卷收器12的另一側(圖3中為下側)。

此外,對這樣的長部件14進行卷收的卷收器12形成為,同時卷收位于第1掛卷區域24的長部件14和位于第2掛卷區域26的長部件14。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操作其操作部,卷收器12能夠在可同時對1根呈圈狀延伸的長部件14的兩端側進行卷收的卷收固定位置、將固定狀態解除以便可同時放出長部件14的兩端側的解除位置之間進行切換操作。

此外,卷收器12具有:具有用于卷繞長部件14的卷線軸及前述操作部的主體12a;及接收長部件14并向前述卷線軸的卷繞部上進行導向的上下一對導向部12b、12c,導向部12b、12c形成朝向分別對應的第1及第2掛卷區域24、26開口的例如大致l字形狀。另外,并不一定需要設置該上下一對導向部12b、12c。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保持部16與卷收器12協動,所述第1保持部16在其與卷收器12之間掛卷有長部件14,從而在大致正交于寬度方向(第1方向)x的高度方向(第2方向)y上限制第1伸縮區域20的伸縮,因此,第1保持部件16a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a1、第2保持部件16b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a2、卷收器12(包含主體12a及導向部12a、12b)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b的和與調節機構10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l大致相等,同時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及卷收器12由可頂住并支撐住的原材料形成,以便能夠不使服裝面料在高度方向y上伸縮。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保持部18也形成為在高度方向y上限制第2伸縮區域22的伸縮,所述第2保持部18在其與第1保持部16之間掛卷有長部件14,因此,如前所述,透明管18a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與調節機構10的沿高度方向y的尺寸l大致相等,同時透明管18a由能夠頂住并支撐住的原材料形成,以便不使服裝面料在高度方向y上伸縮。

在此,調節機構10的高度方向y的尺寸l被規定為在第1伸縮區域20和第2伸縮區域22之間相互大致平行地沿著寬度方向x延伸的長部件14間的距離。

在形成以上這樣的構成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中,在操作卷收器12的操作部而將卷收器12切換成卷收固定位置后,當對卷收器12向一個方向進行旋轉操作時,則長部件14的兩端側向卷收器12內同時卷收,利用伴隨該卷收的長部件14的牽引作用,在服裝面料的第1伸縮區域20從一側(后身3側)朝向卷收器12被拉近的同時,服裝面料的第2伸縮區域22從另一側(前身2a側)朝向卷收器12被拉近。即,連結部6a周圍的服裝面料在寬度方向x上進行收縮。

而且,在該收縮動作中,由于在第1伸縮區域20中,通過固定于服裝面料的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和卷收器12在沿該高度方向y的各自的尺寸上頂住,從而以在高度方向y上不會伸縮的方式支撐服裝面料,且同時利用被卷收器12卷收的長部件14的牽引作用,第1保持部件16a和第2保持部件16b在高度方向y上成為一體而向寬度方向x移動,因此抑制了第1伸縮區域20在高度方向y上的伸縮。另一方面,在第2伸縮區域22中,由于受到來自長部件14的牽引力,所述長部件14從如上所述在高度方向y上成為一體而向寬度方向x移動的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進行延伸,第2保持部18(透明管18a)也通過在調節機構10的高度尺寸l整體上頂住,從而以在高度方向y上不會伸縮的方式支撐服裝面料,并同時向寬度方向x移動,因此抑制了第2伸縮區域22在高度方向y上的伸縮。

另外,當操作前述操作部而將卷收器12切換成解除位置時,則能夠從卷收器12同時放出長部件14的兩端側,從而能夠在寬度方向x上對服裝面料的第1及第2伸縮區域20、22進行拉長(能夠使連結部6a周圍的服裝面料在寬度方向上展開)。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由于在第1保持部16和卷收器12之間掛卷有長部件14的第1保持部16與卷收器12協動,在大致正交于第1伸縮區域20的伸縮方向即寬度方向x的高度方向y上限制第1伸縮區域20的伸縮,此外,在第2保持部18和第1保持部16之間掛卷有長部件14的第2保持部18在高度方向y上限制第2伸縮區域22的伸縮,因此在與調節機構10相關的第1及第2伸縮區域20、22的整體上,限制了服裝面料向高度方向y收緊而收縮(收縮成皺褶),因而,不會使穿著時的舒適度降低。即,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能夠將服裝尺寸限制在其應該調節的寬度方向x上來進行調節。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在第1保持部16和卷收器12之間掛卷有長部件14的第1伸縮區域20被規定在卷收器12的一側的同時,對掛卷于第1保持部16且從第1伸縮區域20延伸的長部件14進行保持的第2伸縮區域22被規定在卷收器12的另一側,因此能夠利用被卷收器12卷收的長部件14的牽引作用來使服裝面料切實地伸縮,同時能夠以卷收器12的1次操作同時拉近卷收器12兩側的第1及第2伸縮區域20、22的服裝面料,從而能夠確保較大的尺寸調節寬度。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由于對在第2保持部18和卷收器12之間未掛卷有長部件14的第2伸縮區域22進行規定,因此在該第2伸縮區域22中,不會產生移動滑輪原理所導致的在掛卷點兩側的牽引長度的平分,因而,在第2伸縮區域22中,理論上能夠使服裝面料的拉近量成為第1伸縮區域20倍。即,當使卷收器12旋轉而對例如長部件14的兩端側分別以每2a的長度進行卷收牽引時,則理論上,由于在第1及第2掛卷區域24、26中,在第1及第2保持部件16a、16b(掛卷點)的兩側牽引長度被平分,因此第1伸縮區域20僅能伸縮長度a,但第2伸縮區域22能夠伸縮長度2a。

參照圖4,從其他的觀點出發,試著將調節機構10(參照圖4(a))其有利的原理與沒有第2伸縮區域22的其他的調節機構100(參照圖4(b))進行比較。另外,雖然在圖4中,方便見,將卷收器12所卷收的長部件14的卷收長度表示為向第2伸縮區域22進入,但實際上被卷收在卷收器12內。如圖所示,在圖4(b)所示的調節機構100中,相當于調節機構10的第2保持部18的長部件14的端部固定點p與卷收器12在高度方向上一致,當從圖4(b)的下層所示的伸展狀態僅卷收長度4a的長部件14時,則如圖4(b)的上層所示,根據移動滑輪的原理,第1保持部16僅向卷收器12方向移動長度2a。對此,在第2保持部18對第2伸縮區域22進行規定的圖4(a)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調節機構10中,當從圖4(a)的下層所示的伸展狀態僅卷收長度4a的長部件14時,則如圖4(a)的上層所示,根據移動滑輪的原理,第1保持部16僅向卷收器12的方向移動長度a,但第2保持部18向卷收器12的方向移動長度2a。

如此,如果能夠用第2伸縮區域22來使服裝面料的拉近量倍增,則作為調節機構10整體,能夠以較少的調節操作有效地大范圍調節服裝尺寸。此外,如果能夠如此地以較少的調節操作有效地大范圍調節服裝尺寸,則能夠在有限的服裝的空間內盡可能緊湊地配設服裝尺寸調節機構。另外,在本構成中,如果將卷收器12的位置向圖3的左側移動,以便比第1伸縮區域20的尺寸更大地確保第2伸縮區域22的尺寸,則尺寸調節效率更加提高。

在圖5中表示有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a。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保持部18的方式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保持部18由前述的透明管18a、與該管18a的兩端連接并朝向第1保持部16開口的導向部30、32形成。

在圖6中表示有第3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b。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保持部18的方式也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保持部18的前述的透明管18a在高度方向y上平分(透明管18aa、18ab)。當然,透明管18a也可以分離成3個以上。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這些透明管18aa、18ab通過被縫在前身2a上的布料18b從外側一體地覆蓋而被固定于前身2a。

在圖7中表示有第4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c。如圖所示,第2保持部18由前述的第1實施方式的透明管18a、與該管18a的兩端連接且朝向第1保持部16開口的導向部30、32形成。

在圖8中表示有第5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a。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保持部12及第2保持部18的構成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即,調節機構10a的第2保持部18僅通過作為相當于第1實施方式的透明管18a的上端及下端部分的保持導向部18c,18c來保持長部件14并進行導向。此外,在第1保持部12上未具有上下一對的導向部12b、12c。

在圖9中表示有第6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b。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保持部12及第2保持部18的構成也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即,調節機構10b的第2保持部18具有:第1固定部件18d,對掛卷于第1保持部件16a且從第1掛卷區域24向第2伸縮區域22延伸的長部件14進行固定;及第2固定部件18e,對掛卷于第2保持部件16b且從第2掛卷區域26向第2伸縮區域22延伸的長部件14進行固定。此時,第1及第2固定部件18d、18e也位于相當于第1實施方式的透明管18a的上端及下端的部分上。因而,在本構成中,長部件14分離成2個部分14a、14b,而未形成1根圈狀的金屬線。

以上雖然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可以進行各種變形。例如,雖然在前述的實施方式中,服裝尺寸調節機構10被配設在左右的腰部6a、6b,但也可以僅配設單側腰部的調節機構10。此外,調節機構10的配設部位不局限于腰部6a、6b,例如也可以將調節機構10用于調節左右的前身2a、2b間的間隔。此刻,救生背心1為沒有拉鏈8的(不是前開)套頭脫穿的類型。

此外,調節機構10的配設對象不局限于救生背心1,可將本發明應用于各種各樣種類的服裝。此時,保持部16、18的數量、第1保持部16的保持部件的數量、第2保持部18的固定部件的數量也不受限制。此外,雖然在前述的實施方式中長部件為金屬線,但其原材料不受特別限制。

此外,當然可以將前述的調節機構反轉配設。即,將第1保持部16配設在前身2a側,同時將第2保持部18配設在后身3側。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部县| 灌云县| 五河县| 沁水县| 阳城县| 腾冲县| 呼伦贝尔市| 西畴县| 桐乡市| 丰顺县| 松溪县| 罗定市| 山东| 潞城市| 寿光市| 芒康县| 清徐县| 龙南县| 青川县| 龙陵县| 理塘县| 中西区| 崇明县| 广昌县| 丰县| 龙江县| 肥东县| 舞钢市| 十堰市| 广宁县| 通江县| 宁陕县| 娱乐| 拉萨市| 江川县| 红河县| 宜章县| 建始县| 德州市| 江西省|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