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服裝制造工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及西裝。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穿著的細節越來越重視,尤其對于經常出現在各種正式場合下的高檔西裝。對一款西裝來說,重要的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款型,另一方面則是作為他人視覺重點的翻駁領,在穿起后翻駁領是否貼身則是重中之重。
參閱圖1中所示,圖1為現有技術中西裝翻駁領成衣后的樣式結構圖,在通常的西裝翻駁領裁制工藝中,一般是在翻駁線和領圈之間的部分空間構成一個棗核省,在駁頭沿翻駁線翻轉后,由于棗核省的存在,在成衣后翻駁領就會在翻駁線位置上留有較大的余量,在穿起后就會起空,并不貼身,大大影響了西裝的美觀和人體穿著的舒適度。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現提供一種通過制版方法將棗核省的面積縮小的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使得成衣后西裝翻駁領貼合衣身,不會出現駁頭起空的問題,穿起后更為舒適且更為美觀。
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應用于輔助制版及裁制衣片以成衣,翻駁領包括相拼接的前領片和后領片,且前領片和后領片相拼接后于兩側分別構成袖隆線和領圈,于領圈位置上設有第一駁頭和第二駁頭,翻駁領制版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在前領片上確定翻駁領的下止口位置o點,后領片和前領片在領圈一側的位置上交于m點,確定翻駁線c,翻駁線c為一直線且止于o點,連接o點和m點并延長om線形成直線b;
步驟二,領圈包括相連的前領圈和后領圈,繪制前領圈一側的邊緣弧線om,記為弧線a,則在o點和m點之間,由直線b和弧線a合圍成一棗核省s;
步驟三,將與前領片相配的第一駁頭拼接至直線b上,且第一駁頭的下端點與下止口o點相重合;
步驟四,將第一駁頭繞o點轉動,將第一駁頭的上端點n點靠齊至構成前領圈的弧線a上,用以減小棗核省s的面積,此時,棗核省s由位于o點與n點之間的弧線a、第一駁頭的邊緣輪廓線合圍成;
步驟五,將第二駁頭與第一駁頭相拼接構成整體的駁頭。
在本發明提供的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中,還具有這樣的特征,第二駁頭接近前領圈一側的下端點與第一駁頭的上端點n點相重合。
在本發明提供的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中,還具有這樣的特征,翻駁線c的弧形延長線將第二駁頭劃分為底領和面領,且面領的寬度為4cm,底領的寬度為3cm。
在本發明提供的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中,還具有這樣的特征,前領片和后領片相拼合的線d的延長線分別與直線b、直線c交于m點和q點,且線段mq的長度為2cm至2.5cm。
在本發明提供的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中,還具有這樣的特征,第一駁頭和前領片是一體的。
在本發明提供的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中,還具有這樣的特征,前領片、第一駁頭、第二駁頭共同構成一整體的成品版,后領片作為一單獨的版。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西裝,包括翻駁領,采用上述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制成成品版,而翻駁領由成品版輔助裁制而成。
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應用于輔助制版及裁制衣片以成衣,翻駁領制版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在前領片上確定翻駁領的下止口位置o點,后領片和前領片交于m點,翻駁線c為一直線且止于o點,連接o點和m點并延長om線形成直線b;步驟二,繪制前領圈的邊緣弧線om,記為弧線a,在o點和m點之間,由直線b和弧線a合圍成一棗核省s;步驟三,第一駁頭拼接至直線b上,下端點與下止口o點相重合;步驟四,將第一駁頭繞o點轉動,上端點n點靠齊至弧線a上,以減小棗核省s的面積;步驟五,將第二駁頭與第一駁頭相拼接,通過制版方法將棗核省的面積縮小,使得成衣后西裝翻駁領貼合衣身,不會出現駁頭起空的問題,穿起后更為舒適且更為美觀。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西裝翻駁領成衣后的樣式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的裁制步驟圖一;
圖3為本發明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的裁制步驟圖二;
圖4為本發明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的裁制步驟圖三;
圖5為本發明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的裁制步驟圖四;
圖6為依本發明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裁制成衣后的翻駁領樣式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實施例結合附圖2至6對本發明提供的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作具體闡述。
實施例一,
參閱圖2至圖5,為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的裁制步驟圖,結合圖6,為依本發明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裁制成衣后的翻駁領樣式結構圖,為清晰顯示本發明的技術特征,部分結構省略示出,部分結構則以虛線示出,例如在圖2中的虛線表示制版時預設的翻駁領翻駁后的輪廓線,圖4中所示的箭頭方向意為第一駁頭的轉動方向,相對應的,第一駁頭右側的虛線表示轉動前的外輪廓線位置。
如圖2至圖6中所示,本發明提供的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應用于輔助制版及裁制衣片以成衣,西裝翻駁領包括相拼接的前領片1和后領片2,且前領片1和后領片2相拼接后于兩側分別構成袖隆線5和領圈,于領圈位置上設有第一駁頭3和第二駁頭4,上述的翻駁領制版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在前領片1上確定翻駁領的下止口位置o點,后領片2和前領片1在領圈一側的位置上交于m點,確定翻駁線c,翻駁線c為一直線且止于o點,連接o點和m點并延長om線形成直線b;
步驟二,領圈包括相連的前領圈6和后領圈,繪制前領圈6位于領圈一側的邊緣弧線om,記為弧線a,則在o點和m點之間,由直線b和弧線a合圍成一棗核省s;
步驟三,將與前領片1相配的第一駁頭3拼接至直線b上,且第一駁頭3的下端點與下止口o點相重合;
步驟四,將第一駁頭3繞o點轉動,將第一駁頭3的上端點n點靠齊至構成前領圈6的弧線a上,以減小棗核省s的面積,此時,棗核省s由位于o點與n點之間的弧線a、第一駁頭3的邊緣輪廓線合圍成;
步驟五,將第二駁頭4與第一駁頭3相拼接構成整體的駁頭。
至此,完成西裝翻駁領制版的步驟,在裁制布片過程中以上述制版方法得到的版進行裁制,即可在制衣過程中得到相應的布塊,并在成衣后得到如圖6中所示的西裝翻駁領結構,由于棗核省得到了適量的減小,使得成衣后翻駁領貼合衣身,不會出現駁頭起空的問題,穿起后更為舒適且更為美觀。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具體如圖3中所示,領圈包括前領圈6和后領圈,第二駁頭4接近前領圈6一側的下端點與第一駁頭3的上端點n點相重合。進一步的,翻駁線c的弧形延長線將第二駁頭4劃分為底領8和面領7,且面領7的寬度為4cm,底領8的寬度為3cm。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實施方式,具體如圖2中所示,前領片1和后領片2相拼合的線d的延長線分別與直線b、直線c交于m點和q點,且線段mq的長度為2cm至2.5cm。進一步的,第一駁頭3和前領片1是一體的。前領片1、第一駁頭3、第二駁頭4共同構成一整體的成品版,后領片2作為一單獨的版。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通過制版方法將棗核省的面積縮小,使得成衣后西裝翻駁領貼合衣身,不會出現駁頭起空的問題,穿起后更為舒適且更為美觀。
實施例二,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西裝,包括縫制于衣身上的翻駁領,其結構如圖6中所示,采用上述實施例一中闡述的西裝翻駁領制版方法制成成品版,翻駁領由成品版輔助裁制而成,成衣后西裝翻駁領貼合衣身,不會出現駁頭起空的問題,穿起后更為舒適且更為美觀。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而言僅僅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專業技術人員理解,在本發明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內可對其進行許多改變,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