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拉鏈技術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拉鏈拉頭及隱形拉鏈。
背景技術:
目前,隱形拉鏈常常應用在女性衣物上,可是近年來隱形拉鏈已經被用于其它領域,如:機動車、列車等交通設備的座椅上,用于解決座椅座套的縫合的問題。
目前,中國專利201310067119.6公開了一種隱形拉鏈,其包括滑塊、馬鉤及壓制件,該滑塊包括下板、導柱、上板及連接柱,該連接柱上設有收容槽,該馬鉤包括樞轉部及鉤部,該馬鉤的樞轉部設置在該連接柱的收容槽內,其特征在于,該連接柱包括兩個側壁及一個前壁,該前壁設置在該兩個側壁之間,該前壁上設有連接通道,該壓制件包括蓋板、壓制桿及連接部,該壓制桿及該連接部均設于該蓋板的下方,該連接通道用于在組裝時擠壓或彎折該連接部以使該壓制件固定在該連接柱上,該壓制桿用于壓制該馬鉤拉頭。但是,上述隱形拉鏈的結構復雜,而且不易組裝。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中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易于組裝的拉鏈拉頭及隱形拉鏈。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拉鏈拉頭包括:下船板、分別設于所述下船板相對兩側的左右側翼板、設于所述左右側翼板之間的導向件、及設于所述導向件的馬鉤;所述導向件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的頂面設有定位凹槽,所述馬鉤一端嵌設于所述定位凹槽內,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端部。
優選地,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間形成有收容凹槽,所述馬鉤跨設于所述收容凹槽頂部,并與所述收容凹槽相互配合形成拉片的拉桿部的收容通道。
優選地,所述定位凹槽的相對兩個側壁分別設有卡嵌通道,且所述定位凹槽的一端設有擋板形成阻擋端,另一端迎向所述馬鉤裝配方向開口形成開口端;所述馬鉤對應所述定位凹槽的一端形成有卡嵌部,所述卡嵌部對應所述卡嵌通道的側面設有卡嵌凸起;在組裝時,將所述馬鉤的卡嵌部嵌入所述開口端,所述卡嵌凸起嵌入所述卡嵌通道內,并沿所述卡嵌通道移動,且所述卡嵌部最終抵接所述阻擋端的擋板。
優選地,所述定位凹槽在所述開口端還向外延伸形成有延伸部,當所述卡嵌部嵌設于所述定位凹槽內后,彎折所述延伸部,并使得所述延伸部抵接所述卡嵌部,從而將所述卡嵌部固定于所述定位凹槽內。
優選地,每一所述側翼板包括側壁和擋壁,所述側壁與所述下船板的一側垂直連接,所述擋壁從所述側壁的頂部朝向所述導向件方向延伸而成,且所述擋壁與所述下船板相對平行設置。
優選地,所述擋壁朝向所述導向件的一端與所述導向件接觸或間隔一定距離設置。
優選地,所述下船板、所述側翼板和所述導向件固定連接或為一體成型結構。
一種隱形拉鏈兩個拉鏈鏈條和拉鏈拉頭,所述拉鏈拉頭實現所述兩個拉鏈鏈條的開合,所述拉鏈拉頭是如上述任一所述拉鏈拉頭。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所述拉鏈拉頭和拉鏈內,所述導向件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的頂面設有定位凹槽,所述馬鉤一端嵌設于所述定位凹槽內,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端部,從而使得馬鉤的組裝方式簡單,而且所述拉鏈拉頭的模具結構簡單,不僅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還使得產品具有外觀時尚、美觀的優點;
2、在組裝時,將所述馬鉤的卡嵌部嵌入所述開口端,所述卡嵌凸起嵌入所述卡嵌通道內,并沿所述卡嵌通道移動,且所述卡嵌部最終抵接所述阻擋端的擋板,從而保證馬鉤的固定結構具有足夠的可靠性和結構穩定性;
3、當所述卡嵌部嵌設于所述定位凹槽內后,彎折所述延伸部,并使得所述延伸部抵接所述卡嵌部,從而將所述卡嵌部固定于所述定位凹槽內,利用所述延伸部彎折后抵接所述卡鉗部,從而鉚合固定所述馬鉤,結構簡單,加工方便且具有較好的結構穩定性和可靠性;
4、所述擋壁朝向所述導向件的一端與所述導向件接觸或間隔一定距離設置,從而可以保證所述擋壁對所述拉鏈鏈條的限位效果。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隱形拉鏈中拉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拉頭去掉馬鉤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所示拉頭的組裝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拉頭的局部結構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請參閱圖1-4,一種隱形拉鏈包括設有鏈牙的兩個拉鏈鏈條(圖未示)、及與所述拉鏈鏈條配合使用的拉鏈拉頭10。所述拉鏈拉頭10實現所述兩個拉鏈鏈條的開合。
所述拉頭10包括下船板11、分別設于所述下船板11相對兩側的左右側翼板12、設于所述左右側翼板12之間的導向件13、設于所述導向件13的馬鉤14、及設有拉桿部的拉片(圖未示)。可選擇地,所述下船板11、所述側翼板12和所述導向件13固定連接或為一體成型結構,本發明對此不做限定。
每一所述側翼板12包括側壁121和擋壁122,所述側壁121與所述下船板10的一側垂直連接,所述擋壁122從所述側壁121的頂部朝向所述導向件13方向延伸而成,且所述擋壁122與所述下船板11相對平行設置。
而且,在所述側翼板12和所述導向件13之間,每一所述側翼板12的側壁121與所述導向件13相對間隔設置,并在二者之間形成所述拉鏈鏈條的鏈條通道101;而且每一所述側翼板12的擋壁122用于限位位于所述鏈條通道101內的拉鏈鏈條,從而保證所述拉鏈鏈條拉合和拉開操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應當理解,為了保證所述擋壁122對所述拉鏈鏈條的限位效果,所述擋壁122朝向所述導向件13的一端可以與所述導向件13接觸或間隔一定距離設置。如果所述擋壁122與所述導向件13間隔一定距離設置,則二者之間的間隔應當不大于拉鏈鏈牙的寬度。
所述導向件13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端部131和第二端部132,所述第一端部131的頂面設有定位凹槽20。而且,所述第一端部131和所述第二端部132之間形成有收容凹槽102。而且,沿從所述拉鏈拉頭的導入口至嚙合出口方向,所述導向件13的寬度之間變小。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131靠近所述拉鏈拉頭的導入口設置,所述第二端部132靠近所述拉鏈拉頭的嚙合出口設置。當然,不限于本實施例,在其他可替代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131靠近所述拉鏈拉頭的嚙合出口設置,所述第二端部132靠近所述拉鏈拉頭的導入口設置。
所述定位凹槽20沿所述拉鏈鏈條的移動方向延伸,而且所述定位凹槽20的相對兩個側壁(未標示)分別設有卡嵌通道201,且所述定位凹槽20的一端設有擋板202形成阻擋端21,另一端迎向所述馬鉤14裝配方向開口形成開口端22。
此外,所述定位凹槽20在所述開口端22還向外延伸形成有延伸部23,所述延伸部23用于鉚合定位所述馬鉤14。
所述馬鉤14一端嵌設于所述第一端部131的定位凹槽20內,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端部132。具體的,所述馬鉤14對應所述定位凹槽20的一端形成有卡嵌部141,所述卡嵌部141對應所述卡嵌通道201的側面設有卡嵌凸起142。
在組裝時,將所述馬鉤14的卡嵌部141嵌入所述開口端22,所述卡嵌凸起142嵌入所述卡嵌通道201內,并沿所述卡嵌通道201移動,且所述卡嵌部141最終抵接所述阻擋端21的擋板202;
而且,當所述卡嵌部141嵌設于所述定位凹槽20內后,彎折所述延伸部23,并使得所述延伸部23抵接所述卡嵌部141,從而將所述卡嵌部141固定于所述定位凹槽20內。
此外,所述馬鉤14跨設于所述收容凹槽102頂部,并與所述收容凹槽102相互配合形成拉片的拉桿部的收容通道。
在組裝所述拉頭10時,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選擇多個形狀的馬鉤,從而可以實現拉頭的馬鉤配件多樣化;而且所述拉頭10的模具結構簡單,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發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發明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