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箱包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拉桿箱包。
背景技術:
拉桿箱又稱旅行箱,是箱包中的一類,因其使用方便而受到廣泛使用。拉桿箱主要結構包括拉桿、外殼和底輪,通過手拉拉桿拖曳箱包體在底面上滾動。
公開號為CN201220621883.4的專利文件中公開了一種尺寸可調式拉桿箱,包括設有箱蓋的箱體、伸縮式拉桿和四個底輪,還包括支撐在所述箱體內的架體,所述架體由呈方框狀的上層框體和下層框體,以及連接在所述上層框體和下層框體之間的數根伸縮桿構成,所述箱體平行于所述伸縮桿的壁上形成有手風琴風箱褶皺狀的折疊部,所述伸縮式拉桿固定于所述下層框體的頂部,所述四個底輪中的兩個裝配在所述上層框體下端的兩側,另兩個裝配在所述下層框體下端的兩側。
上述拉桿箱能夠調節拉桿箱的厚度,進而達到改變拉桿箱內部容積的目的,由于厚度改變之后導致重心偏離,上述方案還需要通過改變滾輪位置以克服重心問題,調節過程較為繁瑣,調節精度難以保證,現有技術存在改進之處。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拉桿箱包,該拉桿箱包通過設置框架和折疊伸縮部,進而在改變箱體內部容積的同時避免產生重心偏離問題,方便調節。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拉桿箱包,包括箱體以及位于箱體后蓋的拉桿,所述箱體底板下連接有滾輪,所述箱體內部設置有沿箱體寬度方向的可伸縮框架,所述框架抵接箱體左右側板內壁,所述箱體頂板、底板以及前后蓋上設置有整體呈環狀的折疊伸縮部,所述折疊伸縮部與箱體側板一一對應且呈相鄰設置,所述滾輪位于兩折疊伸縮部之間。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控制框架沿著箱體寬度方向進行伸縮,箱體外表面上的折疊伸縮部同步伸縮,使得箱體左右兩側板之間的間距發生改變, 改變箱體寬度,使得箱體內部容積發生改變,滾輪安裝在箱體底板上的兩折疊伸縮部之間起到主要支撐作用,箱體左右兩側容積同步擴大,避免箱體重心位置偏離,無需改變滾輪位置,調節過程較為簡單方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框架包括主框體以及位于主框體兩側的側框體,側框體與側板一一對應呈抵接設置,所述主框體和側框體呈插接配合,主框體和側框體之間設置有用于固定兩者相對位置的限位組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兩側框體分別向外或者向內移動,進而改變整個框架的大小,插接配合的主框體和側框體,便于拉動調節,設置限位組件固定主框體和側框體之間的相對位置,使得箱體使用時能夠保持正常結構,在能夠調節的同時不易形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限位組件包括位于主框體上的若干通孔以及位于側框體上且與通孔相嵌設配合的跳珠,所述跳珠可沿通孔軸向竄動。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孔與跳珠嵌設配合形成固定,結構簡單,方便安裝配合,可沿通孔軸向竄動的跳珠使得跳珠能與不同位置的通孔配合,進而適配于框架尺寸的改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側框體上設置有用于嵌設跳珠的定位腔,所述定位腔內設置有彈簧,彈簧固定連接跳珠。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需要改變框架尺寸時,跳珠受到側向的拉力或者推力,使得彈簧形變壓縮,進而跳珠與通孔分離回縮至定位腔內部,繼續施力,跳珠嵌設至相鄰的通孔內,完成框架尺寸調節。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框架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框架和下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固定連接于拉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上框架和下框架的設置在方便調節的同時使得整個箱體具有較高的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上框架與箱體頂板呈間隔設置,兩者之間形成有分隔空間,所述箱體頂板上設置有第一拉鏈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相對較小的物件可以直接拉開第一拉鏈帶放入至分隔空間內,有利于物品的合理放置。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箱體側板外側均設置有拉手組件,拉手組件包括分別固定連接于上框體和下框體的定位塊,兩所述定位塊之間設置有連接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拉動兩側的連接帶,使得定位塊帶動框架上的側框體背離主框體方向運動,完成框架尺寸的調節,拉手組件的設置起到方便施力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箱體側板外表面開設有用于嵌設連接帶的凹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連接帶嵌設至凹槽內,有利于保持箱體外部表面的一體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箱體側板外表面還開設有與凹槽相連通的半圓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半圓槽的設置便于操作人員順利的將連接帶從凹槽內拉出。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箱體前蓋上設置有第二拉鏈帶,所述第二拉鏈帶呈環形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衣物能夠通過第二拉鏈帶直接從箱體前蓋放入,同時呈環狀設置于箱體前蓋的第二拉鏈帶還能夠使物品順利取放的同時保持箱體的結構強度。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該拉桿箱包結構簡單,方便調節,能夠根據不同的使用環境,將箱體調節至不同的尺寸,進而適用于多種使用環境;
其二:該拉桿箱包整體結構強度較高,同時具有多種使用方式,有利于合理利用箱體內部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I部放大圖;
圖3為實施例部分結構示意圖,主要用于體現上框架和下框架與拉桿的位置關系;
圖4為實施例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的局部剖視圖,主要用于體現跳珠的位置關系。
附圖標記:1、箱體;2、滾輪;3、拉桿;4、手提部;5、折疊伸縮部;6、第一拉鏈帶;7、連接帶;8、定位塊;9、半圓槽;10、第二拉鏈帶;11、凹槽;12、上框架;13、下框架;14、側框體;15、主框體;16、減重孔;17、通孔;18、跳珠;19、定位腔;20、彈簧;21、框架。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5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拉桿3箱包,包括箱體1,箱體1可以分為后蓋、前蓋、頂板、底板以及位于左右兩側的側板,在箱體1底板下方連接有四個滾輪2,在箱體1后蓋上連接有拉桿3,在箱體1頂板上方連接有手提部4,箱體1頂板還開設有第一拉鏈帶6,在箱體1前蓋上設置有第二拉鏈帶10,第二拉鏈帶10呈環形設置,衣物能夠直接從箱體1前蓋放入。
如圖1、圖3和圖4所示,在箱體1內部設置有框架21,框架21包括上下平行設置的上框架12和下框架13,上框架12與箱體1底板相抵接,上框架12與箱體1頂板呈間隔設置,兩者之間形成分隔空間,小物件可以直接拉開第一拉鏈帶6放入至分隔空間內,框架21整體呈矩形狀結構,框架21固定連接在拉桿3上,框架21不會隨著拉桿3伸縮而發生上下的位置移動,框架21四側邊緣分別抵接箱體1前后蓋以及側板的內壁。
如圖1、圖3和圖4所示,框架21具體包括固定連接于拉桿3的主框體15以及位于主框體15兩側的側框體14,側框體14與對應側板的內壁抵接,在主框體15左右兩側設置有通槽,主框體15和側框體14通過通槽插接配合,主框體15和側框體14之間設置有限位組件,限位組件主要起到固定主框體15和側框體14的相對位置,結合圖5所示,限位組件具體包括位于主框體15上的若干通孔17,在側框體14上連接有跳珠18,跳珠18與通孔17嵌設配合,為了使跳珠18能夠受力自動過渡至各個相鄰通孔17,在側框體14上開設有定位腔19,定位腔19內固定有彈簧20,彈簧20固定連接跳珠18,當側框體14和主框體15位置固定時,跳珠18下半部分位于定位腔19內,跳珠18上半部分位于通孔17內,為了降低框架21的整體重量,在框架21上設置有若干減重孔16。
如圖1至圖4所示,側框體14能夠沿著箱體1寬度方向來回伸縮,箱體1表面設置有與側框體14來回同步伸縮的折疊伸縮部5,折疊伸縮部5設置有兩個,分別位于相鄰箱體1側板的位置,折疊伸縮部5具體分布在箱體1前后蓋、頂板和底板上,折疊伸縮部5整體呈環形設置,折疊伸縮部5具體為手風琴風箱褶皺狀的伸縮結構。在箱體1側板的外表面均設置有拉手組件,拉手組件起到方便拉伸側板的作用,拉手組件包括固定連接于上框體和下框體的定位塊8,在兩定位塊8之間還設置有連接帶7,在箱體1表面開設有凹槽11,連接帶7嵌設于凹槽11內,箱體1側板外表面還設置有與凹槽11相連通的半圓槽9。
具體實施過程:通過拉動兩側的連接帶7,使得定位塊8帶動框架21上的側框體14背離主框體15方向運動,跳珠18受到一定的側向力,彈簧20被壓縮,進而使得跳珠18從相對靠近主框體15中心位置的通孔17跳動至相對遠離主框體15中心位置的通孔17,所有側框體14同步向外運動,箱體1表面的折疊伸縮部5也與側框體14同步拉伸,完成箱體1尺寸的擴大;當需要縮小箱體1尺寸時,通過直接施力箱體1兩側的側板,所有的側框體14同步向內運動,箱體1表面的折疊伸縮部5也與側框體14同步縮短,完成箱體1尺寸的縮小。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