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及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復方中藥,尤其是復方中藥的滴丸制劑。
背景技術(shù):
急慢性咽炎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尤以有煙酒嗜好的人為甚,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及空氣再染的日益加重,因熱毒所致的急慢性咽炎等病癥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臨床上西藥治療主要采用抗生素結(jié)合抗病毒藥物治療。
中國專利申請?zhí)?3117037.0公開了一種“百草消炎丸”,該藥是由雙花、元參、大青葉、當歸、漢三七、血竭、元胡、制香附、沒藥、乳香、臺鳥藥、百草霜組成,該藥與已有的中、西藥比較對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有特殊的療效,治愈率、效益顯著。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溶出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對熱毒蘊結(jié)所致的炎癥有治療效果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這種制劑的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所述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由重量百分比為5~60%的藥物有效成分和余量的藥用輔料組成,藥物有效成分為以下重量比的原料藥人工牛黃0.24~4.80、珍珠母0.48~9.60、蟾酥0.145~2.90、青黛0.19~3.80、天花粉0.48~9.60、大黃0.48~9.60、雄黃0.48~9.60,藥用輔料為聚乙二醇。
上述制劑中藥物有效成分和藥用輔料的優(yōu)選重量百分比為10~20%藥物有效成分和余量的藥用輔料。
上述的聚乙二醇為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并以聚乙二醇4000為最佳。
本發(fā)明所述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的制備方法由以下步驟組成一、將雄黃、珍珠母粉碎成50~200目的細粉;二、將大黃和天花粉粉碎成50~200目的細粉;三、將青黛粉碎成50~200目的細粉;四、人工牛黃粉碎成50~200目的細粉;五、蟾酥加白酒研成糊狀;六、將步驟一、二、三的細粉與步驟五所得糊狀物混勻,然后加入熔融的聚乙二醇4000或6000中,水浴加熱并攪拌加入步驟四所得粉末攪拌混勻,水浴加熱;七、按照常規(guī)工藝將步驟六所得物滴入冷卻液中制成滴丸。
步驟七中所述冷卻液優(yōu)選二甲基硅油。在步驟六中可以加入適量甘露醇作為矯味劑或掩味劑。
本發(fā)明對滴丸制備工藝中影響滴丸制備的因素包括基質(zhì)種類、冷卻劑種類、藥液溫度、滴距、滴速和冷卻劑溫度等因素進行了考察。本發(fā)明發(fā)現(xiàn)無論用何種基質(zhì)與藥物混合后,均易混勻,在95℃左右有較好的流動性,所以將藥液溫度定為95℃。當?shù)尉?∶8厘米,滴速約50~90丸/分鐘。
本發(fā)明主要用于治療熱毒蘊結(jié)所致的咽喉腫痛、疔、癰、瘡癤等癥,溶出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舌下含服經(jīng)口腔粘膜吸收,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起效速度快。本發(fā)明的藥物劑型為滴丸劑,其形狀為黃褐色,大小均勻。所述的滴丸劑丸重范圍20~60mg,優(yōu)選為50mg,重量差異士10%,適合工業(yè)化生產(chǎn)。成人每天服用3次,每次6粒。
溶出度試驗表明炎癥滴丸的溶出速度在10分鐘時就明顯高于牛黃消炎片,顯示炎癥滴丸比牛黃消炎片溶出速率高,見效快。
本發(fā)明與牛黃消炎片溶出度(%)測定結(jié)果
具體實施方式
下列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是以任何方式來限制本發(fā)明。下就以制備10000粒為例予以說明。
實施例1將16.03g雄黃粉碎成100目細粉;將16.03g珍珠母粉碎成100目細粉;將16.03g大黃粉碎成100目細粉;將16.03g天花粉粉碎成100目細粉;將6.35g青黛研細至100目;將上述粉末混勻備用。將8.03g人工牛黃研細至100目,備用。
將4.8g蟾酥加適量白酒研成糊狀,加入上述備用混合粉中混勻,加入416.7g熔融的輔料聚乙二醇4000中,水浴加熱并攪拌均勻,混勻后加入人工牛黃粉攪拌均勻,水浴加熱,轉(zhuǎn)移至貯液罐中,密閉并保溫90~95℃,調(diào)節(jié)閥門,選用滴頭按每丸重50mg的滴頭,由上往下,滴入6℃二甲基硅油冷卻液中,滴速70丸/分鐘.滴丸成形后取出,吸去表面冷卻液,干燥即得。
實施例2將4.8g蟾酥加適量白酒研成糊狀,加入實施例1中備用混合粉中混勻,加入336.7g熔融的輔料聚乙二醇4000中,水浴加熱并攪拌均勻,混勻后加入人工牛黃粉攪拌均勻,并加入80g矯味劑或掩味劑,水浴加熱,轉(zhuǎn)移至貯液罐中,密閉并保溫90~95℃,調(diào)節(jié)閥門,選用滴頭按每丸重50mg的滴頭,由上往下,滴入6℃二甲基硅油冷卻液中,滴速70丸/分鐘.滴丸成形后取出,吸去表面冷卻液,干燥即得。
實施例3將4.8g蟾酥加適量白酒研成糊狀,加入實施例1中備用混合粉中混勻,加入516.7g熔融的輔料聚乙二醇4000中,水浴加熱并攪拌均勻,混勻后加入人工牛黃粉攪拌均勻,水浴加熱,轉(zhuǎn)移至貯液罐中,密閉并保溫90~95℃,調(diào)節(jié)閥門,選用滴頭按每丸重60mg的滴頭,由上往下,滴入6℃二甲基硅油冷卻液中,滴速70丸/分鐘.滴丸成形后取出,吸去表面冷卻液,干燥即得。
實施例4將4.8g蟾酥加適量白酒研成糊狀,加入實施例1中備用混合粉中混勻,加入396.7g熔融的輔料聚乙二醇4000中,水浴加熱并攪拌均勻,混勻后加入人工牛黃粉攪拌均勻,并加入120g矯味劑或掩味劑,水浴加熱,轉(zhuǎn)移至貯液罐中,密閉并保溫90~95℃,調(diào)節(jié)閥門,選用滴頭按每丸重60mg的滴頭,由上往下,滴入6℃二甲基硅油冷卻液中,滴速70丸/分鐘.滴丸成形后取出,吸去表面冷卻液,干燥即得。
實施例5將4.8g蟾酥加適量白酒研成糊狀,加入實施例1中備用混合粉中混勻,加入416.7g熔融的輔料聚乙二醇6000中,水浴加熱并攪拌均勻,混勻后加入人工牛黃粉攪拌均勻,水浴加熱,轉(zhuǎn)移至貯液罐中,密閉并保溫90~95℃,調(diào)節(jié)閥門,選用滴頭按每丸重50mg的滴頭,由上往下,滴入6℃二甲基硅油冷卻液中,滴速70丸/分鐘.滴丸成形后取出,吸去表面冷卻液,干燥即得。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由重量百分比為5~60%的藥物有效成分和余量的藥用輔料組成,藥物有效成分為以下重量比的原料藥人工牛黃0.24~4.80、珍珠母0.48~9.60、蟾酥0.145~2.90、青黛0.19~3.80、天花粉0.48~9.60、大黃0.48~9.60、雄黃0.48~9.60,藥用輔料為聚乙二醇。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藥物有效成分和藥用輔料的重量百分比為10~20%藥物有效成分和余量的藥用輔料。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有效成分中的原料藥重量比為人工牛黃0.803、珍珠母1.603、蟾酥0.48、青黛0.635、天花粉1.603、大黃1.603、雄黃1.603。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乙二醇為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乙二醇為聚乙二醇4000。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驟組成一、將雄黃、珍珠母粉碎成50~200目的細粉;二、將大黃和天花粉粉碎成50~200目的細粉;三、將青黛粉碎成50~200目的細粉;四、人工牛黃粉碎成50~200目的細粉;五、蟾酥加白酒研成糊狀;六、將步驟一、二、三的細粉與步驟五所得糊狀物混勻,然后加入熔融的聚乙二醇4000或6000中,水浴加熱并攪拌加入步驟四所得粉末攪拌混勻,水浴加熱;七、按照常規(guī)工藝將步驟六所得物滴入冷卻液中制成滴丸。
7.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七中所述的冷卻液為二甲基硅油。
8.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六中加入適量甘露醇。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復方中藥,尤其是復方中藥的滴丸制劑。本發(fā)明所述的治療炎癥的滴丸制劑由重量百分比為5~60%的藥物有效成分和余量的藥用輔料組成,藥物有效成分為以下重量比的原料藥人工牛黃0.24~4.80、珍珠母0.48~9.60、蟾酥0.145~2.90、青黛0.19~3.80、天花粉0.48~9.60、大黃0.48~9.60、雄黃0.48~9.60,藥用輔料為聚乙二醇。溶出度試驗表明炎癥滴丸的溶出速度在10分鐘時就明顯高于牛黃消炎片,顯示炎癥滴丸比牛黃消炎片溶出速率高,見效快。
文檔編號A61K36/19GK1939429SQ20051001104
公開日2007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董汛, 張立群, 高崇昆 申請人: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