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放射治療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是涉及一種放射治療床。
技術背景醫生為患者進行防射治療時,由于患者無法領會醫生的意思,或者身體有傷 不便移動,致使患者往往不能將身體調整到最佳的姿勢以便放射治療,從而使得 放射治療無法完成或治療效果不佳,而且,不正確地姿勢易使患者不應被照射的 身體部分被射線照射,給患者帶來損傷,因此,人們需要一種可幫助患者調整身 體姿勢的治療床,以提高治療效果。 發明內容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放射治療床,包括底座,底座內 安裝轉動軸,轉動軸上安裝第二錐齒輪,第二錐齒輪與第一錐齒輪嚙合,第一錐 齒輪與轉動電機的輸出軸連接,轉動電機位于底座內,轉動軸的上端伸出底座外 與鉸連座連接,鉸連座與基座鉸連,基座的左右分別設置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第一支架上開設第一導向槽,第二支架上開設第二導向槽,第一導向槽內安裝第 一支座,第二導向槽內安裝第二支座,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分別與床體連接,基 座上安裝絲杠,絲杠與基座螺紋連接,絲杠分別與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連接,絲 杠的一端穿出第二支座外與行走電機連接,行走電機與床體連接。最好床體由床板和環形扶手連接構成,環形扶手上安裝多個連接套,床板上 相應設置多個向上彎折的連接凸塊,每個連接套與其相對應的連接凸塊連接,每 相鄰的兩個連接凸塊之間構成凹槽。床板上平行設置兩條導向槽,每條導向槽內 安裝一塊滑塊,兩塊滑塊分別與托板連接,托板與充氣墊鉸連,充氣墊內設置內腔,充氣墊上安裝充氣嘴,充氣嘴與內腔聯通。導向槽的長度大于床板長度的二 分之一,小于床板長度的三分之二。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放射治療床,可根據放射治療的要求,將床體進行轉動、 傾斜或直線移動,從而可使患者需要放射治療的身體部分處于最佳的照射位置, 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圖l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A向 放大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l-床板、2-環形扶手、3-第一導向槽、4-第一支座、5-連接套、6-連接凸塊、7-凹槽、8-絲杠、9-第二支架、10-第二支座、11-行走電機、12-第二 導向槽、13-轉動電機、14-第一錐齒輪、15-第二錐齒輪、16-鉸連座、17-底座、 18-基座、19-第一支架、20-轉動軸、21-支撐塊、22-托板、23-滑塊、24--充,墊、 25-充氣嘴、26-內腔、27-導向槽。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放射治療床包括底座17,底座17內垂直安裝 轉動軸20,轉動軸20上安裝第二錐齒輪15,第二錐齒輪15與第一錐齒輪14嚙 合,第一錐齒輪14與轉動電機13的輸出軸連接,轉動電機13位于底座17內, 轉動電機13、第一錐齒輪14、第二錐齒輪15和轉動軸20連接構成轉動裝置,轉 動裝置可帶動床體繞轉動軸20旋轉;轉動軸20的上端伸出底座17外與鉸連座16 連接,鉸連座16與基座18鉸連,基座18的左右分別設置第一支架19和第二支 架9,第一支架19上開設第一導向槽3,第二支架9上開設第二導向槽12,第一 導向槽3內安裝第一支座4,第二導向槽12內安裝第二支座10,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10分別與床體連接,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10可帶動床體沿第一導向槽3 和第二導向槽12作直線移動,基座18上安裝絲杠8,絲杠8與基座18螺紋連接, 絲杠8分別與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10連接,絲杠8的一端穿出第二支座10外 與行走電機11的輸出軸連接,行走電機11與床體連接,絲杠8、基座18和行走 電機11連接構成絲杠螺母機構,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10對絲杠8起支撐作用, 同時絲杠8可相對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10轉動,當需相對底座17往復移動床 體時,可啟動行走電機ll,行走電機11帶動絲杠8轉動,由于絲杠8與基座18 螺紋連接,且基座18固定不動,因此,絲杠8轉動的同吋相對基座18作直線運 動,由此絲杠8帶動床體作直線運動,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10對床體起支撐和 導向作用,確保床體只沿第一導向槽3和第二導向槽12的方向往復運動。上述結 構的放射治療床,可根據照射的要求使床體相對底座17完成轉動、傾斜和直線運 動,從而使患者無需變換體位,即可達到較好的照射位置,可有效地提高治療效 果。如圖1和圖2所示,床體可由床板1和環形扶手2連接構成,環形扶手2可 將由外表光滑的不銹鋼管制成,環形扶手2上安裝多個連接套5,床板l上相應設 置多個向上彎折的連接凸塊6,每個連接套5與其相對應的連接凸塊6連接,每相 鄰的兩個連接凸塊6之間構成凹槽7;當床體作轉動、傾斜或直線運動時,以及當 患者由床體上坐起時,可方便患者抓住床體上的環形扶手2,確保患者在治療過程 中的安全,凹槽7的設計可方便患者將手插入凹槽7內抓握環形扶手2。如圖2和圖3所示,可在床板1上平行設置兩條導向槽27,每條導向槽27內 各安裝一塊滑塊23,兩塊滑塊23分別與托板22連接,托板22與充氣墊24鉸連, 醫生可根據治療需要,將充氣墊24相對托板22抬起一定角度,以改變患者頭部的位置;充氣墊24內設置內腔26,充氣墊24上安裝充氣嘴25,充氣嘴25與內 腔26聯通,可通過調節內腔26內氣體的多少調整充氣墊24的厚度;治療時可將 充氣墊24沿導向槽27移動至患者的頸部和腰部等位置,將患者的頸部或腰部抬 起,以便于照射治療;充氣墊24下部可設置支撐塊21,支撐塊21可將托板22與 充氣墊24隔開,便于人們用手抓住充氣墊24將其抬起。如圖2所示,導向槽27的長度應大于床板1長度的二分之一,小于床板l長 度的三分之二,導向槽27的長度限定在這個范圍內, 一方面可防止導向槽27過 長降低床板1的舒適度,另一方面可確保充氣墊24可沿足夠長的導向槽27移動 到治療所需的位置,將患者需要照射治療的身體部分抬起,以提高治療效果。
權利要求1、放射治療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7),底座(17)內安裝轉動軸(20),轉動軸(20)上安裝第二錐齒輪(15),第二錐齒輪(15)與第一錐齒輪(14)嚙合,第一錐齒輪(14)與轉動電機(13)的輸出軸連接,轉動電機(13)位于底座(17)內,轉動軸(20)的上端伸出底座(17)外與鉸連座(16)連接,鉸連座(16)與基座(18)鉸連,基座(18)的左右分別設置第一支架(19)和第二支架(9),第一支架(19)上開設第一導向槽(3),第二支架(9)上開設第二導向槽(12),第一導向槽(3)內安裝第一支座(4),第二導向槽(12)內安裝第二支座(10),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10)分別與床體連接,基座(18)上安裝絲杠(8),絲杠(8)與基座(18)螺紋連接,絲杠(8)分別與第一支座(4)和第二支座(10)連接,絲杠(8)的一端穿出第二支座(10)外與行走電機(11)連接,行走電機(11)與床體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治療床,其特征在于床體由床板(1)和 環形扶手(2)連接構成,環形扶手(2)上安裝多個連接套(5),床板(1) 上相應設置多個向上彎折的連接凸塊(6),每個連接套(5)與其相對應的連 接凸塊(6)連接,每相鄰的兩個連接凸塊(6)之間構成凹槽(7)。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放射治療床,其特征在于床板(1)上平行設 置兩條導向槽(27),每條導向槽(27)內安裝一塊滑塊(23),兩塊滑塊(23) 分別與托板(22)連接,托板(22)與充氣墊(24)鉸連,充氣墊(24)內設 置內腔(26),充氣墊(24)上安裝充氣嘴(25),充氣嘴(25)與內腔(26) 聯通。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放射治療床,其特征在于導向槽(27)的長 度大于床板(1)長度的二分之一,小于床板(1)長度的三分之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放射治療床,它包括底座,底座內安裝轉動軸,轉動軸上安裝第二錐齒輪,第二錐齒輪與第一錐齒輪嚙合,第一錐齒輪與轉動電機的輸出軸連接,轉動軸的上端伸出底座外與鉸連座連接,鉸連座與基座鉸連,基座上設置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上開設第一導向槽,第二支架上開設第二導向槽,第一導向槽內安裝第一支座,第二導向槽內安裝第二支座,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與床體連接,基座上安裝絲杠,絲杠與基座螺紋連接,絲杠與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連接,絲杠的一端與行走電機連接,行走電機與床體連接。它可根據放射治療的要求,將床體進行轉動、傾斜或直線移動,從而可使患者需要放射治療的身體部分處于最佳的照射位置,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文檔編號A61G13/00GK201115703SQ20072015763
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7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27日
發明者智 王 申請人:智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