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下頜骨二維牽張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口腔頜面外科器械領域,是一種內置式下頜骨二維牽張器。
背景技術:
牽張成骨術(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是通過骨切開后,應用特制的牽引裝置,緩慢牽拉,使截骨間隙中形成新骨從而達到骨骼延長的目的。牽張成骨技術最常應用于延長下頜骨,治療各類原因導致的小頜畸形,可以使下頜骨延長10 30mm。
最早應用于臨床的下頜骨DO裝置是外置型單一方向的牽張裝置,這種牽張器只能在單一方向延長下頜骨,而下頜骨畸形的患者往往同時存在升支(垂直向)和體部(水平向)的骨量不足。其后出現了外置型雙向牽張器,通過在下頜骨上做兩個截骨線(升支水平向和體部垂直向),可以同時在兩個方向上延長下頜骨。雙向外置型牽引器的引入明顯增加了下頜骨畸形牽張成骨的適用范圍,但是外置型下頜骨牽張器的主要缺點是體積較大,患者不適感明顯,以及會在面部遺留永久性的皮膚疤痕。隨后誕生的內置型牽張器有效地解決了以上問題,但對于下頜骨小頜畸形的患者,應用單一方向的內置型牽張器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則需要同時在兩個部位安置不同方向的牽張器,這無疑增加了手術難度、手術創(chuàng)傷和手術時間。
之前,申請人申請了一種實用新型《下頜骨內置型雙向式牽張器》(申請?zhí)?007201260139,已批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在臨床應用的基礎上,申請人從結構設計方面對該牽張器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完善,提出本實用新型。與前者比較,本實用新型無論從結構和功能來講都更具優(yōu)點。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應下頜骨小頜畸形患者的內置式二維牽張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設計一種下頜骨二維牽張器,其特征是兩個不同牽引方向的上導向體和下導向體通過兩端帶有萬向節(jié)的連桿連接,使上導向體和下導向體之間形成兩個活動關節(jié)。
所述的上導向體連接有上活動翼和上固定翼;下導向體連接有下活動翼和下固定翼;上固定翼和下固定翼在靠近上導向體、下導向體連接端的位置;上活動翼和下活動翼上的外螺紋分別與上牽引螺桿和下牽引螺桿的內螺紋螺紋連接。
所述的下導向體內有插桿,插桿一端沿下導向體內管向外伸出,插桿的伸出端連接轉柄萬向節(jié)。
所述的下牽引螺桿的左端和連接桿的尾部分別有內六方,插桿的左端有一過渡段,過渡段左右各有一段外六方,插桿通過左端外六方與連接桿的尾部內六方形成成型聯(lián)接;插桿右端外六方與下牽引螺桿端部的內六方形成成型聯(lián)接;下牽引螺桿左邊留有套筒,套筒套接在連接桿右端的管體上。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由于兩個不同牽引方向的上導向體和下導向體通過兩端帶有萬向節(jié)的連桿連接,使上導向體3和下導向體之間形成兩個活動關節(jié)。使其下頜骨內置式二維牽張器能夠應用于下頜骨小頜畸形的矯正,能在下頜骨體部和升支部兩個方向上同時進行牽張成骨。每個導向體內各安裝一個活動翼,活動翼上的內螺紋與牽引螺桿的外螺紋形成螺紋傳動。通過插桿的前推和后拉來切換不同方向的牽引螺桿與轉柄聯(lián)接,前推插桿可以使之與升支牽張螺桿(即上牽引螺桿)發(fā)生連接,旋轉轉柄可帶動升支活動翼移動;后拉插桿則使之與體部牽張螺桿(即下牽引螺桿)發(fā)生連接,旋轉轉柄可帶動體部活動翼移動,從而實現與活動翼聯(lián)接成一體的頜骨依靠導向體的導向作用在不同方向上進行移動,完成二維牽張過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是在安放本實用新型的手術過程中,可以通過萬向節(jié)調節(jié)牽張器兩個導向體之間的夾角,使其符合不同患者下頜骨體部和升支部之間的轉折角度,保證牽張器最大限度地與患者下頜骨形態(tài)相適應,并使得牽張器的兩個導向體分別在體部和升支兩個平面均能夠與骨表面緊密貼合。從某種意義講,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個體化設計的二維牽張
器。之前的實用新型(2007201260139)是通過雙聯(lián)固定翼將兩個不同牽引方向的導向體聯(lián)接在一起,聯(lián)接角度是固定的。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傳動裝置轉柄只有一個,通過插桿的前推和后拉使之分別與兩個不同方向的牽引螺桿建立聯(lián)接。因此,手術中只需在皮膚上預留一個牽引切口 (暴露轉柄于皮膚外)即可實現術后對兩個不同方向導向體的牽引,減少了暴露的牽引創(chuàng)口,從而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而之前的實用新型(2007201260139)各有一個轉柄與不同方向的牽引螺桿聯(lián)接,手術中需要在皮膚上預留兩個牽引切口。
下面結合實施例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圖1為下頜骨二維牽張器結構示意圖;圖2為內外六方結構示意圖;圖3為插桿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固定翼;2、上活動翼;3、上導向體;4、上牽引螺桿;5、下固定翼;6、下導向體;7、下活動翼;8、轉柄;9、轉柄萬向節(jié);10、下牽引螺桿;11、插桿;12、連接桿;13、萬向節(jié);14、連桿;15、萬向節(jié)連接孔;16、外六方;17、圓柱銷;18、內六方;19、過渡段;20、套筒。
具體實施方式
5如圖1所示,兩個不同牽引方向的上導向體3和下導向體6通過兩端帶有萬向節(jié)13的連桿14連接,使上導向體3和下導向體6之間形成兩個活動關節(jié)。
上導向體3連接有上活動翼2和上固定翼1;下導向體6連接有下活動翼7和下固定翼5;上固定翼1和下固定翼5在靠近上導向體3、下導向體6連接端的位置;上活動翼2和下活動翼7上的外螺紋分別與上牽引螺桿4和下牽引螺桿10的內螺紋螺紋連接。
下導向體6通過兩端帶有萬向節(jié)13的連桿14連接是由連接桿12左端的一個萬向節(jié)連接孔15與萬向節(jié)連接的。上導向體3與帶有萬向節(jié)13的連桿14連接是直接與上導向體3右端的萬向節(jié)連接孔15連接的。
手術過程中,可以通過連接萬向節(jié)13調節(jié)上導向體3和下導向體6之間的夾角,使其符合不同患者下頜骨升支部和體部之間的轉折角度,保證牽張器最大限度地與患者下頜骨形態(tài)相適應,并使得牽張器的兩個導向體分別在體部和升支兩個平面均能夠與骨表面緊密貼合。
如圖2所示,連接桿12的尾部和下牽引螺桿10的左端分別加工有內六方18,插桿11的左端有一過渡段19,過渡段19左右各有一段外六方16,插桿11通過左端外六方16與連接桿12的尾部內六方形18成聯(lián)接;插桿11右端外六方16與牽引螺桿10端部的內六方形成聯(lián)接;下牽引螺桿10左邊留有套筒20,套筒20套接在連接桿12右端的管體上。工作時,插桿11左移時通過端部左端外六方16與連接桿12的尾部內六方18連接。旋轉插桿ll可實現下頜骨升支牽引。插桿ll右移時,通過端部右端外六方16與下牽引螺桿10端部的內六方18連接,旋轉插桿11可實現下頜骨體部牽引。
如圖3所示,插桿11右端沿下牽引螺桿10內管向右伸出,插桿11右端的圓柱銷17與轉柄8及轉柄萬向節(jié)9連接。使轉柄8、轉柄萬向節(jié)9與連接桿12連接的上牽引螺桿4形成多關節(jié)連接體。
權利要求1、下頜骨二維牽張器,其特征是兩個不同牽引方向的上導向體(3)和下導向體(6)通過兩端帶有萬向節(jié)(13)的連桿(14)連接,使上導向體(3)和下導向體(6)之間形成兩個活動關節(jié)。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頜骨二維牽張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上 導向體(3)連接有上活動翼(2)和上固定翼(1);下導向體(6)連接 有下活動翼(7)和下固定翼(5);上固定翼(1)和下固定翼(5)在靠 近上導向體(3)、下導向體(6)連接端的位置;上活動翼(2)和下活動 翼(7)上的外螺紋分別與上牽引螺桿(4)和下牽引螺桿(10)的內螺紋 螺紋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下頜骨二維牽張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下 導向體(6)內有插桿(11),插桿(11) 一端沿下導向體(6)內管向外 伸出,插桿(11)的伸出端連接轉柄萬向節(jié)(9)。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下頜骨二維牽張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下牽 引螺桿(10)的左端和連接桿(12)的尾部分別有內六方(18),插桿(11) 的左端有一過渡段(19),過渡段(19)左右各有一段外六方(16),插桿(11)通過左端外六方(16)與連接桿(12)的尾部內六方(18)形成成 型聯(lián)接;插桿(11)右端外六方(16)與下牽引螺桿(10)端部的內六方(18)形成成型聯(lián)接;下牽引螺桿(10)左邊留有套筒(20),套筒(20) 套接在連接桿(12)右端的管體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口腔頜面外科器械領域一種內置式下頜骨二維牽張器,其特征是兩個不同牽引方向的上導向體(3)和下導向體(6)通過兩端帶有萬向節(jié)(13)的連桿(14)連接,使上導向體(3)和下導向體(6)之間形成兩個活動關節(jié)。它可以通過萬向節(jié)調節(jié)牽張器兩個導向體之間的夾角,保證牽張器最大限度地與患者下頜骨形態(tài)相適應,并使得牽張器的兩個導向體分別在體部和升支兩個平面均能夠與骨表面緊密貼合。并可實現術后對兩個不同方向導向體的牽引,減少了暴露的牽引創(chuàng)口,從而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
文檔編號A61B17/60GK201267522SQ200820221709
公開日2009年7月8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28日
發(fā)明者周雁麓, 張接信, 斌 薄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