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創面傷口治療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用品,具體地講,是一種對創面傷口進行治療的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情況下,外傷、外科手術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人體體表創面傷口,這一類型的傷口在進行包扎和治療之后,傷口不會立即痊愈復原,而是需要經過壞死,滲出,愈合期。傳統的做法是利用棉紗等一類的醫療用品對傷口進行包扎,包扎的傷口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細菌感染,但是透氣性不強的環境不利于傷口的修復,而且在修復過程中創面傷口的代謝產物和分泌物也無法及時引流排除,反而會影響傷口修復從而遷延了創面康復周期。創面傷口傳統治療技術存在上述的不足問題,后來,隨著技術改進出現了另一種傷口治療材料,其傷口覆蓋敷料上連接有排液管道,傷口分泌液可以通過排液管道配合負壓裝置吸引排出,由于及時排出傷口分泌液,促進傷口的修復,因此比傳統傷口覆蓋包扎方法縮短了傷口的康復周期。但是在使用這類傷口治療裝置時,當創面傷口需要沖洗或者藥物治療時無法進行,無法對創面傷口進行主動治療。創面傷口修復過程中如果能夠適時的輸注藥物或者適時地進行傷口沖洗,對傷口的修復十分有利,能大大縮短創面傷口康復周期和組織的愈合程度。不能對創面傷口進行藥物輸注或者液體沖洗是現有創面傷口修復技術中存在的不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對創面傷口進行藥物治療或者液體沖洗的創面傷口治療裝置。本發明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對發明目的加以實現。一種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包括覆蓋敷料和管道兩大組成部件,其中,覆蓋敷料分為兩類,一類是供液敷料,另一類是排液敷料,兩者裝配鑲嵌組成整體覆蓋敷料,兩者的接觸面互不通透液體,管道組成包括供液管道和排液管道,供液管道插入供液敷料,排液管道插入排液敷料,兩種管道插入敷料之中的部分都設有通透孔。由于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具有供液功能模塊,利用負壓裝置提供動力,使得創面傷口能夠及時充分地通過供液功能模塊接受藥物治療或者液體沖洗,治療或者沖洗之后的廢液和組織代謝產物又可以通過排液功能模塊排出,這對創面傷口的修復十分有利,能夠大大縮短創面傷口的康復周期。所述供液敷料截面形狀為梯形,所述排液敷料截面形狀與供液敷料截面形狀相適應。經過發明人的多次反復實驗,確保輸注藥液及沖洗液體以最佳的方式到達創面傷口,總結出供液敷料截面形狀為梯形是最佳的截面形狀,排液敷料截面形狀與供液敷料截面形狀相適應,兩者鑲嵌形成敷料整體。所述供液敷料與排液敷料由醫用級海綿或者類似于海綿構造的醫用級材料制作而成。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述。圖1是本發明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供液敷料和排液敷料的剖面示意圖以及俯視方向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管道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整體結構剖面示意圖。其中圖中1.供液敷料、2.排液敷料、3.供液管道、4.排液管道、5.供液敷料與排液敷料的接觸面、6.創面傷口、7.供液管道或排液管道上的通透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圖1,本發明呈現的是一種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其主要的組成部分是覆蓋敷料和管道。其中,覆蓋敷料分為兩類一類是供液敷料1,另一類是排液敷料2,這兩類敷料裝配鑲嵌在一起形成了整體覆蓋敷料,鑲嵌時供液敷料1與排液敷料2的接觸面5是互不透液的。可以在供液敷料1與排液敷料2接觸的表層設置一層不通透液體的材料,使供液敷料1向創面傷口 6供液時,液體不會滲透到與其鑲嵌在一起的排液敷料2上。同樣地,管道也分為供液管道3和排液管道4,供液管道3插入供液敷料1,排液管道4插入排液敷料2, 這兩種管道插入敷料之中的部分都設有通透孔7。由此,利用負壓裝置連接排液管道4,外源性液體和藥物輸注入供液管道3,形成一個藥液動力循環。從供液管道3輸注入藥液,藥液經供液管道3通過通透孔7進入供液敷料1,再從供液敷料1滲透到創面傷口 6上,藥液在創面傷口 6上進行治療之后,再回流到排液敷料2之中,再從通透孔7進入排液管道4排離傷口。使得傷口能夠及時充分地通過供液功能模塊接受藥物治療或者液體沖洗,治療或者沖洗之后的廢液和組織代謝產物又可以通過排液功能模塊排出,這對創面傷口的修復十分有利,能夠大大縮短傷口的康復周期。如圖1和圖2所示,經過發明人的多次反復實驗, 確保輸注藥液及沖洗液體以最佳的方式到達創面傷口,總結出供液敷料截面形狀為梯形是最佳的截面形狀,排液敷料截面形狀與供液敷料截面形狀相適應,兩者鑲嵌形成敷料整體。下面分別采用本發明和具有單純引流功能的創面傷口治療裝置進行比較使用病例一隨機抽選兩例病情大致相同的患者,兩例患者都是左下肢脛骨骨折后,皮膚感染壞死,感染程度相當。分別進行清創之后,其中的一例使用現有產品(具有單純引流功能的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另一例患者使用本發明產品進行對比治療。采用現有產品手術后7天,感染灶明顯縮小,可見少許肉芽組織,創面有所愈合, 感染得到部分控制。而采用發明產品手術后給于適當清洗液治療,7天后,見創面被新鮮的肉芽組織填充,呈粉紅色顆粒,新鮮血廣泛滲出,感染創面基本愈合,感染基本控制。病例二隨機抽取兩例病情相似的患者,給以相同治療方案,其中一例使用現有產品(具有單純引流功能的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另一例患者使用本發明產品,進行對比治療。
1、70歲男性因“右股骨粗隆間骨折長期臥床,骶部皮膚潰爛2個月”入院。臨床檢查見骶尾部皮膚潰爛,面積約6cmX 8cm,骶骨外露,周圍組織呈黑色壞死狀,潰瘍周圍皮下潛行約1.5cm寬,體溫38°C。入院后第二日手術清除大部分壞死皮膚及組織,術后患者采用發明產品處理創面,次晨體溫37. 5°C手術后第3天體溫已恢復正常。此后每隔7天更換本發明產品一次,2個月后肉芽已長滿潰瘍腔,顏色紅潤,不見骶骨外露,創面縮小到 2cmX2. 5cm,一次植皮成功消滅創面。2、73歲男性因“長期臥床,骶尾部巨大褥瘡2個月”入院。臨床檢查骶尾部皮膚潰爛,面積5cmX8cm,周圍組織見壞死組織,體溫37.5°C。患者采用現有產品(具有單純引流功能的傷口護理裝置)處理創面。每隔7天更換負壓引流裝置一次,2個月后創面可見稀少肉芽組織爬行,創面縮小到3cmX5. 5cm,繼續更換負壓引流裝置。病例三抽取兩例患者,都為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瘍,可見肌腱,常規換藥年余不愈, 病情相似,給以相同治療方案,其中的一例使用現有產品(具有單純引流功能的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另一例患者使用本發明產品進行對比治療,其各階段治療情況如表1所示。
權利要求
1.一種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包括覆蓋敷料和管道,其特征是所述覆蓋敷料由供液敷料和排液敷料鑲嵌而成,兩者接觸面互不透液,所述管道包括供液管道和排液管道,所述供液管道和排液管道分別插入供液敷料和排液敷料,兩種管道插入敷料之中的部分設有通透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供液敷料截面形狀為梯形, 所述排液敷料截面形狀與供液敷料截面形狀相適應。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供液敷料與排液敷料由醫用級海綿或者類似于海綿構造的醫用級材料制作而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創面傷口進行治療的裝置,其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對傷口進行藥物治療或者液體沖洗的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包括敷料和管道,敷料為供液敷料和排液敷料,兩者鑲嵌且接觸面互不透液,管道包括供液管道和排液管道,供液管道插入供液敷料,排液管道插入排液敷料,這兩種管道插于敷料之中的部分都設有通透孔。由于創面傷口治療裝置具有供液功能模塊,利用負壓裝置提供動力,使得創面傷口能夠及時充分地通過供液功能模塊接受藥物治療或者液體沖洗,治療或者沖洗之后的廢液和組織代謝產物又可以通過排液功能模塊排出,這對創面傷口的修復十分有利,能夠大大縮短傷口的康復周期。
文檔編號A61M3/02GK102302398SQ20111024045
公開日2012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5日
發明者萬綿水 申請人:萬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