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適于下肢的按摩器。
背景技術:
作為具備按壓部件和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而構成的按摩器,存在專利文獻I中所公開的按摩器,其中,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配置為夾著下肢(腿肚或腳)等施療部位,按壓部件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的相互之間。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被驅動為相互接近或分離,并反復從左右兩側相面對地按壓施療部位或者緩和該按壓,從而通過揉捏進行按摩動作。相對于此,按壓部件反復按壓被左右的按摩部件夾著的施療部位中的與所述左右
按摩部件不同的面(在施療部位為腳時相當于腳掌等)、或者緩和該按壓,從而通過指壓進行按摩動作。該按摩器所具備的驅動機構具有旋轉軸,其沿貫通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間的方向設置;驅動部,其對該旋轉軸進行旋轉驅動;左右一對的轉換部,它們將旋轉軸的旋轉力轉換為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的接近或分離動作;偏心轉子,其相對于旋轉軸設置成能夠一體旋轉,從而將旋轉軸的旋轉力傳遞給按壓部件。專利文獻I :日本特許第3377195號公報現有的按摩器所具備的驅動機構為如下這樣的機構,即、以旋轉軸的旋轉作為驅動源,通過左右一對的轉換部使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進行按摩動作,或者通過偏心轉子使按壓部件進行按摩動作。即,利用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進行的按摩動作和利用按壓部件進行的按摩動作是始終作為相同動作模式的組合而施加于施療部位的單調的動作。因此,所得到的按摩感也是單一的。另外,左右的按摩部件從左右兩側夾持、按壓施療部位之后,在要緩和該夾持狀態時,即使按壓部件按壓施療部位,施療部位也朝向離開按壓部件的方向退避,存在利用按壓部件進行的按摩動作未被充分地傳遞給施療部位的情況,從而也存在無法利用按壓部件進行有效的按摩動作的情況。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而作成,其目的在于,在進行基于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的按摩動作和基于按壓部件的按摩動作的下肢用按摩器中,能夠實現利用按壓部件進行的有效的按摩施術。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方法。即,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具有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它們配置成夾入施療部位;按壓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的相互之間;第一驅動機構,其使所述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相互接近或分離;第二驅動機構,其使所述按壓部件以向施療部位按壓的方式進行動作,其中,所述按摩器設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第一驅動機構,以使所述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保持接近狀態,并同時控制第二驅動機構,以通過所述按壓部件反復按壓施療部位。優選所述按壓部件具有轉子,該轉子繞著沿貫通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間的方向設定的軸心旋轉,且在所述轉子上設有按壓施療部位的按壓部。優選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具有旋轉軸,其沿貫通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間的方向設置;驅動電動機,其對所述旋轉軸進行旋轉驅動;以及左 右一對的轉換部,它們將所述旋轉軸的旋轉力轉換為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的接近或分離動作,并且,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為設置成使所述轉子相對于所述第一驅動機構所具備的旋轉軸能夠一體旋轉的結構。優選所述控制部具有計測驅動電動機轉數的轉數計測部,且所述控制部根據所述轉數計測部的計測結果來控制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及第二驅動機構。優選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驅動機構,以使在所述按壓部與施療部位接觸的狀態下,使所述轉子在小于一周的旋轉角度內向前后方向往復旋轉。發明效果通過使用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能夠通過配置在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之間的按壓部件進行有效的按摩施術(尤其是對腳掌的按壓)。
圖I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的外觀的主視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主視立體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后視放大立體圖。圖4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的內部結構的主視圖,(a)為釋放位置,(b)為夾持位置。圖5(a)是圖4(a)的A-A線首I]視圖,(b)是圖4(b)的B-B線首I]視圖。即,(a)表不釋放位置時的按壓部件的位置,(b)表示夾持位置時的按壓部件的位置。圖6是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的按摩動作時間圖。圖7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的其它實施方式的內部結構的剖視立體圖。符號說明I 按摩器2 殼體3 控制部4 施療凹部5 內襯材料6 臺架部7 背架部8 支架10水平按摩機構11垂直按摩機構14按摩部件16按壓部件17第一驅動機構18第二驅動機構20旋轉軸21驅動電動機25轉換部26減速部30轉子31大凸起32 小凸起33 中凸起35按摩部件36按壓部件
37升降驅動部38進給絲杠39螺母部40垂直移動滑塊41傳動部42按壓部50被測圓板51光電傳感器52轉數計測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第一實施方式]圖I 圖6表示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的第一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按摩器I構成為,將使用者的左右兩方的下肢作為按摩對象,能夠同時對構成下肢的腿肚L和腳部F兩部位進行揉捏按摩或直線移動那樣的指壓按摩。該按摩器I具有控制部3,該控制部3對進行揉捏按摩的按摩部件14、15和進行指壓按摩的按壓部件16進行控制,以使按摩部件14、15和按壓部件16進行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新的動作模式。需要說明的是,在本說明書中,“腿肚L”是指人下肢中的膝蓋以下且踝骨以上的部位,“腳部F”是指踝骨以下的部位。另外,將圖I中所示的X方向稱為按摩器I的前后方向,將Y方向稱為按摩器I的左右方向(寬度方向),將Z方向稱為按摩器I的上下方向。本實施方式的按摩器I具有正視呈方形且側視呈長筒靴型的殼體2。在該殼體2的前面,相互左右分離地并列設置有朝向前方和上方敞開的左右一對的施療凹部4、4。在所述左右的施療凹部4、4內設有具有彈性和柔性且具有適度的透氣性的內襯材料5。如圖2所示,在殼體2內設有側視呈L型的支架8,該支架8具有臺架部6和在該臺架部6的后端部豎立的背架部7。在臺架部6上設有水平按摩機構10,在背架部7上設有垂直按摩機構11。需要說明的是,水平按摩機構10或垂直按摩機構11的“水平”、“垂直”的稱呼只不過是本說明書中為了方便而使用的稱呼,并不是對按摩器I的使用狀態進行限定。首先,對水平按摩機構10進行說明。水平按摩機構10具有以能夠插入腳部F的程度在左右方向上分離而并列設置的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 ;配置于該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相互之間的按壓部件16 ;使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相互接近或分離的第一驅動機構17 ;以及使按壓部件16動作的第二驅動機構18。按摩部件14、15以左右一對為一組,且該組合共設有兩組,以與殼體2的左右的施療凹部4、4相對應。按摩部件14、15通過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彈性的原料而形成為豎立的板狀,且在按摩部件14、15相互對置的內表面設有緩和對腳部F的接觸感的緩沖材料或覆蓋材料(cover material)等。水平按摩機構10的第一驅動機構17使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在對插入到它們相互之間的腳部F夾持的夾持位置(參照圖4(b))與釋放位置(參照圖4(a))之間往復動作,由此通過揉捏對腳部F賦予按摩動作。該第一驅動機構17同時驅動兩組按摩部件14、15。
該第一驅動機構17具有沿貫通按摩部件14、15間的方向(左右方向)設置的一根旋轉軸20 ;對該旋轉軸20進行旋轉驅動的驅動電動機21 (電動機);以及用于將旋轉軸20的旋轉力轉換為按摩部件14、15所進行的按摩動作的一對轉換部25、25。驅動電動機21能夠切換為正轉驅動和反轉驅動,并通過減速部26將旋轉驅動力傳遞給旋轉軸20,其中,該減速部26內置有蝸桿(Worm gear)和與該蝸桿嚙合的蝸輪(Wormwheel)。轉換部25配置在旋轉軸20貫通按摩部件14、15的部分上,具有呈串狀地固定于旋轉軸20上且與該旋轉軸20 —體旋轉的傾斜轉子(省略圖示)。該傾斜轉子通過外嵌安裝于其外周部的軸承而被插入設置于按摩部件14、15上的轉子收容凹部內。通過由該軸承產生的自由旋轉作用,按摩部件14、15保持與旋轉軸20相對旋轉自如的狀態。另外,轉換部25具有下述結構,S卩,使從按摩部件14、15朝下突出的限制凸起(省略圖示)卡合于在支架8的臺架部6等上設置的左右方向長的橫長孔中。通過該限制凸起 與橫長孔卡合,按摩部件14、15不會與傾斜轉子隨動旋轉(從動旋轉)。即,在旋轉軸20旋轉時,傾斜轉子在旋轉軸20的周圍產生與傾斜分量相對應的振動,并僅將此時的振動分量傳遞給按摩部件14、15。傾斜轉子相對于旋轉軸20傾斜的傾斜方向被設定為在按摩部件14、15之間呈相對反向。因此,若在按摩部件14、15的前側上緣和后側上緣處于相互分離的狀態時使旋轉軸20旋轉,則按摩部件14、15的前側上緣側逐漸接近,且按摩部件14、15的前側下緣側分離,接著,按摩部件14、15的后側上緣側逐漸接近,從而進行夾持動作。另外,在該夾持動作之后,按摩部件14、15的后側下緣逐漸接近,且按摩部件14、15的后側上緣分離,接著,按摩部件14、15的前側下緣側逐漸接近,且按摩部件14、15的前側上緣分離,從而進行釋放動作。通過使旋轉軸20連續旋轉,按摩部件14、15在交替地反復進行上述夾持動作和釋放動作的同時,在限制為規定角度范圍的狀況下進行波狀擺動。
若使旋轉軸20朝向與上述相反的方向旋轉,則按摩部件14、15也以與上述相反的順序進行夾持動作和釋放動作。這樣,即使使旋轉軸20朝向正反任意一個方向旋轉,按摩部件14、15都反復進行夾持動作和釋放動作,并且,能夠根據旋轉軸20的旋轉方向而選擇夾持動作從前側向后側轉移還是相反地從后側向前側轉移,而且可以通過自動或手動切換該選擇來作為按摩模式的不同。如圖5所示,水平按摩機構10的按壓部件16具有轉子30和大凸起31、小凸起32、中凸起33。其中,轉子30相對于第一驅動機構17所具備的旋轉軸20設置成能夠一體旋轉,大凸起31、小凸起32、中凸起33在該轉子30的外周面上沿周向和軸向彼此隔開規定間隔而分散配置。這些大凸起31、小凸起32、中凸起33被形成為側視呈半圓形的圓板或半球形,并成為按壓施療部位的按壓部42。大凸起31從旋轉軸20的軸心朝向徑向突出最大,小凸起32與大凸起31相比突出較小,中凸起33的突出量為該大凸起31與小凸起32中間的突出量。水平按摩機構10的第二驅動機構18使按壓部件16 (換言之為轉子30)與旋轉軸20—體旋轉,從而對插入到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相互之間的腳部F賦予按摩動作,以向上按壓其腳掌(腳尖、腳心、腳跟)。
在通過旋轉軸20的旋轉而使轉子30旋轉時,能夠根據旋轉軸20的旋轉方向而選擇大凸起31、小凸起32、中凸起33在按壓腳部F的腳掌的同時從后側向前側轉移,還是相反地從前側向后側轉移,而且可以通過自動或手動切換該選擇來作為按摩模式的不同。接著,對垂直按摩機構11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垂直按摩機構11具有按摩部件35、按壓部件36以及升降驅動部37,其中,該按摩部件35按壓腿肚L前面的向斜外側偏離的部位(避免與脛骨直接接觸的部位),該按壓部件36隔著腿肚L與按摩部件35對置配置,并從背面支承腿肚L,該升降驅動部37使該按摩部件35和按壓部件36 —體地上下移動。將按摩部件35和按壓部件36作為一組,且該組合共設有兩組,以與殼體2的左右施療凹部4、4相對應。
升降驅動部37具有使長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進給絲杠38和垂直移動滑塊40,其中,該垂直移動滑塊40具備與該進給絲杠38螺合的螺母部39。如圖3所示,進給絲杠38利用水平按摩機構10的第一驅動機構17所具有的驅動電動機21,并通過將繞水平軸的旋轉力轉換為繞垂直軸的旋轉力的傳動部41而被驅動旋轉。垂直移動滑塊40將支架8的背架部7所具備的左右一對的柱狀部分作為導軌而上下移動。在垂直移動滑塊40上下移動時,按摩部件35和按壓部件36成為一體而上下移動,因此,腿肚L的前后兩個部位被有效地指壓按摩。接著,對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I中具備的控制部3(參照圖I)進行說明。該控制部3通過使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接近并形成接近于停止的狀態,而將插入到左右的按摩部件14、15間的腳部F保持為夾持狀態(參照圖4(b))。在該夾持狀態下,在維持按壓部42 (大凸起31、小凸起32、中凸起33中的至少任意一個)與施療部位接觸的狀態的同時,使轉子30在規定擺動角度(小于一周的角度)內向前后方向往復擺動(參照圖5(b))。通過該擺動動作,產生利用設置于按壓部件16上的任意一個凸起(例如大凸起31)反復按壓腳部F的腳掌這樣的動作模式。為了產生上述的動作模式,該控制部3對第一驅動機構17和第二驅動機構18進行控制。此外,為了使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形成接近狀態,需要判斷現狀下的按摩部件14、15的狀態是夾持狀態還是釋放狀態。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對作為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的驅動源的驅動電動機21的轉數進行計數來判斷按摩部件14、15的現狀。如圖3所示,在進給絲杠38上設有轉數計測部52,并利用該轉數計測部52對驅動電動機21的轉數進行計數,其中,進給絲杠38是垂直按摩機構11的升降驅動部37為了使垂直移動滑塊40上下移動而具備的。該轉數計測部52通過將被測圓板50能夠一體旋轉地設置于進給絲杠38的下端部,并以夾持該被測圓板50的方式設置透過型光電傳感器51而構成,其中,該被測圓板50在周向上的一個部位形成有切口。由于隨著被測圓板50的旋轉而切口每次通過光電傳感器51的夾持位置時,光電傳感器51都檢測到透過光,因此,能夠計算出進給絲杠38的轉數,進而計算出驅動電動機21的轉數。另一方面,使按壓部件16前后往復旋轉時的旋轉角度可以以大凸起31按壓腳部F的腳掌(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的角度位置為中心,分配為向其前方和后方呈大致相同的角度(參照圖5(b))。具體地說,作為旋轉角度的從其前方端至后方端的整個范圍,適合為30° 90°左右的范圍。但是,該具體的角度數值并沒有限定,也可以小于30°、或者大于90。。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按壓部件16通過由第一驅動機構17的驅動電動機21進行旋轉驅動的旋轉軸20,而與該旋轉軸20 —體地被驅動旋轉。因此,控制部3在每次該驅動電動機21旋轉規定轉數時都切換正轉和反轉,通過這樣能夠實現按壓部件16的往復旋轉。為了掌握按壓部件16的現狀下的旋轉角度位置(由大凸起31進行按壓的按壓位置)、或者設定旋轉角度范圍(設定對旋轉方向進行正反切換的時間),而利用使用上述的轉數計測部52判斷出的驅動電動機21的轉數。 接著,根據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按摩器I的使用狀況,對其作用進行說明。在按摩器I處于電源開關或運轉操作開關斷開(OFF)的狀態時,水平按摩機構10中的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呈釋放狀態。另外,垂直按摩機構11的按摩部件35和按壓部件36停止在最下方的位置上。因此,首先,使用者將左右腿肚L插入垂直按摩機構11中的按摩部件35與按壓部件36之間,并將左右腳部F插入水平按摩機構10中的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之間。若在該狀態下對運轉操作開關進行閉合(ON)操作,則驅動電動機21動作,在垂直按摩機構11中,垂直移動滑塊40通過升降驅動部37而開始上升。由此,施加如下那樣的指壓按摩,即,按摩部件35按壓腿肚L的斜前面,且按壓部件36按壓腿肚L的后面,并且所述前后的按壓位置同時向上方移動。在垂直移動滑塊40到達上限位置時,升降驅動部37為了使該垂直移動滑塊40下降而使驅動電動機21反轉。將這樣的動作進行多個周期。另外,在水平按摩機構10中,通過驅動電動機21的動作使旋轉軸20開始旋轉。由此,在第一驅動機構17中通過轉換部25使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反復形成釋放狀態和夾持狀態,從而從左右兩側對腳部F施加揉捏按摩。同時,在第二驅動機構18中通過轉子30而使按壓部件16旋轉,從而對腳部F的腳掌施加由大凸起31 (按壓部42)進行的指
壓按摩。在這樣的狀況下,通過自動運轉模式的程序或手動,控制部3選擇進行“腳掌反復按壓施術”。如圖6所示,在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反復對腳部F進行釋放狀態(圖6中表示為“開”)和夾持狀態(圖6中表示為“閉”)的過程中,控制部3首先判斷出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處于夾持狀態(參照圖4(b)),從而開始進行控制。需要說明的是,以在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成為夾持狀態時,按壓部件16成為大凸起31按壓腳部F的腳掌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腳心)的按壓狀態(圖6中表示為“上”)的方式使彼此的動作時間一致。控制部3首先以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為夾持狀態且按壓部件16成為按壓狀態時為起點,而使驅動電動機21繼續旋轉,以使作為按壓部42的大凸起31朝向腳掌前方(腳尖)或后方(腳跟)移動規定旋轉角度。
控制部3在根據來自轉數計測部52 (參照圖3)的檢測信號,判斷出按壓部件16的按壓位置移動規定旋轉角度而成為大凸起31按壓腳尖的狀態時,將驅動電動機21的旋轉向與目前為止相反的方向(圖6中表示為旋轉軸的“反轉”)切換。由此,使按壓部件16的按壓位置從腳尖向腳心、進而向腳跟移動。接著,控制部3在根據來自轉數計測部52的檢測信號而判斷出成為按壓部件16按壓腳跟的狀態后,將驅動電動機21的旋轉切換為原來的方向(圖6中表示為旋轉軸的“正轉”)。由此,使按壓部件16的按壓位置從腳跟向腳心、進而向腳尖移動。這樣,通過使按壓部件16的旋轉在規定的旋轉角度范圍(30° 90°左右)內在前后方向上進行切換,對腳掌施加在前后方向上往復那樣的指壓按摩。在此期間,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保持夾持狀態。因此,插入到該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之間的腳部F不會因為按壓部件16的按壓而向上方退避,從而能夠確實且充分地接受由該按壓部件16進行的按壓。
另外,垂直按摩機構11和水平按摩機構10既可以始終同步地進行動作,也可以僅使任意一方獨立地進行動作。這些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要求而適當地進行選擇。[第二實施方式]圖7表示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I的第二實施方式。第二實施方式的按摩器I是作為腳部專用按摩器或腿肚專用按摩器而構成的按摩器,僅具有水平按摩機構10。該按摩器I具有進行揉捏按摩的按摩部件14、15和進行指壓按摩的按壓部件16。此外,在圖7的按摩器I中,按摩部件14為不進行擺動動作的固定按摩部件。但是,由于按摩部件15進行擺動動作,因此也可以利用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對腳部F進行夾持按摩。按壓部件16具有轉子30,該轉子30以偏心的狀態相對于旋轉軸20設置并與該旋轉軸20 —體旋轉。即,在該轉子30中,從旋轉軸20的軸心朝向徑向最突出的外周面成為按壓施療部位的按壓部42。在使用這樣的偏心的轉子30的情況下,既可以設置從外周面突出的凸起(新的按壓部42)也可以不設置。在該按摩器I中,也可以使按壓部件16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進行動作,對插入到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之間的腳部F施加由按壓部件16進行的往復按壓。在此,應該認為本次公開的實施方式的所有的點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內容。本發明的范圍不是上述說明的內容,而由權利要求書示出,并意圖包括與權利要求書具有同等的意義及范圍內的所有變更。例如,也可以將轉數計測部52設置于第一驅動機構17、即設置于沿貫通按摩部件
14、15間的方向設置的旋轉軸20上。另外,本發明涉及的按摩器I也可以作為擱腳凳(Footrest)而設置于座椅式按摩器的座部前方。
權利要求
1.一種按摩器,其具有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它們配置成夾入施療部位;按壓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的相互之間;第一驅動機構,其使所述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相互接近或分離;第二驅動機構,其使所述按壓部件以向施療部位按壓的方式進行動作,所述按摩器的特征在于, 設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第一驅動機構,以使所述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保持接近狀態,并同時控制第二驅動機構,以通過所述按壓部件反復按壓施療部位。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壓部件具有轉子,該轉子繞著沿貫通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間的方向設定的軸心旋轉,在所述轉子上設有按壓施療部位的按壓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具有旋轉軸,其沿貫通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間的方向設置;驅動電動機,其對所述旋轉軸進行旋轉驅動;以及左右一對的轉換部,它們將所述旋轉軸的旋轉力轉換為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的接近或分離動作, 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為設置成使所述轉子相對于所述第一驅動機構所具備的旋轉軸能夠一體旋轉的結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計測驅動電動機轉數的轉數計測部, 所述控制部根據所述轉數計測部的計測結果來控制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及第二驅動機構。
5.如權利要求2 4中任一項所述的按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驅動機構,以使在所述按壓部與施療部位接觸的狀態下,使所述轉子在小于一周的旋轉角度內向前后方向往復旋轉。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適于下肢的按摩器,在進行基于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的按摩動作和基于按壓部件的按摩動作的下肢用按摩器中,能夠利用按壓部件進行有效的按摩施術。本發明的按摩器(1)具有左右一對的按摩部件(14、15);配置在兩個按摩部件(14、15)相互之間的按壓部件(16);使兩個按摩部件(14、15)相互接近或分離的第一驅動機構(17);使按壓部件(16)向施療部位按壓的第二驅動機構(18);以及控制部(3),其中,控制部(3)控制第一驅動機構(17)和第二驅動機構(18),使得在將兩個按摩部件(14、15)保持為接近狀態的同時利用按壓部件(16)按壓施療部位。
文檔編號A61H7/00GK102813593SQ201110251488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9日
發明者石川哲也, 清水新策, 沼田康一 申請人:大東電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