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痛風是一種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作性炎性疾病。其臨床特征為早期表現血尿酸增高,進一步進展可出現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間質性腎炎,嚴重者見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常伴尿酸性尿路結石。多見于體形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絕經期后婦女。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改變,其患病率逐漸上升。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具有養肝益腎、健脾化濕、化瘀通腑、利水排毒的功效,可平衡五臟,提高肝酶活性、促進肝臟代謝、控制嘌呤類產物的產生,排出尿酸,修復組織的目的。臨床常根據不同證型辨證施治,該發明中藥制劑對急慢性通風效果均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上的不足,提供療效好、療程短、治愈率高,成本低且無毒副作用的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制劑。為實現上述目的,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其特征在于中藥的原料藥組成為五倍子 8 12g、當歸10 12g、枸杞子8 10g、丹參6 9g、川芎6 9g、白術10 12g、黃芪 10 12g、熟地黃8 12g、山藥8 10g、葛根6 9g、穿山甲4 6g、巴戟天6 8g、絡石藤6 8g、海桐皮6 8g、旆薟草6 8g、豬苓8 10g、澤瀉6 8g、甘草3 6g。本發明的中藥配制簡單、成本低、藥源廣、使用方便、療效快,治愈率高,該藥副作用少。本發明中五倍子味酸、澀,性寒。功效固精、止血、解毒。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具有提高肝糖元,減輕肝細胞變性,修復有害代謝產物對肝細胞的功能,促進肝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減少嘌呤類物質的產生。當歸昧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風濕痹痛。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減輕肝細胞變性,促進肝細胞再生,抑制肝纖維化。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經。功效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抑制肝細胞變性,加速纖維組織的重吸收。 川芎味辛,性溫。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可提高肝酶活性、清除自由基。白術功效健脾益氣, 燥濕利水,止汗。黃芪性味甘,微溫。歸經歸肺、脾、肝、腎經。功效具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具有抗氧化和穩定肝細胞的功能。熟地黃味甘;性溫。歸肝、 腎經。功效補血滋潤、益精填髓。穿山龍性溫,味甘、苦。功能主治舒筋活血,祛風止痛。 山藥味甘、溫、平、無毒。功效滋腎益精、健脾益胃。葛根性涼,味甘、辛。功效清熱、降火、 排毒。穿山甲功能主治活血散結、癥瘕、風濕痹疼。巴戟天味辛甘,性溫。功效補腎陽, 壯筋骨,祛風濕。絡石藤味苦,性微寒。歸心、肝、腎經。祛風通絡,涼血消腫。用于風濕熱痹,筋脈拘攣。海桐皮味苦辛,性平。祛風濕,通經絡,殺蟲。旆薟草味苦、辛、性寒,歸肝脾腎經。功效祛風濕,利筋骨。豬苓味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澤瀉味甘;淡;性寒,歸腎;膀胱經,功效利水滲濕;泄熱通淋。甘草性平、 味甘,歸十二經。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水煎服用。將上述諸原料藥選好、混合浸泡后, 加水煎2次,每次加水量以沒過藥面為宜煎30分鐘,兩次去渣混均,每劑煎200ml,早晚分服,15劑為一療程。風寒濕盛型患者停用旆薟草。本發明經臨床驗證經統計治療率在75%以上,有效率為90%以上,長期服用可使尿酸控制在正常范圍,癥狀緩解,無毒副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病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1 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按下述配比稱取原料藥物五倍子8 12g、當歸10 12g、枸杞子8 10g、丹參6 9g、川芎6 9g、白術10 12g、黃芪10 12g、熟地黃8 12g、山藥8 10g、葛根6 9g、穿山甲4 6g、巴戟天6 8g、 絡石藤6 8g、海桐皮6 8g、旆薟草6 8g、豬苓8 10g、澤瀉6 8g、甘草3 6g。實施例2 —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制劑,其優選方是五倍子12g、當歸10g、枸杞子 9g、丹參6g、川芎6g、白術10g、黃芪10g、熟地黃9g、山藥10g、葛根6g、穿山甲4g、巴戟天 6g、絡石藤6g、海桐皮6g、旆薟草Sg、豬苓Sg、澤瀉Sg、甘草6g。臨床療效總結一、本方多年來在臨床應用廣泛,治療上百例患者,療效頻佳。二、診斷標準典型急性關節炎發作,可自行終止而進入無癥狀間歇期,同時證實有高尿酸血癥;關節腔積液中或內發現有尿酸鹽結晶;痛風結節中有尿酸結晶發現。凡具備上述三項中之一項者即可確診為痛風。三、服藥方法將上述諸原料藥選好、混合浸泡后,加水煎2次,每次加水量以沒過藥面為宜煎30分鐘,兩次去渣混均,每劑煎200ml,早晚分服,15劑為一療程,長期控制嘌呤類飲食。四、療效評定顯效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主要理化指標檢驗正常。好轉主要臨床癥狀基本及主要理化指標檢驗均有改善。未愈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改善。五、治療效果服藥15天為一療程,結合飲食控制飲食,輕癥2療程癥狀消失,重癥 2-3療程癥狀緩解,血、尿酸檢查正常,經統計顯效在75%以上,有效率為90%以上,適用于急慢性痛風患者,療效高,副作用少。六、典型病例1、姜XX,男,58歲,2009年2月,手、腳指疼痛,僵直,腫、脹5天,查血尿酸 520 μ mol/L,診斷為痛風,經醫院門診醫生排尿酸藥或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1周,,病情未緩解,即服本發明中藥2療程共20劑,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后,癥狀緩解,檢查血尿酸下降為100-300 μ mol/L。經服本發明中藥15劑后癥狀消失,血、尿酸檢查正常,結合對患者飲食指導,至今血、尿酸控制在正常范圍。
2、鄧XX,女,62歲,2009年9月痛風結節中有尿酸結晶出現,伴小關節腫脹1周來院就診。經給予秋水仙堿、激素治療,患者不能耐受秋水仙堿胃腸道反應等毒副作用。要求服本發明中藥15劑,結合飲食指導,癥狀完全消失,血尿酸檢查正常。至今未再加重。3、患者殷X,男,52歲,因常吃高嘌呤食物,飲酒等,手指關節其它小關節出現紅腫熱痛于2010年3月21日來診,查血高尿酸血癥,采用吲哚美辛、苯溴馬隆治療無明顯好轉。 經服本發明中藥3療程共30劑,全身癥狀完全消失,血、尿酸檢查均正常,結合飲食指導,至今未再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 五倍子8 12g、當歸10 12g、枸杞子8 10g、丹參6 9g、川芎6 9g、白術10 12g、 黃芪10 12g、熟地黃8 12g、山藥8 10g、葛根6 9g、穿山甲4 6g、巴戟天6 8g、 絡石藤6 8g、海桐皮6 8g、旆薟草6 8g、豬苓8 10g、澤瀉6 8g、甘草3 6g。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制劑,其優選方是五倍子12g、當歸 10g、枸杞子9g、丹參6g、川芎6g、白術10g、黃芪10g、熟地黃9g、山藥10g、葛根6g、穿山甲 4g、巴戟天6g、絡石藤6g、海桐皮6g、旆薟草Sg、豬苓Sg、澤瀉Sg、甘草6g。將上述諸原料藥選好、混合浸泡后,加水煎2次,每次加水量以沒過藥面為宜煎30分鐘,兩次去渣混均,每劑煎200ml,早晚分服,15劑為一療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中藥的原料藥組成為五倍子8~12g、當歸10~12g、枸杞子8~10g、丹參6~9g、川芎6~9g、白術10~12g、黃芪10~12g、熟地黃8~12g、山藥8~10g、葛根6~9g、穿山甲4~6g、巴戟天6~8g、絡石藤6~8g、海桐皮6~8g、旆薟草6~8g、豬苓8~10g、澤瀉6~8g、甘草3~6g。水煎服,每劑煎200ml,早、晚分服,15劑為一療程。具有養肝益腎、健脾化濕、化瘀通腑、利水排毒的功效,可平衡五臟,提高肝酶活性、促進肝臟代謝、控制嘌呤類產物的產生,排出尿酸,修復組織的目的。臨床常根據不同證型辨證施治,適用于急慢性通風療效高,副作用少。
文檔編號A61P19/06GK102327435SQ20111029123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5日
發明者孫銘曉, 董崇林 申請人:董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