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當今,痛風已遍及全世界,這與社會的發(fā)展、經濟的進步、教育的程度密切相關。但是不能因為痛風是一個古老的疾病而有所忽視。現(xiàn)在越是先進的國家,發(fā)病率越高,特別是經濟富裕的國家和地區(qū)。因此,痛風的防治及預后還與重視的程度等有關。
關節(jié)疼痛急性發(fā)作是急性痛風的典型癥狀。疾病發(fā)作多在輕微損傷、飲食過量或相關疾病以后,特別好發(fā)于肢體遠端關節(jié),典型的癥狀發(fā)于足趾(足痛風),也可因尿酸鹽結石引起腎絞痛。慢性痛風以破壞性關節(jié)變化為特征。
皮膚癥狀:約1/2的病例,有尿酸鹽沉積于皮下,這些結節(jié)被稱為痛風結節(jié)或痛風石。痛風石常呈白色或珍珠色結節(jié)(痛風珍珠),發(fā)生于游離弧形的皮膚邊緣(如耳廓)。痛風石另外的特征性癥狀是指(趾)關節(jié)白色或黃色的結節(jié)。皮膚尿酸鹽沉積。圓形結石可通過變薄的皮膚看到,它們可能破潰。關節(jié)附近的痛風結節(jié)有成群發(fā)生或融合的趨勢。痛風石在急性發(fā)作后產生,無痛。如果皮膚破潰,可釋放出白色石灰樣物質,鏡檢示束狀針樣物質的致癌混合物,鑒定為尿酸鈉。
現(xiàn)代醫(yī)學對痛風的治療,只是切除影響功能活動的痛風結節(jié),并系統(tǒng)治療。急性痛風發(fā)作:臥床休息,秋水仙堿0.5μg/h,直至疼痛緩解或腹瀉發(fā)生。止痛劑如吲哚美辛100μg/d,慢性痛風:低嘌呤飲食,長期應用丙磺舒(羧苯磺胺)1~2g/d,以增加腎臟尿酸排泄。減肥降低體重。長期使用有副作用,停藥后又發(fā)作,無法徹底治療痛風,使用現(xiàn)有的中藥配方治療也存在治療效果不好,且治療時間太長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其療效顯著、治療時間短、標本兼治、愈后不復發(fā)、無毒無副作用。
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
豨薟草28-35份,陸英13-20份,透骨草13-20份,丹參13-20份,生地8-15份,黃精8-15份,秦艽8-15份,海風藤8-15份,忍冬藤8-15份,石斛6-13份;
用于治療上肢痛風時,還包括姜黃6-13份;
用于治療下肢痛風時,還包括牛膝6-13份,木瓜6-13份。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
豨薟草28-32份,陸英13-17份,透骨草13-17份,丹參13-17份,生地8-12份,黃精8-12份,秦艽8-12份,海風藤8-12份,忍冬藤8-12份,石斛6-10份;
用于治療上肢痛風時,還包括姜黃6-10份;
用于治療下肢痛風時,還包括牛膝6-10份,木瓜6-10份。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
豨薟草30g,陸英15g,透骨草15g,丹參15g,生地10g,黃精10g,秦艽10g,海風藤10g,忍冬藤10g,石斛8g;
用于治療上肢痛風時,還包括姜黃8g;
用于治療下肢痛風時,還包括牛膝8g,木瓜8g。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豨薟草30g,陸英15g,透骨草15g,丹參15g,生地10g,黃精10g,秦艽10g,海風藤10g,忍冬藤10g,石斛8g,姜黃8g。
進一步的,上述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在治療上肢痛風中的應用。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豨薟草30g,陸英15g,透骨草15g,丹參15g,生地10g,黃精10g,秦艽10g,海風藤10g,忍冬藤10g,石斛8g;木瓜8g,牛膝8g。
進一步的,上述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在治療下肢痛風中的應用。
本發(fā)明使用常規(guī)中藥煎煮方式,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豨薟草30g,陸英15g,透骨草15g,丹參15g,生地10g,黃精10g,秦艽10g,海風藤10g,忍冬藤10g,石斛8g。
進一步的,上述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在治療全身痛風中的應用。
本發(fā)明使用常規(guī)中藥煎煮方式,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
本發(fā)明所使用中藥的藥理作用:
豨薟草,苦,寒,歸肝、腎經。有祛風濕、通經絡、清熱毒的功效。治療風濕痹痛、筋骨不利有很好的療效。鑒于豨薟草對免疫系統(tǒng)及生育發(fā)育有抑制作用,孕婦和少年兒童應慎用。
陸英,苦,寒,《神農本草經》:有主骨間諸痹,四肢拘孿疼酸的功效。
透骨草(木本),辛,溫,歸肺、肝經,有伸筋透骨、治頑痹之功效,治療風濕痹痛、筋骨攣縮效果顯著。
丹參,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的功效。治療癥瘕積聚、熱痹腫痛有顯著效果。
生地,甘,寒。歸心、肝、腎經。有清熱涼血的功效,用于陰虛內熱,骨蒸勞熱,溫熱病熱入營血,有很好的效果。
黃精,甘,平。歸脾、肺、腎經。《認藥白晶鑒》有消浮腫的功效。
秦艽,辛,苦,平。歸胃、肝、膽經。有祛風濕、舒筋絡、止痹痛等功效。對風濕痹痛、筋骨拘攣、手足不遂有很好的療效。
海風藤(藤本),辛,苦微溫。歸肝經。有祛風濕、通筋絡、止痹痛等功效。對風寒濕痹、肢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有特殊療效。
忍冬藤,甘,寒。歸心、肺、胃經。有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等功效。對溫病發(fā)熱、瘡癰腫毒、風濕熱痹有很好的效果。
石斛,甘,微寒。歸胃、肺、腎經。《本草經集注》:陸英為之使。加強陸英的功效。
姜黃,辛,苦,溫。歸脾、甘經。有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治風濕痹痛,為引藥,引藥達上肢。
牛膝,苦,酸,平。歸肝、腎經。有強筋骨、逐瘀通經、引血下行的功效。
木瓜,酸,溫。歸肝、肺、腎、脾經。有舒筋活絡的功效。牛膝,木瓜都是為引藥到下肢。
本發(fā)明使用常規(guī)中藥煎煮方式,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痛風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痹癥”“歷節(jié)風”等范疇。痛風是一種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jié)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fā)作性炎性疾病。它是由于單鈉尿酸鹽結晶(MSU)或尿酸在細胞外液形成超飽和狀態(tài),使其晶體在組織中沉積而造成的一組異源性疾病。本病以關節(jié)液和痛風石中可找到有雙折光性的單水尿酸鈉結晶為其特點。其臨床特征為:高尿酸血癥及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jié)炎、痛風石、間質性腎炎,嚴重者見關節(jié)畸形及功能障礙,常伴尿酸性尿路結石。病因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
本發(fā)明根據(jù)以上中醫(yī)藥理論,以及痛風的發(fā)病機理,用瀉化濕濁、清熱通絡、通痹止痛為治療原則,進行辯證配方,從而達到療效顯著、標本兼治、愈后不易復發(fā)。
隨機選擇了300名痛風患者進行臨床試驗。其中,130名為上肢痛風患者,170名為下肢痛風患者。按照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進行服藥。
治療療效標準:
治愈:患者各種癥候消失,各種指標恢復正常。
有效:患者癥候有明顯好轉,指標有所改善。
無效:患者各種癥候及主要指標沒有改善。
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本發(fā)明療效顯著,治愈、有效率高達9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因此只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豨薟草30份,陸英15份,透骨草15份,丹參15份,生地10份,黃精10份,秦艽10份,海風藤10份,忍冬藤10份,石斛8份;用于治療上肢痛風時,加入姜黃8份;用于治療上肢痛風時,加入牛膝8份,木瓜8份。
在使用時,按照常規(guī)中藥煎煮方式,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
實施例2
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豨薟草35份,陸英20份,透骨草20份,丹參20份,生地15份,黃精15份,秦艽15份,海風藤15份,忍冬藤15份,石斛13份;用于治療上肢痛風時,加入姜黃13份;用于治療下肢痛風時,加入牛膝13份,木瓜13份。
在使用時,按照常規(guī)中藥煎煮方式,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
實施例3
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豨薟草28份,陸英13份,透骨草13份,丹參13份,生地8份,黃精8份,秦艽8份,海風藤8份,忍冬藤8份,石斛6份;用于治療上肢痛風時,加入姜黃6份;用于治療下肢痛風時,加入牛膝6份,木瓜6份。
在使用時,按照常規(guī)中藥煎煮方式,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
實施例4
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豨薟草32份,陸英17份,透骨草17份,丹參17份,生地12份,黃精12份,秦艽12份,海風藤12份,忍冬藤12份,石斛10份;用于治療上肢痛風時,加入姜黃10份;用于治療下肢痛風時,加入牛膝10份,木瓜10份。
在使用時,按照常規(guī)中藥煎煮方式,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
實施例5
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豨薟草30g,陸英15g,透骨草15g,丹參15g,生地10g,黃精10g,秦艽10g,海風藤10g,忍冬藤10g,石斛8g;姜黃8g。
本實施例用來治療上肢痛風。在使用時,按照常規(guī)中藥煎煮方式,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
實施例6
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豨薟草30g,陸英15g,透骨草15g,丹參15g,生地10g,黃精10g,秦艽10g,海風藤10g,忍冬藤10g,石斛8g;牛膝8g,木瓜8g。
本實施例用來治療下肢痛風。在使用時,按照常規(guī)中藥煎煮方式,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
實施例7
一種治療痛風的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豨薟草30g,陸英15g,透骨草15g,丹參15g,生地10g,黃精10g,秦艽10g,海風藤10g,忍冬藤10g,石斛8g。
本實施例用來治療全身痛風。在使用時,按照常規(guī)中藥煎煮方式,三日一副,每天分早、中、晚服藥,九日為一療程。
治療實施例1
患者張某,男,57歲,福建長樂市人,自訴足背、踝、膝關節(jié)疼痛,頻繁發(fā)作,發(fā)作時關節(jié)處皮膚紅腫,已經有五年余,曾用中藥湯劑內服反應劇烈而停服。血尿酸625umol/L,中醫(yī)辨證為濕熱瘀阻、絡脈痹閉,治宜瀉化濕濁、清熱通絡、通痹止痛為治療原則,用本發(fā)明中藥配方去姜黃加牛膝8g,木瓜8g一療程,水煎服后兩年來沒有復發(fā)。
治療實施例2
患者趙某,男,68歲,自訴以前是足背、踝關節(jié)疼痛,最近幾年轉為手肘疼痛,發(fā)作時關節(jié)皮膚紅腫,曾服中藥西藥都無效,血尿酸610umol/L,中醫(yī)辨證為濕熱瘀阻、絡脈痹閉,治宜瀉化濕濁、清熱通絡、通痹止痛為治療原則,用本發(fā)明中藥配方去牛膝、木瓜加姜黃8g。用藥一療程后一年來未見復發(fā)。
治療實施例3
患者宋某,女,48歲,全身諸關節(jié)紅腫疼痛,反復發(fā)作近十年。兩年前病情發(fā)作,加重2個月,全身多關節(jié)紅腫熱痛,伴有發(fā)熱,肢體僵硬,關節(jié)變形,有痛風石形成,膝、踝、足背、足趾、髖、肩、肘、腕、手指等關節(jié)腫脹、灼熱、疼痛。在大型醫(yī)院治療,血尿酸603umol/L,診斷為痛風結石,用止痛劑吲哚美辛100μg/d,用丙磺舒(羧苯磺胺)1~2g/d,病情時輕時重,后突然加重疼痛來診,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證見四肢關節(jié)紅腫疼痛,屈伸不利,活動受限,關節(jié)處皮膚紅腫,觸之灼熱,舌質紅,苔白膩微黃,脈弦數(shù),證屬濕熱瘀阻、絡脈痹閉。治宜瀉化濕濁、清熱通絡、通痹止痛為治療原則,用本發(fā)明去姜黃,牛膝,木瓜,21副水煎服。2個月后來診,自訴腫消痛減,功能恢復正常,繼續(xù)服藥21副鞏固療效,一年多來未見復發(fā)。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