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醫用氧氣驅動藥液霧化的裝置,能夠在霧化狀態與吸氧狀態之間快速切換,屬醫療器械領域。
背景技術:
氧氣吸入療法及液態藥物霧化吸入療法均是臨床醫學常用的治療手段,就霧化而言,是通過物理作用將藥液轉變為直徑5微米左右的小液滴,霧狀吸入患者呼吸道以利治療,超聲波霧化器數年前最為常見,但其弊端為不易清洗并且使用時需連接電源,近年來利用高壓氣體特別是具有較大背景壓力的醫用氧氣驅動霧化的無源裝置日益普及,該種霧化裝置均是利用氣體射流原理和文丘里(Venturi)效應,使氧氣進入一壓力較高的進氣腔內,再從一細小口徑的出氣口流出,出氣口的直徑通常為0.5毫米左右,氧氣在通過細小的出氣口時形成高速氣流,產生的負壓吸引藥液不斷從進氣腔外的套接體間隙處流至細小的出氣口,并連同氧氣噴射而出,劇烈撞擊導致大量的霧化顆粒產生,并伴隨明顯的噪音,粒徑較小的霧化顆粒可進入人體下呼吸道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霧化過程中進氣腔是在一種相對高壓狀態下工作,壓力通常在200千帕左右,顯然這種霧化治療時氧氣的流動極不通暢,每次霧化治療通常持續時間較短,約15分鐘左右。而臨床上需要霧化治療的患者往往也同時需要吸氧治療,霧化結束后應迅速改用更為通暢的氧氣輸送裝置如吸氧管或吸氧面罩,頻繁的裝置更替顯然加重了護理負擔及增添了醫療費用。CN201366166公開了一種吸氧與霧化兼用的多功能面罩,主要由面部罩杯和霧化杯、輸氧導管、三通閥、上分流管、下分流管、氧氣源接頭組成,輸氧導管分開成為上分流管、下分流管兩條管路,上分流管輸送氧氣進入面部罩杯用于吸氧治療,下分流管輸送氧氣進入霧化杯用于霧化治療,輸氧導管尾端的三通閥分別與上分流管、下分流管連通,并進行管路切換控制。此方案實現了霧化狀態與吸氧狀態之間的轉變;但是此方案中把輸氧導管分為上分流管、下分流管兩條管路,增加的管路使其結構復雜、生產安裝繁瑣、成本增高;并且當此裝置使用下分流管進行霧化治療時,上分流管的一端連通面部罩杯另一端被三通閥堵塞,形成的封閉空間直接與患者的呼吸系統連通,其內部可存留大量患者呼出的水汽、霧化產生的液滴、以及從外部進入的致病微生物,微生物可在該潮濕的封閉空間內繁殖,并在此分流管開放時隨氣流吸入患者呼吸道內增加感染的風險。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在不增加額外風險的前提下實現霧化狀態與供氣狀態之間的快 速切換。
當以氧氣作為霧化驅動氣體時,本發明可使霧化狀態與吸氧狀態快速切換,保障了氧氣吸入的順利進行,減輕了護理工作量并節約了醫療費用,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以下簡稱裝置,包括一個具有內部空腔的主體部件,所述主體部件可由上體和下體兩部分可拆卸式連接,如螺紋連接或卡扣連接,該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又包括設定一定容積的儲液腔和由儲液腔之外的空腔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霧化腔,所述儲液腔用于儲存需要霧化的液體,霧化腔用于容納霧化后的液體顆粒,所述內部空腔上設有至少一個與外部氣源相連通的進氣口和至少一個與霧化腔相連通的出霧口。
所述主體部件上還含有一個凸向內部空腔的凸出部分,該凸出部分內部的中空為凸出部分內腔,其上至少設有一個與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相連通的開口,為第一出氣口,氣流由進氣口進入凸出部分內腔,經第一出氣口進入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所述進氣口與第一出氣口之間至少包含了凸出部分內腔的腔隙為進氣腔。
所述凸出部分外壁適形套設有中空結構的套接部件,可通過在套接部件內壁上設有凸起等方式使套接部件內壁與凸出部分外壁之間留有間隙,此間隙為霧化時液體向第一出氣口輸送的通路,該套接部件設有至少一個與第一出氣口所在位置相對應的開口,為霧化口。
裝置在霧化狀態時,所述進氣口連接的外部氣源,導入氣流經進氣口進入進氣腔,因第一出氣口直徑在0.5毫米左右,通氣面積較小,氣體流出受阻進氣腔中會形成較高的氣壓,在第一出氣口處形成高速氣流,并在套接部件內壁與凸出部分外壁之間的間隙內產生負壓,吸引儲液腔內部的液體經上述間隙不斷輸送至第一出氣口,液體被高速氣流沖擊形成大量霧化顆粒,經霧化口與氣流一同噴射到霧化腔,由出霧口流出。
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第二出氣口,該第二出氣口可將進氣腔與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相連通,其通氣面積總和大于第一出氣口的通氣面積總和,該第二出氣口由一個便于人手操作并可因人手操作而發生空間位置移動的部件封閉或解除封閉,該部件為封閉部件。
所述封閉部件,其一部分位于進氣腔內部,該封閉部件至少有一部分用于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當封閉部件封閉第二出氣口時,氣流由進氣口進入進氣腔,經第一出氣口、霧化口高速流出,進入霧化腔,高速的氣流使第一出氣口、霧化口之間形成負壓,負壓將儲液腔內部的液體吸引至第一出氣口,并被高速氣流沖擊形成大量霧化顆粒,經霧化口與氣流一同噴射到霧化腔內,即霧化狀態;當封閉部件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時,由于第二出氣口的通氣面積顯著大于第一出氣口的通氣面積,氣流無法在凸出部分內腔中形成較高的氣壓,在第一出氣口處沒有高速氣流通過,無法發生霧化,氣流由第二出氣口進入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或同時經第一出氣口和第二出氣口進入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即通氣狀態,當連通的氣體為氧氣時該裝置可實現霧化狀態與吸氧狀態之間快速切換,如上述氣體是普通壓縮空氣或其他氣體,該裝置可實現霧化狀態與非霧化狀態之間快速切換。基于上述方案,該裝置還可包括:霧化顆粒篩選部件,該霧化顆粒篩選部件可以設在主體部件或套接部件上,位于霧化腔內部,與所述霧化口相對設置,并在兩者之間設有一定距離,經霧化口流出的霧化顆粒直徑較大的在霧化顆粒篩選部件上碰撞凝結后墜入儲液腔,霧化顆粒直徑較小的擺脫重力影響進入霧化腔。所述霧化顆粒篩選部件上可設有負離子發生部件或負離子發生材料,所述負離子發生部件或負離子發生材料可以由電氣石粉、稀土等配比制成,該負離子發生部件可安裝固定在霧化顆粒篩選部件上,負離子發生材料可以加入在主體部件、霧化顆粒篩選部件、套接部件的制作原料中。所述負離子發生部件或負離子發生材料可在不連接電源的情況下產生負離子,發揮負離子的抗菌殺菌、消除人體疲勞等相應功能。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該裝置中,所述封閉部件可由滑動件構成,其至少有一封閉部分可封閉第二出氣口,該滑動件至少封閉部分位于進氣腔內部,能夠在進氣腔內滑動,通過滑動位移調整封閉部分與第二出氣口的對應關系,從而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所述滑動件還可包括阻斷部分,該阻斷部分可以在封閉部分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時阻斷第一出氣口與進氣口的連通,當封閉部分封閉第二出氣口時解除阻斷第一出氣口與進氣口的連通,從而在上述霧化狀態向吸氧狀態切換后,避免氧氣流同時經第一出氣口和第二出氣口進入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該裝置中:所述封閉部件可由旋轉件構成,其至少有一封閉部分可封閉第二出氣口,該旋轉件至少封閉部分位于進氣腔內部,能夠在進氣腔內旋轉,通過旋轉調整封閉部分與第二出氣口的對應關系,從而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所述旋轉件還包括阻斷部分,該阻斷部分可以在封閉部分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時阻斷第一出氣口與進氣口的連通,當封閉部分封閉第二出氣口時解除阻斷第一出氣口與進氣口的連通,從而在上述霧化狀態向吸氧狀態切換后,避免氧氣流同時經第一出氣口和第二出氣口進入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該裝置中:所述第二出氣口可位于凸出部分上,其水平位置高于儲液腔儲存液體的液面,以防止儲液腔內部的液體經第二出氣口流至凸出部分內部。第二出氣口位于凸出部分上時,氣流經第二出氣口進入套接部件內壁與凸出部分外壁之間的間隙或經套接部件上的霧化口,最后進入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如上述套接部件上設有套接部件出氣口,氣流可由第二出氣口經套接部件內壁與凸出部分外壁之間的間隙,從套接部件出氣口進入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該裝置中:所述第二出氣口可位于主體部件的底部,氣流由第二出氣口直接進入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也可先流經套接部件內壁與主體部件底部內壁之間的間隙,進入主體部 件的內部空腔。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該裝置中:所述第二出氣口位于主體部件的底部時,該第二出氣口可向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延伸形成中空結構的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該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的頂部平面高于儲液腔儲存液體的液面,可防止儲液腔內部的液體流至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內部。該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的頂部可設有阻液罩,該阻液罩防止霧化腔內部霧化顆粒進入第二出氣口,阻液罩為單向設置,不影響氣流經第二出氣口流出。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該裝置中:所述主體部件上優選設有指示標記,以指示第二出氣口封閉或解除封閉的即時狀態,指示標記可以是文字或符號。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該裝置中:所述封閉部件上優選設有便于人手操作的操控部分,該操控部分可位于封閉部件的外部,也可以位于封閉部件內部形成一定的凹陷,如內六角等,該操控部分位于封閉部件內部的凹陷時,可以使用與其形狀配合的工具嵌入進行滑動或旋轉,該操控部分上設有約束其滑動距離或旋轉幅度的限位結構,該限位結構與主體部件上的相應結構配合,當滑動或旋轉操控部分到一定位置時限制其過渡滑動或旋轉。該操控部分上還設有與主體部件上的指示標記相配合的標示,該標示可以是文字或符號,與主體部件上設置的指示標記配合指示第二出氣口封閉或解除封閉的即時狀態。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該裝置中:所述主體部件上可設有在不打開主體部件內腔的情況下,向其加入液體的可再自密封的穿刺區域。即該穿刺區域可讓中空的穿刺針刺穿通過,向主體部件的內部空腔輸送或者抽取液體,并且當穿刺針取出后,該穿刺區域再次閉合密封。
圖1:霧化裝置與連接件整體連接結構示意圖1 圖2:霧化裝置與連接件整體連接結構示意圖2 圖3:霧化裝置第一實施例吸氧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1-1 圖4:霧化裝置第一實施例霧化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1-2 圖5:霧化裝置霧化顆粒篩選部件局部放大剖面結構示意圖1-3 圖6:霧化裝置第二實施例吸氧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2-1 圖7:霧化裝置第二實施例霧化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2-2 圖8:霧化裝置第三實施例吸氧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3-1 圖9:霧化裝置第三實施例霧化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3-2 圖10:霧化裝置第四實施例吸氧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4-1 圖11:霧化裝置第四實施例霧化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4-2 圖12:霧化裝置第四實施例吸氧狀態局部放大剖面結構示意圖4-3 圖13:霧化裝置第四實施例霧化狀態局部放大剖面結構示意圖4-4 圖14:霧化裝置第五實施例吸氧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5-1 圖15:霧化裝置第五實施例霧化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5-2 圖16:霧化裝置第六實施例吸氧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6-1 圖17:霧化裝置第六實施例霧化狀態剖面結構示意圖6-2 圖18:霧化裝置封閉部件立體結構示意圖7-1 圖19:霧化裝置封閉部件立體結構示意圖7-2 圖20:霧化裝置封閉部件立體結構示意圖7-3 圖21:霧化裝置封閉部件立體結構示意圖7-4 圖22:霧化裝置套接部件立體結構示意圖8 圖中箭頭指示氣流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附圖1、附圖2所示 ,該裝置,其下部連接有用于導入外部氣源的軟管84,所導入的氣體可以是醫用氧氣或壓縮空氣,裝置上部可連接萬向轉換管82、吸氧霧化面罩81、鴨嘴型含嘴83等終端部件。
如附圖3所示,該裝置包括一個具有內部空腔11的主體部件I,該主體部件I可由上體Ia和下體Ib兩部分可拆卸式連接,如螺紋連接或卡扣連接,該上體Ia和下體Ib可由聚丙烯、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注塑制成。上述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包括能夠儲存一定量液體9的儲液腔111和儲液腔111之上的霧化腔112,其內部空腔11上還設有一個進氣口 12和一個出霧口 13,進氣口 12與外部氣源相連通,出霧口 13與霧化腔112相連通,所述儲液腔111可以儲存治療所需要的霧化藥液或其他液體,霧化腔112用于容納霧化后的液體顆粒。
所述主體部件I的下體Ib底部15上設有中空的凸出部分14,該凸出部分14可以是下體Ib的一部分,也可以獨立安裝固定在下體Ib上,該凸出部分14凸向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其內部中空為凸出部分內腔141,與進氣口 12相連通。上述凸出部分14凸向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的一端設有一個直徑在0.5±0.3mm的細小開口,該細小開口可與霧化腔112相連通,為第一出氣口 142。所述進氣口 12與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包含凸出部分內腔141的腔隙設為進氣腔5,該進氣腔5可導入外部氣體由進氣口 12進入凸出部分內腔141。
所述凸出部分14外壁143適形套設有中空結構的套接部件2,如圖22所示,該套接部件2可以是上體Ia或下體Ib的一部分,也可以獨立安裝在上體Ia或下體Ib上,如螺紋安裝,該套接部件2內壁21上設有凸起24,使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之間留有間隙17,用于輸送需要霧化的液體9至第一出氣口 142,該套接部件2設有至少一個與第一出氣口 142所在位置相對應的細小開口,為霧化口 22,本實施例中直徑I毫米。
所述主體部件I的下體Ib底部15上設有第二出氣口 3,該第二出氣口 3可將進氣腔5與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相連通,其通氣面積大于第一出氣口 142的通氣面積,該第二出氣口 3由一個便于人手操作并可因人手操作而發生空間位置移動的部件封閉或解除封閉,該部件為封閉部件4。如圖18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 一部分位于進氣腔5內部,該封閉部件4至少有一部分用于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 3,為封閉部分421。
如圖3、18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是旋轉件42,其封閉部件4的封閉部分421容納于進氣腔5內部,容納封閉部分421的腔隙與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共同組成進氣腔5,通過操作封閉部件4的操控部 分44控制封閉部分421旋轉,封閉部分42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其上設有與第二出氣口 3所在位置相對設置并可以連通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的通孔421a,當封閉部分421上的通孔421a旋轉到與第二出氣口 3相連通的空間位置時,氣流由進氣口 12進入進氣腔5,除經凸出部分內腔141、第一出氣口 142、霧化口 22進入主體部件I內部空腔11外,還可經封閉部分421的通孔421a、第二出氣口 3進入主體部件I下體Ib底部內壁151與套接部件2內壁21之間的間隙17a,最后進入主體部件I內部空腔11,由于第一出氣口 142、第二出氣口 3同時解除封閉,氣流通暢的進入主體部件I內部空腔11,無法在第一出氣口 142處形成高速氣流和負壓,也就無法形成液體霧化。如上述氣流是氧氣,該裝置此時為吸氧狀態。
如附圖4、18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是旋轉件42,其封閉部件4的封閉部分421容納于進氣腔5內部,容納封閉部分421的腔隙與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共同組成進氣腔5,通過操作封閉部件4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21旋轉,氣流由進氣口12進入進氣腔5,因第一出氣口 142直徑在0.5±0.3mm之間,通氣面積較小,所以凸出部分內腔141中形成較高的氣壓,并在第一出氣口 142的細小開口處形成高速氣流,高速氣流經過的區域形成負壓,所產生的負壓吸引儲液腔111內部的液體9經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之間的間隙17輸送至第一出氣口 142,液體9被高速氣流沖擊形成大量霧化顆粒,經霧化口 22與氣流一同噴射到霧化腔112,由出霧口 13流出,此時為霧化狀態。
如附圖3、4、5所示,所述霧化腔112內部設有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該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可以是主體部件I或套接部件2的一部分,霧化過程中,高速的氣流噴射和碰撞使液體9沖向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經霧化后直徑較大的霧化顆粒在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上碰撞凝結墜入儲液腔111,直徑較小的霧化顆粒擺脫重力影響進入霧化腔112。所述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上可設有負離子發生部件62或負離子發生材料61,所述負離子發生部件62或負離子發生材料61可以由電氣石粉、稀土等配比制成,該負離子發生部件62可安裝固定在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上,負離子發生材料61可以加入在主體部件1、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套接部件2的制作原料中。
實施例2 如圖6所示,所述第二出氣口 3位于主體部件I的下體Ib底部15上,該第二出氣口 3可將進氣腔5與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相連通,其通氣面積大于第一出氣口 142的通氣面積。該第二出氣口 3向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延伸形成中空結構的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其頂部311平面高于儲液腔111儲存液體9的液面,其上設有阻液罩10,與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緊配合連接,可以防止霧化腔112內的霧化顆粒墜入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內部。該第二出氣口 3由一個便于人手操作并可因人手操作而發生空間位置移動的部件封閉或解除封閉,該部件為封閉部件4。所述封閉部件4 一部分位于進氣腔5內部,該封閉部件4至少有一部分用于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 3,為封閉部分411 ;該封閉部件還有一阻斷部分412可以在封閉部分解除對第二出氣口 3的封閉時,阻斷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的連通,封閉部分封閉第二出氣口 3時,解除對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連通的阻斷。
如圖6、19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是滑動件41,其封閉部件4的封閉部分411容納于進氣腔5內部,阻斷部分412容納于延長的進氣腔5內部,容納封閉部分411、阻斷部分412的腔隙與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共同組成進氣腔5,通過封閉部件4上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11在進氣腔5內部滑動位移,該封閉部分41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并可設有彈性密封材料加固密封。所述封閉部分411上設有與第二出氣口 3所在位置相對設置,并可使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腔5相連通的第二通路411a,通過拉動封閉部件4上的操控部分44向進氣腔5外側移動控制封閉部分411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 3,此時封閉部分411上的第二通路411a與第二出氣口 3相連通,氣流經進氣口 12進入進氣腔5,通過第二通路411a經第二出氣口 3,向上從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進入主體部件1的內部空腔11,同時阻斷部分412阻斷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的連通。
如圖7、19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是滑動件41,其封閉部件4的封閉部分411容納于進氣腔5內部,阻斷部分412容納于延長的進氣腔5內部,容納封閉部分411、阻斷部分412的腔隙與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共同組成進氣腔5,通過封閉部件4上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11在進氣腔5內部滑動位移,該封閉部分41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并設有彈性密封材料加固密封。所述封閉部分411上設有連通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的第一通路411b,通過推動封閉部件4上的操控部分44向進氣腔5內側移動控制封閉部分411封閉第二出氣口 3,并使封閉部分411上的第一通路411b把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連通,氣流經進氣口 12到進氣腔5,通過上述第一通路411b在凸出部分內腔141中形成較高的氣壓,在第一出氣口 142的細小開口處形成高速氣流,高速氣流經過的區域形成負壓,所產生的負壓吸引儲液腔111內部的液體9經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之間的間隙17輸送至第一出氣口 142,液體9被高速氣流沖擊形成大量霧化顆粒,經霧化口 22與氣流一同噴射到霧化腔112,由出霧口 13流出,此時為液體霧化狀態。同時阻斷部分412阻斷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的連通。
實施例3 如圖8所示,所述第二出氣口 3位于主體部件I的下體Ib底部15上,該第二出氣口3可將進氣腔5與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相連通,其通氣面積大于第一出氣口的通氣面積。該第二出氣口 3向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延伸形成中空結構的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其頂部311平面高于儲液腔111儲存液體9的液面,其上設有阻液罩10,與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卡扣式連接,可以防止霧化腔112內的霧化顆粒墜入到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內部。該第二出氣口 3由一個便于人手操作并可因人手操作而發生空間位置移動的部件封閉或解除封閉,該部件為封閉部件4。所述封閉部件4 一部分位于進氣腔5內部,該封閉部件4至少有一部分用于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 3,為封閉部分421 ;該封閉部件4還有一可以在封閉部分解除對第二出氣口 3封閉時,阻斷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的連通,封閉部分封閉第二出氣口 3時,解除對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連通的阻斷。
如圖8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是旋轉件42,其封閉部件4的封閉部分421、阻斷部分422容納于進氣腔5內部,容納封閉部分421、阻斷部分422的腔隙與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共同組成進氣腔5,通過操作封閉部件4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21旋轉,封閉部分42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其上設有與第二出氣口 3所在位置相對設置并可以連通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的第二通路421a,當封閉部分421上的第二通路421a旋轉到與第二出氣口 3相連通的空間位置時,氣流經進氣口 12進入到進氣腔5,經第二通路421a、第二出氣口 3從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進入主體部件I內部空腔11,同時阻斷部分422阻斷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的連通。
如圖9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是旋轉件42,其封閉部件4的封閉部分421、阻斷部分422容納于進氣腔5內部,容納封閉部分421、阻斷部分422的腔隙與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共同組成進氣腔5,通過操作封閉部件4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21旋轉,封閉部分42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其上設有可連通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的第一通路421b,當封閉部分421上的第一通路421b旋轉到可以連通第一出氣口 142和進氣口 12的空間位置時,氣流經進氣口 12進入到進氣腔5,經第一通路421b進入凸出部分內腔1 41中形成較高的氣壓,在第一出氣口 142的細小開口處形成高速氣流,高速氣流經過的區域形成負壓,所產生的負壓吸引儲液腔111內部的液體9經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之間的間隙17輸送至第一出氣口 142,液體9被高速氣流沖擊形成大量霧化顆粒,經霧化口 22與氣流一同噴射到霧化腔112,由出霧口 13流出,此時為液體霧化狀態。同時阻斷部分422阻斷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的連通。
實施例4 如圖10所示,所述第二出氣口 3位于凸出部分14外壁143上,該第二出氣口 3可將凸出部分14外壁143與套接部件2內壁21之間的間隙17與進氣腔5相連通,其通氣面積大于第一出氣口 142的通氣面積。該第二出氣口 3可由一個便于人手操作并因人手操作而發生空間位置移動的部件封閉或解除封閉,該部件為封閉部件4。所述封閉部件4 一部分位于進氣腔5內部,該封閉部件4至少有一部分用于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 3,為封閉部分421 ;該封閉部件4還有一阻斷部分422可以在封閉部分解除對第二出氣口 3的封閉時,阻斷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的連通,封閉部分封閉第二出氣口 3時,解除對第一出氣口142與進氣口 12連通的阻斷。
如圖10、20所示,該封閉部件4是旋轉件42,其封閉部分421插入于進氣腔5內部,凸出部分內腔141重合于進氣腔5,從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為進氣腔5,通過操作封閉部件4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21旋轉,封閉部分42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其上設有可連通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的通孔421c,當封閉部分421上的通孔421c旋轉到可以連通第二出氣口 3和進氣口 12的空間位置時,氣流由進氣口 12進入至進氣腔5,經上述通孔421c由第二出氣口 3進入凸出部分14外壁143與套接部件2內壁21之間的間隙17,再由套接部件2上的套接部件出氣口 23進入霧化腔112。如圖12、13所示,該封閉部件4上的阻斷部分422設有一個具有密封功能的阻斷彈片422a,阻斷彈片422a中部用 于密封第一出氣口 142,彈片四周設有釋放氣體的小孔422b,阻斷彈片422a —端固定在凸出部分內腔141的頂端,一端與凸出部分內腔141頂端平面成45度角自由下垂。所述封閉部分421頂端斜切成與凸出部分內腔141頂端平面成45度角的形狀,當上述封閉部分421的通孔421c與第二出氣口 3相對應連通時,封閉部分421上仰一端頂住阻斷彈片422a下垂一端使其與凸出部分內腔141頂端平面密封接觸,此時封閉部分421頂住阻斷彈片422a于第一出氣口 142上時,阻斷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連通。
如圖11、20所示,該封閉部件4是旋轉件42,其封閉部分421插入于進氣腔5內部,凸出部分內腔141重合于進氣腔5,從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為進氣腔5,通過操作封閉部件4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21旋轉,封閉部分42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其上設有可連通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的通孔421c,當封閉部分421上的通孔421c旋轉到與第二出氣口 3相對一側,不連通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時,如圖12、13所示,阻斷彈片422a—端固定在凸出部分內腔141的頂端,一端與凸出部分內腔141頂端平面成45度角自由下垂,封閉部分421頂部上仰一端位于阻斷彈片422a固定在凸出部分內腔141的一端,使阻斷彈片422a呈45度角自由下垂,氣流經進氣口 12進入到進氣腔5,在凸出部分內腔141內形成較高的氣壓,通過阻斷彈片422a上釋放氣體的小孔422b,在第一出氣口 142的細小開口處形成高速氣流,高速氣流經過的區域形成負壓,所產生的負壓吸引儲液腔111內部的液體9經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之間的間隙17輸送至第一出氣口 142,液體9被高速氣流沖擊形成大量霧化顆粒,經霧化口 22與氣流一同噴射到霧化腔112,由出霧口 13流出,此時為液體霧化狀態。
實施例5 如圖14所示,所述第二出氣口 3位于凸出部分14外壁143上,該第二出氣口 3可將凸出部分14外壁143與套接部件2內壁21之間的間隙17與進氣腔5相連通,其通氣面積大于第一出氣口的通氣面積。該第二出氣口 3可由一個便于人手操作并因人手操作而發生空間位置移動的部件封閉或解除封閉,該部件為封閉部件4。所述封閉部件4 一部分位于進氣腔5內部,該封閉部件4至少有一部分用于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 3,為封閉部分411 ;如圖14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是滑動件41,其封閉部分411插入于進氣腔5內部,凸出部分內腔141重合于進氣腔5,從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為進氣腔5,可通過封閉部件4上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11在進氣腔5內部滑動位移,該封閉部分41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可封閉位于凸出部分14外壁143上的第二出氣口 3。通過向進氣腔5外側拉動封閉部分411位移一定距離后,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 3,氣流由進氣口 12進入進氣腔5,除經凸出部分內腔141、第一出氣口 142、霧化口 22進入主體部件I內部空腔11外,還可經第二出氣口 3進入主體部件I下體Ib的底部內壁151與套接部件2內壁21之間的間隙17a,最后進入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由于第二出氣口 3解除封閉,氣流通暢的進入主體部件I內部空腔11,無法在第一出氣口 142處形成高速氣流和負壓,所以此時無法形成液體霧化。
如圖15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是滑動件41,其封閉部分411插入于進氣腔5內部,凸出部分內腔141重合于進氣腔5,從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為進氣腔5,可通過封閉部件4上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11在進氣腔5內部滑動位移,該封閉部分41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可封閉位于凸出部分14外壁143上的第二出氣口 3。通過向進氣腔5內側推動封閉部分411位移一定距離后,封閉第二出氣口 3,氣流由進氣口 12進入進氣腔5,在凸出部分內腔141內形成較高的氣壓,在第一出氣口 142的細小開口處形成高速氣流,高速氣流經過的區域形成負壓,所產生的負壓吸引儲液腔111內部的液體9經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之間的間隙17輸送至第一出氣口 142,液體9被高速氣流沖擊形成大量霧化顆粒,經霧化口 22與氣流一同噴射到霧化腔112,由出霧口 13流出,此時為液體霧化狀態。
實施例6 如圖16所示,該霧化裝置包括一個具有內部空腔的主體部件1,該主體部件I可由上體Ia和下體Ib兩部分可拆卸式連接,如螺紋連接或卡扣連接,該上體Ia和下體Ib可由聚丙烯、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注塑制成。上述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包括能夠儲存一定量液體的儲液腔111和儲液腔111之上的霧化腔112,其內部空腔11上還設有一個進氣口 12和一個出霧口 13,進氣口 12與外部氣源相連通,出霧口 13與霧化腔112相連通,所述儲液腔111用于儲存治療所需要的霧化藥液或其他液體,霧化腔112用于容納霧化后的液體顆 粒。
所述上體Ia可以安裝插入一個凸出部分14,該凸出部分14凸向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其內部中空為凸出部分內腔141,與進氣口 12相連通。上述凸出部分14凸向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的一端設有一個直徑在0.5±0.3_之間的細小開口,該細小開口可與霧化腔112相連通,為第一出氣口 142。所述進氣口 12與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包含凸出部分內腔141的腔隙設為進氣腔5,該進氣腔5可導入外部氣體由進氣口 12進入凸出部分內腔141。
所述凸出部分14外壁143適形套設有中空結構的套接部件2,該套接部件2是單獨的一部分,插入安裝或螺紋安裝在凸出部分14上,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之間留有間隙17,套接部件2設有吸管25插入儲液腔111儲存的液體9內部,用于輸送液體9至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之間的間隙17,該套接部件2設有至少一個與第一出氣口 142所在位置相對應的細小開口,為霧化口 22。霧化口 22下部設有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霧化過程中,高速的氣流噴射和碰撞使液體9沖向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經霧化后直徑較大的霧化顆粒在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上碰撞凝結墜入儲液腔111,直徑較小的霧化顆粒擺脫重力影響進入霧化腔112。所述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上可設有負離子發生部件62或負離子發生材料61,所述負離子發生部件62或負離子發生材料61可以由電氣石粉、稀土等配比制成,該負離子發生部件62可安裝固定在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上,負離子發生材料61可以加入在主體部件1、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套接部件2的制作原料中。
所述主體部件I的上體Ia進氣腔5上設有第二出氣口 3,該第二出氣口 3可將進氣腔5與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相連通,其通氣面積大于第一出氣口的通氣面積,該第二出氣口 3由一個便于人手操作并可因人手操作而發生空間位置移動的部件封閉或解除封閉,該部件為封閉部件4。如圖21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 一部分位于進氣腔5內部,該封閉部件4至少有一部分用于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 3,為封閉部分421。
如圖16、21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是旋轉件42,封閉部件4的封閉部分421位于進氣腔5內部,從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為進氣腔5,其封閉部分421與進氣腔5呈90度直角設置,通過操作封閉部件4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21旋轉,封閉部分42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其上設有可連通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的第三通路421d,當封閉部分421上的第三通路421d旋轉到可以連通第二出氣口 3和進氣口12的空間位置時,氣流由進氣口 12進入至進氣腔5,經上述第三通路421d由第二出氣口 3直接進入霧化腔112。如圖21所示,該封閉部件4上的阻斷部分422與封閉部分421重合,連通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的同時阻斷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連通。
如圖17、21所示,所述封閉部件4是旋轉件42,封閉部件4的封閉部分421位于進氣腔5內部,從進氣口 12至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的腔隙為進氣腔5,其封閉部分421與進氣腔5呈90度直角設置,通過操作封閉部件4的操控部分44控制封閉部分421旋轉,封閉部分421為與進氣腔5相適形密封的曲面結構,其上設有可連通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的第三通路421d,當封閉部分421上的第三通路421d旋轉到封閉第二出氣口 3,連通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時,氣流經進氣口 12進入到進氣腔5,在凸出部分內腔141中形成較高的氣壓,并在第一出氣口 142的細小開口處形成高速氣流,高速氣流經過的區域形成負壓,所產生的負壓吸引儲液腔111內部的液體9經吸管25輸送至第一出氣口 142,液體9被高速氣流沖擊形成大量霧化顆粒,經霧化口 22與氣流一同噴射到霧化腔112,由出霧口 13流出,此時為液體霧化狀態。圖21所不,該封閉部件4上的阻斷部分422與封閉部分421重合,解除封閉第一 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連通的同時阻斷第二出氣口 3與進氣口 12連通。
權利要求
1.一種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包括: 至少一個具有內部空腔(11)的主體部件(1),該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包括設定一定容積的儲液腔(111)和由儲液腔(111)之外空腔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霧化腔(112),所述內部空腔(11)上設有至少一個與外部氣源相連通的進氣口(12)和至少一個與霧化腔(112)相連通的出霧口(13); 所述主體部件(I)上含有一個凸向內部空腔(11)的凸出部分(14),該凸出部分(14)內部的中空為凸出部分內腔(141),其上至少設有一個與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相連通的開口,為第一出氣口(142),氣流由進氣口(12)進入凸出部分內腔(141),經第一出氣口(142)進入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 所述進氣口( 12)與第一出氣口( 142)之間至少包含凸出部分內腔(141)的腔隙為進氣腔(5); 所述凸出部分(14)外壁(143)適形套設有中空結構的套接部件(2),該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之間留有間隙(17),套接部件(2)設有至少一個與第一出氣口( 142)所在位置相對應的開口,為霧化口(22); 其特征在于,裝置還包括: 至少一個第二出氣口(3),該第二出氣口(3)可將進氣腔(5)與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相連通,其通氣面積總和大于第一出氣口(142)的通氣面積總和,該第二出氣口由一個便于人手操作并可因人手操作而發生空間位置移動的部件封閉或解除封閉,該部件為封閉部件(4); 封閉部件(4),其一部分位于進氣腔(5)內部,該封閉部件(4)至少有一部分用于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3),當封閉部件(4)封閉第二出氣口(3)時,氣流由進氣口(12)進入進氣腔(5 ),經第一出氣口( 142 )、霧化口( 22 )高速流出,進入霧化腔(112 ),高速的氣流使第一出氣口(142)、霧化口(22)之間形成負壓,負壓將儲液腔(111)內部的液體(9)吸引至第一出氣口( 142),并被高速氣流沖擊形成大量霧化顆粒,經霧化口( 22)與氣流一同噴射到霧化腔(112);當封閉部件(4)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3)時,氣流由第二出氣口(3)進入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或同時經第一出氣口(142)和第二出氣口(3)進入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腔(112)內設有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該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與所述霧化口(22)相對設置,并在兩者之間設有一定距離,經霧化口(22)流出的直徑較大的霧化顆粒在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上碰撞凝結后墜入儲液腔(111),直徑較小的霧化顆粒擺脫重力影響進入霧化腔(11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上可設有負離子發生部件(62),該負離子發生部件(62)可安裝固定在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霧化顆粒篩選部件(6)中加入負離子發生材料(61)。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閉部件(4)包括滑動件(41),該滑動件(41)上至少有一封閉部分(411)可封閉第二出氣口(3),該滑動件(41)至少封閉部分(411)位于進氣腔(5)內部,能夠在進氣腔(5)內滑動,通過滑動位移調整封閉部分(411)與第二出氣口(3)的對應關系,從而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3)。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件(41)還包括阻斷部分(412),該阻斷部分(412)可以在滑動件(41)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3)時阻斷第一出氣口( 142 )與進氣口( 12 )的連通,當滑動件(41)封閉第二出氣口(3)時解除阻斷第一出氣口(142)與進氣口(12)的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閉部件(4)包括旋轉件(42 ),該旋轉件(42 )上至少有一封閉部分(421)可封閉第二出氣口( 3 ),該旋轉件(42)至少封閉部分(421)位于進氣腔(5)內部,能夠在進氣腔(5)內旋轉,通過旋轉調整封閉部分(421)與第二出氣口( 3 )的對應關系,從而封閉或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 3 )。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件(42)還包括阻斷部分(422),該阻斷部分(422)可以在旋轉件(42)解除封閉第二出氣口(3)時阻斷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的連通,當旋轉件(42)封閉第二出氣口(3)時解除阻斷第一出氣口( 142)與進氣口( 12)的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氣口(3)位于凸出部分(14)上,氣流經第二出氣口(3)進入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 )之間的間隙(17 ),最后進入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部件(2)上設有套接部件出氣口(23),氣流由第二出氣口(3)經套接部件(2)內壁(21)與凸出部分(14)外壁(143)之間的間隙(17),從套接部件出氣口(23)進入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氣口(3)的水平位置高于儲液腔(111)儲存液體(9)的液面高度。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氣口(3)位于主體部件(I)上,氣流經第二出氣口(3)進入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氣口(3)位于主體部件(I)底部(1 5),氣流經第二出氣口(3)直接進入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或由第二出氣口(3)進入套接部件(2)內壁(21)與主體部件(I)底部內壁(151)之間的間隙(17a)進入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氣口(3 )可向主體部件(I)的內部空腔(11)延伸形成中空結構的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的頂部(311)設有阻液罩(10),該第二出氣口延伸部分(31)的頂部(311)平面高于儲液腔(111)儲存液體(9)的液面。
1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部件(I)上設有指示標記(16),用于指示第二出氣口(3)封閉或解除封閉的即時狀態。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閉部件(4)上設有約束其滑動距離或旋轉幅度的限位結構(43),該限位結構(43)與主體部件(I)上的相應結構配合。
1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閉部件(4)設有便于人手操作的操控部分(44),該操控部分(44)上設有與主體部件(I)上的指示標記(16)相配合的標示(441 ),該標示(441)可與主體部件(I)上設置的指示標記(16)配合指示第二出氣口(3)封閉或解除封閉的即時狀態。
19.根據權利 要求1所述的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部件(I)上設有在不打開主體結構的前提下,向其內部空腔(11)加入液體的可再自密封的穿刺區域(7)。
全文摘要
針對當前臨床上需要霧化治療的患者往往也同時需要吸氧治療,霧化結束后應迅速改用更為通暢的氧氣輸送裝置進行吸氧治療,而頻繁的裝置更替顯然加重了護理負擔并增添了醫療費用。本發明提供一種氣體驅動液體霧化的裝置,該裝置能夠在霧化狀態與吸氧狀態之間安全快速的切換,其上設有第二出氣口及封閉部件,當患者需要吸氧治療時,調節封閉部件解除對第二出氣口的封閉,氧氣通暢流出,患者進行吸氧治療;當患者需要霧化治療時,調節封閉部件封閉第二出氣口,裝置內部的藥液進行霧化,患者進行霧化治療,本發明既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又滿足了臨床上霧化狀態與吸氧狀態之間安全快速的切換需求。
文檔編號A61M16/00GK103157161SQ201110407180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9日
發明者董東生, 徐曉明, 張月梅, 馬曉敏 申請人:北京東方潮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