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吸收體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新型吸收體物品。
背景技術:
紙尿布等的吸收體物品是通過利用木材紙衆(zhòng)、高吸水性樹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以下也稱為“SAP”)等的吸收成分的吸收體,來吸收穿用者排出的尿,并且容納便 (大便)的物品。現(xiàn)有的吸收體物品由于沒有分離尿和大便的功能,因此使用時尿和大便容易混合。并且,一旦尿和大便混合,則具有臭味增大、容易產(chǎn)生皮膚炎癥的問題。對此,就分離尿和大便的方法有各種提案。例如,提出了用隔離部件分離尿和大便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和2)。并且,提出了在吸收體物品的后部設置開口、將大便收容到該開口中、與尿分離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5)。而且,提出了通過使尿迅速吸收、從吸收體物品的內(nèi)部表面去掉,以此使尿和大便不接觸的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6和7)。專利文獻I :特開平7-299092號公報專利文獻2 :國際公開第02/24130號小冊子專利文獻3 :特開平6-327715號公報專利文獻4 :特開平6-343660號公報專利文獻5 :特開平8-56986號公報專利文獻6 :特開平6-90977號公報專利文獻7 :特開平9-28732號公報但是,在上述現(xiàn)有的吸收體物品中,不能有效地進行尿和大便的分離。并且,由于尿吸收能力低,因此,需要增加更換次數(shù)。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使用時可以有效地分離尿和大便,并且尿吸收能力高的吸收體物品。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者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結(jié)果,完成了具有新結(jié)構(gòu)的吸收體物品。SP,本發(fā)明提供以下方案⑴ (7)。(I) 一種吸收體物品,具有片狀的第一防漏體;片狀的第二防漏體,該第二防漏體位于上述第一防漏體的上部的后部;
吸收體,該吸收體從上述第一防漏體的上部的前部起至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下側(cè)為止至少設置一層,并含有高吸水性樹脂、能夠吸收體液,為了將排泄的尿順利地移動到位于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下側(cè)的上述吸收體上,在上述第二防漏體的前端部附近,在上述第二防漏體與上述吸收體之間設置有穩(wěn)定存在的間隙,上述吸收體吸收尿,在上述第二防漏體上容納大便,因此,只要尿不向上述第二防漏體溢出、或大便不向上述吸收體溢出,尿與大便就不會接觸。(2)如方案(1)所述的吸收體物品,尿?qū)氩啃纬刹考Y(jié)合在上述第二防漏體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上,確保上述間隙。(3)如方案(1)所述的吸收體物品,尿?qū)氩啃纬刹考Y(jié)合在上述第二防漏體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上,上述尿?qū)氩啃纬刹考O于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上述前端部的上述下面與上述吸收體的上面之間,確保上述間隙。(4)如方案( 或C3)所述的吸收體物品,上述尿?qū)氩啃纬刹考哂幸后w滲透性。(5)如方案(1)所述的吸收體物品,在上述第二防漏體的前端部或其周邊具有尿便阻擋部件,上述尿便阻擋部件的下面與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上面結(jié)合,防止容納于上述第二防漏體上的上述大便向前側(cè)移動。(6)如方案(1)所述的吸收體物品,在上述第二防漏體的前方留有距離地設有尿便阻擋部件,上述尿便阻擋部件的下面與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上面結(jié)合,防止容納于上述第二防漏體上的上述大便向前側(cè)移動。(7)如方案(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吸收體物品,該吸收體物品還具有皮膚接觸片,上述皮膚接觸片覆蓋上述吸收體的上面。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在使用時可以有效地分離尿和大便,并且尿吸收能力高。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示例的模式圖。圖2是表示第二防漏體的各種形狀的模式圖。圖3是表示說明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作用的模式圖。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11是表示各種尿便阻擋部件的模式圖。圖12是表示各種尿便阻擋部件的模式圖。圖13是表示各種尿便阻擋部件的模式圖。圖14是表示各種尿便阻擋部件的模式圖。
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
圖26
圖27
圖28
圖29
圖30
圖31
圖32
圖33
圖34
圖35
是表示吸收體設置的各種示例的模式圖。
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
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
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
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
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
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
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
是表示第一防漏體與第二防漏體的位置關系的各種示例的模式圖。
是表示第一防漏體、第二防漏體和吸收體的位置關系的各種示例的模式圖。 是表示形成膠帶型尿布狀態(tài)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是表示形成膠帶型尿布狀態(tài)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是表示形成膠帶型尿布狀態(tài)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是表示形成無膠帶型尿布狀態(tài)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是表示形成無膠帶型尿布狀態(tài)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是表示形成無膠帶型尿布狀態(tài)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是表示形成膠帶型尿布狀態(tài)的其他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是表示形成膠帶型尿布狀態(tài)的其他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是表示形成膠帶型尿布狀態(tài)的其他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是表示形成膠帶型尿布狀態(tài)的其他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jù)附圖所示的適當實施方式就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進行詳細說明。在本說明書中,在實際穿用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情況下,將靠近使用者的皮膚一側(cè)稱為“上”,將遠側(cè)稱為“下”。并且,在實際穿用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情況下,將對應使用者的身體前側(cè)的一側(cè)稱為“前”,將對應后側(cè)的一側(cè)稱為“后”。并且,在各圖中,為了容易理解,將實際接觸的部件進行分離進行表示。圖I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示例的模式圖。圖I (A)是俯視圖,圖I (B)是沿著圖I(A)中的IB-IB線的縱端面圖,圖I(C)是沿著圖I(A)中的IC-IC線的橫端面圖。另外,在附圖中的各俯視圖中,使吸收體物品等的前側(cè)位于圖的上側(cè)進行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100基本上具有片狀的第一防漏體10 ;位于第一防漏體10 的上部的后部的片狀的第二防漏體12 ;以及從第一防漏體10的上部的前部到第二防漏體 12的下側(cè)至少設置一層的、含有高吸水性樹脂并可吸收體液的吸收體14。第一防漏體10和第二防漏體12的材質(zhì)一般可分別使用作為底片而使用的材料。 具體可以使用例如PE、PP、PET、EVA等樹脂的薄膜、上述樹脂的發(fā)泡片等的體液非滲透性片。體液非滲透性片最好使用透氣性薄膜等具有透氣性的片。并且,在使用上述樹脂的薄膜的情況下,為了提高觸覺和外觀,也可以使用薄膜與無紡布的多層片。這種情況下,無紡布適合使用單位面積重量較低的SB、SMS、熱粘合無紡布等。并且,也可以使用上述樹脂的薄膜與后述的片狀吸收體的多層片。并且,也可以使用高耐水性無紡布。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使用薄膜與高耐水性無紡布的多層片。第一防漏體10和第二防漏體12都可由多個部件構(gòu)成。第二防漏體12只要可容納大便,則對前后方向的長度和位置、左右方向的長度等沒有限制。并且,第二防漏體12只要是片狀,則對其形狀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可形成圖2所示的形狀。圖2是第二防漏體的各種形狀的模式圖。圖2(A) 圖2(J)都是俯視圖。本發(fā)明中使用的吸收體14只要可吸收體液,則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可以使用粉末狀的木材紙漿、未加工的SAP等的粉體狀吸收體,但考慮到形狀的穩(wěn)定性、脫落的可能性等,最好使用片狀吸收體。在片狀吸收體中,最好使用含有大于等于50質(zhì)量%的SAP的高吸水性片,含有 60 95質(zhì)量%的高吸水性片更好。高吸水性片是以SAP為主要成分的極薄的片狀吸收體。由于高吸水性片的SAP的含有量非常高,因此厚度很薄。高吸水性片的厚度最好小于等于1. 5mm,小于等于Imm更好。高吸水性片只要是以SAP為主要成分的極薄的片狀吸收體,則對其構(gòu)成和制造方法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可舉出通過氣流成網(wǎng)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氣流成網(wǎng)法是將粉碎的木材紙漿和SAP混合,添加接合劑形成片狀、得到高吸水性片的方法。用該方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已知有例如美國里奧尼亞(Rayonier)公司生產(chǎn)的N0VATHIN(美國注冊商標)、王子 KIN0CL0TH(今7夕口 7 )公司生產(chǎn)的B-SAP。并且,也有使用將SAP的分散料漿涂覆在無紡布等的體液滲透性片的上面的方法而得到的高吸水性片。在此,SAP的分散料漿最好是將SAP和微纖絲化纖維素(MFC)分散到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劑中而得到的物質(zhì)。用該方法得到的高吸水性片例如有(株)日本吸收體技術研究所生產(chǎn)的MegaThin (注冊商標)。除此之外,有利用例如使起毛狀無紡布大量承載SAP并用熱熔粘合劑、乳膠粘合齊U、水性纖維等進行固定的方法而得到的高吸水性片,有利用使纖維狀SAP與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混合、成形為網(wǎng)狀的方法而得到的高吸水性片,將SAP層的上下用薄紗夾住的SAP片。吸收體14從第一防漏體10的上部的前部到第二防漏體12的下側(cè)、至少設置一層。即,吸收體14可以是一層,也可以大于等于兩層(多層)。并且,吸收體14也可配置成折疊的狀態(tài)。以下,就吸收體物品100的作用進行說明。圖3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作用的模式圖。圖3是吸收體物品的縱剖視圖。吸收體物品100使使用者的尿道口 m位于第一防漏體10的上部、肛門a位于第二防漏體12的上部,以該狀態(tài)進行穿戴。并且,如圖3的箭頭所示,從使用者的尿道口 m排泄到位于第一防漏體10的上部的吸收體14的上側(cè)的尿,在整個吸收體14上一面擴散一面被吸收。另一方面,從使用者的肛門a排泄到第二防漏體12上的大便被第二防漏體12收容。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100用位于第一防漏體10的上部的吸收體14容納尿,并且, 用第二防漏體12容納大便,因此,只要尿不向第二防漏體12溢出、或大便不向吸收體14溢出,尿與大便就不會接觸。并且,在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100上,吸收體14被設置在從第一防漏體10的上部的前部起到第二防漏體12的下側(cè),因此,與通過隔離部件分離尿和大便、只用前部吸收尿的現(xiàn)有的方法相比較,尿的吸收量大幅度增加。以下,以本發(fā)明的其他適當?shù)膶嵤┓绞綖槔M行更詳細的說明。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4(A)是俯視圖,圖4(B) 是沿著圖4(A)中的IVB-IVB線的縱端面圖,圖4(C)是沿著圖4(A)中的IVC-IVC線的橫端面圖。圖4所示的吸收體物品110基本上與吸收體物品100相同,只有在以下方面不同, 即,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通過尿?qū)氩啃纬刹考?6 與吸收體14的上面接合。為了將排泄的尿順利地移動到位于第二防漏體12的下側(cè)的吸收體14上,尤其是在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附近,最好在第二防漏體12與吸收體14之間設置穩(wěn)定存在的間隙。在吸收體物品110上,在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的下面和吸收體14的上面之間設置尿?qū)氩啃纬刹考?6,確保第二防漏體12和吸收體14之間的間隙。并且,由于向第二防漏體12的下側(cè)移動的尿被尿?qū)氩啃纬刹考?6左右分開、進行整流,因此移動可以順利地進行。而且,由于第二防漏體12和吸收體14通過尿?qū)氩啃纬刹考?6結(jié)合,因此,即使在使用中,第二防漏體12和吸收體14與尿?qū)氩啃纬刹考?6也保持大致一定的位置關系。另外,尿?qū)氩啃纬刹考?6只要與第二防漏體12接合即可,可不與吸收體14接合。尿?qū)氩啃纬刹考?6為了確保第二防漏體12和吸收體14之間的間隙,需要一定程度的厚度,除此之外沒有特別限制。作為尿?qū)氩啃纬刹考?6的材料例如有粘合劑、橡膠、薄膜、泡沫橡膠(發(fā)泡體)、體積大的無紡布。在使用粘合劑的情況下,涂敷一定程度的厚度。并且,在使用橡膠、薄膜、泡沫橡膠或體積大的無紡布的情況下,形成為細片或帶狀體,通過粘合劑將其表面與第二防漏體12的表面結(jié)合。尿?qū)氩啃纬刹考?6是用熱熔粘合劑將縱長(前后方向的長度)為10mm、橫寬 (左右方向的長度)為20mm、厚度為3mm的氨基甲酸乙脂泡沫的塊設置在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的下面和吸收體14的上面之間、使其固定。在吸收體物品110上,如圖4(A)中的箭頭所示,尿通過尿?qū)氩啃纬刹考?6的兩側(cè)、向吸收體14的后部移動。這是由于用于尿?qū)氩啃纬刹考?6的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沒有液體滲透性。這樣,通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尿的流路,使大量的尿集中流入特定的地方, 因此尿容易向吸收體14的后部移動。圖5是表不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不例的模式圖。圖5 (A)是俯視圖,圖5 (B) 是沿著圖5 (A)中的VB-VB線的縱端面圖,圖5 (C)是沿著圖5 (A)中的VC-VC線的橫端面圖。
圖5所示的吸收體物品120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基本上與吸收體物品110相同,只是尿?qū)氩啃纬刹考男螤畈煌D驅(qū)氩啃纬刹考?6在左右方向上為直線狀,而尿?qū)氩啃纬刹考?8形成頂點朝向前側(cè)的V字形。通過形成該形狀,可促進尿從吸收體14的前部向后部順利地移動,同時,可以有效地防止尿從吸收體14的后部向前部倒流。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6(A)是俯視圖,圖6(B) 是沿著圖6(A)中的VIB-VIB線的縱端面圖,圖6(C)是沿著圖6(A)中的VIC-VIC線的橫端面圖。圖6所示的吸收體物品130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基本上與吸收體物品110相同,只是尿?qū)氩啃纬刹考拇嬖谖恢貌煌D驅(qū)氩啃纬刹考?0左右分離。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7(A)是俯視圖,圖7(B) 是沿著圖7(A)中的VIIB-VIIB線的縱端面圖,圖7(C)是沿著圖7 (A)中的VIIC-VIIC線的橫端面圖。圖7所示的吸收體物品140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基本上與吸收體物品130相同,只是尿?qū)氩啃纬刹考男螤畈煌D驅(qū)氩啃纬刹考?2左右分離,外側(cè)為前側(cè)、內(nèi)側(cè)為后側(cè)地進行設置。通過形成這樣的形狀,可以使尿集中在中央、促進從吸收體14的前部向后部順利地移動,同時,可以有效地防止尿從吸收體14的后部向前部倒流。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8(A)是俯視圖,圖8(B) 是沿著圖8(A)中的VIIIB-VIIIB線的橫端面圖。圖8所示的吸收體物品150基本上與吸收體物品100相同,在以下方面不同,即, 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在整個左右方向的全長上,通過具有許多蜂窩狀孔的尿?qū)氩啃纬刹考﨧與吸收體14的上面接合。第二防漏體12和尿?qū)氩啃纬刹考?24之間以及吸收體14與尿?qū)氩啃纬刹考﨧之間通過粘合劑接合。在吸收體物品150上,如圖8(A)中的箭頭所示,尿通過尿?qū)氩啃纬刹考﨧向吸收體14的后部移動。尿的流動被尿?qū)氩啃纬刹考﨧分開、整流,同時,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尿從吸收體14的后部向前部倒流。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9(A)是俯視圖,圖9(B) 是沿著圖9(A)中的IXB-IXB線的縱端面圖,圖9(C)是沿著圖9(A)中的IXC-DCC線的橫端面圖。圖9所示的吸收體物品160基本上與吸收體物品100相同,在以下方面不同,即, 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在整個左右方向的全長上,通過液體滲透性的尿?qū)氩啃纬刹考?6與吸收體14的上面接合。第二防漏體12和尿?qū)氩啃纬刹考蛑g以及吸收體14與尿?qū)氩啃纬刹考蛑g通過粘合劑結(jié)合。作為液體滲透性的尿?qū)氩啃纬刹考蛑灰且后w滲透性的,沒有特別限制,例如,可以使用PP無紡布、PET無紡布、PE無紡布等合成纖維無紡布,網(wǎng)狀薄膜(例如4 ) r ”夕公司生產(chǎn)的卜薄膜),具有連續(xù)氣泡的高發(fā)泡橡膠等的片狀的切片。作為無紡布, 體積大、纖維粗的緩沖性和液體滲透性好,因此十分理想。在吸收體物品160上,如圖9(A)中的箭頭所示,尿穿過液體滲透性的尿?qū)氩啃纬刹考蛳蛭阵w14的后部移動。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10(A)是俯視圖,圖10⑶是沿著圖10(A)中的XB-XB線的縱端面圖。
圖10所示的吸收體物品170在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具有尿便阻擋部件30。
尿便阻擋部件的作用是將尿保持在第一防漏體10內(nèi)和/或?qū)⒋蟊惚3衷诘诙缆w12內(nèi),這樣,防止尿與大便接觸、尿和/或大便漏出。
作為尿便阻擋部件30的材料,雖然沒有特別限制,但最好整體是液體非滲透性的。例如,有發(fā)泡體(例如TO、PP、PP/EVA制的),以發(fā)泡體為芯、用親水性材料包覆周圍的材料,以發(fā)泡體為芯、用親水性材料包覆周圍、并用無紡布或體液非滲透性片包覆其周圍的材料。尿便阻擋部件也可以延長第二防漏體12而形成。
圖11是表示各種尿便阻擋部件的示例的模式圖。圖Il(A) 圖Il(C)以及圖 Il(E)都是縱端面圖,圖Il(D)是俯視圖。
圖Il(A)所示的尿便阻擋部件32從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起,其上端位于前側(cè)。 這樣,可特別有效地防止尿進入第二防漏體12。
圖Il(B)所示的尿便阻擋部件34從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起,其上端位于后側(cè)。 這樣,可特別有效地防止大便從第二防漏體12漏出。
圖Il(C)所示的尿便阻擋部件36呈T字形。這樣,可有效地防止尿進入第二防漏體12以及大便從第二防漏體12漏出兩方面。
尿便阻擋部件一般設置在左右方向的整個寬度上,但圖Il(D)所示的尿便阻擋部件38設置在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中央的一部分上。這種方式的目的在于,在尿和大便特別容易接觸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防止其接觸。
圖11 (E)所示的尿便阻擋部件39與第二防漏體12的前方形成大約2 3cm的距離并設置在吸收體14的表面上。這樣,即使尿越過尿便阻擋部件39流入后側(cè),也會被位于尿便阻擋部件39和第二防漏體12之間的吸收體14吸收,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尿向第二防漏體12上溢出。
上述的尿便阻擋部件30、32、34和36都可以作為尿便阻擋部件38的結(jié)構(gòu)。
對尿便阻擋部件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制。例如,除上述以外,還可以形成圖12 圖 14所示的形狀。
圖12 14是表示各種尿便阻擋部件的模式圖。圖12(A) 圖12(M)都是俯視圖,圖13(A) 圖13⑶都是側(cè)視圖,圖14(A) 圖14(E)都是橫端面圖。在圖12 圖14 中,12a 12m表不第二防漏體,27表不液體滲透性的尿?qū)氩啃纬刹考?42a 42m、44a 44d以及46a 46e表示尿便阻擋部件。
另外,圖13(C)和圖13⑶分別是在圖13(A)和圖13⑶的第二防漏體12的左右兩側(cè)也設置尿便阻擋部件的圖。
圖15是吸收體設置的各種示例的模式圖。圖15(A) 圖15(F)都是俯視圖。
上述圖I所示的吸收體14被設置在第一防漏體1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整個寬度上。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吸收體的量增大,因此可以增加尿的吸收量。
圖15(A)所示的吸收體14a在第一防漏體10的前部被左右分開設置,在第一防漏體10的后部設置在其左右方向的大致整個寬度上。在這種情況下,在吸收初期,主要是吸收體14a的前部吸收尿、膨脹,這樣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凹陷。之后,如果尿被進一步排出,則該凹陷成為流路、促進尿向吸收體14a后部移動。因此,形成吸收體14a后部的使用效率高的吸收體。圖15(B)所示的吸收體14b在第一防漏體10的前部被設置在其左右方向的大致整個寬度上,在第一防漏體10的后部左右分開設置。這種情況下,吸收體14b的后部一旦吸收尿、膨脹,則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凹陷。這樣,由于第二防漏體12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可以垂下來,因此,大便的容納量增加。在該方式中,可以使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與第一防漏體10的上面接合。在圖15(F)中,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通過結(jié)合部17與第一防漏體10的上面接合。在該方式中,從使用初期就形成了用于容納大便的空間。結(jié)合部17的位置最好是其前端從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起向后側(cè)0 40mm的位置,并且,其后端最好是從第二防漏體12的前端部起向后側(cè)20mm的位置到第二防漏體12 的后端部的位置之間。結(jié)合部17左右方向的長度最好為2 20mm。結(jié)合部17的位置和大小如果在上述范圍內(nèi),則不會抑制吸收體的膨脹,因此,可以更多地保持尿的吸收量。圖15(C)所示的吸收體Hc從第一防漏體10的前部起直到后部、左右分開設置。 這種情況下,可以具有上述的吸收體Ha和吸收體14b雙方的效果。圖15(D)所示的吸收體14d基本上與吸收體1 相同,但在前端上左右接合這點上不同。這種情況下,具有與上述的吸收體Ha大致相同的效果。圖15(E)所示的吸收體He基本上與吸收體14b相同,但在后端上左右接合這點上不同。這種情況下,具有與上述的吸收體14b大致相同的效果。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16(A)是俯視圖,圖 16(B)是沿著圖16㈧中的XVIB-XVIB線的橫端面圖,圖16(C)和圖16⑶分別是其他方式的吸收體物品的橫端面圖。在圖16㈧和圖16⑶所示的吸收體物品180中,吸收體14f的左右方向的長度比第二防漏體12左右方向的長度短。圖16(C)所示的吸收體物品190基本上與吸收體180相同,但在以下方面不同, 艮口,第二防漏體12η在其左右兩邊向下側(cè)下垂、形成側(cè)壁,而且,該側(cè)壁向中間折回、包住吸收體14f。圖16(D)所示的吸收體物品200基本上與吸收體物品190相同,但在以下方面不同,即,第二防漏體12ο的側(cè)壁末端重合、完全包住吸收體14f。第一防漏體最好在周圍的一部分上或全部上、向上側(cè)立起。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17(A)是俯視圖,圖 17(B)是沿著圖17㈧中的XVIIB-XVIIB線的縱端面圖,圖17(C)是沿著圖17㈧中的 XVIIC-XVIIC線的橫端面圖。圖17所示的吸收體物品210,其第一防漏體IOa在左右兩邊、向上側(cè)立起。這樣, 尿很難從第一防漏體IOa的左右漏出。圖1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18(A)是俯視圖,圖 18(B)是沿著圖18㈧中的XVIIIB-XVIIIB線的縱端面圖,圖18(C)是沿著圖18(A)中的 XVIIIC-XVIIIC線的橫端面圖。
圖18所示的吸收體物品220,其第一防漏體IOb在整個周圍、向上側(cè)立起。這樣, 尿很難從第一防漏體IOb的周圍漏出。
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19(A)是俯視圖, 圖19⑶是沿著圖19(A)中的XIXB-XIXB線的縱端面圖,圖19(C)是沿著圖19(A)中的 XIXC-XIXC線的橫端面圖。
圖19所示的吸收體物品230,其第一防漏體IOc在左右兩邊上、向上側(cè)立起形成側(cè)壁,而且,該側(cè)壁向中間折回。這樣,尿很難從第一防漏體IOc的左右漏出,并且由該側(cè)壁形成的空間成為流路、促進了尿向吸收體14的后部移動。
圖2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20(A)是俯視圖,圖 20⑶是沿著圖20 (A)中的XXB-XXB線的縱端面圖,圖20 (C)是沿著圖20 (A)中的XXC-XXC 線的橫端面圖。
圖20所示的吸收體物品240基本上與吸收體物品230相同,但在第一防漏體IOd 的左右側(cè)壁形成為褶皺狀這點上不同。這樣,第一防漏體IOd可形成的空間容積增大,因此,可以增加吸收體14的量、增加尿的吸收量。
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21是橫端面圖。
圖21所示的吸收體物品220基本上與吸收體物品210相同,但在設置兩層吸收體 14g這點上不同。
圖2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示例的模式圖。圖22(A)和圖22(B)都是橫端面圖。
圖22(A)所示的吸收體物品260,其第一防漏體IOe在左右兩邊、向上側(cè)且向內(nèi)側(cè)立起、形成側(cè)壁。第二防漏體12p在其左右兩端向下方下垂、覆蓋第一防漏體IOe的左右側(cè)壁。
在圖22(B)所示的吸收體物品270中,基本上與吸收體物品260相同,但在第二防漏體12q在其左右兩端向下方下垂、覆蓋吸收體14f的左右兩端這點上不同。
圖23是表示左右的側(cè)壁形成為褶皺狀的第一防漏體與第二防漏體的位置關系的各種示例的模式圖。圖23(A) 圖23(0)都是橫端面圖。在圖23中,空白的部件是第一防漏體,網(wǎng)狀(網(wǎng)掛K )的部件是第二防漏體。在圖23中,省略了吸收體。
圖24是表示左右的側(cè)壁形成為褶皺狀的第一防漏體與第二防漏體以及吸收體的位置關系的各種示例的模式圖。圖24(A) 圖24(H)都是橫端面圖。在圖24中,空白的部件是第一防漏體,網(wǎng)狀的部件是第二防漏體,斜線的部件是吸收體。
其中,在被形成為褶皺狀的第一防漏體的左右側(cè)壁限定的兩層以上的空間中,最好至少設置兩個吸收體。具體是圖24(C) 圖24(H)的方式。這樣,如果具有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吸收體,則尿的吸收能力增大。
圖35是表不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其他不例的模式圖。圖35(A)是俯視圖,圖 35⑶是沿著圖35 (A)中的XXXVB-XXXVB線的縱端面圖,圖35 (C)是沿著圖35 (A)中的 XXXVC-XXXVC線的橫端面圖。
圖35所示的吸收體物品280,其第二防漏體12r在整個周圍向上側(cè)立起。這樣,第二防漏體一旦在周圍的一部分上或在全部上向上側(cè)立起,則大便很難從第二防漏體的周圍漏出。
以下,以更具體的實施方式為例、進行更詳細地說明。第一實施方式圖25 圖27是表示作為膠帶型尿布的方案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圖 25是俯視圖,圖^(A)是沿著圖25中的XXVIA-XXVIA線的縱端面圖,圖^(B)是沿著圖25 中的XXVIB-XXVIB線的橫端面圖,圖27是表示使用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在吸收體物品300中,片狀的第一防漏體101是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稍微變窄的長方形,在后側(cè)的兩端部具有結(jié)合用膠帶64。在第一防漏體101的上部的后部設置有片裝的第二防漏體121。并且,從第一防漏體101的上部的前部起到第二防漏體121的下側(cè)設置有大致長方形的吸收體141。第二防漏體121的左右兩邊向下下垂、形成側(cè)壁,該側(cè)壁進一步向中間折回,覆蓋吸收體141。另外,在圖^(A)中,第一防漏體101和第二防漏體121 完全分離,但實際上在吸收體物品300的前后端被一體化,防止尿或大便泄漏。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設置有剖面大致為橢圓形的棒狀的尿便阻擋部件40,其前側(cè)是尿容納部P、后側(cè)是大便容納部Q。尿便阻擋部件40稍微向后側(cè)傾斜地設置。在吸收體141的上面設置有皮膚接觸片50。若具有皮膚接觸片50,則使用時的表面觸覺良好。皮膚接觸片只要是體液滲透性的,沒有特別限制,可以使用現(xiàn)有的作為頂片使用的眾所周知的片。具體可使用例如PP無紡布、PET無紡布、PE無紡布等的合成纖維無紡布。并且,也可以使用混合人造絲、棉等親水性纖維與合成纖維的干式無紡布。皮膚接觸片50從吸收體141的前端的更前側(cè)的位置起到第二防漏體121的前端的后側(cè)的位置為止覆蓋吸收體141的上面。在第一防漏體101的左右兩邊的中央部設置有作為伸縮性帶狀部件的外部褶裥 60。并且,在第一防漏體101上,在第二防漏體121的左右方向的兩側(cè),設置有作為帶狀部件的內(nèi)部褶裥62。如圖27所示,吸收體物品300在使用時通過結(jié)合用膠帶64結(jié)合第一防漏體101 的前端和后端,形成一個腰孔W和兩個腿孔H。第二實施方式圖觀 圖30是表示形成無膠帶型尿布的方案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 圖觀是表示使用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四是使圖觀中的結(jié)合部70分離、打開的俯視圖, 圖30 (A)是沿著圖四中的XXXA-XXXA線的縱端面圖,圖30 (B)是沿著圖四中的XXXB-XXXB 線的橫端面圖。圖觀所示的吸收體物品310通過結(jié)合部70結(jié)合前身周圍和后身周圍,形成具有一個腰孔W和兩個腿孔LH的短褲形狀。圖四是使圖觀中的結(jié)合部70分離、打開的俯視圖。片狀的第一防漏體102的左右兩邊向上立起、形成側(cè)壁,而且該側(cè)壁向中間折回。 在第一防漏體102的側(cè)壁的端部,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設置在大致整個長度上。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具有保持側(cè)壁端部的形狀的功能。這樣,可有效地防止尿向體液容納區(qū)域的外側(cè)漏出。而且,可以防止在使用時在側(cè)壁的端部形成不均勻的大的凹凸。作為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的材料,最好具有緩沖性(彈性)和一定程度的厚度。例如可適用發(fā)泡體(例如PU、PP、PP/EVA制成的),合成橡膠片、伸縮性彈性薄膜、橡膠長絲、聚氨酯長絲。
在使用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時,該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的前側(cè)部分位于尿道口的兩側(cè)、其上表面與使用者的身體接觸,將吸收體物品彈性地固定,使尿道口不與吸收體物品直接接觸,或者即使接觸也不向尿道口施加強的壓力。通過這樣,可以消除使用時對尿道口的壓迫感。并且,由于形成在兩個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之間的空間作為尿的流路, 因此,可以只弄濕使用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圍而不弄濕其他部位地進行排尿。
并且,在吸收體物品310的前側(cè),通過將生殖器收容在兩個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 68之間,防止尿向外側(cè)漏出。在吸收體物品310的后側(cè),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沿著臀部的圓形與使用者的皮膚緊密接觸,即使排出大便、尤其是軟便,也可以防止向外側(cè)泄漏。其結(jié)果,不需要內(nèi)部褶裥和外部褶裥。但是,也可以有這些褶裥。在本實施方式中,只設置了外部褶裥60。
在第一防漏體102的上部的后部設置有片狀的第二防漏體122。并且,形成軟管狀的吸收體142左右分開設置在從第一防漏體102的上部的前部起到第二防漏體122的下側(cè)。吸收體142被收容在第一防漏體102的側(cè)壁形成的空間中,只露出一部分。
將吸收體形成軟管狀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本發(fā)明者在特開平10-314217號公報中提出的方法。這樣,如果吸收體142是軟管狀,則可以在狹小的空間中有效地吸收尿,在這點上是理想的。具體是,由于吸收體142是軟管狀,因此尿可以通過軟管的內(nèi)部,因此不容易發(fā)生阻塞,可以形成前后較長的連續(xù)的形狀。并且,由于吸收體142是軟管形狀,因此吸收尿時不容易破損,由于在膨脹的兩個吸收體142之間形成空間,因此可以確保尿的流路。
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設置有尿便阻擋部件40,其前側(cè)為尿容納部P、后側(cè)為大便容納部Q。尿便阻擋部件40具有剖面分別大致為橢圓形的棒狀的尿中斷部40a和大便中斷部40b,以及將兩者結(jié)合的片狀的基底部40c。尿中斷部40a向前側(cè)傾斜,防止尿向后側(cè)移動。大便中斷部40b向后側(cè)傾斜,防止大便向前側(cè)移動。尿便阻擋部件40設置在第一防漏體102的左右方向的整個寬度上。
尿便阻擋部件40的下面與第二防漏體122的前端部的上面通過結(jié)合部19在中央部直接結(jié)合,并且,在左右兩側(cè)通過第一防漏體102的側(cè)壁的折回部分和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進行結(jié)合。即,尿便阻擋部件40、第二防漏體122和第一防漏體102的側(cè)壁的折回部分以及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被結(jié)合部19 一體化。結(jié)合部19例如可以由熱敏性粘合劑等的粘合劑形成。
在第二防漏體122的前端的下側(cè)設置有液體滲透性的尿?qū)氩啃纬刹考?8。因此,被尿中斷部40a阻止的尿通過液體滲透性的尿?qū)氩啃纬刹考?8向第二防漏體122的下側(cè)移動。
在吸收體142的上面,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地設置有皮膚接觸片50。皮膚接觸片 50從吸收體142的前端的前側(cè)的位置起到第二防漏體122的前端的后側(cè)的位置為止覆蓋吸收體142的上面。
在第一防漏體102的側(cè)壁的外側(cè)上設置有與第一防漏體102、皮膚接觸片50、第二防漏體122以及與尿便阻擋部件40的側(cè)緣接合的由無紡布構(gòu)成的外部部件61,在外部部件 61的左右兩邊的中央部上設置有作為伸縮性帶狀部件的外部褶裥60。
在第一防漏體102上和外部部件61的前后兩端上設置有腰褶裥66。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由于第一防漏體102和第二防漏體122分別形成口袋狀且相互獨立,因此幾乎可以完全分離尿和大便。第三實施方式圖31 圖34是表示形成膠帶型尿布的方案的其他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的模式圖。圖31是俯視圖,圖32是沿著圖31中的XXXII-XXXII線的縱端面圖,圖33(A) 圖 33 (C)分別是沿著圖 31 中的 XXXIIIA-XXXIIIA 線、XXXIIIB-XXXIIIB 線和 XXXIIIC-XXXIIIC 的橫端面圖,圖34是表示使用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在吸收體物品320上,片狀的第一防漏體103的前后左右的四條邊向上立起形成壁,而且,該壁向中間折回。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被設置在第一防漏體103的壁的端部上,形成為長方形。在使用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時,該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的前側(cè)部分位于尿道口的兩側(cè)和前側(cè)、其上表面與使用者的身體接觸,將吸收體物品彈性固定,使尿道口不與吸收體物品直接接觸,或者即使接觸也不對尿道口施加強的壓力。通過這樣,可以消除使用時對尿道口的壓迫感。并且,由于形成在左右的兩個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之間的空間作為尿的流路,因此,可以只弄濕使用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圍而不弄濕其他部位地進行排尿。并且,在吸收體物品320的前側(cè),通過將生殖器收容在左右的兩個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之間,并且,前側(cè)的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與使用者的身體緊密接觸,另一方面, 第一防漏體103的前側(cè)的壁形成口袋狀,因此可非常有效地防止尿向外側(cè)泄漏。尤其是,在通常尿容易從前側(cè)漏出的伏臥位上其效果更好。在吸收體物品320的后側(cè),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沿著臀部的圓形與使用者的皮膚緊密接觸,并且,后側(cè)的周緣部形狀保持部件68與使用者的身體緊密接觸,另一方面,第一防漏體103的后側(cè)的壁形成口袋狀,因此,可非常有效地防止大便向外側(cè)泄漏。在通常大便尤其是軟便容易從后側(cè)漏出的仰臥位上其效果尤其大。其結(jié)果,不需要內(nèi)部褶裥和外部褶裥。這樣,對使用者的身體不會緊固,使用感良好。但也可以有上述褶裥。第一防漏體103的左右的側(cè)壁形成為褶皺狀,被中間的折回的部分分成上下兩層。這樣,可以吸收更多的尿,可以承受長時間的使用。在第一防漏體103的上層的后部設置有片狀的第二防漏體123。并且,大致長方形的吸收體143從第一防漏體103的下層的前部起到第二防漏體123的下側(cè)、以及在第一防漏體103的上層的前部被左右分開設置。即,吸收體143在吸收體物品320的前側(cè)為兩層, 在后側(cè)為一層。吸收體143被收容在第一防漏體103的側(cè)壁形成的空間內(nèi),只露出一部分。這樣,由于位于第二防漏體123下面的吸收體143只是一層,因此,容納大便時容易向下側(cè)下垂。即,大便的容納量增加。尤其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防漏體123的前側(cè)的中央部通過其下面的部件(在這里是液體引導片80)與結(jié)合部17進行結(jié)合,因此,事先增加了大便容納區(qū)域的容積。并且,由于吸收體143被左右分開地設置,因此一旦吸收體143吸收尿,則中央部的容積進一步增大。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設置有尿便阻擋部件40,其前側(cè)為尿容納部P、后側(cè)為大便容納部Q。尿便阻擋部件40具有剖面分別大致為橢圓形的棒狀的尿中斷部40a、大便中
14斷部40b和將兩者結(jié)合的片狀的基底部40c。尿中斷部40a向前側(cè)傾斜,防止尿向后側(cè)移動。大便中斷部40b向后側(cè)傾斜,防止大便向后側(cè)移動。尿便阻擋部件40設置在第一防漏體103左右方向的整個寬度上。
尿便阻擋部件40的下面與第二防漏體123的前端部的上面通過結(jié)合部17直接結(jié)合,結(jié)合部17例如可以由熱敏性粘合劑的粘合劑形成。
在第二防漏體123的前端的下側(cè)設置有液體滲透性的尿?qū)氩啃纬刹考?8。因此,被尿中斷部40a阻止的尿通過液體滲透性的尿?qū)氩啃纬刹考?8向第二防漏體123的下側(cè)移動。
第二防漏體123左右兩邊的上面通過第一防漏體103的側(cè)面與結(jié)合部21進行結(jié)合。這樣,防止大便從第二防漏體123的左右泄漏。
在第二防漏體123的上側(cè)設置有大便處理用片13。大便處理用片吸收大便、尤其是軟便的水分,使大便不大范圍擴散。并且,大便處理用片在沒有排便的狀態(tài)下,也發(fā)揮皮膚接觸片的作用。作為大便處理用片,最好使用例如紙漿等制造的吸水性無紡布、具體有王子KIN0CL0TH( # 7夕口 7 )公司生產(chǎn)的KIN0CL0TH(今乂夕口六)。
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在設置在第一防漏體103的上部的吸收體143的上面設置有皮膚接觸片50。皮膚接觸片50從吸收體143的前端的更前側(cè)的位置起到第二防漏體123 的前端的后側(cè)的位置為止覆蓋吸收體143的上面。
在設置在第一防漏體103下部的吸收體143的下面設置有液體引導片80。
液體引導片80只要是具有可移動尿的流路的結(jié)構(gòu),則沒有特別限制,但不具有體液吸收性或體液保持性則可以使尿的移動加快,在這點上是理想的。具體是在凸部上具有開孔的凹凸片部件(開孔凹凸片部件)最適合。
在第一防漏體103的后端設置有帶狀的腰帶72,在其兩末端安裝有拆裝部件74。 在第一防漏體103前端的下面設置有拆裝部件76。拆裝部件74和拆裝部件76可相互自由拆裝。例如,由各種扣件(面7 7 7于一)構(gòu)成。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由于第一防漏體103和第二防漏體123分別形成口袋狀且相互獨立,因此,幾乎可以完全分離尿和大便。
并且,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在使用者自己穿戴困難的情況下,護理人員可一面確認使用者的尿道口、肛門的位置一面穿戴。
在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中,第二防漏體是可拆裝的。這種情況下,在容納大便后、 可拆掉第二防漏體廢棄。并且,可裝上新的第二防漏體再次使用。并且,也可以不裝新的第二防漏體、而作為不分離尿和大便的普通的尿布使用。
并且,在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具有大便處理用片時,也可同樣地使大便處理用片能夠拆裝。并且,也可以不裝上新的大便處理用片進行使用。
對使第二防漏體等可拆裝的結(jié)構(gòu)沒有特別限制。例如有只可拆裝大便處理用片的方案,只可拆裝第二防漏體的方案(沒有大便處理用片的情況下),可拆裝第二防漏體和尿便阻擋部件的方案,可拆裝第二防漏體和尿便阻擋部件以及尿?qū)氩啃纬刹考姆桨浮T诳刹鹧b尿便阻擋部件的情況下,可以只是一部分(例如尿中斷部、大便中斷部)可拆裝,也可以是全部可拆裝。
這些可拆裝的部件可以是各個部件獨立地可拆裝,也可以是作為一個整體可拆裝。以上,根據(jù)圖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不局限于這些,例如,各部的結(jié)構(gòu)可與可發(fā)揮同樣功能的任意的結(jié)構(gòu)進行置換。并且,可任意組合各實施方式中的各部的結(jié)構(gòu),形成其他的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適合于成人男性、成人女性以及兒童。實施例以下,出示實施例就本發(fā)明進行具體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如下所述,利用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和市場銷售的吸收體物品進行了使用實驗。1.吸收體物品作為實施例,使用了圖31 圖34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吸收體物品。吸收體使用了用將SAP的分散料漿涂覆在無紡布上的方法而得到的高吸水性片((株)日本吸收體技術研究所生產(chǎn)的MegaThin (注冊商標)、SAP單位面積重量140g/m2)。吸收體物品的各部上的高吸水性片的含有量、設計脫水吸水量以及設計自由吸水量如表1所示。另外,設計自由吸水量根據(jù)JISK7223-1996的《高吸水性樹脂的吸收量試驗方法》的規(guī)定來進行。設計脫水吸水量在測定了設計自由吸水量后,以1000G進行10分鐘的離心分離,以此進行脫水求得。表 權利要求
1.一種吸收體物品,具有片狀的第一防漏體;片狀的第二防漏體,該第二防漏體位于上述第一防漏體的上部的后部;吸收體,該吸收體從上述第一防漏體的上部的前部起至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下側(cè)為止至少設置一層,并含有高吸水性樹脂、能夠吸收體液,為了將排泄的尿順利地移動到位于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下側(cè)的上述吸收體上,在上述第二防漏體的前端部附近,在上述第二防漏體與上述吸收體之間設置有穩(wěn)定存在的間隙,上述吸收體吸收尿,在上述第二防漏體上容納大便,因此,尿與大便不會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體物品,其特征在于,尿?qū)氩啃纬刹考Y(jié)合在上述第二防漏體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上,確保上述間隙。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體物品,其特征在于,尿?qū)氩啃纬刹考Y(jié)合在上述第二防漏體的前端部的下面的一部分上,上述尿?qū)氩啃纬刹考O于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上述前端部的上述下面與上述吸收體的上面之間,確保上述間隙。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吸收體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尿?qū)氩啃纬刹考哂幸后w滲透性。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體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防漏體的前端部或其周邊具有尿便阻擋部件,上述尿便阻擋部件的下面與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上面結(jié)合,防止容納于上述第二防漏體上的上述大便向前側(cè)移動。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體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防漏體的前方留有距離地設有尿便阻擋部件,上述尿便阻擋部件的下面與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上面結(jié)合,防止容納于上述第二防漏體上的上述大便向前側(cè)移動。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吸收體物品,其特征在于,該吸收體物品還具有皮膚接觸片,上述皮膚接觸片覆蓋上述吸收體的上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課題是提供使用時可以有效地分離尿和大便,并且尿吸收能力高的吸收體物品。通過具有片狀的第一防漏體、片狀的第二防漏體以及吸收體的吸收體物品能夠完成上述課題,所述第二防漏體位于上述第一防漏體上部的后部,所述吸收體從上述第一防漏體上部的前部起到上述第二防漏體的下側(cè)為止至少設置一層,并含有高吸水性樹脂、可吸收體液。
文檔編號A61F13/535GK102525745SQ20121000475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8月19日
發(fā)明者森谷麗子, 鈴木磨 申請人:大王制紙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