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濕疹皮炎濕敷貼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濕疹皮炎濕敷貼。
背景技術:
目前臨床存在大量的濕疹病人,傳染性濕疹樣皮炎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濕疹,由外傷引起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簡稱外傷性皮炎)臨床上多見,如外固定架術后釘道感染濕疹,很多病例反復發作十分頑固,利用濕疹皮炎敷貼輔助治療頑固病人取得良好效果。常規治療原則1.除去病因;除去病因為治療本病的根本方法,如原因不明,應詳細詢問病史,了解病人職業、工作性質與工作環境,以分析對本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對可疑食物過敏可進行回避;對接觸物過敏可進行斑貼試驗,甚而再暴露試驗等以找出其原因并去除之,其中包括日用化妝品在內。對個別比較復雜病例,如可疑與吸入過敏原有關, 可進行吸入組過敏原檢查,明確診斷后可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2.內用療法目的在于抗炎、止瘁。內用藥物較多,臨床常用的介紹如下。非特異性抗過敏治療維生素C、鈣劑口服或靜脈注射。臨床常用的方法是將維生素C1000 2000mg, 10 %葡萄糖酸鈣10ml2f 1入5 %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ml中,靜脈滴入,每日1 次。抗組胺制劑種類甚多,在應用過程中可選用1 2種為病人試用,白天服第2代H受體拮抗劑,如鹽酸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夜間服第1代H受體拮抗劑,如撲爾敏%ig,睡前頓服,將避免因撲爾敏嗜睡的不良反應影響工作和學習,并具有較好的止癢作用,可收到滿意療效。鎮靜劑可選用不良反應較少,又適合患者的鎮靜安定劑,如5%溴化鈣10mi,緩慢靜脈注射,每日1次,具有一定鎮靜、止癢及抗過敏作用,但目前臨床應用較少。抗生素如有繼發感染,可采用抗生素口服或注射治療, 但應用過程中宜注意過敏反應。3.外用療法外用藥物主要為對癥治療。根據皮損不同病期及形態特點,可選用適當劑型和藥物。急性紅斑、丘疹、輕度腫脹伴有瘙癢,而無糜爛或滲液者可采用粉劑或洗劑等干燥療法,如單純撲粉或爐甘石洗劑。(1)粉劑處方氧化鋅、淀粉、滑石粉等量,可根據不同癥狀,加入適當藥物,如加入2%樟腦、薄荷腦即為止癢粉。粉末越細越好,充分混合,外用撒布,每日數次。粉劑具有干燥、保護及散熱作用。適用于急性或亞急性皮炎而無滲液或膿液者。(2)洗劑處方爐甘石159、氧化鋅59、甘油59、水加到100g。本方為洗劑常用處方,可根據不同癥狀加入適當藥物,如苯酚、薄荷腦等止氧劑。用前振蕩,涂于患處,每日數次。本劑具有散熱、消炎、干燥、保護及止癢作用。適用于急性皮炎無滲液或膿液者,但不宜用于毛發部位。急性紅腫、滲液或糜爛者宜采用濕敷。(1)濕敷原則①漿液多時用冷濕敷,膿液多時用熱濕敷或浸泡(如手足部體位)后濕敷。②保持一定濕度。以不滴水為度,但不宜過干,易刺激創面。③保持局部清潔,滲液多時每1 2d,時更換敷料一次,防止分泌物的敷料刺激創面和周圍皮膚,使創面大。④警惕藥物中毒,對面積較大或濕敷時間過久宜注意藥物吸收中毒引起不良后果。(2)濕敷藥物對無感染的皮損可采用弱酸性濕敷劑,如3%硼酸溶液;有繼發感染時可用0. 利凡諾爾溶液。對個別部位,如手、足部位也可用1/8000 1/10000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后濕敷可收到滿意效果。( 濕敷方法選擇比創面稍大的4 6層紗布,浸濕以不滴水為度,然后敷于患處,根據分泌物多少,每1 2d,時或3 4小時更換敷料一次。 每日1 2次,直至紅腫損害逐漸消退,滲液減少,創面干燥,即可改用糊劑或乳劑。總之, 凡有滲液或紅腫顯著的損害,均適用于濕敷。濕敷具有清潔、保護、消炎、止癢等作用。但對肢端(手、足)強度腫脹的皮損如植物日光性皮炎時,應特別注意,常用冷濕敷可促使局部缺血,甚而導致肢端壞死(疽)等不良后果。另外,也有對有滲出無糜爛者,局部可先涂一層氧化鋅油再加濕敷可減少換藥次數,每天1 2次即可。對有滲液同時伴有糜爛者,局部可先覆蓋消毒油紗布再濕敷,可有效地保護糜爛面上皮形成,避免直接濕敷(紗布)引起刺激出血,效果更好。亞急性期宜首先進行除痂去屑,繼而進行局部用藥亞急性炎癥性皮損滲出甚少者,用油劑或糊劑;如無糜爛而呈干燥脫屑者宜用乳劑或糊劑,如氧化鋅油、氧化鋅糊劑、氫化可的松霜。(1)油劑處方氧化鋅409、植物油609。具有軟化痂皮、清潔、消炎、保護及潤澤作用。適用于亞急性皮炎伴有結痂但無滲液、糜爛者。(2)糊劑處方氧化鋅四、滑石粉259、軟膏基質509。具有消炎、保護、干燥作用, 比軟膏刺激性低。適用于亞急性皮炎略有少量滲液時,毛發部位禁用。(3)霜劑處方氫化考的松0. 59,霜劑基質加至100g。具有保護、潤澤作用,不污染衣服,但穿透皮膚作用低。適用于亞急性或慢性皮炎而無滲液者。慢性期多屬限局性皮膚損害,根據不同部位用藥配方不盡相同。一般采用軟膏、糊劑或乳劑。軟膏中3% 5%糠餾油軟膏或10%黑豆餾油軟膏較常用。軟膏處方糠餾油3 59,軟膏基質加至1009。具有潤澤、軟化痂皮、消炎、保護及止瘁等作用,穿透皮膚作用較強。適用于慢性皮炎或無滲液、潰瘍者。濕疹、皮炎類皮膚病治療中存在問題由于不能按治療原則和規律選擇外用藥劑型和藥物而使病情加重急性紅斑腫脹伴有瘙癢等,采用軟膏治療,可促進局部腫脹加重,甚而出現滲液。手足角化皸裂由于外用酊劑,使皸裂加重,疼痛更加難忍。浸漬糜爛型足癬,按足癬常規治療,可導致癥狀加重,甚而出現癬菌疹。由于糖皮質激素應用中未能嚴格掌握其適應證而導致不良反應出現顏面脂溢性皮炎,包括嬰兒濕疹,長期外用“膚輕松”可引起局部皮膚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色素異常等,并可產生依賴性。股癬常期外用皮康王(復方酮康唑霜,內含丙酸鹵倍他素)可引起局部皮膚萎縮。皮質激素在皮膚科的適應證,主要用于重癥藥疹、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休克等急重病例。局部用藥對濕疹、皮炎類皮膚病的治療以弱效為主,一般不超過3個月,脂溢性皮炎一般不用或用弱效短期外用,面部不宜應用(DLE除外)。陰莖對皮質激素吸收可達100%,因此建議會陰部、腹股溝及腋下等皮膚薄嫩宜慎用。總之,皮膚激素選擇原則,寧可正確使用少量藥物,切忌試圖用遍各種藥物。一般采用弱效短期外用為宜。目前濕疹皮炎敷貼未有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中藥濕敷劑型,該項目的創新性在于使藥液復合巾的效果得到充分利用,在實際工作中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等優點。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濕疹皮炎濕敷貼,包括濕敷液載體和濕敷液,包括伸筋草10-15g,丹參5-8g,紅花5-8g,羌活6-8g,當歸10_15g,花椒5_9g及去離子水1000-1500g配制成的藥液,甘油,椰油酰氨基甜菜堿,藥液甘油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的質量份數比為90-110 0. 5-1. 5 0. 1-0. 2 ;優選配比含量藥液甘油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的質量份數比為 100 1 0.1。所述的濕敷液載體為水刺無紡布。制備方法藥材加去離子水熬制5-10分鐘,慮渣冷卻后加入甘油及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然后噴灑在水刺無紡布上,密封高溫消毒。用量根據病變范圍大小選擇不同型號,每次20 30分鐘,每天3次。治療效果使頑固性皮炎順利治愈,縮短皮炎治療病程。藥物噴灑在水刺無紡布上,以不滴藥液為原則,根據病變范圍大小選擇不同型號的濕疹敷貼,水刺無紡布約3-5層。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多發生在慢性細菌性感染病灶周圍,外傷性皮炎的發病起因多數為傷口污染治療不及時、處理不當而造成遷延愈合所引起。從理論上講,外傷性皮炎發病前應該在傷口處存在慢性細菌性感染,但本組8例手術傷口均未培養出細菌,可能為取材方法不當、時機不當或其他技術原因,也可能有些無菌的遷延不愈的手術傷口同樣可發生外傷性皮炎。根據我們的體會,傷口超過7c無愈合傾向,則發生濕疹的可能性大增,故傷口遷延不愈也是發生濕疹的一個重要條件。積極的預防辦法就是及時、正確地處理傷口,爭取早日愈合,老年人更需注重傷口的護理,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傷口愈合。一定要按照皮膚外用藥的劑型選擇原則選用外用藥物。濕敷時切忌把滲液流到無皮疹的正常皮膚上,避免引起更大范圍的過敏反應。瘙癢時囑患者盡量勿用手到處搔抓,并經常洗手。從臨床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治療上一般都要首先考慮早期、足量使用激素,用一般的抗過敏藥很難控制病情。有禁忌癥的,如糖尿病、高血壓病、胃潰瘍等,在病情相對平穩時也主張首選激素,等到濕疹進一步加重時再被迫用激素效果反而不好。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濕疹皮炎濕敷貼,包括濕敷液載體和濕敷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濕敷液的成分為藥液,甘油和椰油酰氨基甜菜堿,所述藥液的成分為伸筋草 10-15g、丹參5-8g、紅花5-8g、羌活6-8g、當歸10_15g、花椒5_9g及去離子水1000_1500g, 藥液甘油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的質量份數比為90-110 0. 5-1. 5 0. 1-0. 2 ;天然纖維水刺無紡布,去離子水,甘油,椰油酰氨基甜菜堿,純凈無菌配方,富含植物精華,不含刺激性化學成分,不刺激皮膚。濕疹皮炎敷貼的臨床效果使藥液作用于患處,具有時間長,用量小,使用方便快捷,保溫、保濕、不影響其他臨床治療的優點;價格便宜,同時也可以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濕疹皮炎敷貼是在臨床應用中藥濕敷患處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的基礎上,配合優質的濕巾配方,根據方劑在臨床應用上的不足及缺陷進行多次臨床實驗改進后, 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社會經濟效益。該貼具有理論科學,使用方便快捷、安全、藥物作用持久、費用低,減輕病人痛苦及醫療費用的良好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濕疹皮炎濕敷貼,包括濕敷液載體和濕敷液,所述濕敷液的成分為藥液,甘油和椰油酰氨基甜菜堿,藥液的成分為伸筋草12g、丹參7g、紅花6g、羌活7g、當歸12g、花椒7g 及去離子水1200g,藥液甘油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的質量份數比為100 1 0. 1 ;藥材按質量配比后加去離子水熬制5-10分鐘,慮渣冷卻后加入甘油及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混合均勻,然后噴灑在濕敷液載體上。臨床治療病例84例,其中顯效70例,占83. 3%;有效11例,占13. 1%;無效3例, 占3. 6%。傳染性濕疹樣皮炎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濕疹,由外傷引起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簡稱外傷性皮炎)。我科共收治外傷性皮炎84例,現報告如下。臨床資料1. 1病例情況男49例,女35例,年齡30-81歲,平均58. 5歲。發生于小腿40例, 足部12例,頸部8例,腋窩、背部、大腿各2例。由手術切口引起的14例,其中氣管切開6 例。由外傷創口引起的23例,其中小腿脛前被硬物碰傷10例,小腿、足部被撞傷、刺傷、劃傷、燙傷、燒傷等13例。非手術引起的患者均未對傷口作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而造成病程遷延。合并高血壓病6例,合并糖尿病9例,同時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3例。病程IOd至 6月。84人中有5例自述有過敏體質。1. 2臨床表現84例原發病灶創傷口均紅腫、糜爛或滲液,周圍皮膚出現潮濕性紅斑,l-2d后在紅斑或附近出現散在或密集的粟粒大小到綠豆大小的紅色丘疹、丘皰疹,17 例伴微癢或奇癢。18例皮疹很快融合成片,丘疹演化成丘皰疹、水皰、膿皰,繼而形成糜爛、 滲液,有的附有結痂和鱗屑。5例有同形反應現象。1例皮疹發展到全身,呈對稱性,但以原發病灶一側為重。無1例伴隨發熱、咳嗽等癥狀。有3例患者脛前多次硬物碰傷而多次復發,每次癥狀、體征基本相似。1. 3實驗室檢查9例患者的血白細胞增高,為(10. 0-15. 0) X 109/L, 3例中性粒細胞增高,分別為0. 75,0. 77,0. 78,2例酸性粒細胞增高,分別為0. 05,0. 07,3例血沉增高,分別為30、33、40mm/l。8例手術傷口在發病后l_2d內細菌、真菌培養均陰性非手術創口的3 例真菌培養均陰性。1. 4病理4例患者病理檢查均為急性或亞急性濕疹樣改變。1. 5治療對于血白細胞增高或創口感染較重的患者,給予3-5天抗生素治療。創口有滲液的給予濕疹皮炎貼濕敷,每次濕敷1小時,2-3次/天,并去除易脫落的結痂、鱗屑。 無滲液的濕疹皮炎貼濕敷,每次濕敷半小時,2-3次/天。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壓病的先選用 1-2種抗過敏藥,2-4天如果無效,且血糖低于8. 0mm0I/L或血壓低于17O/10OmmHg,延長濕疹皮炎敷貼濕敷時間,并密切監控血糖、血壓的變化。1. 6治療結果所有病例瘙癢、紅斑、丘疹、水皰均消失,治愈率96. 4%,治療過程 7-36天,平均(19. 3-7. 8)天。27例創口周圍遺留色素沉著,非手術創口有5例遺留淺疤痕。 血象、血沉復查均正常。實施例2濕疹皮炎濕敷貼,包括濕敷液載體和濕敷液,所述濕敷液的成分為藥液,甘油和椰油酰氨基甜菜堿,藥液的成分為伸筋草10g、丹參Sg、紅花5g、羌活6g、當歸10g、花椒6g 及去離子水lOOOg,藥液甘油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的質量份數比為90 0. 5 0. 1 ;藥材按質量配比后加去離子水熬制5-10分鐘,慮渣冷卻后加入甘油及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混合均勻,然后噴灑在濕敷液載體上。實施例3濕疹皮炎濕敷貼,包括濕敷液載體和濕敷液,所述濕敷液的成分為藥液,甘油和椰油酰氨基甜菜堿,藥液的成分為伸筋草15g、丹參Sg、紅花7g、羌活Sg、當歸15g、花椒9g 及去離子水1500g,藥液甘油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的質量份數比為110 1.5 0.2;藥材按質量配比后加去離子水熬制5-10分鐘,慮渣冷卻后加入甘油及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混合均勻,然后噴灑在濕敷液載體上。
權利要求
1.濕疹皮炎濕敷貼,包括濕敷液載體和濕敷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濕敷液的成分為藥液,甘油和椰油酰氨基甜菜堿,所述藥液的成分為伸筋草10-15g、丹參5-8g、紅花5-8g、羌活6-8g、當歸10-15g、花椒5-9g及去離子水1000-1500g,藥液甘油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的質量份數比為90-110 0.5-1.5 0.1-0.2;藥材按質量配比后加去離子水熬制5-10分鐘,慮渣冷卻后加入甘油及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混合均勻,然后噴灑在濕敷液載體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疹皮炎濕敷貼,其特征在于所述藥液甘油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的質量份數比為100 1 0. 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濕疹皮炎濕敷貼,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濕敷液載體為水刺無紡布。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濕疹皮炎濕敷貼。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濕疹皮炎濕敷貼,包括濕敷液載體和濕敷液,包括伸筋草10-15g,丹參5-8g,紅花5-8g,羌活6-8g,當歸10-15g,花椒5-9g及去離子水1000-1500g配制成的藥液,甘油,椰油酰氨基甜菜堿,藥液∶甘油∶椰油酰氨丙基甜菜堿的質量份數比為90-110∶0.5-1.5∶0.1-0.2;濕疹皮炎敷貼的臨床效果使藥液作用于患處,具有時間長,用量小,使用方便快捷,保溫、保濕、不影響其他臨床治療的優點;價格便宜,同時也可以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
文檔編號A61P17/00GK102552970SQ20121000816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2日
發明者張秀梅, 徐新民, 朱修橋, 王濤 申請人:朱修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