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對踝關節后側骨折的手術治療,在內固定物的選擇上,由于踝關節后方的解剖輪廓不規則,干骺端移形區彎度較大,使各種鋼板難以精確塑形以與骨折端貼附, 又沒有相關的形態解剖學描述,因此尚無符合該解剖特點的內固定物,使手術效果大打折扣。理想的固定方法應該既能提供保護骨折愈合的生物學環境,又能提供骨折愈合所需的足夠穩定的力學環境,因此研制適用于踝關節后側骨折內固定的內植入物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目前臨床上采用外踝鋼板、鏈條板、空心釘等經由各種手術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法治療踝關節后側骨折,即使通過術中塑形、內固定物也無法符合踝關節后側表面特征 (空心釘僅適用于單一、無粉碎和塌陷的骨折塊),進而影響到手術和治療的效果。而鋼板折彎后其強度及牢固程度均下降,遠期療效尚無定論,對不同內固定方法之間的生物力學的比較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證實。本發明對臨床現有踝關節骨折接骨板類型和日益增多的后踝骨折患者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種新型的用于支撐踝關節后側骨折的解剖型支撐鎖定醫用型接骨板,該接骨板是符合中國人的人體后踝解剖結構的內固定植入物。由此,能夠較好地提高單純后踝骨折以及伴有后踝骨折的復雜踝關節骨折的整體治療效果。本醫用接骨板用于手術治療踝關節后側骨折中粉碎、塌陷的支撐作用,術中通過該鋼板鉚釘系統支撐,使平臺后柱恢復正常的解剖關系。
發明內容
于是,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良好地適應中國人的人體后踝解剖結構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本發明涉及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板,呈柄狀;和第二支板,大致呈矩形,其四角為圓形,其中,上述第一支板的主體寬度比上述第二支板7的主體寬度窄,上述第一支板的遠離上述第二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圓形的端部,上述第二支板的遠離上述第一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直線狀的端部,上述第二支板與上述第一支板的連接部位呈圓弧狀,在上述第一支板的主體中,沿著長度方向,在寬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處設有兩個固定螺釘通孔,該兩個固定螺釘通孔隔開一定間隔設置,在上述第二支板的主體中,沿著寬度方向,大致均勻地分布有兩排固定螺釘通孔, 該固定螺釘通孔以每排各設有兩個的方式排列,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上述固定螺釘通孔分別隔開一定間隔設置。
根據本發明涉及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第一支板與上述第二支板為一體加工而成,上述第一支板的主體與上述第二支板的主體相比寬度較窄,在它們的連接位置,在寬度方向上對稱地形成有呈圓弧形的連接部。根據本發明涉及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第一支板和上述第二支板中,寬度方向上的兩側朝向支板主體的中央側彎曲,以形成將需固定的骨頭包圍在內的形狀,從上述第一支板和上述第二支板的上述連接部開始,上述第二支板的主體在長度方向上朝向內側呈彎曲形狀,將上述第一支板的主體和上述第二支板的主體在上述連接部附近產生的角度設為α,該角度α由上述第一支板的主體的中軸線和上述第二支板的主體的中軸線交叉形成。根據本發明涉及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角度α為140度至160 度的范圍。根據本發明涉及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第一支板的主體的寬度是上述第二支板的主體的寬度的1/2 2/3。根據本發明涉及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中,采用金屬或者多種金屬的合金制造。發明效果本發明結合臨床現有踝關節骨折接骨板類型和日益增多的后踝骨折患者,通過研究、分析、測量了大量(約沈00例)正常中國人踝關節后側的形態學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幾乎完全符合踝關節后側表面特征的新型內固定植入物,公開了一種新型的用于復位、固定、支撐踝關節后側的解剖型支撐(鎖定)醫用型接骨板。通過采用上述結構,能夠明顯提高踝關節后側骨折以及伴后側骨折的復雜踝關節骨折的整體治療效果。
圖1為表示本發明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的正面圖。圖2為表示本發明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的側面圖。圖3為表示本發明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的后翻角度測量示意圖。圖4為表示本發明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的扭轉高度測量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第一支板的端部;2-第一支板的固定螺釘通孔;3-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圓形連接部;4-第一支板;5-第二支板的近踝關節端;6-第二支板的固定螺釘通孔;7-第二支板; A-接骨板的長度方向;B-接骨板的寬度方向。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以下,稱為踝關節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的結構進行更具體的說明。圖1所示為本發明的踝關節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的正面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踝關節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包括第一支板4和與其連接的第二支板7。并且,該第一支板 4和第二支板7沿著圖中A方向具有不同的寬度。
具體而言,第一支板4呈柄狀,其主體寬度比第二支板7的主體寬度窄,大致為其寬度的1/2 2/3。第一支板4的遠離第二支板7的一端即距離踝關節較遠的一端具有大致呈圓形的端部1。第二支板7大致呈矩形,其四角為圓形。第二支板7的遠離第一支板4 的一端即距離踝關節較近的一側為大致呈直線狀的近踝關節端5。第二支板7與第一支板 4的連接部位呈圓弧狀。在本發明的接骨板中,在第一支板4的主體中,沿著長度方向A在寬度方向B的大致中央位置處設有兩個固定螺釘通孔2,該兩個固定螺釘通孔2隔開適當距離。在第二支板 7的主體中,沿著寬度方向B,大致均勻地分布有兩排第二支板的固定螺釘通孔6,并且該固定螺釘通孔6以每排各設有兩個的方式排列。在長度方向A和寬度方向B上,固定螺釘通孔6分別隔開適當距離。第一支板4的沿著上下方向設置的兩個固定螺釘通孔2采用內凹型通孔的結構。根據骨折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后,控制固定螺釘的鉆入方向通過內凹型通孔多角度地固定骨折部位,提高其穩定性,符合BO內固定原則,尤其對于復雜骨折具有更加有效的固定效果。第一支板4與第二支板7 —體加工而成,由于柄狀的第一支板4與矩形的第二支板7相比寬度較窄,因此在它們的連接位置,在寬度方向B上對稱地形成有呈圓形的連接部 3。該連接部3是第一支板4與第二支板7的主體邊緣采用圓弧形而連成內角的緩沖過渡型結構,對于因寬度的變化而產生的易斷處而言,起到加強的作用,能夠提高支板主體的強度。圖2所示為本發明的踝關節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的側視圖。如圖2所示,第一支板4和第二支板7中,寬度方向B上的兩側朝向支板主體的中央側彎曲,也就是說,支板主體的中央部分向外側即骨頭的相反側凸出,形成將需固定的骨頭包圍在內的形狀。從第一支板4和第二支板7的連接部3開始,第二支板7的主體在長度方向A上朝向內側即骨頭一側呈彎曲形狀,形成與脛骨的骨端相互適配的形狀。進一步,如圖2所示,第一支板4的主體和第二支板7的主體在連接部3附近產生角度a。該角度α由第一支板4的主體的中軸線Y和第二支板7的主體的中軸線H交叉形成。具體而言,在第一支板4和第二支板7的連接部3附近,水平線X與第一支板4的主體的中軸線Y相互正交并產生交點0。第二支板7的主體的中軸線H也通過0點,并在點0 與Y軸形成角度a。本發明中,對于第一支板4的主體和第二支板7的主體所構成的角度 α的設計,以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人的脛骨遠端的彎曲度為考量。該角度α的選擇對于本發明的接骨板在臨床中的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對于角度α的選擇根據進行具體說明。圖3為表示本發明的踝關節骨折接骨板的后翻角度測量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 后翻角度測量是在矢狀面上脛骨中段后側面的切線與遠端后側旋轉面的切線的夾角,單位為度,數據可精確到百分位。具體測量方法如下在脛骨二維掃描矢狀面上,分別作出脛骨遠端后側面與遠端后翻弧的切線,分別記作直線a和直線b,兩線相交所成的鈍角即是后翻角α的大小(圖幻。由外向內,以脛骨脛腓韌帶止點處為后翻角測量起始處,脛骨后側面內側脊所在平面為終點,此段距離等分為5段(參見圖4),分別記錄每段后翻角處所測數據,分另U記作 α 1、α 2、α 3、α 4、α 5。圖4為表示本發明的踝關節骨折接骨板的扭轉高度測量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扭轉高度測量是在脛骨遠端二維CT矢狀面上脛骨遠端后側面開始扭轉的點距離置釘安全區平面的垂直距離,單位為毫米,數據可精確到百分位。具體測量方法為根據已經測出的置釘安全區高度,在矢狀面上水平劃出一橫斷面C,即置釘安全面,在后翻角測量中,過后翻角頂點0向置釘安全區水平面作垂線,測出其高度h,即是扭轉高度,如圖4所示,與內翻角相對應地分別記作hi、h2、h3、h4、h5。表1表示按男女性別的脛骨遠端后內側解剖指標的測量結果。[表 1]
項目左側右側男女男女置釘安全高度12.15±0.1810.23±0.2112.32±0.2010.35±0.14后翻角度α 1144.42±0.36144.24±0.11144.28±0.23144.35±0.18后翻角度cc2146.35±0.24146.20±0.16146.40±0.15144.35±0.18后翻角度α3148.11±0.37147.67士 0.28148.33±0.26147.56±0.34后翁彳角度α4151.07±0.42150.72±0.35151.21±0.18150.68±0.59后翻角度α5153.75±0.26153.12±0.40153.45±0.37153.37±0.42扭轉高度hi19.50 士 0.1218.37±0.2019.44±0.1018.29±0.37扭轉高度h218.79±0.2317.56±0.4218.64±0.1817.48±0.22扭轉高度h317.56±0.2716.39±0.1217.42±0.2316.31±0.18扭轉高度h416.32±0.1815.22±0.3116.27±0.1415.30±0.14扭轉高度h515.38±0.2514.42±0.2615.30±0.1914.38±0.32表1是測量了大約沈00例正常的中國人的踝關節后側的后翻角度和扭轉高度而得到的測量數據。如表1中的數據顯示,本發明的第一支板4的主體和第二支板7的主體所形成的角度范圍在140度至160度之間,符合大多數的中國人的踝關節后側的形態學特征,無需經過預彎曲工作,無需大面積暴露骨折端,對軟組織的傷害減到最小。另外,本發明的接骨板采用金屬或者多種金屬的合金制造。本發明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是專門用于支撐踝關節后側骨折的解剖型支撐鎖定醫用型接骨板,能夠較好地提高單純后踝骨折以及伴有后踝骨折的復雜踝關節骨折的整體治療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板,呈柄狀;和第二支板,大致呈矩形,其四角為圓形,其中,所述第一支板的主體寬度比所述第二支板7的主體寬度窄,所述第一支板的遠離所述第二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圓形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板的遠離所述第一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直線狀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板與所述第一支板的連接部位呈圓弧狀,在所述第一支板的主體中,沿著長度方向,在寬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處設有兩個固定螺釘通孔,該兩個固定螺釘通孔隔開一定間隔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板的主體中,沿著寬度方向,大致均勻地分布有兩排固定螺釘通孔,該固定螺釘通孔以每排各設有兩個的方式排列,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所述固定螺釘通孔分別隔開一定間隔設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與所述第二支板為一體加工而成,所述第一支板的主體與所述第二支板的主體相比寬度較窄,在它們的連接位置,在寬度方向上對稱地形成有呈圓弧形的連接部。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二支板中,寬度方向上的兩側朝向支板主體的中央側彎曲,以形成將需固定的骨頭包圍在內的形狀,從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二支板的所述連接部開始,所述第二支板的主體在長度方向上朝向內側呈彎曲形狀,將所述第一支板的主體和所述第二支板的主體在所述連接部附近產生的角度設為α, 該角度α由所述第一支板的主體的中軸線和所述第二支板的主體的中軸線交叉形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α為140度至160度的范圍。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板的主體的寬度是所述第二支板的主體的寬度的1/2 2/3。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 采用金屬或者多種金屬的合金制造。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臨床型脛骨遠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板,呈柄狀;和第二支板,大致呈矩形,其四角為圓形,其中,第一支板的主體寬度比第二支板7的主體寬度窄,第一支板的遠離第二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圓形的端部,第二支板的遠離第一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直線狀的端部,第二支板與第一支板的連接部位呈圓弧狀,在第一支板的主體中,沿著長度方向,在寬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處設有兩個固定螺釘通孔,該兩個固定螺釘通孔隔開適當距離設置,在第二支板的主體中,沿著寬度方向,大致均勻地分布有兩排固定螺釘通孔,該固定螺釘通孔以每排各設有兩個的方式排列,在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固定螺釘通孔分別隔開適當距離設置。
文檔編號A61B17/80GK102525634SQ20121001834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20日
發明者孫海垠, 孫海鈺, 孫海飚, 景英川 申請人:太原理工大學